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當除諸色 莫起想著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 阿須倫品第八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當除諸色 莫起想著

(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中略)弊魔波旬恒在汝後。求其方便。壞敗善根。波旬便化極妙奇異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欲迷亂諸比丘意。波旬作是念。我當會遇得比丘眼便。亦當得耳鼻口身意之便。爾時。比丘雖見極妙六情之法。心不染著。爾時。弊魔波旬便懷愁憂。即退而去。所以然者。多薩阿竭.阿羅呵威力所致。何以故。諸比丘不近色.聲.香.味.細滑法。

爾時。比丘恒作是學。受人信施。極為甚難。不可消化。墮墜五趣。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要當專意。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未度者度。未得證者教令成證。是故。諸比丘。未有信施。不起想念。以有信施。便能消化。不起染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男子見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梵音柔軟聲  如來說難見
或復有時見  繫念在目前
亦莫與女人  往來與言語
恒羅伺捕人  不得至無為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此眾中。不見一法最勝最妙。眩惑世人。不生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所謂女見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愛敬。令人不至永寂。縛著牢獄。無有解已。意不捨離。周旋往來。今世後世。迴轉五道。動歷劫數。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若生顛倒想  興念恩愛心
除念意染著  便無此諸穢
是故。諸比丘。當除諸色。莫起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大智度論卷十九 釋初品中三十七品義第三十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四念處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菩薩摩訶薩行四念處。觀是內身無常。苦。如病如癰。焰聚敗壞不淨充滿。九孔流出。是為行廁。如是觀身惡露無一淨處。骨幹肉塗筋纏皮裹。先世受有漏業因緣。今世沐浴華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所成。如車有兩輪。牛力牽故能有所至。二世因緣以成身車。識牛所牽周旋往反。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虛無堅固。是身無常久必破壞。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身不自覺無知無作。如牆壁瓦石。是身中無定身相。無有作是身者。亦無使作者。是身先際後際中際皆不可得。八萬戶虫無量諸病。及諸飢渴寒熱刑殘等常惱此身。菩薩摩訶薩觀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是身。身相空從虛妄因緣生。是身假有屬本業因緣。菩薩自念我不應惜身命。何以故。是身相不合不散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依猗。循身觀是身。無我無我所故空。空故無男女等諸相。無相故不作願。如是觀者得入無作智門。知身無作無作者。但從諸法因緣和合生。是諸因緣作是身者。亦從虛妄顛倒故有。是因緣中亦無因緣相。是因緣生亦無生相。如是思惟知是身從本以來。無有生相。知是身無相無可取。無生故無相。無相故無生。但誑凡夫故名為身。菩薩如是觀身實相時。離諸染欲著心。常繫念在身循身觀。如是名為菩薩身念處。觀外身觀內外身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諸受。觀內受是受有三種。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是諸受無所從來。滅無所至。但從虛誑顛倒妄想生。是報果。屬先世業因緣。是菩薩如是求諸受。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知是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破壞法。觀是三世諸受空無相無作。入解脫門。亦觀諸受生滅。亦知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滅。如是入不生門。知諸受不生故無相。無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繫心緣中。若有苦樂不苦不樂來。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如是等因緣觀諸受。是名受念處。觀外受觀內外受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心念處。菩薩觀內心。是內心有三相。生住滅。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至。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滅。亦不在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生者無使生者。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緣。內有顛倒心相。生滅相續。故強名為心。如是心中。實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淨相。客煩惱相著故。名為不淨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後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誑生。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是名隨順心觀。知心相無生。入無生法中。何以故。是心無生無性無相。智者能知。智者雖觀是心生滅相。亦不得實生滅法。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故。不為客煩惱所染。如是等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

菩薩云何觀法念處。觀一切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過去未來現在世中。但從因緣和合妄見生。無有實定。無有是法是誰法。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無法若合若散。一切法無所有。如虛空。一切法虛誑如幻。諸法性淨不相污染。諸法無所受。諸受無所有故。諸法無所知。心心數法虛誑故。如是觀時不見有法。若一相若異相。觀一切法空無我。是時作是念。一切諸法因緣生故。無有自性。是為實空。實空故無有相。無有相故無作。無作故不見法若生若滅。住是智慧中。入無生法忍門。爾時雖觀諸法生滅。亦入無相門。何以故。一切法離諸相。智者之所解。如是觀時繫心緣中。隨順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無處所。是為內法念處。外法念處內外法念處亦如是。

19 善知識

大智度論卷七十六 釋夢中不證品第六十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善知識

菩薩摩訶薩深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恭敬供養善知識。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佛告須菩提。諸佛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諸菩薩摩訶薩亦是菩薩善知識。須菩提。阿羅漢亦是菩薩善知識。是為菩薩摩訶薩善知識。

復次須菩提。六波羅蜜亦是菩薩善知識。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是菩薩善知識。須菩提。如實際法性亦是菩薩善知識。須菩提。六波羅蜜是世尊。六波羅蜜是道。六波羅蜜是大明。六波羅蜜是炬。六波羅蜜是智。六波羅蜜是慧。六波羅蜜是救。六波羅蜜是歸。六波羅蜜是洲。六波羅蜜是究竟道。六波羅蜜是父是母。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何以故。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亦是過去諸佛父母。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亦是未來現在十方諸佛父母。何以故。須菩提。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中。生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故。以是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當學六波羅蜜三十七道法。及四攝法攝取眾生。何等四。布施愛語利益同事。須菩提。以是利益故。我言六波羅蜜及三十七道法是諸菩薩摩訶薩世尊。是道是大明是炬。是智是慧。是救是歸。是洲是究竟道。是父是母。

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不隨他人教住。欲斷一切眾生疑。欲淨佛世界成就眾生。當學是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法。是菩薩摩訶薩所應學處。

18 無常苦空無我

無常苦空無我

這是佛法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的同義語言文字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莫畏品第四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四) 聞如是。一時。佛在釋翅迦毘羅越城尼拘屢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中略)爾時。舍利弗在釋翅神寺中遊。爾時。眾多比丘往至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眾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我等欲詣北方人間遊化。今以辭世尊。舍利弗言。卿等當知。北方人民.沙門.婆羅門皆悉聰明。智慧難及。復有人民喜來相試。若當來問卿。諸賢師作何等論。設當作是問者。欲云何報之。

諸比丘報曰。設當有人來問者。我當以此義報之。色者無常。其無常者即是苦也。苦者無我。無我者空。以空無我.彼空。如是智者之所觀也。痛想行識亦復無常.苦.空.無我。其實空者。彼無我.空。如是智者之所學也。此五盛陰皆空.皆寂。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八種之道。將從有七。我師所說正謂此耳。若剎利.婆羅門.人民之類。來問我義者。我等當以此義報之。是時。舍利弗語眾多比丘曰。汝等堅持心意。勿為輕舉。是時。舍利弗具足與諸比丘說微妙之法。即從座起而去。(下略)

註: 八種之道。將從有七。即是八正道七覺分。

17 四句偈

金剛心陀羅尼經  後趙天竺僧 佛圖澄譯

四句偈

金剛果論第一 開示初機論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靈鷲山中,清淨臺上,與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圍繞聽佛說法。時有無量初發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佛說大法,我意不通,願佛方便淺處開示,令我等輩,悟佛知見,皆得道果。咸欲請問,不得進前。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知諸四眾心之所念,即作方便,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願設方便,開示初機,直指眾生見性成佛。及為末世初進佛門求道眾生,得正知見,不遭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

四句偈論第四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為人演說。所得福德,勝將七寶堆滿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佈施之福。又勝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乃至百千萬劫以來,恒河沙等身命佈施之福。未審云何是四句偈?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眾生長迷不覺,所以永劫墮落;諸佛常覺不迷,所以永成佛道。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氣,九孔常流種種不淨,四大假合終須敗壞。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當死一般。借此幻身,學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複觀自心,非生非滅,最聖最靈。遇境似有,境滅還無。令悟真心,常覺不昧,不隨妄想流轉,但依真性主行。名無心空。二句偈也。
後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複觀如來所說經法,皆是方便引導法門,如水洗塵,似病與藥,悉令證入心空法了,病退藥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義,乃是超凡入聖,進道門路。三世如來從此成佛,十方菩薩依此進功。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意,依意修行,便證預流須陀洹果。
悟得二句意,依意修行,便證一來斯陀含果。
悟得三句意,依意修行,便證不來阿那含果。
悟得四句意,依意修行,便證無爭阿羅漢果。
此四句偈,大開諸佛門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能令見者聞者,悟佛知見,成佛無疑。是故得福勝前七寶身命佈施,所得福德百千億分不及其一。

16 八關齋法與發願文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八關齋法與發願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賢聖八關齋法。汝等善思念之。隨喜奉行。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為八關齋法。一者不殺生。二者不與不取。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過時食。七者不處高廣之床。八者遠離作倡伎樂.香華塗身。是謂比丘。名為賢聖八關齋法。

是時。彼優波離白佛言。云何修行八關齋法。

世尊告曰。於是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沙門若長老比丘所。自稱名字。從朝至暮如羅漢。持心不移不動。刀杖不加群生。普慈於一切。我今受齋法。一無所犯。不起殺心。習彼真人之教。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不過時食。不在高廣之座。不習作倡伎樂.香華塗身。

設有智慧者。當作是說。假令無智者。當教彼如此之教。又彼比丘當一一指授。無令失次。亦莫超越。復當教使發誓願。

優波離白佛言。云何當發願。

世尊告曰。彼發願時。我今以此八關齋法。莫墮地獄。餓鬼.畜生。亦莫墮八難之處。莫處邊境。莫墮凶弊之處。莫與惡知識從事。父母專正。無習邪見。生中國中。聞其善法。分別思惟。法法成就。持此齋法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持此誓願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復持此八關齋法。用學佛道.辟支佛道.阿羅漢道。諸世界學正法者。亦習此業。正使將來彌勒佛出現世時。如來.至真.等正覺值遇彼會。使得時度。

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亦值彼王及國土教授師。作如是之教。無令缺漏。

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設彼善男子.善女人雖持八關齋。於中不發誓願者。豈不得大功德乎。世尊告曰。雖獲其福。福不足言。所以然者。我今當說。(下略)

註: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上下半月各如此。故下半月為 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若小月則為 二十三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註: 八關齋的奉持時間有二法。從朝至次日晨旦或從朝至暮如羅漢。不過時食。

15 所有善根 慈為根本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一 北涼天竺三藏 曇無讖譯

所有善根 慈為根本

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中略) 慈者多緣貧窮眾生。(中略)

善男子。當知菩薩四無量心。是實思惟非不真實。復次善男子。云何名為真實思惟。謂能斷除諸煩惱故。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捨心者能斷貪恚及眾生相。以是故名真實思惟。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四無量心。能為一切諸善根本。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不得見貧窮眾生。無緣生慈。若不生慈則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緣令諸眾生得安隱樂。所謂食飯車乘衣服花香床臥舍宅燈明。如是施時心無繫縛不生貪著。必定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心爾時無所依止。妄想永斷不為怖畏名稱利養。不求人天所受快樂。不生憍慢不望返報不為誑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貴。

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飢饉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善男子。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

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習慈心。能生如是無量善根。所謂不淨。出息入息無常生滅。四念處七方便三觀處。十二因緣無我等觀。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見道修道。正勤如意諸根諸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四禪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一切入空無相願無諍三昧。知他心智及諸神通。知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為根本。善男子。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

14 云何住循身等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住循身等觀

云何於內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內外身等住循身等觀。

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外非有情數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

若緣依內自有情數身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內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若緣依外非有情數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若緣依外他有情數身色所生受心法為境。住循三觀。是名於內外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非根所攝無執無受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非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自內定地輕安俱行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自內不定地麁重俱行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他輕安俱行麁重俱行色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內能造大種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外能造大種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依能造大種色所生根境所攝造色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有識身內色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無識身有情數青瘀等位色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無識身色於過去時有識性。有識身色於未來時無識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復有差別。謂若緣自中身髮毛爪齒等相為境。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若緣他中身髮毛爪齒等相為境。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內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及緣外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為境。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如是若緣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為境。隨其所應當知即是住循三觀。

如是等類身受心法諸差別門當知多種。今於此中且顯少分諸門差別。

 

白話解釋可讀此網頁: http://fayun.org/index.php?p=book05-E6

註: 內自有情數身色是自己的人身 外他有情數身色是他人的人身 外非有情數色是山河大地花草樹木城牆瓦石房舍器具等

13 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羅譯

當正念正智以待時

(一○二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集於伽梨隸講堂。時多有比丘疾病。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往至伽梨隸講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諸比丘。當正念正智以待時。是則為我隨順之教。

比丘。云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云何正智。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鉢。行住坐臥.眠覺。乃至五十六十。依語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捨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苦受觀察無常。乃至捨。於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因緣。非不因緣。云何因緣。謂身因緣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捨。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使.使使。永不復使。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覺所覺時  莫能知樂覺
貪欲使所使  不見於出離
苦受所覺時  莫能知苦受
瞋恚使所使  不見出離道
不苦不樂受  等正覺所說
彼亦不能知  終不度彼岸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傾動
於彼一切受  黠慧能悉知
能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依慧而命終  涅槃不墮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 唯以空寂修於滅盡

 

唯以空寂修於滅盡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中略)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五)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莫畏品第四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譯

(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語迦葉曰。汝今年已朽邁。無少壯之意。宜可受諸長者衣裳及其飲食。大迦葉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納衣隨時乞食。快樂無比。所以然者。將來當有比丘。形體柔軟。心貪好衣食。便於禪退轉。不復能行苦業。又當作是語。過去佛時。諸比丘等亦受人請.受人衣食。我等何為不法古時聖人乎。坐貪著衣食故。便當捨服為白衣。使諸聖賢無復威神。四部之眾漸漸減少。聖眾已減少。如來神寺復當毀壞。如來神寺已毀壞故。經法復當凋落。是時。眾生無復精光。以無精光。壽命遂短。是時。彼眾生命終已。皆墮三惡趣。猶如今日眾生之類。為福多者皆生天上。當來之世為罪多者。盡入地獄。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葉當知。吾般涅槃後千歲餘。當有比丘於禪退轉。不復行頭陀之法。亦無乞食.著補納衣。貪受長者請其衣食。亦復不在樹下閑居之處。好喜莊飾房舍。亦不用大小便為藥。但著餘藥草極甘美者。或於其中貪著財貨。吝惜房舍。恒共鬪諍。爾時。檀越施主篤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財物。是時。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盡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獄中。

如是。迦葉。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保。又迦葉當知。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鬚髮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又執箏簫在街巷乞食。爾時。檀越施主受福無窮。況復今日至誠乞食者如是。迦葉。一切行無常。不可久停。迦葉當知。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當捨八種道及七種之法。如我今日於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將來諸比丘以為歌曲。在眾人中乞食以自濟命。然後檀越施主飯彼比丘眾。猶獲其福。況復今日而不得其福乎。(下略)

註: 八種道是八正道 七種之法是七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