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
復次。若有說言此四聖諦唯是境界。或有其我或有有情。緣此聖諦修諸善法。應告彼言。勿作是說。所以者何。諸有無量世出世間善法生起。一切皆歸四聖諦攝。當知諸法略有二種。一能知智。二所知境。其能知智亦所知境。是故諸智俱行善法。無不攝在四聖諦中。彼復修習循身念故。觀品止品所有善法。始修業地。已作辦地。總得生起。
云何名為修循身念。謂若有住始修業地。如理攀緣若內若外。諸大種色為境正念。或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觸現行時。如理攀緣觸受想行及與諸識。為境正念。或若有住已作辦地。如理攀緣諸所造色為境正念。或復如理攀緣作意。及彼所生受想行識為境正念。如是一切略攝。名為修循身念。當知此念或緣色身。或緣名身。
云何名觀。云何生起觀品善法。謂於內外諸大種色。及所餘蘊正決擇慧。說名為觀。若有從初無倒修習分析聚想。於外大種。由觀劫盡。修無常想。於內大種所合成身。由觀唯食漸漸不淨。修不淨想。由觀從愛所生長性。及於後際老死法性。修無常想及與苦想。若於此身。一切愚夫不能如實了知。體是無常苦故。或執為我。或執我所。即於此身。具足多聞諸聖弟子如實知故。無有所執。是即能修苦無我想。
此無我想。由於其身唯有界想。有此想故。若復由他愛與非愛增語有對。諸觸現行。言非愛者。即是手足杖塊等觸。彼則於此。及此為緣所有受等無色諸行。正觀無常。離愛離恚。唯觀有界。心緣此身正安住故。如是亦名遠離愚癡。如是所有分析聚想。於外大種修無常想。於內大種修不淨想若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於所生起受等諸法。依大種身修無常想。離貪瞋癡。如是觀品無量善法始修業地。由正修習循身念故。皆得生起。
云何名止。云何生起止品善法。謂由修習循身念故。以觀為依。如理修止。又言。止者。謂於其內正安住心。止品善法者。謂得如是正思擇力。攀緣鋸喻沙門教授。於怨家所正修忍辱。又即緣彼無倒修慈。既由忍慈所攝受故。戒得清淨。觀戒淨故作是思惟。我今已於大師聖教微有所作。由是因緣。無所憂悔。無憂悔故。深生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
彼於爾時由靜定心。乃至獲得第四靜慮。此三摩地行拘執故。未能雙運。無功用轉。未善清淨。為欲令其善清淨故。修如前說四支所攝不放逸行。發勤精進無有怯弱。乃至廣說。彼於後時第四靜慮清淨鮮白。若復為其靜定愛味漂轉其心。不能於定正捨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彼乃依佛或法或僧。深生厭恥。作是念言。我依如來大師佛寶。法毘奈耶善說法寶。無倒修習善行僧寶。為無所得。非有所得。是其惡得。非為善得。於薩迦耶愛藏而住。於滅涅槃不觀寂靜。
彼由內心善調柔故。纔生厭恥。便能安住。引沙門義平等妙捨。於滅涅槃能觀寂靜。生起如是止品善法。所謂忍慈。尸羅清淨。無悔歡喜。廣說乃至得三摩地四支所攝不放逸行。引沙門義平等善捨。觀滅涅槃寂靜功德。彼於爾時。由二因緣。多有所作。一由其妙慧。於大師教為盡諸漏。能淨修治第四靜慮故。二於薩迦耶心增上捨故。齊此名為始修業地究竟成滿。
從是已後。於所修習不生喜足。為欲趣入已作辦地。修循身念。觀造色身如草木泥。及彼所生餘非色法。以如實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如實諦智。既得入已。依上修道。於去來今諸根境界。能起厭患乃至解脫。能如實知我已解脫。如是名為。已作辦地修循身念所生善法。謂觀色身如草木泥想。如是觀察無色諸法。真實妙慧通達緣起。能隨趣入四聖諦智。於修道中。能起厭患。離欲解脫。解脫智見。齊是名為於大師教。以其妙慧所應作事皆已作訖。所以者何。一切自義皆已究竟。
從此已後更無所作。非於作已復須分別。若有作已。餘時退失當更有作。此作雖作。非畢竟作。如諸異生以世間道而得解脫。此中若先始修業地有漏善法。若後所有已作辦地無漏善法。如是一切隨其所應。當知皆入四聖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