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觀菩提心成佛三昧 圓滿月輪心咒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八 發菩提心品第十一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觀菩提心成佛三昧 圓滿月輪心咒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諸心法中起眾邪見。為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為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逈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心空見滅。亦復如是。又善男子。以何因緣立空義耶。為滅煩惱從妄心生。而說是空。善男子。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別。

善男子。如阿伽陀藥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善男子。本設空藥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藥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藥治空。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

善男子。自覺悟心有四種義。云何為四。謂諸凡夫有二種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發菩提。善男子。賢聖二心其相云何。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心無形相亦無住處。凡夫行者最初發心。依何等處。觀何等相。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蘭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剛縛印。冥目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明淨。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眾生身心清淨。大菩提心堅固不退。結此手印。持念觀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薩最初發心清淨真言。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四)陀耶(五)弭(六)

此陀羅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復退轉。去來現在一切菩薩。在於因地初發心時。悉皆專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圓正覺。善男子。時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動搖。繫心月輪。成熟觀察。是名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

若有凡夫修此觀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即獲五種三摩地門。云何為五。一者剎那三昧。二者微塵三昧。三者白縷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

云何名為剎那三昧。謂暫想念滿月而住。譬如獼猴身有所繫。遠不得去。近不得停。唯困飢渴。須臾住止。凡夫觀心。亦復如是。暫得三昧。名為剎那。

云何名為微塵三昧。謂於三昧。少分相應。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於一時中。得一塵蜜到於舌根。增勝歡喜。倍生踊躍。更求多蜜。如是行者。經於長劫食眾苦味。而今得與甘甜三昧。少分相應。名為微塵。

云何名為白縷三昧。謂凡夫人。自無始時盡未來際。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見一白縷。如是行者。於多生死黑闇夜中。而今方得白淨三昧。名之為縷。

云何名為起伏三昧。所謂行者觀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昧猶稱低昂。名為起伏。

云何名為安住三昧。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護。不染諸塵。如人夏中遠涉沙磧。備受炎毒。其心渴乏。殆無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頓除熱惱。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為安住。入此定已遠離惑障。發生無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薩功德十地。

註: 路伽耶陀。此謂外道論見。

121 云何識住因緣寂止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識住因緣寂止

復次。云何識蘊差別。此亦五種應知。一由安住故。二由雜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五由異相故。

云何安住。謂習欲者。欲界諸識執外色塵。名色安住。若清淨天。色界諸識執內名色。名俱安住。無色界識唯執內名。名名安住。是名識安住差別。

云何雜染差別。謂諸愚夫。由二種門。識被染污。一於現法中由受用境界門。二於後法中由生老等門。是名識雜染差別。

云何所依差別。謂六所依諸識隨轉。謂依眼等六處。六識身轉。如世間火依糠牛糞薪札等轉。是名識所依差別。

云何住差別。謂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

當知此中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說名依取。應知此二亦名所緣。所緣性故。有所緣故。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緣。名緣所緣事。彼二隨眠所隨逐故。名建立事。若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住。餘住因緣如前應知。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

有色界識有來有去。無色界識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壽盡。又復此二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前應知。齊是名為識住邊際及住因緣邊際。若復異此而施設者。當知唯有文字差別。非義差別。由所餘義境界無故。若他正詰不知何答。亦由餘義境界無故。或復有能於後自然如理觀察。便自迷悶。謂我愚癡作如是說。

若聰慧者。於諸色愛乃至行愛所攝貪纏。能永斷離。於煩惱分所攝發業四身繫纏。亦能永斷。所以者何。由在家眾依貪欲瞋恚二繫。發起諸業攝受境界為因故。損害有情為因故。若出家眾依戒禁取。此實執取二繫。發起諸業。以戒禁取猶如貪欲求生天故。此實執取猶如瞋恚謗涅槃故。當知四身繫唯在意地分別所生故。從此以後由多修習勝對治故。復能永斷貪愛身繫二種隨眠。由此斷故。煩惱所緣色受等境亦不相續。以究竟離繫故。由此所緣不相續故。有隨眠識究竟寂滅。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復安住。由對治識永清淨故。是名識住因緣寂止。又由當來因緣滅故。於內身分不取不滿。決定無有流轉相續。是名識住寂止。

又復。對治所攝淨識名無所住。由彼因緣故名不生長。由善修習空解脫門故。名無所為。由善修習無願解脫門故。名為知足。由善修習無相解脫門故。名為安住。如是不生長故。乃至安住故。名極解脫。又於行等都不執著我及我所。由此因緣。色等壞時亦不恐怖。由此相貌顯彼自體已得清淨。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餘因。任運自然入於寂滅。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離欲。又所有受是識樹影。彼於爾時不復有故。名永離影。諸有漏識於現法中畢竟滅盡故。名寂滅。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為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餘依永滅故說清淨。

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為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是名識蘊由住差別。

云何異相差別。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等。如經廣說。乃至不解脫心極解脫心。是名一門異相差別。復有約界異相差別。謂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無漏有二心。有學及無學。又欲界善心有二種。謂加行及生得。無覆無記心有四種。異熟生心。威儀路心。工巧處心。及變化心。此唯是生得。謂天龍藥叉等然無修果心。於色界中無工巧處心。無色界亦爾。當知善心如下上亦爾。一切處有。又有約種異相差別。謂欲界有五心。一見苦所斷心。二見集所斷心。三見滅所斷心。四見道所斷心。五修道所斷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無色界各有五心并無漏心。總為十六。

初異相心差別義。我當分別。一切有情略有三品。一未發趣定品。二雖已發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此復二種。一不清淨。二極清淨。於初品中。或時起染污心。由貪等纏繞彼心故。或時起善無記心。由貪等纏暫遠離故。第二品中。或時令心於內靜息。或時失念。於五妙欲其心馳散。或時極靜息故。便為惛沈睡眠纏覆其心。或時為斷彼故。於淨妙境安處其心。或時於彼不正安處心便掉舉。若正安處便不掉舉。由沈掉蓋未斷滅故。於彼二品俱不寂靜。由斷滅故心得寂靜。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靜慮。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與此相違。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脫心。從定心已來當知是第三品。是名識蘊異相差別。

120 三結盡 斷五下分結 修習方便禪思

雜阿含經卷第三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三結盡 斷五下分結 修習方便禪思

(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捨離。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復次。彼受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復次。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復次。彼行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復次。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比丘。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起。出講堂。於堂陰中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歎優陀那偈

法無有吾我 亦復無我所   我既非當有 我所何由生
比丘解脫此 則斷下分結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無吾我。亦無有我所。我既非當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脫此。則斷下分結。

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計色是我.異我.相在。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多聞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亦非知者。亦非見者。此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此色非當有。受想行識非當有。此色壞有。受想行識壞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當有。如是解脫者。則斷五下分結。

時。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斷五下分結已。云何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告比丘。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於無畏處而生恐畏。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

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所以者何。比丘。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比丘。我說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滅盡。寂靜.清涼。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生滅以不樂 及三種分別    貪著等觀察 是名優陀那

(六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愚癡無聞凡夫。於苦.樂.不苦不樂受。不如實觀察。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生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從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識集。

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觀察。如是分別.種種分別.知.廣知.種種知.親近.親近修習。入.觸證二經。亦如是廣說。

119 彼有 有苦樂 無有 無苦樂 云何眾生

佛說大法鼓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彼有 有苦樂 無有 無苦樂 云何眾生

爾時。迦葉即白佛言。善哉。世尊。當請所疑。如世尊所說。若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此有何義。佛告迦葉。若無有者。謂般涅槃第一之樂。是故離苦樂。得般涅槃第一之樂。若苦若樂。彼則是有。若無有者。則無苦樂。是故欲得般涅槃者。當求斷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有無常  亦無不變異   彼有有苦樂  無有無苦樂

不為無苦樂  為則有苦樂   莫樂諸有為  亦勿更習近

若人得安樂  還復墜於苦   若不到涅槃  不住安樂處 (中略)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常解脫非名  妙色湛然住   非聲聞緣覺  菩薩之境界

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言色而復常住。佛告迦葉。今當說譬。譬如士夫。從南方摩頭邏來。有人問彼。汝從何來。士夫答言。從摩頭邏來。即復問言。摩頭邏為在何方。時彼士夫。即指南方。迦葉。非為彼人於此得信耶。所以者何。以是士夫自見彼來故。如是迦葉。以我見故。汝當信我。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有士夫  以手指虛空   我今亦如是  名字說解脫

譬如彼士夫  遠自南方來   今我亦如是  從彼涅槃出

然彼迦葉。若見義者。則不須因緣。若不見義。則須因緣。如是迦葉。諸佛世尊。常以無量因緣顯示解脫。迦葉白佛言。云何為因。佛告迦葉。因者是事。迦葉白佛言。云何為緣。佛告迦葉。緣者是依。迦葉白佛言。願更顯示。其譬云何。佛告迦葉。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則是因。父則是緣。是故父母因緣生子。如是說因緣住法。是名為成。

迦葉白佛言。成者有何義。佛告迦葉。成者世間成。迦葉白佛言。云何世間。佛告迦葉。眾生和合施設。迦葉白佛言。云何眾生。佛告迦葉。法集施設。迦葉白佛言。云何為法。 佛告迦葉。非法亦法。法亦非法。法者復有二種。何等為二。有為及無為。色及非色。更無第三法。迦葉白佛言。法何像類。佛告迦葉。法者非色。迦葉白佛言。非法何類。佛告迦葉。非法者亦非色。迦葉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無相。云何是法。云何非法。佛告迦葉。法者是涅槃。非法者是有。迦葉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無相者。彼慧者。云何知。何所知。何故知彼相耶。佛告迦葉。眾生生生死中。習種種福德清淨善根。是其正行。若彼行如是法。一切淨相生。若行此法者。是法眾生。眾生生生死中。行種種非福惡不善業。若彼行如是非法。一切惡不淨相生。若行此非法者。是非法眾生。

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佛告迦葉。眾生者四界攝施設。謂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入處五根。乃至十三緣起支(無盡意經中云。從不正思惟生無明。故十三支)。受想思心意識。是名眾生法。迦葉當知。是名一切法。迦葉白佛言。是中何等法是眾生。佛告迦葉。是中非一法名為眾生。所以者何。迦葉。譬如波斯匿王鼓。何等為鼓。迦葉白佛言。所言鼓者。皮木及捊。此三法和合。是名為鼓。佛告迦葉。如是和合施設。名為眾生。(中略) 迦葉白佛言。鼓者為是法。為是非法耶。佛告迦葉。鼓者非法非非法。迦葉白佛言。名為何等。佛告迦葉。非法非非法者。名為無記。(中略)

佛告迦葉。從樂生苦。從苦生苦。彼為無記。迦葉白佛言。其譬如何。佛告迦葉。因食生病。食則是樂。病則是苦。彼白癬等。名為無記。迦葉白佛言。若苦樂名無記者。父母子亦無記。佛告迦葉。此則不然。迦葉白佛言。其譬如何。佛告迦葉。如非想非非想等天乃至無想。則恒住子法。善亦如是。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受想是眾生。是故非想非非想處。應非眾生。佛告迦葉。彼有行分。我說此眾生法者。除無想天。

迦葉白佛言。眾生為是色為非色耶。佛告迦葉。眾生亦非色亦非非色。然成就彼法名為眾生。迦葉白佛言。若如是。非眾生成就法。更有異眾生者。不應有無色天。若然者。無二法世間色及無色。佛告迦葉。法亦非色。非法亦非色。迦葉白佛言。云何為法與解脫俱。為非法與解脫俱。無色天亦有解脫。佛告迦葉。不然。唯有為法無為法。是故無色天。是有為數。解脫是無為。無色天有色性耳。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有為是色。非色是無為。無色天有色者。是佛境界。非我等境界。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是我境界。非汝等境界。如是諸佛世尊。到解脫者。彼悉有色。解脫亦有色。(中略)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如是得解脫者。復應受苦樂。佛告迦葉。如有病眾生。服藥離病已。還復病耶。迦葉白佛言。若有業者。則必有病。佛告迦葉。無業者彼有病耶。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迦葉。如是離苦樂是解脫。當知苦樂是病。如丈夫是得涅槃者。迦葉白佛言。若離苦樂是解脫者。無業病盡耶。佛告迦葉。世間樂者。彼則是苦。於彼出離。如是業盡得解脫。迦葉白佛言。不復終盡耶。佛告迦葉。譬虛空如海。虛空如海耶。虛空無譬解脫無譬。亦復如是。如無色天有色而不可知。亦不可知似此似彼。如是住如是遊戲。非是聲聞緣覺境界。解脫亦如是。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誰之所作。佛告迦葉。眾生自作。迦葉白佛言。此義云何。佛告迦葉。作福者佛。作惡者眾生。迦葉白佛言。最初眾生誰之所作。佛告迦葉。非想非非想等無色天。誰之所作。云何活。云何住。迦葉白佛言。於彼諸業所不能知。然唯業作。如是眾生。生死黑及涅槃白。誰之所作。佛告迦葉。業之所作。業起無量法。善起無量法。迦葉白佛言。何者業起。何者善起。佛告迦葉。業起者有。善起者解脫。迦葉白佛言。無生處云何善起。佛告迦葉。如如不異。迦葉白佛言。若善起者。云何到無生處。佛告迦葉。行善業。

118 云何成就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般舟三昧)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又名般舟三昧經)卷第四 饒益品第九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云何成就思惟一切諸佛現前三昧(般舟三昧)

諸菩薩等。若欲成就三昧王者。常當專心精勤觀察彼四念處。賢護。云何菩薩觀四念處。 賢護。菩薩摩訶薩常當專心觀察身行。畢竟不見一切諸身。常當專心觀察受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受。常當一心觀察心行。而亦不見一切諸心。常當一心觀察法行。而亦不見一切諸法。賢護。如是等事誰能信者。唯彼漏盡阿羅漢。及以阿毘跋致諸菩薩等。

賢護。是中一切愚惑凡夫。於彼念佛現前三昧。常當思惟諸佛世尊。不得生著。又亦思惟 諸佛世尊說如斯法。而亦不著。又亦思惟我聽聞法。一切所為皆不得著。何以故。賢護。諸法皆空本來無生故。賢護。諸法不可念。無念處故。賢護。諸法遠離。絕心想故。賢護。諸法不可執持。真如無得故。賢護。諸法無染如虛空故。賢護。諸法清淨。遠離眾生故。賢護。諸法無濁。因緣滅故。賢護。諸法無為。福伽羅不可得故。賢護。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淨故。賢護。諸法無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賢護。是故諸菩薩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異相而能得入。無得相故得見諸佛。正念諸佛。和合相應。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聞正法。思量分別選擇菩提分。而不見自身。亦不證諸法。所以者何。賢護。是中不可以色相故而得見佛。不可以聲相故而得聞法。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羅蜜。不可以樂著諸有。具足尸波羅蜜。不可以慳悋祕法而得涅槃。不可以深著福伽羅想而獲多聞。不可以攀緣諸行而能遠離諸事。不可以樂著住處而得證果。不可以隨順貪愛。誡諸過非。不可以常樂鬪諍。成就諸忍。不可以常行惡業而得善果。不可以聲聞乘人而證菩薩念佛三昧。亦不可得諸菩薩忍。亦不可以嫉妬取著而得空三昧。亦不可以行愛欲而入奢摩他。亦不可以懈怠懶惰。證諸聖道。乃至不可以不捨異念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117 一行三昧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譯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六 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

一行三昧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觀正法無為無相。無得無利。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知者。無見者。無作者。不見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般若波羅蜜境界。非證非不證。不作戲論無有分別。一切法無盡離盡。無凡夫法。無聲聞法。無辟支佛法。佛法非得非不得。不捨生死不證涅槃。非思議非不思議。非作非不作。法相如是。不知云何當學般若波羅蜜。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名學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若欲學菩提自在三昧。得是三昧已。照明一切甚深佛法及知一切諸佛名字。亦悉了達諸佛世界。無有障礙。當如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中學。

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復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師。珠師答言。此是無價真摩尼寶。即求師言。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師治已。隨其磨時。珠色光明映徹表裏。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學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隨修學時知諸法相。明達無礙功德增長。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光明遍滿無有滅相。若得一行三昧。悉能具足一切功德。無有缺少。亦復如是。照明佛法如日輪光。

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皆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若善男子善女人。得是一行三昧者。其所演說亦是一味。離味解脫味寂滅味。隨順正法無錯謬相。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得是一行三昧。皆悉滿足助道之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