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佛說灌頂經卷第十一 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 東晉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羅譯

隨願往生十方淨土

聞如是。一時佛在鳩尸那竭國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般涅槃時。十方國土無央數眾。天龍八部悉皆悲號歎息。禽獸雜類悉皆如是。來到佛所。稽首作禮畢訖却坐。世尊告曰若有疑者今皆當問。正覺滅度多所矜愍。設有問者為究竟說。爾時。他方國土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從座而起稽首作禮。而白佛言。四輩弟子臨終之日。若已終者。願欲往生十方國土。修何功德而得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汝能愍念四輩弟子及未來世諸眾生等。問此願生因緣之福。汝今諦聽。吾當為汝而演說之。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四輩弟子。若臨終時若未終者。願生東方香林剎者。其佛號曰入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之日。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東南方金林剎者。其佛號曰盡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南方樂林剎者。其佛號曰不捨樂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命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南方寶林剎者。其佛號曰上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臨終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方華林剎者。其佛號曰習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西北方金剛剎者。其佛號曰一乘度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北方道林剎者。其佛號曰行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東北方青蓮剎者。其佛號曰悲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日。願生下方水精剎者。其佛號曰淨命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命終之日。願生上方欲林剎者。其佛號曰至誠精進菩薩。無央數國土莊嚴。若人臨終願生彼者隨願往生。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四輩男女臨終之日。願生十方佛剎土者。當洗除身體著鮮潔之衣。燒眾名香懸繒旛蓋。歌詠三寶讀誦尊經。廣為病者說因緣譬喻。言辭微妙經義。苦空非身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無有實。又如電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鮮。當歸敗壞。精誠行道可得度苦。隨心所願無不獲果。

佛又復告普廣菩薩摩訶薩。十方妙土通洞無窮不可度量。諸佛如來所居淨土。亦復無量不可稱數。今我於此大眾之中。為諸四輩未來之世像法眾生。說是十方諸佛國土及佛名號。不可稱說略演少耳。普廣菩薩摩訶薩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剎淨妙國土有差別不。佛言普廣。無差別也。普廣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經中讚歎阿彌陀剎。七寶諸樹宮殿樓閣。諸願生者。皆悉隨彼心中所欲應念而至。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眾生專心有在。是故讚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普廣菩薩復白佛言。若四眾男女。若命未終若已終者。我今當勸修諸福業。得生十方諸佛剎也。佛言。善哉。普廣菩薩摩訶薩。隨意教導十方人也。

普廣菩薩語四輩言。若人臨終未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剎之上懸命過幡。轉讀尊經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業應墮八難。幡燈功德必得解脫。若善願。應生父母在異方。不得疾生。以幡燈功德。皆得疾生無復留難。若得生已。當為人作福德之子。不為邪鬼之所得便。種族豪強。是故應修幡燈功德。諸過命者。修行福業至心懇惻。應代亡者悔過眾罪。罪垢即滅。為亡者修福。如餉遠人無不獲果。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親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復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普廣菩薩又白佛言。若人在世不歸三寶不行法戒。若其命終應墮三塗受諸苦痛。其人臨終方欲精誠歸命三寶。受行法戒悔過罪釁。發露懺謝改更修善。臨壽終時聞說經法。善師化導得聞法音。欲終之日生是善心得解脫不。佛言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時得生此心。無不解脫眾苦者也。所以者何如人負債依附王者。債主便畏不從求財。此譬亦然。天帝放赦閻羅除遣。及諸五官伺候之神。反更恭敬不生惡心。緣此福故不墮惡道解脫厄難。隨心所願皆得往生。(中略)

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是其亡日。我今亦勸造作黃幡懸著剎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燈四十九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中略)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人未終臨終之日。若已終竟又是終日。父母親族知識朋友。為命終者修諸福業。齋戒一心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一心禮敬十方諸佛。又當稱揚十方佛號。別以華香供養諸佛。可得解脫憂苦之患。得昇天上證泥洹道。

佛告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未終時禮拜十方諸佛。命終之人所生之處常得值佛。千劫萬劫億萬劫數。重罪之殃無不得脫。亦復當為說是灌頂無上章句。三世諸佛天中之天各皆順本。三世如來說是無上總持章句。普廣菩薩摩訶薩汝當諦聽。我今為汝及一切眾生諸病苦者。若其臨終。若已終竟復是終日。聞此章句。所生之處當得見佛。不墮八難遠於惡道。於是世尊在大眾中。宣說諸佛無上章句。即作偈頌。而說之曰

波利富樓那  遮利三慢陀   達舍尼羅佉  摩訶毘羅訶

伽帝三慢陀  毘陀摩伽帝   摩訶伽利波  波帝婆彌陀

娑婆婁伽提  修鉢利富那   阿利那達摩  摩訶毘波提

帝利毘波伽  修勒波僧祇   醯帝三博叉  摩訶三慢陀

阿陀摩羅尼  阿利摩羅多   毘鼓三慢陀  達尼佉羅陀

佛語普廣菩薩摩訶薩。是為灌頂無上章句。必定不二。解除亡者無量罪厄。令過命者得生天上。隨心所願往生十方。此大章句真實之言。在所生處常見十方微妙淨土。若在世時應當受持如是章句。齋戒一心。為過命者。七日七夜受持八禁。長齋菜食。禮敬十方諸佛世尊。當發大誓。願我獲得僧那僧涅。諸眾生輩使向無上正真大道。

115 云何應知修習入出息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應知修習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有十六行。廣分別義。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勤修行諸瑜伽師。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麁重。皆悉遠離。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復次。正勤修習入出息念諸瑜伽師。於緣過去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損減。於緣未來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止息。於緣現在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寂靜。(中略)

復次。入出息念修習差別略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其有上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以靜定心。如理觀察命根繫屬入息出息。若我於入息後無有出息。或出息後無入息者。如是命根即應斷滅。而於無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出息生時。出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入息生時。彼由攀緣如是事故。深心厭離於三世境所發愛恚。淨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當知無上。(中略)

復次。修瑜伽師。入出息念為所依止。修四念住如理作意以為依止。於諸未斷內心所有非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非理。於內所有如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如理。既了知已。於內所有非理作意。一向遠離。於內所有如理作意。一向修習。為欲令彼永斷滅故。又於此中身等四法如四大路。非理作意如塵土丘。不堅牢故。不真實故。迷亂心故。如理作意如四方來輿乘車。車緣身等四境界門轉。能損害彼如塵土丘非理作意。亦令一切相續清淨。

復次。精勤修習諸息念者。由正修習四種念住。無我等故平等平等。是身種類。能取於身如理作意。如身無我。作意亦爾。是故說彼為身一分。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如身念住。廣說乃至修法念住。當知亦爾。如是諸佛修念住教。外道法中皆無所有。是故說此修念住教。名非一切外道所執。

 

114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

復次。若有說言此四聖諦唯是境界。或有其我或有有情。緣此聖諦修諸善法。應告彼言。勿作是說。所以者何。諸有無量世出世間善法生起。一切皆歸四聖諦攝。當知諸法略有二種。一能知智。二所知境。其能知智亦所知境。是故諸智俱行善法。無不攝在四聖諦中。彼復修習循身念故。觀品止品所有善法。始修業地。已作辦地。總得生起。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謂若有住始修業地。如理攀緣若內若外。諸大種色為境正念。或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觸現行時。如理攀緣觸受想行及與諸識。為境正念。或若有住已作辦地。如理攀緣諸所造色為境正念。或復如理攀緣作意。及彼所生受想行識為境正念。如是一切略攝。名為修循身念。當知此念或緣色身。或緣名身。

云何名觀。云何生起觀品善法。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決擇慧。說名為觀。若有從初無倒修習分析聚想。於外大種。由觀劫盡。修無常想。於內大種所合成身。由觀唯食漸漸不淨。修不淨想。由觀從愛所生長性。及於後際老死法性。修無常想及與苦想。若於此身。一切愚夫不能如實了知。體是無常苦故。或執為我。或執我所。即於此身。具足多聞諸聖弟子如實知故。無有所執。是即能修苦無我想。

此無我想。由於其身唯有界想。有此想故。若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諸觸現行。言非愛者。即是手足杖塊等觸。彼則於此。及此為緣所有受等無色諸行。正觀無常。離愛離恚。唯觀有界。心緣此身正安住故。如是亦名遠離愚癡。如是所有分析聚想。於外大種修無常想。於內大種修不淨想若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所生起受等諸法。依大種身修無常想。離貪瞋癡。如是觀品無量善法始修業地。由正修習循身念故。皆得生起。

云何名止。云何生起止品善法。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止品善法者。謂得如是正思擇力。攀緣鋸喻沙門教授。於怨家所正修忍辱。又即緣彼無倒修慈。既由忍慈所攝受故。戒得清淨。觀戒淨故作是思惟。我今已於大師聖教微有所作。由是因緣。無所憂悔。無憂悔故。深生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

彼於爾時由靜定心。乃至獲得第四靜慮。此三摩地行拘執故。未能雙運。無功用轉。未善清淨。為欲令其善清淨故。修如前說四支所攝不放逸行。發勤精進無有怯弱。乃至廣說。彼於後時第四靜慮清淨鮮白。若復為其靜定愛味漂轉其心。不能於定正捨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乃依佛或法或僧。深生厭恥。作是念言。我依如來大師佛寶。法毘奈耶善說法寶。無倒修習善行僧寶。為無所得。非有所得。是其惡得。非為善得。於薩迦耶愛藏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

彼由內心善調柔故。纔生厭恥。便能安住。引沙門義平等妙捨。於滅涅槃能觀寂靜。生起如是止品善法。所謂忍慈。尸羅清淨。無悔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四支所攝不放逸行。引沙門義平等善捨。觀滅涅槃寂靜功德。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多有所作。一由其妙慧。於大師教為盡諸漏。能淨修治第四靜慮故。二於薩迦耶心增上捨故。齊此名為始修業地究竟成滿。

從是已後。於所修習不生喜足。為欲趣入已作辦地。修循身念。觀造色身如草木泥。及彼所生餘非色法。以如實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如實諦智。既得入已。依上修道。於去來今諸根境界。能起厭患乃至解脫。能如實知我已解脫。如是名為。已作辦地修循身念所生善法。謂觀色身如草木泥想。如是觀察無色諸法。真實妙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四聖諦智。於修道中。能起厭患。離欲解脫。解脫智見。齊是名為於大師教。以其妙慧所應作事皆已作訖。所以者何。一切自義皆已究竟。

從此已後更無所作。非於作已復須分別。若有作已。餘時退失當更有作。此作雖作。非畢竟作。如諸異生以世間道而得解脫。此中若先始修業地有漏善法。若後所有已作辦地無漏善法。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當知皆入四聖諦攝。

 

113 云何於等持(奢摩他) 能為障礙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 攝事分中契經事處擇攝第二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於等持(奢摩他) 能為障礙

復次。勤修定者。略由二門二時二地所有諸欲。於所引發三種等持。能為障礙。為欲斷除如是障礙。正勤修習五種對治。

當知此中。先所受用過去諸欲。於遠離處。由尋思門。令心飄蕩。復有現在居家。所有利養恭敬俱行諸欲。由尋思門。令心散亂。此中利養恭敬俱行所有諸欲。於其行時令心飄蕩。先所受用居家諸欲。於其住時令心散亂。

即此諸欲於異生地能為障礙。於有學地亦為障礙。又於異生所修無量俱行等持。能為障礙。亦於有學能善通達一切智事廣大等持。能為障礙。亦於無學極善修習究竟等持。能為障礙。當知如是諸所生起一切等持。皆與喜俱。此中第一於諸有情利益安樂意樂門中。與喜俱行。第二領受有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第三領受無學解脫喜故。與喜俱行。彼由眼等所識色等所緣別故。復有六種。

又此等持具諸相故。名為圓滿。又此等持究竟邊際。謂能往趣世間離欲。或能往趣出世離欲。過此更無能趣清淨等持可得。是故說此無有缺減。

若欲速證沙門果者。於身命等無所顧戀。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熾然精進。於諸欲中了知自相。堅守正念。了知過患。無希望等。正知現前。正念正知為所依故。方便勤修四無放逸。謂於晝分若行若坐。於諸障法淨修其心。乃至廣說。

如是發起勇猛精進。於其所證無所怯劣。由九種相安住其心。一向修習奢摩他定。身得輕安。無愛味等故無染污。不為惛沈及以睡眠二隨煩惱之所擾亂。一向念住為所依止。精勤修習毘鉢舍那。堅守正念。遠離掉舉隨煩惱故。無有愚癡。已入止觀雙運轉道。其心正定。即此二分。一境隨行。

為斷彼障。修習如是五種對治為依止故。能於彼障遍知永斷。於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別喜俱行定。圓滿能引。由二因緣。 諸佛世尊為諸弟子宣說自己能引導法。一於黑品所有過失。令生解故。二於白品所有功德。令生解故。

112 云何名為常在禪定 (安樂行品)

寶雲經卷第四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云何名為常在禪定 (安樂行品)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能識宿命。何等為十。曾多恭敬供養諸佛。受持諸佛法。能淨持戒。除諸疑悔。除諸蓋障。多歡喜心。樂於禪定。常受化生。得不妄識。供養佛者恒於正法常生恭敬。受持正法者亦常恭敬。以是因緣能受持法。讀誦書寫廣為人說。不惜身命專為正法淨修戒行。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以戒清淨故心無疑悔。淨持戒故無有蓋障。無蓋障故心得歡喜。心歡喜故得修禪定。得修禪定故生處清淨。生處清淨故便得化生。得化生故得不妄識。得不妄識故便得宿命。得宿命故能知一身二身。乃至知百千身。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得宿命智。(中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知道不顛倒。何等為十。應示大乘道度者。即示大乘道不示聲聞道。應示聲聞道度者。即示聲聞道不示大乘道。應示一切種智道得度者。即示一切種智道不示聲聞道。應示緣覺道得度者。即示緣覺道不示一切種智道。著我見眾生不為說空無我。不著我見者不為說苦無常無我。著二邊者不為說中道。著中道者不為說二邊。失心狂亂者不為說奢摩他毘婆奢那。著邪道者為說正道。令離結使棘刺之屬。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不顛倒道。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為常在禪定。何等為十。觀身身念處。觀受受念處。觀心心念處。觀法法念處。阿練若處攝心而行。觀於五欲攝心而行。於村里營舍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攝心而行。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如來所制禁戒攝心而行。諸於煩惱起瞋恚處及心諂曲攝心而行。

云何觀身念處攝心而行。以正智慧選擇諸惡除去不善。從足至頂乃至腦膜。觀察諸分無我我所。念念不住是敗壞法。筋脈所纏臭穢可惡純集惡色。如是觀察。橫生身想我所之想。以是因緣以是相貌。諦觀身相心得自在。

云何觀受念處。菩薩作是念。觀察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凡夫愚人倒生樂想。愚癡無智不識苦樂。賢聖之人悉觀是苦。勤修方便斷除是苦。亦教餘眾生如是觀受。不憎不愛斷於諸受。

云何觀心意止。觀心無常而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心甚猨猴如風動搖。念念不住速疾變異。是結使根本惡道之源。常生諂曲。為煩惱主。亦是貪欲瞋恚愚癡因緣。是一切法宗主工匠。心為前道。心從緣起。悉知諸法。心如畫師。畫一切像而心不知。心集諸業善惡所由。心如循環如旋火輪。心如火種然三有薪。心能生物猶如大水。觀察之者。當知心相是大患本。不令是心而得自在。若能於心得自在者。於一切法亦得自在。

云何觀法念處。不善之法如實而知。貪欲瞋恚愚癡及所依起一切惡法。能修對治。貪瞋癡等。斷除不善。觀諸善法心樂隨順。繫心專念順行諸善。亦教他人同己所觀。

云何觀於五欲攝心修行。於五欲中不生喜樂亦不憎惡。於色聲香味觸亦不生愛亦不憎惡。於此無體相法生憎愛心。便同愚癡凡夫嬰孩不善之者。又世尊說。若於法生愛樂。亦生染著。若生染著便成愚癡。若生愚癡便是不識善惡。以是因緣墮於惡道。是故於此空法不應憎惡。若憎惡者名不堪忍。若不堪忍則增長恚心。為阿耆梨之所呵責。亦為同梵行者之所譏嫌。如是觀察五欲修行正念。心不染著亦不憎惡。亦教他人作如是觀。

云何名阿練若處。攝心離亂如法修行。名阿練若處。名為無諍住處。亦名寂滅住處。此阿練若處。有諸天龍鬼神他心智者善見我心。是故我今不應起不善思覺。斷除不善覺。勤修善覺。當令善覺常得增廣。

云何菩薩於里巷村營城邑聚落國土方所是中。行住坐臥於不善處。於出家所不應行處。悉皆遠離。何處是不應行處。酤酒家婬女家王家。碁博之處。醉客之處。歌舞伎樂之處。如是種種非是出家所應到處。皆悉不往。如是村邑聚落之處攝心而行。

云何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於得利養處。欲使檀越增長福業。不為貪著。所得財利不作己想。與一切苦惱眾生悉皆共之。以是施因緣得名稱讚歎。雖得名稱讚歎。而不自舉。不生憍慢不自憍逸。如是名稱讚歎不久自滅。誰有智者。於無常迅速不住之法。不可保信。云何於中生於愛憎。何有智者。生己有想生憍逸心。是名菩薩於名聞利養攝心而行。

云何菩薩於如來所制禁戒常念修行。過去諸佛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未來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現在諸佛亦履行禁戒。而得成佛乃至涅槃。作是觀察。能持禁戒終不毀犯。是名善修是名善持。

云何菩薩於諸煩惱塵垢蓋障。能善修習。攝心而行。菩薩善知煩惱結使塵垢蓋障。善知其因。善知所因起處從是因出。菩薩於結使蓋障常念攝心。如是修行。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常在禪定。(中略)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受取三衣。何等為十。少欲知足。不多貪求。不多積聚。無積聚故離諸過患。無失壞故離諸憂惱。離憂惱故離眾苦聚集。離眾苦聚集故無有愛欲。無愛欲故能盡諸漏。少欲菩薩趣得為足。知足之人少得而足。以少欲故無多所求。離所求故無多積聚。離積聚故無惱失苦。無惱失苦故無有憂愁。無有憂愁故無有苦惱。無有苦惱故無有受用。無有受用故便得漏盡。善男子。具此十事。是名菩薩受持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