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八 梵行品第八之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迦葉復言。世尊。我今始知菩薩摩訶薩不可思議。佛法眾僧。大涅槃經及受持者。菩提涅槃不可思議。世尊。無上佛法當久近住幾時而滅。

善男子。若大涅槃經乃至有是五行。所謂聖行梵行天行病行嬰兒行。若我弟子有能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其義。為諸眾生之所恭敬。尊重讚歎種種供養。當知爾時。佛法未滅。善男子。若大涅槃經具足流布。當爾之時。我諸弟子多犯禁戒造作眾惡。不能敬信如是經典。以不信故。不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不為眾人之所恭敬乃至供養。見受持者輕毀誹謗。汝是六師非佛弟子。當知佛法將滅不久。(中略)十一部經則有壞滅。方等經典無有壞滅。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方等經典。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當知爾時。佛法不滅。(中略)

善男子。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說佛性。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十一部經所不說故。故名為藏。如人七寶不出外用。名之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積此物。為未來事故。何等未來事。所謂穀貴。賊來侵國。值遇惡王為用贖命。道路澁難財難得時。乃當出用。善男子。諸佛如來祕密之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世典不敬佛經。如是等惡現於世時。如來為欲滅是諸惡。令得遠離邪命利養。如來則為演說是經。若是經典祕密之藏滅不現時。當知爾時。佛法則滅。

善男子。大涅槃經常不變易。云何難言迦葉佛時有是經不。善男子。迦葉佛時。所有眾生貪欲微薄智慧滋多。諸菩薩摩訶薩等調柔易化有大威德。總持不忘如大象王。世界清淨。一切眾生悉知如來終不畢竟入於涅槃。常住不變。雖有是典不須演說。善男子。今世眾生多諸煩惱。愚癡喜忘無有智慧。多諸疑網信根不立。世界不淨。一切眾生咸謂如來無常遷變。畢竟入於大般涅槃。是故如來演說是典。善男子。迦葉佛法實亦不滅。何以故。常不變故。(中略)

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未有弟子解甚深義。彼佛世尊便涅槃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無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便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多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佛雖涅槃。當知佛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雖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諸弟子演說經法。貪為利養不為涅槃。佛復滅度。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凡所演說。不貪利養為求涅槃。佛雖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而諸弟子多起諍訟互相是非。佛復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修和敬法。不相是非互相尊重。佛雖涅槃。當知是法久住不滅。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雖有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為大涅槃而演說法。互相恭敬不起諍訟。然畜一切不淨之物。復自讚言。我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佛復涅槃。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解甚深義。復有篤信白衣檀越敬重佛法。彼諸弟子為大涅槃演說經法。善修和敬互相尊重。不畜一切不淨之物。亦不自言得須陀洹乃至得阿羅漢。彼佛世尊雖復滅度。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乃至不畜不淨之物。又不自言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各執所見種種異說。而作是言。長老。諸佛所制四重之法。乃至七滅諍法。為眾生故或遮或開。十二部經亦復如是。何以故。佛知國土時節各異。眾生不同利鈍差別。是故如來或遮或開有輕重說。善男子。譬如良醫為病服乳為病遮乳。熱病聽服冷病則遮。如來亦爾。觀諸眾生煩惱病根亦開亦遮。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惟我知義汝不能知。惟我解律汝不能解。我知諸經汝不能知。彼佛復滅。當知是法不久住世。復次善男子。若佛初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有諸弟子乃至不言。我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亦不說言諸佛世尊為眾生故或遮或開。長老。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如是法如是律。長老。當依如來十二部經。此義若是。我當受持。如其非者。我當捨彼。佛世尊雖復涅槃。當知是法久住於世。

善男子。我法滅時(中略)。當爾之時。我諸弟子。正說者少邪說者多。受正法少受邪法多。受佛語少受魔語多。善男子。爾時。拘睒彌國有二弟子。一者羅漢。二者破戒。破戒徒眾凡有五百。羅漢徒眾其數一百。破戒者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親從佛聞如是義。如來所制四重之法。若持亦可。犯亦無罪。我今亦得阿羅漢果四無礙智。而阿羅漢亦犯如是四重之法。四重之法若是實罪。阿羅漢者終不應犯。如來在世制言堅持。臨涅槃時皆悉放捨。

阿羅漢比丘言。長老。汝不應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我知如來常不變易。如來在世及涅槃後。犯四重禁。罪無差別。若言羅漢犯四重禁。是義不然。何以故。須陀洹人尚不犯禁。況阿羅漢。若長老言。我是羅漢。阿羅漢者終不生想我得羅漢。阿羅漢者惟說善法不說不善。長老所說純是非法。若有得見十二部經。定知長老非阿羅漢。

善男子。爾時。破戒比丘徒眾。即共斷是阿羅漢命。善男子。是時魔王因是二眾忿恚之心。悉共害是六百比丘。爾時凡夫各共說言。哀哉佛法於是滅盡。而我正法實不滅也。爾時。其國有十二萬諸大菩薩善持我法。云何當言我法滅耶。當于爾時。閻浮提內無一比丘為我弟子。

157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 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 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瓶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156 住種性者所有諸相 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住種性者所有諸相 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

云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性。種子.界.性。是名種性。(中略)

問。若住種性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性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何等為四。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

云何生無暇。謂如有一。生於邊國及以達須蔑戾車中。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是名生無暇。云何放逸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或非達須非蔑戾車。四眾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而生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是名放逸過。云何邪解行。謂如有一。雖生中國。乃至廣說。而有外道種種惡見。謂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廣說乃至我自了知無諸後有。復由如是外道見故。不值諸佛出現世間。無諸善友說正法者。是名邪解行。云何有障過。謂如有一。雖生中國。廣說如前。亦值諸佛出現於世。遇諸善友說正法者。而性愚鈍頑騃無知。又復瘖瘂以手代言。無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或復造作諸無間業。或復長時起諸煩惱。是名有障過。如是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因緣故。雖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

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徧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中略)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遇故。不般涅槃。答。有二種緣。何等為二。一勝二劣。云何勝緣。謂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云何劣緣。謂此劣緣乃有多種。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 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中略)

云何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問。何等名為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成就彼故。應知說名無涅槃法補特伽羅。答。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有眾多相。我今當說彼相少分。

謂彼最初不住種性無涅槃法補特伽羅。阿賴耶愛遍一切種。皆悉隨縛。附屬所依。成無量法。不可傾拔。久遠隨逐畢竟堅固依附相續。一切諸佛所不能救。是名第一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謂彼聽聞以無量門呵毀生死眾多過失。又復聽聞以無量門稱讚涅槃眾多功德。而於生死不見少分戲論過失。不見少分所有過患。亦復不能少分厭離。如是見厭。於過去世不能已生。於未來世不能當生。於現在世不能正生。又於愛盡寂滅涅槃。不見少分下劣功德。不見少分所有勝利。亦復不能少分欣樂。如是見樂。於過去世不能已生。於未來世不能當生。於現在世不能正生。是名第二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謂彼本性成就上品無慚無愧。由是因緣無有厭惡。心無怯畏。以歡喜心現行眾惡。由是因緣未嘗追悔。唯觀現法。由是因緣。自身財寶衰退過患。是名第三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謂一切種圓滿分明稱當道理。美妙殊勝易可解了或依苦諦。或依集諦。或依滅諦。或依道諦。宣說開示正法教時。不能獲得微小發心微小信解。況能獲得身毛為竪悲泣墮淚。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是名第四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謂彼或時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暫得出家。或為國王所逼迫故。或為狂賊所逼迫故。或為債主所逼迫故。或為怖畏所逼迫故。或不活畏所逼迫故。非為自調伏。非為自寂靜。非為自涅槃。非為沙門性。非為婆羅門性。而求出家。既出家已。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諠雜住。或發邪願修諸梵行。謂求生天或餘天處。或樂退捨所學禁戒。或犯尸羅。內懷朽敗外現真實。如水所生雜穢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非行梵行。自稱梵行。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當知如是不住種性補特伽羅。假相出家。非不樂學補特伽羅名真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由此異門由此意趣。義顯於彼。本非出家。唯有任持出家相狀墮出家數。是名第五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謂彼少有所作善業。或由於身或語或意。一切皆為希求諸有。或求當來殊勝後有。或求財寶。或求殊勝所有財寶。是名第六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如是等類有眾多相。成就彼故。墮在不般涅槃法數。

云何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或有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而未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及已出離。或有軟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或有貪行或有瞋行或有癡行。或生無暇或生有暇。或有縱逸或無縱逸。或有邪行或無邪行。或有障礙或無障礙。或遠或近。或未成熟或已成熟。或未清淨或已清淨。(下略)

155 正修行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正修行者

當如此中。由隨順教有眾多故。毘鉢舍那亦有眾多。毘鉢舍那有眾多故。令奢摩他亦有眾多。又復即此毘鉢舍那。由所知境無邊際故。當知其量亦無邊際。謂由三門及六種事。一一無邊品類差別。悟入道理。

正修行者。如如毘鉢舍那串習清淨增上力故。增長廣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輕安。奢摩他品當知亦得增長廣大。如如身心獲得輕安。如是如是於其所緣心一境性。轉得增長。如如於緣心一境性轉復增長。如是如是轉復獲得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展轉相屬。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轉依。方乃究竟。得轉依故。於所知事。現量智生。

問。齊何當言究竟獲得不淨觀耶。乃至齊何當言究竟獲得阿那波那念耶。答。以要言之。修觀行者。於不淨觀正加行中。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雖復觀察所有眾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淨行相顯現。非諸淨相。由於不淨善修習故。於能隨順貪欲纏處法。心不趣入。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厭逆。當於爾時修觀行者。應自了知。我今已得不淨觀。我今已得所修果。齊此名為於不淨觀已得究竟。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未得究竟。

如不淨觀如是。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當知亦爾。於中差別者。謂多分慈心行相顯現。非瞋恚相。於能隨順瞋恚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無常苦空無我行相顯現。非彼常樂身見俱行愚癡行相。於能隨順愚癡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種種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別相想顯現。非身聚想。於能隨順憍慢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多分內寂靜想奢摩他想顯現。非戲論想。於能隨順尋思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毘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毘鉢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毘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為奢摩他毘鉢舍那雙運轉道中。嗢柁南曰

相尋思伺察  隨行有三門   義事相品時  理六事差別

初相應加行  次串習無緩   無顛倒應時  解了無厭足

不棄捨善軛  最後正加行   是九應當知  有二品差別

知自性因緣  見彼諸過患   正修習對治  令障得清淨

154 云何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正法

云何名為聞思正法。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此復云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

云何契經。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是名契經。

云何應頌。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他。或復宣說未了義經。是名應頌。云何記別。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是名記別。云何諷頌。謂非直說。是結句說。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是名諷頌。云何自說。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是名自說。云何因緣。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因請而說。及諸所有毘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是名因緣。云何譬喻。謂於是中有譬喻說。由譬喻故本義明淨。是名譬喻。云何本事。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是名本事。云何本生。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是名本生。云何方廣。謂於是中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是名方廣。云何希法。謂於是中宣說諸佛。諸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等。若共不共。勝於其餘勝諸世間同意所許。甚奇希有最勝功德。是名希法。云何論議。所謂一切摩怛理迦。阿毘達磨。研究甚深素怛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名論議。

如是所說十二分教。三藏所攝。謂或有素怛纜藏攝。或有毘奈耶藏攝。或有阿毘達磨藏攝。當知此中若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名素怛纜藏。若說因緣是名毘奈耶藏。若說論議是名阿毘達磨藏。是故如是十二分教。三藏所攝。

如是一切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共所宣說。故名正法。聽聞此故。名聞正法。此復云何。謂如有一或受持素怛纜。或受持毘奈耶。或受持阿毘達磨。或受持素怛纜及毘奈耶。或受持素怛纜及阿毘達磨。或受持毘奈耶及阿毘達磨。或具受持素怛纜毘奈耶阿毘達磨。如是一切名聞正法。此聞正法復有二種。一聞其文。二聞其義。

云何思正法。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遠離六種不應思處。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