8 空 空住 空性 以世間道及出世道 修習空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攝事分中契經事 處擇攝第二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空 空住 空性 以世間道及出世道 修習空性

復次。空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此中有為。空無常恒久久安住不變易法及我我所。若諸無為唯空。無有我及我所。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為所依趣。此或如是。或異或非。徧一切處。無不同歸法爾道理。

復次。如來不遮能得一切世間邊際。唯遮身行隨往能得世間邊際。此中當依勝義道理。應知世間。若得世間邊際方便及世邊際。謂於方處有世間想。假名施設增上力故。即由世間若智若想增上力故。說有世間。若想若智增上力故。於諸世間廣起言說。由或見聞或覺或知增上力故。於六觸處。由其五轉起如實智。名得世間邊際方便。未來諸行因永盡故。名為能到世間邊際。於世因果如實知故。名世間解。能正任持最後身故。名善運轉世間邊際。於現法中一切境界愛永盡故。具恒住故。說名能超世間愛者。由如是等所說行相。當知名得世間邊際。

復次。非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隨有一惡不善尋思。未生生時。一向能為梵行障礙。如彼生已堅執不捨。此中不行最為殊勝。設有行者不應堅執。於相續中不應為作居住依止。何以故。剎那雜染。不能傾動所修梵行。要當相續能傾動故。

復次。當知略有二種空住。一者尊勝空住。二者引彼空住。諸阿羅漢觀無我住。如是名為尊勝空住。由阿羅漢法爾尊勝。觀無我住。於諸住中最為尊勝。如是或尊勝所住。或即住尊勝。由此因緣。是故說名尊勝空住。引彼空住者。謂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實了知煩惱有無。知有煩惱。便修斷行。知無煩惱。便生歡喜。生歡喜故。乃至令心證三摩地。由心證得三摩地故。如實觀察諸法無我。晝夜隨學曾無懈廢。如是名為引彼空住。

當知此中於內煩惱。如實了知。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是名空性。

復次。正見圓滿已見諦跡諸聖弟子。皆能如實越彼邪空。亦能如實入正不空。以世間道及出世道修習空性。其義云何。謂於此處彼非有故。正觀為空。若於此處所餘有故。如實知有。譬如客舍於一時間無諸人物。說名為空。於一時間有諸人物。說名不空。或即此舍由無一類。說名為空。謂無材木。或無覆苫。或無門戶。或無關鍵。或隨一分無所有故。然非此舍即舍體空。如是自體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受或想或復思等一切煩惱隨煩惱等。說名為空。於一時間由有一類。說名不空。或即自體所依止身。於一時間由無一類。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說名為空。然非自體所依止身。即自身體一切皆空。

當知此中總略義者。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於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毘奈耶。若觀諸法。由自相故。一類是有。一類非有。此有非有。畢竟遠離。又觀有性。於一時間。一分遠離。於一時間。一分不離。如是名為於彼空性無有顛倒。如實趣入。

以世間道修空性者。謂聖弟子住遠離處。先於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復思惟阿練若想。彼即觀察於自身中。此想為空。謂人邑等想。此想不空。謂阿練若想。又餘不空。謂阿練若想為緣。阿練若想相應諸受思等。或即此想由一類故。觀之為空。謂無麁重不寂靜住及熾然等。由一類故。觀為不空。謂有微細極寂靜住離熾然等。又即於彼能取山林卉木禽獸等。阿練若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無別相想。又即於彼能取險惡高下不平。多諸刺棘瓦礫等地差別相想。無復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細滑猶如掌中。無別相想。從此次第除色想等。漸次思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差別相想。後於非想非非想處所有相想。作意思惟。於一切處如前所說。歷觀空性。觀諸下地有麁想等。觀諸上地有靜想等。如是名為諸聖弟子。以世間道。修習空性。當知為趣乃至上極無所有處。漸次離欲。

自斯已後修聖道行。漸次除去無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處。畢竟離欲。彼於爾時。自觀身中空無諸想。謂一切漏。一向寂靜。永離熾然。又觀身中有法不空。謂此依止為緣六處。展轉互相任持。乃至壽住為緣諸清淨法。無有壞滅。當知世尊於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無常苦住。是故今者證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習隨轉力故。多依空住。

復次有二種空。一者應所證空。二者應所修空。若諸苾芻樂依雜住。於此二種。不能成辦。應所證空不能證故。應所修空不能修故。因於二種不成辦故。當知退失四種妙樂。謂於一切攝受惡事遽務眾苦皆悉解脫妙出離樂。解脫貪欲瞋恚等事初靜慮中妙遠離樂。尋伺止息妙寂靜樂。二解脫攝無所造作無恐怖攝妙等覺樂。二解脫者。一時愛心解脫。二不動心解脫。若阿羅漢根性鈍故。於世間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脫所有定障。故名時愛心解脫。以退法故。時時退失時時現前。故說名時。於現法樂。喜欲證住。故說名愛。不動心解脫者。謂阿羅漢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無漏道力而得解脫。於一切種都無退失。當知此中決定義是三昧耶義。餘如前說。無所造作無恐怖者。當知無有異類可得令阿羅漢。心於中染彼變異故。生愁歎等。

應所證空略有二種。一者外空。二者內空。外空者。謂超過一切五種色想。則五妙欲之所引發。於離欲貪。正能作證。內空者。謂於內諸行。斷增上慢。正能作證。應所修空亦有二種。一於內外諸境界中。修無我見。二即於彼修無常見。

此四種空。當知四行。為所依止。外空。以內住心增上緣力。離所生樂滋潤其身為所依止。及我慢徧知。內空。以內外空於內外法。修無我見為所依止。無我見。以即於彼修無常見為所依止。無常見。以聞正法如理作意為所依止。

又於此中。若諸苾芻。為離欲貪。精勤修學。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於欲界繫諸不淨相。勉勵思惟。彼於外空未作證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習故。於外空性。心不證入。不愛樂故。便於其中。由我慢門。心不流散等隨觀察。以寂靜相思惟內空。彼由我慢未永斷故。於其正道未善修故。亦於此中。心不證入。遂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我見。於無我見未善修故。亦於其中。心不證入。乃於內外一切行中。修無常見。令心不動。於諸行中。見無常故。一切種動皆無所有。故無常見。名不動界。由於是處。心無不勝解。故以正慧如實通達。或緣不淨。或緣慈悲。或緣息念所有境界。或緣諸行無常境界。於三摩地極多修習為因緣故。令心調柔。由是漸次於一切處皆能證入。

由此因緣。於所證空能證圓滿。因於所證得圓滿故。其心解脫。一切能順下上分結。由此因緣。於所修空能修圓滿。因於所修得圓滿故。成就無學正見等法。若於是時。乃至於空未能證入。當知此時是異生位。若時證入。是有學位。若時修習已得圓滿是無學位。為令此修得圓滿故。勤修正行。令心證入。以善尋思而正尋思。則於其中能善知量。離諸雜染而起言說。於經行處能正經行。於所坐處能正安坐。於如是等一切處所。皆善知量。如是行時。清淨為先。於其住時。亦得清淨。其間能以觀察作意。數數觀察現行煩惱。淨修治心。如是能趣一向成就諸白淨法。一切魔怨所不能奪及彼一切惡不善法四種雜染。謂後有因性故。現法身心徧燒惱故。惡趣因性故。生等眾苦因性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