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恒順眾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華嚴)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卷第八十一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收錄)

恒順眾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中略)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註: 八十四文 告一段落 迴向有情 皆趣菩提

83 眾生病 是故我病

維摩詰所說經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眾生病 是故我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中略)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

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中略)

彼有疾菩薩,復應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82 彌勒成佛 龍華三會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彌勒成佛 龍華三會

(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中略)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雞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中略)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鬱單曰人。而無有異。(中略)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磲.瑪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各相傷害。繫閉牢獄。更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中略)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脅生。如我今日右脅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下。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適。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中略)

爾時。魔名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教音響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彌勒聖尊與諸天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悉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中略)

爾時。彌勒當說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彌勒。勸化人民。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鉢漢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

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民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

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香華。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恭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阿難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

爾時。比丘姓號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腹脹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

若復此眾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時修於梵行。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奉持其法。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供養三寶。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於善本。來至此間。或於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起神寺廟。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香花供養。來至此者。或復於彼聞佛法。悲泣墮淚。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專意聽法。來至我所。復盡形壽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復書讀諷誦。來至我所者。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中略)

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存八萬四千歲。所以然者。爾時。眾生皆是利根。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眾。及雞頭城。及見蠰佉王。並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並著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生懈怠。亦當供養諸法師。承事.名華.擣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爾時。阿難及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1 阿閦如來 (不動如來) 佛剎功德莊嚴

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剎善快品第二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大寶積經卷第十九 不動如來會第六 佛剎功德莊嚴品第二 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

阿閦如來 (不動如來) 佛剎功德莊嚴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是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德號時。以成號阿閦如來。甚善天中天。願佛當複廣說其佛剎之善快。所以者何。若有求菩薩道者。聞知彼佛剎之善快。及阿閦如來所現行教授。若復有求弟子道未得度者。聞彼佛剎之善快。及阿閦如來所現教授恭敬清淨之行。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所問甚善。汝問佛義快乃如是。念阿閦佛剎之善快。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中略)爾時諸人民諸欲天。皆棄穢濁思想。所以者何。用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得是德號。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人民。叉手向阿閦如來。其佛剎如是。無央數佛剎不及是阿閦佛剎之善快。(中略)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往詣佛樹時。諸憋魔不能發念。何況當複能往嬈薩芸若慧。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中略)阿閦如來光明皆照明三千大千世界常明。阿閦如來光明悉蔽日月之光明。及一切諸天光明皆令滅。使人民不復見日月之明。(中略)

阿閦如來剎中無有三惡道。何等為三。一者泥犁。二者禽獸。三者薜荔。一切人皆行善事。其地平正生樹木。無有高下。無有山陵嵠谷。亦無有礫石崩山。其地行足蹈其上即減這。舉足便還復如故。譬如綩綖枕頭枕其上即為減這。舉頭便還復如故。其地如是。其佛剎無有三病。何等為三。一者風。二者寒。三者氣。其佛剎人。一切皆無有惡色者。亦無有醜者。其淫怒痴薄。其佛剎人民。皆悉無有牢獄拘閉之事。一切皆無有眾邪異道。

其剎中樹木常有花實。人民皆從樹取五色衣被。眾共用著之。其衣被甚姝好無敗色者。佛語舍利弗。人民所著衣香。譬如天華之香。其飯食香美。如天樹香無有絕時。諸人民著無央數種種衣被。其佛剎人民。隨所念食。即自然在前。譬如舍利弗。忉利天人。隨所念食即自然在前。如是其剎人民。隨所念欲得何食。即自然在前。人民無有貪於飲食者。復次舍利弗。其佛剎人民所臥起處。以七寶為絞露精舍。滿無有空缺處。其浴池中有八味水。人民眾共用之。其水轉相灌注。諸人民終不失善法行。

譬如舍利弗。玉女寶過逾凡女人不及。其德如天女。如是舍利弗。其佛剎女人德。欲比玉女寶者。玉女寶不及其佛剎女人。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與等。人民以七寶為床上布好綩綖。悉福德致自然為生。舍利弗。是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阿閦佛以福德所致成佛剎如是比。佛復語舍利弗言。其剎中人民飯食勝於天人飯食。其食色香味。亦勝天人所食。

其剎中無有王。但有法王佛天中天。佛言舍利弗。譬如欝單越天下人民無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無有王。但有阿閦如來天中天法王。譬如忉利天帝釋於坐。這發念。諸天便來受其教。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佛剎之善快。

其剎人民不從淫欲之事。所以者何。用是阿閦如來真人法禦天中天所致。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願所致。令佛剎善快。爾時有異比丘。聞說彼佛剎之功德。即於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願欲往生彼佛剎。佛便告其比丘言。癡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亂意者。得生彼佛剎。用餘善行法。清淨行。得生彼佛剎。(中略)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佛剎女人。意欲得珠璣瓔珞者。便於樹上取著之。欲得衣被者。亦從樹上取衣之。舍利弗。其佛剎女人無有女人之態。如我剎中女人之態也。舍利弗。我剎女人態云何。我剎女人。惡色醜惡舌。嫉妒於法。意著邪事。我剎女人有是諸態。彼佛剎女人無有是態。所以者何。用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佛復語舍利弗。阿閦佛剎女人。妊身產時身不疲極。意不念疲極。但念安隱亦無有苦。其女人一切亦無有諸苦。亦無有臭處惡露。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得是善法。其佛剎無有能及者。

舍利弗。阿閦佛剎人民無有治生者。亦無有販賣往來者。人民但共同快樂安定寂行。其佛剎人不著愛欲淫妷。以因緣自然愛樂。其剎風起吹梯陛樹。便作悲音聲。舍利弗。極好五音聲不及阿閦佛剎風吹梯陛樹木之音聲也。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佛道時所願而有持。

佛語舍利弗。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取嚴淨佛剎者。當如阿閦佛昔行菩薩道時。所願嚴淨取其剎。佛復語舍利弗。阿閦佛剎無有日月。光明所照。亦無有窈冥之處。亦無有罣礙。所以者何。用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光明。皆照三千大千世界常明。

80 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大唐三藏沙門義淨 於佛光內寺譯

藥師琉璃光如來

佛告曼殊師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中略)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中略)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79 般若波羅蜜與魔事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八 釋魔事品第四十六 龍樹菩薩造 姚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般若波羅蜜與魔事

問曰。五欲生五蓋。以五蓋覆智慧故。不應樂說。何以故樂說餘六波羅蜜。乃至無上道。而言不如法。

答曰。不如法者。不如般若波羅蜜實相。般若波羅蜜實相中。無定相法。云何可樂說。若有定相。則心著樂說。

諸佛及菩薩以大悲心故。為眾生說法不著語言。用無所得法。示眾生畢竟空相般若波羅蜜。是人書讀誦等。以染著心取六塵相。乃至無上道。故言不如法。

問曰。若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無所有法。不可書讀誦等。如是則不應有魔事。答曰。畢竟空無所有。亦非般若波羅蜜相。何以故是魔事。此中說。若是人知無所有是般若波羅蜜相。即是魔事。若用文字書般若波羅蜜。自知我書般若波羅蜜。有此著心即是魔事。若人知般若波羅蜜相。不以著心書讀誦等。若有來破者是為破般若波羅蜜。復次。內有煩惱魔外有天子魔。是二事因緣故。書般若波羅蜜乃至修行時。壞般若波羅蜜。

念起者。所謂念此國土不安穩。彼國土豐樂。聚落城邑方亦如是。或聞謗毀其師。捨般若波羅蜜欲助師除滅惡名。或聞父母疾病官事。或念賊恐怖。欲發心詣餘處旃陀羅亦如是。與賊旃陀羅共住則發瞋恚。與眾婬女共住故婬欲心發。如是等種種因緣破壞般若波羅蜜。菩薩覺知。當莫念莫說。

或書般若波羅蜜時。鈍根者於多恭敬供養事中。愛著自念。我能書能隨行故。有是著是利養。即是魔事。或有利根者。魔或思惟是菩薩不著世間樂。一心受般若波羅蜜。此人不可沮壞。我今當以聲聞深經轉其心。使成阿羅漢。

佛言。聲聞經雖深。不應貪著。譬如燒熱金丸色雖妙。不可捉。若菩薩無方便不大利根。得是經歡喜是空無相無作。盡苦本何復過是。便捨般若波羅蜜。亦是魔事。何以故。此中佛說因緣。於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諸菩薩摩訶薩方便道。所謂觀聲聞辟支佛道而不證。以大悲心行三解脫門故。譬如人以酥和毒。毒勢則歇不能害人。般若亦如是。菩薩於般若中求無上道易得。於餘經則難如但服毒。是故不應從聲聞經中求菩薩道。

大智度論卷第六十九 釋兩不和合品第四十七之下

(上略)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身金色丈光到菩薩所。是菩薩貪著因緣故。耗減薩婆若。是不和合故。不得書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復次。須菩提。惡魔作佛身及比丘僧到菩薩前。是菩薩起貪著意。作是念。我於當來世亦當如是作比丘僧為說法。是菩薩貪著魔身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成般若波羅蜜多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

復次。須菩提。惡魔化作無數百千萬億菩薩。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指示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見已貪著。貪著故。耗減薩婆若。不得書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當知是為魔事。何以故。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無有色。無有受想行識。乃至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若無有色。乃至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中無佛無聲聞。無辟支佛無菩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

78 行深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姚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行深般若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卷第十一 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第十六)

問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答曰。如是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生滅非不生滅。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

於般若波羅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羅蜜相。是為住法住。

問曰。若不取般若波羅蜜相。心無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諸法欲為其本。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羅蜜。答曰。菩薩憐愍眾生故。先立誓願。我必當度脫一切眾生。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雖知諸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復行諸功德。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故。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卷第十一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第十七)

問曰。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答曰。佛以方便說法。行者如所說行則得。譬如絕崖嶮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渡。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實法滅諸戲論。涅槃相是最安隱。我欲度脫一切眾生。云何獨取涅槃。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導眾生。當具足是諸因緣。行布施等五波羅蜜。

財施因緣故得大富。法施因緣故得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導貧窮眾生。令入三乘道。以持戒因緣故。生人天尊貴。自脫三惡道。亦令眾生免三惡道。以忍辱因緣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政威德第一。見者歡喜敬信心伏。況復說法。以精進因緣故。能破今世後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剛身不動心。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以禪定因緣故。破散亂心。離五欲罪樂。能為眾生說離欲法。禪是般若波羅蜜依止處。依是禪。般若波羅蜜自然而生。如經中說。比丘一心專定。能觀諸法實相。(卷第十八 釋般若相義第三十)

佛答憍尸迦。若菩薩不住色等。是習行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見色無常苦等過罪。故不住色。若不住色。即是能習行般若波羅蜜。凡夫人見色著色。故起顛倒煩惱。失是般若波羅蜜道。以是故不住者。能習行般若波羅蜜。五眾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

問曰。何以故。不住六波羅蜜等。各各自習其行。答曰。是六波羅蜜等。皆是善法行法。以是故說不住六度等。言各習其行眾界入。為習行般若波羅蜜。若於是法中不著。則斷愛著。斷愛著故。色等諸法中清淨習。此中說不住因緣。所謂不得色等法住處。不得色等法習處。

復次。佛以此事難解故。更說因緣。不習色者是菩薩見色過。故不住色中。不住故不習。習色名取色相。若常若無常等。復次。菩薩常行善法。正語正業等。積習純厚。故名習色。今菩薩欲行般若故。散壞是色不習。所以者何。過去色已隨滅。未來色未有故。不可習。現在色生時即滅故不住。若住一念尚無習。何況念念滅。是故此中說不習色因緣。三世色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能如是觀諸法。散壞不取相。是名能習色等。習色等諸法實相。

爾時。舍利弗從佛聞是義歡喜。深入空智。白佛。般若波羅蜜甚深。佛然可。成其所讚。色等諸法如故。甚深。佛語。不但眼見色甚深。以般若波羅蜜。分別色入如實故甚深。如雨渧渧不名甚深。和合眾流入於大海。乃名甚深。色等亦如是。天眼肉眼見淺而不深。若以慧眼觀。則深不可測。甚深故難可測量。唯有諸佛乃盡其底。甚深不可測量。故名無量。無有智慧能取色等實相。若常若無常。籌量有過罪故。(卷第六十六  釋聞持品第四十五之上)

77 法行 隨信行 隨法行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第二十二 虛空目分第十 聲聞品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法行 隨信行 隨法行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無量比丘僧諸大菩薩。圍遶說法。時舍利弗目揵連等。出家未久。以舍利弗目連因緣。說聲聞法雜四真諦。爾時。眾中有諸人輩。本是外道。諸根闇鈍。自謂有智。起大憍慢。增長色慢.欲慢.無明慢.勝慢.非法慢。未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證。是故如來為如是等。宣說中道。為離如是惡煩惱故。如來說是中道義時。如是諸人各各論說斷見我見。爾時。世尊即作是念。哀哉諸人本外道故。雖入佛法猶生大慢。於未得中而生得想。於未知中而生知想。於如來法中而不修行。雖順四諦。而不能得四無礙智。乃至不得第四果證。(中略)

爾時。世尊觀四眾已。告憍陳如比丘。憍陳如。一切大眾甚樂聞法。無量世界無量眾生。悉為法故來集於此。咸皆欲知法行方便。成大智慧。遠離貪欲一切煩惱。真實了知法行方便。時憍陳如白佛言。善哉世尊。誠如聖教。(中略)世尊。所言法行。法行比丘。云何名為法行比丘。唯願世尊。分別演說法行比丘。佛言。憍陳如。至心諦聽。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謂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樂讀。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是名樂說。不名法行。復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能廣演說思惟其義。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復有比丘。受持讀誦十二部經。演說思惟觀其義理。是名樂觀。不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虛下意不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種識種子。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如是比丘。若欲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即能得之。憍陳如。如工陶師埏埴調泥。置之輪上隨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復如是。

憍陳如。若有比丘修法行者。當觀三事。一者身。二者受。三者心。觀三事已得二種智。一者盡智。二者無生智。憍陳如。云何盡智。云何無生智。知盡煩惱名為盡智。知盡有支名無生智。復次。無行行智名曰盡智。無行果智名無生智。盡諸使智名曰盡智。盡煩惱智名無生智。復次。知盡諸行名曰盡智。盡一切有名無生智。分別盡物是名盡智。知諸縛解名無生智。知盡根界名曰盡智。知盡緣界名無生智。不覺觀煩惱名曰盡智。不覺觀果報名無生智。復次。盡三地智名曰盡智。盡一切漏名無生智。復次。我生已盡梵行清淨名曰盡智。更無餘有名無生智。如是二智即名一智。亦名一行知於三道。若有比丘能斷三道。是名法行。能作是觀。是觀心受。

云何比丘能觀察身。若有比丘觀息出入。是名觀身觀受觀心。云何名為觀息出入。息入出者。名阿那波那。入名阿那。出名波那。觀於出入如門如向。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能數隨息入出。冷暖長短若徧滿身。繫心鼻端能觀新故。分別諸相能觀生壞。求奢摩他善入於定。亦能觀察息之麁細。乃至觀於內身。身作身想。是名比丘修於法行。

憍陳如。修數息時獲得二事。一者離惡覺觀。二者觀息相貌。修集隨時亦得二事。一者專念念心。二者離善覺觀。觀於冷暖亦得二事。一者分別出入。二者觀心數相。修觀身時亦得二事。一者身輕。二者心輕。轉觀生滅亦得二事。一者知一切法是無常相。二者知一切法是無樂相。善男子。法行比丘。念入出息繫心一處。云何數減。二數為一。三數為二。乃至十數為九。是名數減。云何數增。一數為二。乃至九數為十。是名數增。何故修增。壞一切覺觀故。

得初禪時。觀息入出及以心相。初禪五支。一覺。二觀。三離生喜。四者受樂。五者定。具五支時離貪恚癡。若有比丘具是五支。是名法行。遠離五事。成就五事。修集梵行。成大功德。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得二禪。名為法行。若有比丘。觀息出入繫心一處。遠離喜樂得第三禪。不喜不樂何以故。一心繫念息入出已。遠離喜樂得第四禪。

若有比丘觀息入出則觀五陰。若觀五陰是名法行。若比丘見一切法行生滅。乃至見一切煩惱生滅。是名法忍。若比丘見眼空。乃至見意識空。是名空忍。若比丘見眼無相。乃至見意識無相。是名無相忍。若比丘不願於眼乃至意識。是名無願忍。若比丘觀苦異.樂異.不苦不樂異。是名中諦忍。若為眾生行於生死。如是名為隨上諦忍。云何隨忍。隨根.隨力.隨於覺觀。乃至隨涅槃。於如是法。心不著者。是名信忍。是名為信。不名信根。若攝身心不令造惡。是為精進。不名進根。若能專念如是等法。是名為念。不名念根。心心數法能繫一緣。是名為定。不名定根。若能不觀如是等相。是名為慧。不名慧根。若觀如是無根。是名法行。

憍陳如。若有比丘觀於頂法世第一法。觀三解脫空無相願。無常苦空。是名法行。是名空三昧。如是三昧。緣無.受命。緣無.自在。無相三昧。緣盡緣壞。緣滅緣厭。無願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有空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無相三昧緣於甘露。非甘露行。有甘露行非緣甘露。憍陳如。若有比丘緣慧.滅.莊嚴。入無願三昧。是名緣於甘露非甘露行。若有比丘緣慧滅而得解脫。名甘露行非緣甘露。空與無相亦復如是。憍陳如。若有比丘能如是觀。是名法行。憍陳如。若有比丘觀受觀心。是名法行。(中略)

憍陳如。云何八人。云何決定。憍陳如。斷見之人言一念斷。常見之人言八忍斷。是二種人俱得決定。後離煩惱俱亦無妨。憍陳如。能得八忍是名八人。得十六心是名決定。是名如法。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出入息。即得八人。亦名決定。憍陳如。若有比丘成就數息。即得信根乃至慧根。若得五根。即得世間第一法。如是比丘。能破一切疑網之心。是名真實修集聖行。

若有比丘成就苦智。則斷十種煩惱。是名修初無漏心觀。爾時。次第觀無願三昧。觀無願時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無漏定智。得苦法忍.苦法智.集法忍.集法智。爾時。觀於色界五陰無色界四陰。如欲界苦。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斷色無色十八種煩惱。十八種斷已。作是思惟。如是諸苦從何業來。誰之所造。作是觀已。了知是苦從愛因緣。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苦。是故觀集。作是觀已斷七煩惱。觀欲界集已。色無色界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得比忍比智。作是觀時斷十二煩惱。憍陳如。具八忍者是名見法。斷三界集已復作是觀。何因緣故斷於苦集。為安樂故。夫安樂者即是滅諦。爾時。初觀欲界滅諦。得滅法忍。斷七煩惱。色無色界。亦復如是。作是觀已得滅比忍。滅十二煩惱。復作是觀。何因緣故得是比忍。因修八道。以八正道力故。知欲界苦集滅諦。色無色界苦集滅諦。爾時。次生道法忍。得已能斷八種煩惱。爾時。復觀色無色界。得道比忍。斷十四煩惱。以修集故。遠離八十八種煩惱。是名決定.得須陀洹果。是名十六心.是名必得菩提。是七往來斷一切苦。

憍陳如。有人從信決定。有人從法決定。有人從一生。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羅漢。有人入信根乃至慧根。有人修定。有人修慧。有人得初禪乃至四禪。得入決定。觀一切行無常。次第生滅。遠離一切凡夫之法。有人觀一切行。無常苦空不淨。不得自在。無有寂靜。從緣而生從緣而滅。作是觀已。得寂靜滅諦。是名比丘如法而行。(中略)

云何名為隨於信行。若信三寶。具足信根。從信根因緣入於決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從信得解。名信解脫。亦名一分。亦名身證。名慧解脫。是名隨信行。

憍陳如。云何名為隨於法行。若有從法入於決定。具足慧根。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過色無色界。得阿羅漢果。是名見到。二分解脫。亦名身證。慧得解脫。心得解脫。得滅盡定。是故名為二分解脫。是名無學解脫。是名法行。是名成就身身觀。乃至成就法法觀。是名成就毘婆舍那及奢摩他。

註: 八忍。四法忍與四類忍。類忍又名比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諦。四類忍(或比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的四諦。八忍可正確的斷除三界的見惑。

76 五蓋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五蓋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 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

瞋恚者。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於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

惛沈者。謂或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睡眠者。謂心極昧略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惛沈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餘近緣。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又於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捨。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

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問。此貪欲蓋以何為食。答。有淨妙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淨妙相者。謂第一勝妙諸欲之相。若能於此遠離染心。於餘下劣亦得離染。如制強力餘劣自伏。此復云何。謂女人身上八處所攝可愛淨相。由此八處。女縛於男。所謂歌舞笑睇。美容進止。妙觸就禮。由此因緣。所有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長。故名為食。問。此貪欲蓋誰為非食。答。有不淨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此復云何。謂青瘀等。若觀此身種種不淨雜穢充滿。名觀內身不淨之相。復觀於外青瘀等相種種不淨。名觀外身不淨之相。由觀此二不淨相故。未生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斷。故名非食。由於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習故。生已能斷。前黑品中。由於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習故。倍更增廣。

問。瞋恚蓋以何為食。答。有瞋恚性。有瞋恚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依於種種不饒益事心生惱害。名瞋恚性。不饒益事。名瞋恚相。於九惱事。不正作意。名不正思惟。如是等事皆名為食。問。此瞋恚蓋誰為非食。答。有仁慈賢善。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又此慈善恒欲與他安樂為相。修力所攝。由思擇力所攝作意。調伏九惱。以能斷除瞋恚蓋故。經中唯說此為非食。

問。惛沈睡眠蓋以何為食。答。有黑暗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明有三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復有三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光明。三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或復修習隨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然身光。當知初明治三種暗。一者夜暗。二者雲暗。三者障暗謂窟宅等。法明能治三種黑暗。由不如實知諸法故。於去來今多生疑惑。於佛法等亦復如是。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問。掉舉惡作蓋以何為食。答。於親屬等所有尋思。於曾所經戲笑等念。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親屬尋思者。謂因親屬或盛或衰。或離或合。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國土尋思者。謂因國土盛衰等相。廣如前說。不死尋思者。謂因少年及衰老位。諸有所作或利他事。發欣慼行。心生籌慮等。笑者。謂隨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齒而笑。歡聚啞啞。戲者。謂雙陸摴蒱弄珠等戲。或有所餘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諸快樂。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歡娛而住。所行事者。謂相執持手臂髮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或抱或嗚。或相顧眄。或作餘事。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奢摩他。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奢摩他者。謂九種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攝諸法。謂於自他若衰若盛可厭患法。心生厭離。驚恐惡賤。安住寂靜。

問。疑蓋以何為食。答。有去來今。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謂我於過去。為有為無。廣說如上。不正思惟者。謂不可思處所攝思惟。不可思處者。謂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間思惟。若於自處。依世差別。思惟我相。名我思惟。若於他處。名有情思惟。若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處。名世間思惟。謂世間常。或謂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緣緣起。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由彼觀見。唯有於法及唯法因。唯有於苦及唯苦因。故所有一切不正思惟。為緣無明。於三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能斷。若不如理而強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若於是中。應合道理。應知是處。名為如理。謂於闇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於餘處所。亦有所餘如理作意。

 

75 云何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靜慮

若略說三摩呬多地。當知由總標故。安立故。作意差別故。相差別故。略攝諸經宗要等故。

云何總標。謂此地中略有四種。一者靜慮。二者解脫。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靜慮者。謂四靜慮。一從離生有尋有伺靜慮。二從定生無尋無伺靜慮。三離喜靜慮。四捨念清淨靜慮。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中略)

云何安立。謂唯此等。名等引地。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非欲界中。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復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

欲所引喜者。於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欲所引憂者。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

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捨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餘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毘奈耶中。由縱捨故。遂造惡業。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惡方便。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喜者。謂 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安者。謂離麁重。身心調適性。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麁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中略)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中略)

復次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第二靜慮有四支。一內等淨。二喜。三樂。四心一境性。第三靜慮有五支。一捨。二念。三正知。四樂。五心一境性。第四靜慮有四支。一捨清淨。二念清淨。三不苦不樂受。四心一境性。初靜慮中。尋伺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喜為受境界。樂為除麁重。第二靜慮中。內等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三靜慮中。捨念正知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第四靜慮中。捨淨念淨為取所緣。三摩地為彼所依。餘如前說。諸靜慮中。雖有餘法。然此勝故。於修定者為恩重故。偏立為支。

問。何因緣故。初靜慮中有尋有伺耶。答。由彼能厭患欲界入初靜慮。初靜慮中。而未能觀尋伺過故。第二靜慮。能觀彼過。是故說為尋伺寂靜。如第二靜慮見彼過故。名尋伺寂靜。如是第三靜慮見喜過故。名喜寂靜。第四靜慮見樂過故。名樂寂靜。捨念清淨。差別應知。

復次。是諸靜慮名差別者。或名增上心。謂由心清淨增上力。正審慮故。或名樂住。謂於此中受極樂故。所以者何。依諸靜慮。領受喜樂安樂捨樂身心樂故。又得定者。於諸靜慮數數入出。領受現法安樂住故。由此定中現前領受現法樂住。從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領受如是樂住。於無色定無如是受。是故不說彼為樂住。(中略)

復次此四靜慮。亦得名為出諸受事。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相中出離捨根。如薄伽梵無倒經中說如是言。苾芻憂根生已。應當如實了知生者。此於何位。謂即於此斷方便位。若為憂根間心相續。爾時應知。又應并此因。緣。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實知者。云何知因。謂了知此種子相續。云何知緣。謂了知此種所不攝所依助伴。云何知序。謂知憂根託此事生。即是能發憂根之相。及無知種子。云何知相。謂了知此是慼行相。云何知行。謂了知此能發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應思也。如是知已。於出離中極制持心者。云何制持。謂於染污行。制攝其心。於思惟修。任持堅住。又於是中無餘盡滅。乃至究竟者。謂滅隨眠故。滅諸纏故。

世間靜慮但能漸捨彼品麁重。不拔種子。若異此者。種永拔故。後不應生。無漏靜慮二種俱捨。如是於餘隨應當知。

問。以何等相了知憂根。答。或染污相。或出離欲俱行善相。苦根者。或由自等增上力故。或由身勞增上力故。或火燒等增上力故。或他逼等增上力故。諸離欲者猶尚生起。喜根者。謂第二靜慮中。即第二靜慮地攝。樂根者。謂第三靜慮中。即第三靜慮地攝。問。何故苦根。初靜慮中說未斷耶。答。彼品麁重猶未斷故。問。何緣生在初靜慮者。苦根未斷。而不現行。答。由其助伴相對憂根所攝諸苦。彼已斷故。若初靜慮已斷苦根。是則行者。入初靜慮及第二時受所作住。差別應無。由二俱有喜及樂故。而經中說。由出諸受靜慮差別。又此應無尋伺寂靜麁重斷滅所作差別。如是餘根。彼品麁重漸次斷故。上諸靜慮。斷有差別。

又無相者。經中說為無相心定。於此定中捨根永滅。但害隨眠彼品麁重。無餘斷故。非滅現纏。住無相定必有受故。於此定中。容有三受。謂喜樂捨。非彼諸受得有隨眠。煩惱斷故說以為斷。彼品麁重說名隨眠。又此捨根乃至何處。當知始從第四靜慮。乃至有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