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云何思所成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六第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思所成地

云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三種相。一由自性清淨故。二由思擇所知故。三由思擇諸法故。

云何自性清淨。謂九種相應知。一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二者遠離一切不思議處。審諦思惟所應思處。三者能善了知默說大說。四者凡所思惟唯依於義不依於文。五者於法少分唯生信解。於法少分以慧觀察。六者堅固思惟。七者安住思惟。八者相續思惟。九者於所思惟能善究竟。終無中路厭怖退屈。由此九相。名為清淨善淨思惟。

云何思擇所知。謂善思擇所觀察義。何等名為所觀察義。謂於有法了知有相。於非有法了知無相。如是名為所觀察義。(中略)

云何思擇諸法。此復二種應知。一思擇素呾纜義。二思擇伽他義。思擇素呾纜義。如攝事分及菩薩藏教授中當廣說。思擇伽他義。復有三種。一者建立勝義伽他。二者建立意趣義伽他。三者建立體義伽他。

建立勝義伽他者。如經言

都無有宰主  及作者受者   諸法亦無用  而用轉非無

唯十二有支  蘊處界流轉   審思此一切  眾生不可得

於內及於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無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顛倒妄計   有情我皆無  唯有因法有 (中略)

此中依止補特伽羅無我勝義。宣說如是勝義伽他。為欲對治增益損減二邊執故。於所攝受說為宰主。於諸業用說為作者。於諸果報說為受者。如是半頌。遮遣別義所分別我。諸法亦無用者。遮遣即法所分別我。由此遠離增益邊執。而用轉非無者。顯法有性。由此遠離損減邊執。用有三種。一宰主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因此用故。假立宰主作者受者。(中略)

次當建立意趣義伽他。如經言。一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讚請曰

於學到究竟  善斷諸疑網   今請學所學  修學為我說

大仙應善聽  學略有三種   增上戒心慧  於彼當修學

應圓滿六支  四樂住成就   於四各四行  智慧常清淨

初善住根本  次樂心寂靜   後聖見惡見  相應不相應

先淨樂靜慮  及於諦善巧   即於諸諦中  應生遠增長 (中略)

今此頌中。如其次第顯示成辦三學方便。應圓滿六支者。應依增上戒學方便修學。何等六支。一安住淨尸羅。二守護別解脫律儀。三軌則圓滿。四所行圓滿。五於諸小罪見大怖畏。六受學學處。如是六支顯示四種尸羅清淨。安住淨尸羅者。是所依根本。守護別解脫律儀者。顯示出離尸羅清淨。為求解脫而出離故。軌則所行俱圓滿者。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如是六支極圓滿故。增上戒學與餘方便作所依止。四樂住成就者。顯示增上心學方便。四種靜慮名四心住。現法樂住故名為樂。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者。依增上慧學說。謂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中。一一皆有四行。即無常等。增上慧學由此淨智之所顯故。

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者。此頌顯示增上三學次第生起。根本者謂增上戒。由後二種是此初學所流類故。既具尸羅。由無悔等次第修習。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先淨樂靜慮。及於諦善巧。即於諸諦中。應生遠增長者。此頌顯示三學次第清淨差別。先淨者是初學。樂靜慮者是第二學。於諦善巧者是第三學。又於如是諦善巧中。應生者謂道諦。應生起故。應遠者謂苦集諦。應遠離故。應增長者謂滅諦。軟中上品煩惱次第。數數漸斷。增長滅故。(卷第十六。下略)

今當建立體義伽他。如頌言(卷第十七)

於身語意諸所有  一切世間惡莫作  由念正知離諸欲  勿親能引無義苦 (中略)

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捨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臥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恒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

何等名為引無義苦。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於現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周遍燒惱。自謂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諸聖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善了知已。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卷第十七。下略)

註: 建立意趣義伽他。卷第十六和卷第十七。建立體義伽他。從卷第十七至卷第十九。

165 法輪三轉 謂此諦智 是能永滅眾苦前行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法輪三轉 謂此諦智 是能永滅眾苦前行 云何(不)放逸

復次由五種相。轉法輪者。當知名為善轉法輪。一者世尊為菩薩時。為得所得所緣境界。二者為得所得方便。三者證得自所應得。四者得已。樹他相續。令於自證深生信解。五者令他於他所證深生信解。

當知此中。所緣境者。謂四聖諦。此四聖諦安立體相。如前應知。若略若廣如聲聞地。

得方便者。謂即於此四聖諦中。三周正轉十二相智。最初轉者。謂昔菩薩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於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生聖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第二轉者。謂是有學以其妙慧如實通達。我當於後猶有所作。應當徧知未知苦諦。應當永斷未斷集諦。應當作證未證滅諦。應當修習未修道諦。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第三轉者。謂是無學已得盡智無生智故。言所應作。我皆已作。如是亦有四種行相。如前應知。此差別者。謂前二轉四種行相。是其有學真聖慧眼。最後一轉。是其無學真聖慧眼。

得所得者。謂得無上正等菩提。

樹他相續令於自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從世尊所聞正法已。最初悟解四聖諦法。又答問言。我已解法。從此已後如前所說究竟行相。五皆證得阿羅漢果。生解脫處。

最後令他於他所證生信解者。謂如長老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已解法。如來知已。起世間心。阿若憍陳已解我法。地神知已。舉聲傳告。經於剎那瞬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

當知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如來應供是梵增語。彼所轉故。亦名梵輪。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言淨信者。謂正信解。所言欲者。謂欲所得。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其軛。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中略)

復次。應知諦智。略有六種作業及相。謂此諦智。是能永滅眾苦前行。如日將出先現明相。正盡苦者。謂初見諦所斷眾苦。作苦邊者。謂阿羅漢所斷眾苦。又此諦智。是能對治大無明闇。如日光明能破世間所有大闇。

又如有一。已證諦智。永斷三結。從此無間。由失念故。暫為欲貪瞋恚所染。彼於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如是漸次雖入非想非非想定。而與外凡有其差別。由已證得不退法故。如是諦智有廣大用。有廣大果。

此中所有過去諸行。說名已生。現在諸行。說名正生。未來諸行。說名當生。如是一切總名集法。即此一切由無常滅。或有已滅。或有向滅。或有當滅。總名滅法。

又於諦智已證得者。如大石樓已善雕飾。八方猛風不能傾動。一切異論不能移轉。所有悟解不假他緣不視他面。彼將何說。我當聽受不觀他口。適出語已。尋我聽聞思惟籌量審諦觀察。諸他沙門婆羅門者。當知即是諸外道輩。

又即一切四聖諦智漸次集成。名諦現觀。非隨闕一。此諦現觀猶如餚饍。諸聖弟子無上慧命皆依此活。如受欲者食用餚饍。苦等諦智闕餘三智如睒彌葉。當知餘似娑羅枝葉。四聖諦智漸次集成一切圓滿。又諸諦智與喜樂俱。覺真義故。能令身心極輕安故。名諦現觀。

生那落迦中。略有二苦。一燒燃苦。二治罰苦。由闕諦智獲斯二苦。此無量生猛利大苦。由聖諦智皆能超越。如是諦智。假使因其燒燃治罰猛利大苦。於現法中。一身滅壞而可得者。應生踊躍歡喜忍受。縱毀百身尚應歡喜。況乃唯一。

164 云何斷於愛欲 心得解脫

增一阿含經卷第十 勸請品第十九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斷於愛欲 心得解脫

(三)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釋提桓因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曰。於是。拘翼。若是比丘聞此空法。解無所有。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災患。天.人所敬。爾時。釋提桓因禮世尊足已。繞三匝而退。當於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中略)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神足。如屈伸臂頃。便至三十三天。(中略)目犍連問釋提桓因曰。世尊與汝說斷愛欲之法。我欲聞之。今正是時。可與我說之。(中略)釋提桓因報言。目連。我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至無為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便告我言。於是。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以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無為之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中略)

爾時。目犍連具說法已。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便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目犍連即於座上白世尊曰。如來前與釋提桓因說除欲之法。唯願世尊當與我說之。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義。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頭面禮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爾時。大目犍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3 欲從何生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邪聚品第三十五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欲從何生

(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是時。彼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言。我今不樂修於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

世尊告曰。汝今何故不樂修梵行。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比丘報曰。我今心意熾盛。身中火燃。若我見女人時。端正無雙。我爾時便作是念。使此女人與我共交。又復作是念。此非正法。設我從此心者。則非正理。我爾時復作是念。此是惡利。非為善利。此是惡法。非為善法。我今欲捨禁戒還為白衣。沙門禁戒實不可犯。我於俗人中可分檀布施。

世尊告曰。夫為女人有五種惡。云何為五。一者穢惡。二者兩舌。三者嫉妒。四者瞋恚。五者無反復。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非喜由財義  現善內懷毒    壞人趣道善  如鷹捨污池

是故。比丘。當除不淨之想。思惟淨觀。比丘思惟淨觀已。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盡斷無明.憍慢。汝今。比丘。欲從何生。為從髮生。然髮惡露不淨。皆由幻化誑惑世人。手.爪.齒.形體之屬。乃無淨處。何者是真。何者是實。從頭至足皆悉如是。肝.膽.五藏.有形之物。無一可貪。何者是真。汝今比丘。欲從何生。汝今善修梵行。如來正法必當盡苦。人命極短不久存世。雖復極壽不過百歲。所出無幾。比丘當知。如來出世。甚為難值。聞法亦難。受四大形。亦復難得。諸根具足。亦復難得。得生中國。亦復難值。與善知識相遭。亦復難得。聞法亦難。分別義理。亦復難得。法法成就。此事亦難。汝今比丘。設與善知識從事者。便能分別諸法。亦當與人廣演其義。設當聞法已。則能分別。能分別法已。則能說其義。無有欲想.瞋恚.愚癡之想。以離三毒。便脫生老病死。我今粗說其義。爾時。彼比丘從佛受教。便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是時彼比丘在閑靜之處。思惟其法。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欲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爾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阿難.多耆奢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多耆奢在一巷中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與世奇特。見已。心意錯亂。不與常同。是時。多耆奢即以偈向阿難說

欲火之所燒  心意極熾然    願說滅此義  多有所饒益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曰

知欲顛倒法  心意極熾然    當除想像念  欲意便自休

是時。多耆奢復以偈報曰

心為形之本  眼為候之原    睡臥見扶接  形如亂草萎

是時。尊者阿難即前進。以右手摩多耆奢頭。爾時。即說此偈

念佛無貪欲  度彼欲難陀    覩天現地獄  制意離五趣

是時。多耆奢聞尊者阿難語已。便作是說。止。止。阿難。俱乞食訖。還至世尊所。是時彼女人遙見多耆奢便笑。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便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念。我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耶。水.火.風種生耶。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水種生。水種極濡不可獲持。設從火種生。火種不可獲持。設從風種生。風種無形而不可獲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爾時。便說此偈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爾時。尊者多耆奢。又說此偈。如思惟不淨之想。即於彼處有漏心得解脫。時阿難及多耆奢出羅閱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多耆奢白世尊言。我今快得善利以有所覺。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自覺。多耆奢白佛言。色者無牢。亦不堅固。不可覩見。幻偽不真。痛者無牢。亦不堅固。亦如水上泡。幻偽不真。想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亦如野馬。行亦無牢。亦不堅固。亦如芭蕉之樹。而無有實。識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重白佛言。此五盛陰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是時。尊者多耆奢便說此偈

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為幻法  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  盡觀諸行

皆悉空寂    無有真正  皆由此身  善逝所說

當滅三法  見色不淨  此身如是    幻偽不真

此名害法  五陰不牢    已解不真  今還上跡

如是。世尊。我今所覺。正謂此耳。世尊告曰。善哉。多耆奢。善能觀察此五盛陰本。汝今當知。夫為行。人當觀察此五陰之本。皆不牢固。所以然者。當觀此五盛陰時。在道樹下成無上等正覺。亦如卿今日所觀。爾時。說此法時。坐上六十比丘漏盡意解。爾時。尊者多耆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