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云何多聞比丘 云何明達智慧 云何黠慧廣慧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心品第十四 心經第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多聞比丘 云何明達智慧 云何黠慧廣慧

(一七二)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有一比丘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彼時。比丘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誰將世間去。誰為染著。誰起自在。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比丘。心將世間去。心為染著。心起自在。比丘。彼將世間去。彼為染著。彼起自在。比丘。多聞聖弟子非心將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比丘。多聞聖弟子不隨心自在。而心隨多聞聖弟子。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彼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問曰。世尊。多聞比丘。說多聞比丘。世尊。云何多聞比丘。云何施設多聞比丘。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世尊。多聞比丘。說多聞比丘。世尊。云何多聞比丘。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比丘。我所說甚多。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說四句偈。知義知法。趣法向法。趣順梵行。比丘。說多聞比丘無復過是。比丘。如是多聞比丘。如來如是施設多聞比丘。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彼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問曰。世尊。多聞比丘明達智慧。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世尊。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世尊。多聞比丘明達智慧。說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世尊。云何多聞比丘明達智慧。云何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比丘。若比丘聞此苦。復以慧。正見苦如真者。聞苦習.苦滅.苦滅道。復以慧。正見苦滅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聞比丘明達智慧。如來如是施設多聞比丘明達智慧。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彼時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問曰。世尊。聰明比丘黠慧廣慧。說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世尊。云何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云何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世尊聞已歎曰。善哉。善哉。比丘。謂有賢道而有賢觀。極妙辯才。有善思惟。世尊。云何聰明比丘黠慧廣慧。云何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比丘。所問為如是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若比丘不念自害。不念害他。亦不念俱害。比丘但念自饒益及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比丘。如是聰明比丘黠慧廣慧。如是如來施設聰明比丘黠慧廣慧。比丘白曰。善哉。善哉。唯然。世尊。

彼時。比丘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善誦習已。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還。彼時比丘聞世尊教。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彼尊者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48 云何名為聖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名為聖者

復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云何名為三種聖者。一正見具足。謂於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果。住有學位者。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

云何名為三見圓滿。一初聖者隨順無漏有漏見圓滿。二未善淨無漏見圓滿。三善清淨無漏見圓滿。此三圓滿依說三種補特伽羅。隨其次第如前應知。

云何名為超三種苦。謂初見圓滿。能超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第二見圓滿。能超一切惡趣眾苦。第三見圓滿。能超一切後有眾苦。

此中云何名諸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謂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間種種異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生一切顛倒見趣。如是一切總稱我見。謂我論者我論相應一切見趣。或一切常論者。或一分常論者。或無因論者。或邊無邊論者。或斷滅論者。或現法涅槃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或有情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諸邪見。撥無一切化生有情。誹謗他世。或命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命論者計命即身或異身等。或吉祥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觀參羅曆算卜筮種種邪論。妄計誦呪祠祀火等。得所愛境能生吉祥能斷無義。又計覩相為祥不祥。彼復云何。謂二十句薩迦耶見。為所依止發起妄計。前際後際六十二種諸惡見趣及起總謗。一切邪見。

云何違諍所生眾苦。謂彼展轉見欲相違。互興諍論。發起種種心憂惱苦。深愛藏苦。互勝劣苦。堅執著苦。當知此中若他所勝便生愁惱。是名初苦。若勝於他遂作方便。令自見品轉復增盛。令他見品漸更隱昧。唯我見淨非餘所見。執著邪見深起愛藏。由此因緣發生種種不正尋思。及起種種不寂靜意。損害其心。名第二苦。愛藏邪見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謂已為勝或等或劣。因自高舉凌蔑於他。是名第三互勝劣苦。彼依此故追求利養。即為追求苦之所觸。凡有所作皆為惱亂詰責他論。及為自論免脫他難。是名第四堅執著苦。如是四種名見違諍所生眾苦。

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當知已斷如是眾苦。所以者何。彼於當來由意樂故。於如是等諸惡見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見圓滿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見圓滿。親近修習極多修習。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謂以無常行。或隨餘一行。彼於爾時。能隨證得第二見圓滿。及能超第二苦。彼住此已。如先所得七覺分法。親近修習極多修習。能斷如前所說四種業等雜染。能隨證得後見圓滿。超後有苦。此中第一補特伽羅。猶殘二苦。及殘現在所依身苦。第二補特伽羅。唯殘一苦及依身苦。第三補特伽羅。一切苦斷。但依身苦暫時餘在。譬如幻化。

147 云何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七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於此多聞諸聖弟子。若彼所緣生諸見趣。若自所依令起執著。若諸所有能往一切險惡趣等諸惡欲等。廣說乃至。諸非法行不平等行以為最後。若住於彼。領受非愛險惡等果。如是一切。如實隨觀非我我所。謂於是中。決定無我。亦無我所。如是觀已。當於聖諦得現觀時。彼諸見趣隨眠根本皆永拔故。說名為斷。其餘一切畢竟不續。此聖弟子於彼見趣以為根本。所有能往險惡處等定不能作。定不能往險惡處等。是名第一往惡趣行永損害門

由是因緣。能於自內如實了知。離我等聖所餘異生。雖復有能以世間道。超度能往惡趣不善及惡趣等。獲得四種現法樂住。或得超過諸色無色寂靜解脫。然其不能究竟損害諸惡趣等後可相應。是故彼流雖極能離欲色界愛。暫時獲得勝上樂住。而復當來更還造作殺生等事。往諸惡趣。我等定當不能造作殺生等事。乃至廣說。諸非法行不平等行。我等定當能不造作。是名聖法毘柰耶中永損害門。謂能損害往惡趣行如是諸佛及佛弟子。能實徧知永損害門所有差別。

又即如是諸聖弟子。為欲超度所餘未斷。往善趣行。此聖弟子。於先所作不生喜足。於上漏盡起欣樂欲。發正願心。於彼所得諸世俗道。審觀過患。謂彼不能究竟離苦。是名第一為欲超度往善趣行發心願門。發心願已。普於一切善趣後有所生愛味。深觀過患。如險惡道心生厭離。欣慕寂靜現法涅槃。正修方便。由是進趣如先所得趣涅槃行。如是名為能進趣門。彼由修道漸次離欲。乃至能入第一有定。

若於上捨多生愛味放逸因緣。於現法中不般涅槃。但名上行不還果者。如是名為後上行門。若復於彼深觀過患。於上捨中不生愛味。彼於現法能證涅槃。依有餘依般涅槃說。如是名為般涅槃門。由是門故。如實了知自般涅槃。超度一切往善趣行。於他超度亦正徧知。所謂諸佛及佛弟子。此中初一永損害門。當知超度往惡趣行。後發心願進趣上行涅槃四門。當知超度往善趣行。

復次。諸聖弟子已見諦跡未離欲者。應知略有二種雜染。謂欲雜染。後有雜染。於此二種。諸聖弟子應勤加行淨修其心。諸聖弟子為欲斷除欲雜染故。勤方便時漸依三行。謂趣無動行。趣無所有處行。證入無動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此由斷對治故。及遠分對治故。超度欲雜染。

或為斷除後有雜染勤方便時。已離欲界愛。未離色界愛。謂我所何當不有。我何當不有。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若昔所有。如是一切我皆棄捨。彼正修習能斷後有所有差別對治道已。離色界愛。乃至能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若現法中。於其上捨多生愛味不般涅槃。彼於現法不全解脫一切所有後有雜染。若於上捨不生愛味。彼現法中能般涅槃。能全解脫所有一切後有雜染。

當知此中若為對治欲雜染故。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若為對治後有雜染。修對治道。漸次乃至能入第一有定。如是二種名共解脫。由諸聖者非聖異生皆可容有。是故此解脫不名聖解脫。若於一切乃至有頂薩迦耶苦。如實知已。超度有頂。於現法中永斷一切所有雜染。如是解脫唯諸聖者方能獲得。故此解脫名聖解脫。如是一切總有五處。一趣無動行。二趣無所有處行。三趣非想非非想處行。四現法涅槃。五聖解脫。

復有三種諸欲過患。一者諸欲能為順樂受境界所生貪欲因緣。二者諸欲能為順苦受境界所生瞋恚因緣。三者諸欲能為順不苦不樂受境界所生無明憤發因緣。又此諸欲當於三處應觀過患。一自性故。二所緣故。三助伴故。自性故者。謂虛妄分別所生貪愛。所緣故者。謂若內若外五種色境。助伴故者。謂非理作意相應倒想。

又離上欲勝方便心。說名廣大。何以故。由彼上地轉上轉勝故修彼心。說名廣大。若能厭離下地世間。當知定以無常等行。厭壞制伏。於其上地所應得處。當知亦以暫時方便起寂靜想。住持其心。又我已得於是處所。具足安住生信解者。當知彼於加行道中修習淨信。於是處所生淨信心。由此淨信增上力故。修習精進念定慧等。從初靜慮漸次乃至識無邊處諸無動定。皆能證入。又由其慧起是勝解。謂我已能入如是定。此即能感識無動處所有生果。若現法中不般涅槃。或不進求往於上地。彼於當來決定應往此無動處。

又由三緣於是諸地。當知建立為無動處。謂外欲等散動斷故。立初靜慮為無動處。尋伺喜樂色界地中諸動斷故。立第四靜慮為無動處。有色有對種種別異想動斷故。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為無動處。第二第三靜慮中後後所有諸動斷故。當知亦得名無動處。識無邊處由空無邊處外門緣動。得遠離故。當知建立為無動處。以要言之。緣所有定。無動搖故。皆名無動。此定邊際極至識無邊處。是故當知。乃至此處建立無動。即此一切。緣所有定。皆名有上想定。從此已上緣無所有定。當知名為無上想定。從此已上。復名非想非非想處定。

故由三分宣說三行。由三種門。諸聖弟子厭壞欲等。既厭壞已。漸次能入乃至識無邊處定。是故建立能趣三種無動處行。又若色想若無動想。於諸下地深厭壞已。能入無所有處定。是名第一能趣無所有處行。

又即此處是無漏道修習邊際。此無漏道復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如有想定其有上者。無常行俱。其無上者。無我行俱。由有上行。於其下地。深厭壞已。入此處定。由無上行。於下於上。一切法中思惟無我。能入無漏無所有處定。此無上行當知名為第二趣行。

此第二趣行。復由二行有差別故。建立二種。云何二行。謂能依所依智差別故。此中能依無我智者。謂諸所有若有情界若我己身。於中都無我所屬處謂地方域。我所屬者謂諸有情。我所屬事謂或父或母或伴或主如是等類。如彼於我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如是我亦於彼非所屬處。非所屬者。非所屬事。此中所依無我智者。謂諸世間空。無有常及我我所。此中都無常我我所真實可得。唯有諸法。如是世間既悉是空。當復有誰有所屬處。有所屬者。有所屬事。是故當知前無我智是其能依。後無我智是其所依。

非想非非想處無無漏道。唯由厭壞無所有處想故。能入此處定。於中唯有此一趣行。

又於此中我所何當不有者。謂由生等苦故說我有苦。我何當不有者。謂即以生等苦為我。發生如是樂欲心已。正勤加行。正加行已。獲得前後所有差別。由是因緣復得決定。謂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若今所有者。謂今現法造作增長所有新業。若昔所有者謂諸故業。彼於此一切所有異熟果皆不願求。一切棄捨。無顧戀故。

 

146 內空外空內外空 心不移動成就遊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雙品第十五 大空經第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內空外空內外空 心不移動成就遊

(一九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釋中迦維羅衛。在尼拘類園。爾時。世尊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入迦維羅衛而行乞食。食訖中後。往詣加羅差摩釋精舍。爾時。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彼時。世尊從加羅差摩釋精舍出。往詣加羅釋精舍。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在加羅釋精舍中集作衣業。尊者阿難遙見佛來。見已出迎。取佛衣鉢。還敷床座。汲水洗足。佛洗足已。於加羅釋精舍坐尊者阿難所敷之座。告曰。阿難。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尊者阿難白曰。唯然。世尊。加羅差摩釋精舍敷眾多床座。眾多比丘於中住止。所以者何。我今作衣業。

時。世尊復告阿難曰。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謂有樂.聖樂.無欲之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之樂.非生死樂。若得如是樂。易不難得者。必有是處。

阿難。比丘不可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之處。若有比丘欲嘩說.樂於嘩說.合會嘩說。欲眾.樂眾.合會於眾。不欲離眾.不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終無是處。阿難。若有比丘不欲嘩說.不樂嘩說.不合會嘩說。不欲於眾.不樂於眾.不合會眾。欲離於眾.常樂獨住遠離處者。得時愛樂心解脫。及不時不移動心解脫者。必有是處。

所以者何。我不見有一色令我欲樂。彼色敗壞變易異時。生愁慼啼哭.憂苦懊惱。以是故。我此異住處正覺盡覺。謂度一切色想行於外空。阿難。我行此住處已生歡悅。我此歡悅。一切身覺正念正智。生喜.生止.生樂.生定。如我此定。一切身覺正念正智。阿難。或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共來詣我。我便為彼行如是如是心遠離.樂無欲。我亦復為彼說法。勸助於彼。

阿難。若比丘欲多行空者。彼比丘當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阿難。若比丘作如是說。我不持內心住止。不令一定。念內空者。當知彼比丘大自疲勞。阿難。云何比丘持內心住止令一定耶。比丘者。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猶人沐浴。器盛澡豆。以水澆和。和令作丸。漬盡潤漬普遍充滿。內外周密。無處有漏。如是。阿難。比丘此身離生喜樂。漬盡潤漬普遍充滿。離生喜樂。無處不遍。阿難。如是比丘持內心住止。令得一定。彼持內心住止。令一定已。當念內空。

彼念內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空者。彼比丘當念外空。

彼念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外空者。彼比丘當念內外空。

彼念內外空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內外空。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內外空者。彼比丘當念不移動。

彼念不移動已。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也。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念不移動。其心移動。不趣向近。不得清澄。不住不解於不移動者。彼比丘彼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

若彼心於彼彼定。御復御。習復習。軟復軟。善快柔和。攝樂遠離已。當以內空成就遊。彼內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比丘當以外空成就遊。彼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外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比丘當以內外空成就遊。彼內外空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內外空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內外空者。是謂正知。

阿難。當以不移動成就遊。彼不移動成就遊已。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阿難。如是比丘觀時。則知不移動成就遊。心不移動。趣向於近。得清澄住。解於不移動者。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經行者。彼比丘從禪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經行。諸根在內。心不向外後作前想。如是經行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從離經行。至經行頭。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惡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惡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當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說者。彼比丘若此論非聖論。無義相應。謂論王論.賊論.鬪諍論.飲食論.衣被論.婦人論.童女論.婬女論.世間論.邪道論.海中論。不論如是種種畜生論。若論聖論與義相應。令心柔和。無諸陰蓋。謂論施論.戒論.定論.慧論.解脫論.解脫知見論.漸損論.不會論.少欲論.知足論.無欲論.斷論.滅論.燕坐論.緣起論。如是沙門所論。如是論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慼.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欲功德。可樂意所念。愛色欲相應。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若比丘心至到觀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所以者何。無前無後。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難。若比丘觀時。則知此五欲功德。隨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觀無常.觀衰耗.觀無欲.觀斷.觀滅.觀斷捨離。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滅也。阿難。若如是比丘觀時。則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斷也。是謂正知。

復次。阿難。有五盛陰。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謂比丘如是觀興衰。是色.是色習.是色滅。是覺.想.行.識。是識.是識習.是識滅。若此五盛陰有我慢者。彼即滅也。阿難。若有比丘如是觀時。則知五陰中我慢已滅。是謂正知。

阿難。是法一向可.一向樂.一向意念。無漏無受。魔所不及。惡所不及。諸惡不善法.穢污。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謂成就此不放逸也。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得覺因不放逸根。生諸無量善法。若有隨道品。阿難。是故汝當如是學。我亦成就於不放逸。當學如是。

145 云何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般舟三昧)

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又名:般舟三昧經)卷第二 思惟品第一之二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云何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般舟三昧)

賢護。是中三昧誰當證知。今我弟子摩訶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及餘無量諸菩薩輩。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為證。云何證。所謂空三昧也。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飢渴因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虛。從是寤已還復飢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心中渴仰欲見彼佛。故作如是專精思惟。復應當觀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虛空之想。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淨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譬如有人忽從本國至於他方。雖在他方而常追憶本所生處。曾如是見。亦如是聞。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追憶故於睡夢中。明見自身在本生處。遊從見聞如前所更。是人後時向諸眷屬。具論夢中所見之事。我如是見。我如是聞。我如是營為。如是獲得。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若從他聞有佛世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瑠璃或純金色。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屍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或時膖脹或已爛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噉。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如是賢護。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前三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三昧得見如來。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何者為三。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醜。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醜顯現分明。賢護。於意云何。彼所見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明。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餘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

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今此 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