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云何斷五下分結 知捨如真 厭離 觀覺興衰 必得漏盡 或當昇進得止息處 知如真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 晡利多品第十七 五下分結經第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斷五下分結 知捨如真 厭離 觀覺興衰 必得漏盡 或當昇進得止息處 知如真

(二○五)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中略)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五下分結者。諸比丘從世尊聞已。善受善持。世尊告曰。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尊者阿難白曰。唯然。當受教聽。

佛言。阿難。或有一為欲所纏。欲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欲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恚所纏。恚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身見所纏。身見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身見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戒取所纏。戒取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戒取轉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或有一為疑所纏。疑心生已。不知捨如真。彼不知捨如真已。疑轉熾盛。不可制除是下分結。阿難。若依道.依跡。斷五下分結。彼不依此道.不依此跡。斷五下分結者。終無是處。(中略)

阿難。依何道.依何跡。斷五下分結。阿難。或有一不為欲所纏。若生欲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欲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恚所纏。若生恚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恚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身見所纏。若生身見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身見纏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戒取所纏。若生戒取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戒取便滅。阿難。或有一不為疑所纏。若生疑纏。即知捨如真。彼知捨如真已。彼疑纏便滅。阿難。依此道.依此跡。斷五下分結。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無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無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其心不向。而不清淨。不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羸人無有力也。

阿難。猶恒伽河其水溢岸。若有人來。彼岸有事欲得度河。彼作是念。此恒伽河其水溢岸。我於彼岸有事欲度。身今有力。令我安隱浮至彼岸。阿難。當知彼人有力。如是。阿難。若有人。覺滅.涅槃心向清淨。而住解脫。阿難。當知此人如彼力人。

阿難。猶如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或有人來。彼岸有事則便求度。彼求度時而作是念。今此山水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其中無船。亦無橋梁而可度者。我於彼岸有事欲度。當以何方便。令我安隱至彼岸耶。復作是念。我今寧可於此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彼便岸邊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隱至彼。

如是。阿難。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於厭離。住於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

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色想。滅有礙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成就遊。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彼依此處。觀覺興衰已住彼。必得漏盡。設住彼不得漏盡者。必當昇進得止息處。云何昇進得止息處。彼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無所有處成就遊。

彼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猶去村不遠。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樹破作片。破為十分或作百分。破為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葉葉。不見彼節。況復實耶。阿難。如是比丘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彼如是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捨已。便不受此世。不受此世已。便不恐怖。因不恐怖已。便般涅槃。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甚奇。甚特。世尊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甚奇。甚特。我為諸比丘。依依立依。說捨.離漏。說過.度漏。然諸比丘不速得無上。謂畢.究竟盡。所以者何。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麤。修道有精麤故。人便有勝如。阿難。是故我說人有勝如。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9 云何貪欲生已 由是寂靜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貪欲生已 由是寂靜

欲貪所摧蔽  我心徧燒然   惟大仙哀愍  為說令寂靜

由汝想顛倒  令心徧燒燃   是故常遠離  引貪淨妙相

汝當修不淨  常定於一境    為貪火速滅  數數應澆灌

觀非妙諸行  為苦為無我   亦繫念於身  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  壞慢及隨眠   由於慢現觀  當證苦邊際

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希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欲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

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云何貪欲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欲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

168 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 若彼取 滅無餘 眾苦則滅 (內觸法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 若彼取 滅無餘 眾苦則滅 (內觸法 )

(二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九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說內觸法。汝等為取不。(中略)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復次比丘內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彼取時當復知億波提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復次比丘取內觸法。當復知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諦正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繫而繫.住而住。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諦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隱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增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政之色。作常見.恒見.安隱見.無病見.我.我所見。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政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註: 億波提為音譯。意譯為有餘依。為依著.有餘。(此註解出自佛光大藏經阿含藏此篇經文)

(二九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欲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67 夜摩天 山樹具足地處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 觀天品之十九(夜摩天之五)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夜摩天 山樹具足地處

又彼比丘。知業果報。觀夜摩天所有地處。彼見聞知彼夜摩天復有地處。彼處名為山樹具足。眾生何業生彼地處。彼見聞知。謂若有人修行善業。直心正心。隨順法行。不壞威儀不缺威儀。遠惡知識。常生善心。微塵等惡。見則深畏。正見不邪。常正見行。常一切時信業果報。心意正直。身行善業口意善業。護三種戒。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殺不盜如前所說。不邪行者。若於晝中見婦女像。心不生念。白日見已。夜不生念。心生知足。於晝行時善攝其心。以知足繩繫縛諸根。念身而行。善護其心。常樂觀察諸界入陰。不樂多語。不於非時入他舍內。不行惡肆。於一切處非時不行。不近惡狗。不常入村不常入城。若四出巷不樂常見。親舊知識心不常念。常勤修行智之境界。常正觀察。恒常正念。敬重尊長常近奉侍。彼善行人如是持戒。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夜摩天中。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於彼生已受無量樂。如印相似。無量種樂。皆悉具得。

有二妙山圍遶彼地。於彼山中有四樹林。一名膩青影。二名無量負。三名一切上。四名清淨負。膩青影林。青色妙寶。青色之樹。金銀為葉。皆悉具足。端嚴勝妙不可譬喻。林中殿舍出青光影。遠去遍滿五百由旬。色如青雲。彼後三林。無量負林。一切上林。清淨負林。一一皆有無量種樹。無量種色。無量種形。無量種相。無量種葉。無量種鳥近於彼林。於彼林中。有如是等無量種樹。復有其餘種種諸樹。所謂多有金樹銀葉。復有銀樹毘琉璃葉。有珊瑚樹白銀為葉。有雜寶樹雜寶為葉。為樹雜故。其影亦雜。其枝普覆。地分處處皆悉有水。彼彼地處極為嚴好。蜂眾莊嚴。有妙音聲。多有天鳥莊嚴地處。彼第二林嚴好如是。又第三林。多有無量流水河池。其河多有無量諸鳥。種種音聲。所謂孔雀俱耆羅等。音聲可愛。住可愛處。又第四林。多有種種雜色寶樹。園林池水種種蓮花。林影光明。彼諸樹林。一切皆如雲母琉璃。若天入中。皆見自身猶如雲母琉璃之色。

又彼處山有異勢力。若天欲退死時將至。隨業去處一切皆見。彼既見已。厭離於有。不放逸行。以見自身異生處故。彼福天子。於彼如是功德地生。以無量種善業力故。爾時得生彼處天子。生在山中。山名伽那。如是天子初生之時。行放逸行。既見退已生惡處故。始生天子不放逸行。如是攝心。未經久時。更著境界五欲之樂。在於園林蓮花池中極可愛處。五欲功德皆悉具足。五樂音聲多有無量。諸天女眾之所圍遶。有無量種無量分別無量諸念。彼山林中如前所說。以彼天子前善業故。如是種種受五欲樂。

彼既如是受欲樂已。善業力故。於彼山中。則見五種希有色相。何等為五。謂何生處而來生此。見彼來處。乘何業因而來生此。見彼業因。於何時退。見彼退時。見其退已於何處生。見彼處生。生彼處已成就苦樂。見彼苦樂。於他身事亦如是見。彼天眾生復見異時。或見百劫。或見億劫自身之事。作如是知。我曾於此天中而生。雖知生數。不知時數。何以故。以智少故。不能思量彼山勢力。善業勢力故如是見。

然彼天子。見無量種希有事已。畏生死過厭離善業。況非福業而不厭離。亦離雜業。以其皆有苦惱過故。以彼雜有多過惡故。如是見已。見彼山中希有事已。於有生死過惡之處。怖畏厭離。於一切時。增長無量種種衰惱。見梁繩已。則於餘樂心離不樂。所謂樂者。天中欲愛觸味色香。如是既見觸味色香。如見毒飯。不以為樂。彼既如是見無量種天境界樂。憎惡不樂。彼既如是厭離欲已向餘天說。令作利益安樂之事。彼天如是。則善修行身口意等。而行善業。

所謂法師。若能為他說正法者。於彼放逸諸眾生等。具足佛語而為說法。畏放逸行放逸眾生。入於無量境界惡處。為彼眾生說五種畏。所謂五者。生畏老畏。病畏死畏。自業畏等。此諸眾生。如是作業故。如是得愛樂境界怖畏離別。此等諸畏若能示他。非為貪物。非諂曲心。亦非希望供養因緣。而能為他正說佛法。復有為他雜說佛法。如已所聞譬喻相應。畏自少聞少讀佛語。推時在後異因譬喻從他聞來。自思量說內心貪多種種雜語。推時在後如是說法。如是因緣作生死畏。彼於山中。見有諸業於如是等一切法中。

復有勝者。謂為父母尊者說法。復有為於病者說法。為邪見者令生正見而為說法。為欲死者而說佛法。若見生死無因無緣自然有者。是則為之說因緣法。若於生來未聞法者。為之說法。若行曠野。若於海中大船行者。放逸行者。若諸國王。若王大臣。若諸年少。行欲放逸種種慢等。令得離故而為說法。若勇健者能多殺害。若多殺生放逸行者。為說罪過遮彼殺生。若樂諍鬪望生天故。欲取鬪死顛倒見者。為之說法遮令不作。若常獵者。為之說法令得捨離。若諸婦女妬嫉之者。為之說法遮其妬嫉。此如是等十二種人。若有能為說法之者。彼人如是真實說法。身壞命終。生夜摩天山樹具足地處之中。既生彼已。則於彼處山壁等中。見生死業。見已。則於一切生死。生厭離心。

若不為他如是說法。而生彼者。一切作業皆悉不見。則於後時受諸欲樂。遊行嬉戲。五欲功德種種具足。在彼地處。聞歌音聲眾鳥聲音。種種異異色香具足。蓮華池中。有無量蜂百千音聲。諸雜音聲。既於彼處受諸樂已。復向山中山上平處。在中受樂。第一端正種種功德具足天女。詠天歌音甚可愛樂。色味香等皆悉具足。生大歡喜。復飲天酒。既飲酒已。轉復增長放逸之樂。久行放逸受諸樂已。復向彼山。名遊戲林。普毘琉璃以為枸欄。莊嚴堂舍如火洋金。而為莊嚴種種七寶莊嚴之處。到彼處已。普於其處多饒眾鳥第一端嚴。既到彼處。五欲功德。遊戲受樂。未知厭足。心常希望。不可厭足。如火得薪為風所吹。染愛凡夫未知厭足亦復如是。何以故。愚癡凡夫。於無始來如是流轉。為愛所誑。自境界中。根不知足。從本已來未曾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