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但不與語 即是梵法之罰 敕諸比丘 不得卿僕相向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六第三十七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一之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但不與語 即是梵法之罰 敕諸比丘 不得卿僕相向

(三) 世尊告曰。亦有此力出諸力之上。何者是。所謂無常力是。今日如來夜半在雙樹間。為無常力所牽。當取滅度。(中略)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復以何因緣。如來今日口出五色光。世尊告曰。我向作是念。本未成道時長處地獄。吞熱鐵丸。或食草木。長此四大。或作騾驢.駱駝.象馬.豬羊。或作餓鬼。長四大形。有受胎之厄。或受天福。食自然甘露。我今以成如來。以根力覺道成如來身。由此因緣故。口出五色光爾。

是時須臾之間。口出微妙之光。勝於前光。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復以何因緣。如來重出光勝於前者。世尊告曰。我向者作是念。過去諸佛世尊取滅度。遺法不久存於世。我復重思惟。以何方便。使我法得久存在世。如來身者金剛之數。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許。流布世間。使將來之世。信樂檀越不見如來形像者。取供養之。因緣是福祐。當生四姓家.四天王家.三十三天.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因此福祐。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復有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辟支佛道。若成佛道。由此因緣故。出斯光明爾。(中略)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當云何與女人從事。然今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家家乞食。福度眾生。佛告阿難。莫與相見。設相見。莫與共語。設共語者。當專心意。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莫與女交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卷第三十六終)

當云何與車那比丘從事。世尊告曰。當以梵法罰之。阿難白佛。云何梵法罰之。世尊告曰。不應與車那比丘有所說。亦莫言善。復莫言惡。然此比丘亦復不向汝當有所說。阿難白佛言。設不究事者。此則犯罪不重乎。世尊告曰。但不與語。即是梵法之罰。然由不改者。當將詣眾中諸人共彈使出。莫與說戒。亦莫與法會從事。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與彼怨家  而報其怨者    恒念莫與語  此惡無過者 (中略)

爾時。世尊告曰。止。止。須拔。勿問此義。何煩問此勝如來乎。然我今日在此座上。當與汝說法。善思念之。須拔白佛言。今當為問深義。唯願世尊以時說之。爾時。世尊告曰。我初學道時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年三十五在外道中學。自是已來。更不見沙門.婆羅門。其大眾中無八賢聖道者。則無沙門四果。是謂。須拔。世間空虛。更無真人得道者也。以其賢聖法中有賢聖法者。則有沙門四果之報。所以然者。因有沙門四果之報。皆由賢聖八品道也。若須拔。若我不得無上正真之道。皆由不得賢聖八品道。以其得賢聖八品道。故成佛道。是故。須拔。當求方便。成賢聖道然。

須拔復白佛言。我亦樂聞賢聖八品道。唯願演說。世尊告曰。所謂八道者。等見.等治.等語.等命.等業.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謂。須拔。賢聖八品道。是時。須拔即於座上得法眼淨。(中略)是時。須拔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爾時。須拔即成沙門身。著三法衣。時。須拔仰觀世尊顏。即於座上有漏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我最後弟子之中。所謂須拔是也。爾時。須拔白佛言。我今聞世尊夜半當取般涅槃。唯願世尊先聽我取涅槃。我不堪見如來先取滅度。爾時。世尊默然可之。所以然者。過去恒沙諸佛世尊。最後取證弟子先取般涅槃。如來後取滅度。此是諸佛世尊常法。非適今日也。是時。須拔見世尊已可之。即在如來前。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於無餘涅槃界而取滅度。是時。此地六變振動。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死    不生則不死  此滅為最樂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自今已後敕諸比丘。不得卿僕相向。大稱尊。小稱賢。相視當如兄弟。自今已後不得稱父母所作字。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今諸比丘當云何自稱名號。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稱長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稱姓字。又諸比丘欲立字者。當依三尊。此是我之教誡。是時。阿難聞世尊所說。歡喜奉行。

161 云何雖樂欲受律儀 而不應授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三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雖樂欲受律儀 而不應授

問。由幾因緣雖樂欲受苾芻律儀。而不應授。答。苾芻律儀略由六因。一意樂損害。二依止損害。三男形損害。四白法損害。五繫屬於他。六為護他故。

若有為王之所逼錄。或為強賊之所逼錄。或為債主之所逼迫。或由怖畏之所逼迫。或畏不活。彼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存活。是諸苾芻活命甚易。我今應往苾芻眾中。詐現自身與彼同法。易當活命。彼由如是諂詐意樂。既出家已。雖懷恐怖守護奉行隨一學處。勿諸苾芻與我同止。知我犯戒便當驅擯。然彼意樂被損害故。不名出家受具足戒。如是名為意樂損害。若復有人作如是思。我處居家難可活命。要當出家方易存濟。如諸苾芻所修梵行。我亦如是。乃至命終當修梵行。如是出家者。不名意樂損害。雖非純淨非不說名出家受具。

若有身帶癰腫等疾。如遮法中所說病狀。如是名為依止損害。由彼依止被損害故。雖復出家然無力能供事師長。彼由如是無力能故。所受師長同梵行者供事之業。及受純信施主衣服飲食等淨信施物。此之二種淨信所施。彼極難消。不應受用。令彼退減諸善法故。是故依止被損害者。不應出家受具足戒。

若扇搋迦及半擇迦。名男形損害。不應出家受具足戒。當知因緣如前已說。(中略)

若造無間業。污苾芻尼。外道賊住。若別異住。若不共住。是名白法損害。不應為授具足戒。所以者何。彼由上品無慚無愧極垢染法。令慚愧等所有白法極成劣薄。

若諸王臣若王所惡。若有造作王不宜業。若被債主之所拘執。若他僕隸。若他劫引。若他所得。若有諍訟。若為父母所不開許。是名繫屬於他。不應為授具戒。

若變化者。為護他故。不應為授具戒。所以者何。或有龍等為受法故。自化己身為苾芻像。求受具戒。若便為彼授具戒者。彼睡眠時便復本形。既睡悟已。作苾芻像假想苾芻。若守園者若近事男。率爾往趣。見彼身形如是變已。便於一切真苾芻所起憎惡心。謂諸苾芻皆非人類。誰能敬事施彼衣食。勿令他人得此惡見。是故為隨護他。不應為彼受具足戒。

由此六因不應授彼苾芻律儀。又除闕減。能作羯磨阿遮利耶鄔波拕耶。住清淨戒圓滿僧眾。

問。由幾因緣不應授彼近事男律儀。答。略由二因。一意樂損害故。二男形損害故。若意樂損害者。當知一切不應為受。若男形損害者。或有為受。然不得說名近事男。不說因緣前已具辯。若近住律儀。當知唯由意樂損害不應為受。何以故。或有隨他轉故。或有為得財利恭敬。詐稱欲受近住律儀。然彼實無求受意樂。當知是名意樂損害。若無如所說不應受因緣。當知應受如前所說所有律儀。

問。有幾因緣苾芻律儀受已還捨。答。或由捨所學處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沒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斷故。或由棄捨眾同分故。苾芻律儀受已還捨。若正法毀壞正法隱沒。雖無新受苾芻律儀。先已受得。當知不捨。所以者何。由於爾時穢劫正起無一有情不損意樂能受具戒況當有證沙門果者

若近事男律儀。當知由起不同分心故。善根斷故。棄捨眾同分故。受已還捨。若正法隱沒時。如苾芻律儀道理。當知近事男律儀亦爾。若近住律儀。當知由日出已後。或由發起不同分心。或於中間捨眾同分。雖已受得。必復還捨。

160 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二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二法)

云何聞所成地。謂若略說。於五明處。名句文身無量差別。覺慧為先。聽聞領受。讀誦憶念。又於依止名身句身文身義中。無倒解了。如是名為聞所成地。

何等名五明處。謂內明處。醫方明處。因明處。聲明處。工業明處。云何內明處。當知略說由四種相。一由事施設建立相。二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三由攝聖教義相。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

云何事施設建立相。謂三種事。總攝一切諸佛言教。一素怛纜事。二毘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中略)

云何佛教所應知處相。當知此中一切有情。住有三種。謂日別住。盡壽住。善法可愛生展轉住。初由食增上力。第二由命行增上力。第三由於諸善法不放逸增上力。於諸不善無記法中。亦有相似不放逸法。如於殺生等事及威儀工巧等中。審諦而作。然於善法。不放逸者。於現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於後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

復次。依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二種法。能攝一切諸戲論事。謂能取法。及彼所依所取之法。又諸世間。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能引無義無利雜染。謂於真實。無正解行。及彼為先希求無義。又正法外。若諸沙門若婆羅門。略有二種雜染根本。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雜求我常。推求我斷。又諸有情。略有二種眾苦根本。謂於有漏法喜愛俱行所有期願。及非理所引厭離俱行所有期願。又有二種師及弟子。教授教誡相違之法。謂諸弟子。不能堪忍教誨語言。及師倒見習行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又有二法。甚能違越世出世間正行境界。謂於自非法增上所生不可愛果。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及於現法他所殺縛衰退等事。無有顧慮。於所作罪。無有羞恥。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種無倒建立。能令行者。少用功力住於梵行。終不唐捐。一正立學處。若有違越。便獲大罪。若不違越。便生大福。二正立出離。令違越者速復出離。又有二法。能令作者得自他利。一居遠離者。心常安定。現法樂住。二居憒閙者。有來求法。時時為說。能令正法相續久住。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二因緣故。於現法中入諦現觀。或令當來諸根成熟。一於因所生法。正通達因。二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相應經。一切緣性及諸緣起。隨順作意。數數思惟。

又有二法。能令根熟補特伽羅速證通慧。一於教授教誡。遠離諂誑。二厭離為先。身語意行。離諸調戲。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展轉皆得安樂而住。一者堪忍他所逼惱。二者自不逼惱於他。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鬪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

又有二法。速令心住。得三摩地清淨梵行。一者憶持久遠所作所說增上力故。若有所犯如法悔除。若無所犯便生歡喜。晝夜隨學嘗無懈廢。二者於身語意一切事業。能正了知增上力故。於諸過失終無違犯。由此因緣。亦無憂悔。隨生歡喜。廣說乃至解脫智見。

又有二法能越眾苦。謂能超越諸惡趣苦。及能超越生死大苦。一者深見現法當來諸過患故。遠離惡行。二者心常安定。精勤修習菩提分法。又有二法。能令修斷居遠離者得安樂住。一者於諸境界。不生雜染。無惡尋伺擾亂其心。二者凡所噉食。要為利益。稱量消化。能隨順斷。令身調適。又有二法。令修善品諸苾芻等時無虛度。一者於諸根境。正勤方便。研究法相。二者知時知量。少習睡眠。又有二法。能壞增上心學慧學。一者建立邪學。違越正學。及懷猶豫。二者增益損減邪見決定。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二法。

又有二法。能令已集菩提資糧。未入現觀補特伽羅。速入現觀。一者思惟現在過去自他衰盛。二者勤修諦行所攝。無倒作意。又有二法。令觀行者。最極究竟離垢梵行速得圓滿。一者修諦現觀。二者於後離欲方便勤修。於諸等至無有愛味。離諸障難。又有二法。令觀行者。速能引發世出世間一切勝德。一者九相住心。二者由六種事。以正定心思擇諸法。如聲聞地當廣分別。

又觀行者。有二種淨。謂作意淨。及所依淨。於三世中。遠離愚癡。智清淨故。名作意淨。遠離三界諸煩惱品麁重法故。名所依淨。又有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一者於現法中苦因永盡。二者由此為先。當來世苦。畢竟不生。

註: 云何戲論。為一切煩惱及雜煩惱諸蘊。

註: 由佛教所應知處相。經中所說。從二法至十法。

 

159 戒與聞 何者為勝 八大人念 精進最為上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戒與聞 何者為勝 八大人念 精進最為上

(六) 聞如是。一時。尊者阿那律遊在四佛所居之處。是時。阿那律在閑靜之處。便作是念。諸釋迦文佛弟子之中。戒德.智慧成就者皆依戒律。於此正法中而得長養。諸聲聞之中不具足戒律者。斯等之類皆離正法。不與戒律相應。如今此二法。戒與聞何者為勝。我今可以此因緣之本。往問如來。是事如何。

阿那律復作是念。此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少欲者之所行。非為多欲者之所行。此法。應閑居者之所行。非在憒鬧之所行。此法。持戒人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三昧者之所行。非亂者之所行。智慧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之所行。是時。阿那律思惟此八大人念。今我可往至世尊所。而問此義。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是時。王波斯匿請如來及比丘僧。夏坐九十日。是時阿那律漸漸人間。將五百比丘遊化。轉至舍衛國。到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時。阿那律白世尊言。我在閑靜之處。思惟此義。戒與聞。此二法何者最勝乎。是時。世尊與阿那律便說此偈

戒勝聞勝耶  汝今起狐疑    戒勝於聞者  於中何狐疑

所以然者。阿那律當知。若比丘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獲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聞。已得多聞。便得解脫。已得解脫。於無餘涅槃而取滅度。以此明之。戒為最勝。

是時。阿那律向世尊說此八大人念。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少欲.知足.在閑居之處.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多聞成就。汝今。阿那律。當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云何為八。此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所以然者。彌勒菩薩應三十劫當成無上正真等正覺。我以精進之力超越成佛。阿那律知之。諸佛世尊皆同一類。同其戒律.解脫.智慧而無有異。亦復同空.無相.願。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莊嚴其身。視無厭足。無能見頂者。皆悉不異。唯有精進不同。於過去當來諸佛世尊。精進者。吾最為勝。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此為最為上。為尊為貴。為無有喻。猶如由乳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上。為無有比。此亦如是。精進之念。於八大人念中最上。實無有比。

是故。阿那律。當奉八大人念。亦當與四部眾分別其義。設當八大人念流布在世者。令我弟子皆當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所以然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無厭者之所行也。我法。閑居者之所行。非眾中者之所行也。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亂者所行也。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我法。多聞者之所行。非少聞者所行也。我法。精進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是故。阿那律。四部之眾當求方便。行此八大人念。如是。阿那律。當作是學。爾時。阿那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