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四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識住因緣寂止
復次。云何識蘊差別。此亦五種應知。一由安住故。二由雜染故。三由所依故。四由住故。五由異相故。
云何安住。謂習欲者。欲界諸識執外色塵。名色安住。若清淨天。色界諸識執內名色。名俱安住。無色界識唯執內名。名名安住。是名識安住差別。
云何雜染差別。謂諸愚夫。由二種門。識被染污。一於現法中由受用境界門。二於後法中由生老等門。是名識雜染差別。
云何所依差別。謂六所依諸識隨轉。謂依眼等六處。六識身轉。如世間火依糠牛糞薪札等轉。是名識所依差別。
云何住差別。謂四識住。如經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乃至我終不說此識往於東方乃至四維。然我唯說於現法中必離欲影。寂滅寂靜清涼清淨。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從此以後我當宣說此相差別。謂此經中略顯識住及因緣相。識住因緣二種邊際。識住因緣二種寂止。
當知此中若諸煩惱事。若屬彼煩惱。說名依取。應知此二亦名所緣。所緣性故。有所緣故。由彼貪愛為煩惱緣。名趣所執事。由貪欲等四種身繫為發業緣。名緣所緣事。彼二隨眠所隨逐故。名建立事。若諸異生補特伽羅。未得厭離對治喜愛。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以於內身能取能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是名為住。餘住因緣如前應知。是名略說住及因緣相。
有色界識有來有去。無色界識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壽盡。又復此二生長增益及廣大義。如前應知。齊是名為識住邊際及住因緣邊際。若復異此而施設者。當知唯有文字差別。非義差別。由所餘義境界無故。若他正詰不知何答。亦由餘義境界無故。或復有能於後自然如理觀察。便自迷悶。謂我愚癡作如是說。
若聰慧者。於諸色愛乃至行愛所攝貪纏。能永斷離。於煩惱分所攝發業四身繫纏。亦能永斷。所以者何。由在家眾依貪欲瞋恚二繫。發起諸業攝受境界為因故。損害有情為因故。若出家眾依戒禁取。此實執取二繫。發起諸業。以戒禁取猶如貪欲求生天故。此實執取猶如瞋恚謗涅槃故。當知四身繫唯在意地分別所生故。從此以後由多修習勝對治故。復能永斷貪愛身繫二種隨眠。由此斷故。煩惱所緣色受等境亦不相續。以究竟離繫故。由此所緣不相續故。有隨眠識究竟寂滅。於色受等諸識住中不復安住。由對治識永清淨故。是名識住因緣寂止。又由當來因緣滅故。於內身分不取不滿。決定無有流轉相續。是名識住寂止。
又復。對治所攝淨識名無所住。由彼因緣故名不生長。由善修習空解脫門故。名無所為。由善修習無願解脫門故。名為知足。由善修習無相解脫門故。名為安住。如是不生長故。乃至安住故。名極解脫。又於行等都不執著我及我所。由此因緣。色等壞時亦不恐怖。由此相貌顯彼自體已得清淨。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餘因。任運自然入於寂滅。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離欲。又所有受是識樹影。彼於爾時不復有故。名永離影。諸有漏識於現法中畢竟滅盡故。名寂滅。諸無漏識隨其次第有學解脫。名為寂靜。無學解脫名曰清涼。餘依永滅故說清淨。
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為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是故唯識不立識住。是名識蘊由住差別。
云何異相差別。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等。如經廣說。乃至不解脫心極解脫心。是名一門異相差別。復有約界異相差別。謂欲界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色界有三心。除不善。無色界有三心。亦除不善。無漏有二心。有學及無學。又欲界善心有二種。謂加行及生得。無覆無記心有四種。異熟生心。威儀路心。工巧處心。及變化心。此唯是生得。謂天龍藥叉等然無修果心。於色界中無工巧處心。無色界亦爾。當知善心如下上亦爾。一切處有。又有約種異相差別。謂欲界有五心。一見苦所斷心。二見集所斷心。三見滅所斷心。四見道所斷心。五修道所斷心。如欲界有五心。如是色無色界各有五心并無漏心。總為十六。
初異相心差別義。我當分別。一切有情略有三品。一未發趣定品。二雖已發趣未得定品。三已得定品。此復二種。一不清淨。二極清淨。於初品中。或時起染污心。由貪等纏繞彼心故。或時起善無記心。由貪等纏暫遠離故。第二品中。或時令心於內靜息。或時失念。於五妙欲其心馳散。或時極靜息故。便為惛沈睡眠纏覆其心。或時為斷彼故。於淨妙境安處其心。或時於彼不正安處心便掉舉。若正安處便不掉舉。由沈掉蓋未斷滅故。於彼二品俱不寂靜。由斷滅故心得寂靜。若由如理作意已得根本靜慮。名定心。若未得者名不定心。道究竟故。名善修心。斷究竟故。名極解脫心。與此相違。名不善修心及不解脫心。從定心已來當知是第三品。是名識蘊異相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