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差摩比丘於五受陰 正觀非我非我所 觀察生滅 心得解脫 身病悉除

雜阿含經卷第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差摩比丘於五受陰 正觀非我非我所 觀察生滅 心得解脫 身病悉除

(一○三)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拘舍彌國瞿師羅園。時。有差摩比丘住拘舍彌國跋陀梨園。身得重病。時。有陀娑比丘為瞻病者。時。陀娑比丘詣諸上座比丘。禮諸上座比丘足。於一面住。諸上座比丘告陀娑比丘言。汝往詣差摩比丘所語。言。諸上座問汝。身小差安隱。苦患不增劇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比丘問訊汝。苦患漸差不。眾苦不至增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病不差不安隱。身諸苦轉增無救。譬如多力士夫。取羸劣人。以繩繼頭。兩手急絞。極大苦痛。我今苦痛有過於彼。譬如屠牛。以利刀生割其腹。取其內藏。其牛腹痛當何可堪。我今腹痛甚於彼牛。如二力士捉一劣夫。懸著火上。燒其兩足。我今兩足熱過於彼。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以差摩比丘所說病狀。具白諸上座。

時。諸上座還遣陀娑比丘至差摩比丘所。語差摩比丘言。世尊所說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汝差摩能少觀察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已。往語差摩比丘言。諸上座語汝。世尊說五受陰。汝少能觀察非我.非我所耶。差摩比丘語陀娑言。我於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陀娑比丘還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能觀察非我.非我所。諸上座比丘復遣陀娑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汝能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如漏盡阿羅漢耶。時。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詣差摩比丘所。語差摩言。比丘能如是觀五受陰者。如漏盡阿羅漢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非漏盡阿羅漢也。時。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時。諸上座語陀娑比丘。汝復還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陀娑比丘受諸上座比丘教。往語差摩比丘。汝言。我觀五受陰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前後相違。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羅漢者。我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陀娑比丘還至諸上座所。白諸上座。差摩比丘言。我於五受陰觀察非我.非我所。而非漏盡阿羅漢者。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復遣陀娑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汝言有我。於何所有我。為色是我。為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為我異識耶。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我不言色是我。我異色。受想行.識是我。我異識。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差摩比丘語陀娑比丘言。何煩令汝驅驅往反。汝取杖來。我自扶杖。詣彼上座。願授以杖。差摩比丘即自扶杖。詣諸上座。

時。諸上座遙見差摩比丘扶杖而來。自為敷座。安停腳机。自往迎接。為持衣鉢。命令就座。共相慰勞。慰勞已。語差摩比丘言。汝言我慢。何所見我。色是我耶。我異色耶。受想行.識是我耶。我異識耶。差摩比丘白言。非色是我。非我異色。非受想行.識是我。非我異識。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譬如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華香。為即根香耶。為香異根耶。為莖葉鬚精.麤香耶。為香異精.麤耶。為等說不。諸上座答言。不也。差摩比丘。非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異根。亦非莖葉鬚精.麤是香。亦非香異精.麤也。差摩比丘復問。彼何等香。上座答言。是華香。差摩比丘復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識。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

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聖弟子離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

時。諸上座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我聞仁者初所說。已解已樂。況復重聞。所以問者。欲發仁者微妙辯才。非為嬈亂。汝便堪能廣說如來.應.等正覺法。時。諸上座聞差摩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174 云何入聖諦現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入聖諦現觀

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中略)

云何涅槃為上首。謂如來弟子依生圓滿轉時。如先所說相而聽聞正法。唯以涅槃而為上首。唯求涅槃。唯緣涅槃。而聽聞法。不為引他令信於己。不為利養恭敬稱譽。(中略)

云何能熟解脫慧之成熟。謂毘鉢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於所知境清淨轉故。又毘鉢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為依。奢摩他支尸羅圓滿之所攝受。又依善友之所攝受。於所知境真實性中有覺了欲。依尸羅圓滿之所攝受。於增上尸羅毀犯淨戒現行非法壞軌範中。若諸有智同梵行者。由見聞疑或舉其罪。或令憶念或令隨學。於爾所時堪忍譏論。又依所知真實覺了欲故。愛樂聽聞。依樂聞故。便發請問。依請問故。聞昔未聞甚深法義。數數聽聞無間斷故。於彼法義轉得明淨。又能除遣先所生疑。如是覺慧轉明淨故。於諸世間所有盛事。能見過患。深心厭離。如是厭心善作意故。於彼一切世間盛事不生願樂。彼由如是於諸世間增上生道。無願心故。為欲斷除諸惡趣法。心生正願。又為修集能對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煩惱對治所有善法。為欲證得彼對治果。亦為自心得清淨故。心生正願。(中略)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中略)

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聖諦現觀。謂有如來諸弟子眾。已善修習世間清淨。知長夜中由妙五欲積集其心。食所持故長養其心。於彼諸欲生愛樂故。而於諸欲深見過患。於上勝境見寂靜德。彼於戲論界易可安住。謂於世間一切種清淨。於無戲論界難可安住。謂於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是故於彼厭惡而住。非不厭惡。

又此住正法者。於無戲論涅槃界中。心樂安住。樂欲證得。由闕沙門果證增上力故。於己雜染相應。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心生厭患。於己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於己清淨見難成辦。心生厭患。

此中略有三種雜染相應。一未調未順而死。雜染相應。二死已當墮煩惱大坑。雜染相應。三由彼煩惱自在力故。現行種種惡不善業。往有怖處。雜染相應。彼觀己身闕沙門果證。由彼闕故。與三種雜染相應。如是觀已。心生厭患。

當知清淨不相應亦有三種。一諸煩惱斷。究竟涅槃。名無怖處。二能證此。謂依增上心學善心三摩地。三能證此。於增上慧學正見所攝微妙聖道。彼觀己身與此三種清淨不相應故。心生厭患。

當知雜染相應過患亦有三種。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二自性苦。生無暇處。三一切處。生無常性。彼觀己身有此三種雜染相應過患。心生厭患。

當知清淨不相應過患有五種。一於邊地生。未能止息。二於惡道生。未能止息。三於在家眾諸無間業。未能偃塞。四於出家眾無量見趣。未不相應。五雖由世間道乃至有頂若定若生。而於無初後際生死流轉。未作邊際。彼觀自身有此五種清淨不相應過患。心生厭患。

於己清淨見難成辦。當知亦有五種。一若捨不為。不能自作故。二於所餘事。非請他為能成辦故。三決定應作故。由於自心未令清淨。必於眾苦不得解脫成吉祥性。四非於惡業現在不作。即說彼為已作清淨。即名已得於現見法永離熾燃。無對治道。先所造作惡不善業必不壞故。五由彼清淨學無學道證得所顯故。彼觀清淨由此五相難可成辦。心生厭患。

又復發起堅固精進。為欲證得。彼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故。心生厭患。又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過患故。心生怖畏。又於清淨證得及雜染斷滅中。有懶惰懈怠故。心便遮止。又由作意思惟彼相故。心生厭患。即於此相多所作故。心極厭患。如厭患極厭患。怖畏極怖畏。遮止極遮止。當知亦爾。如是彼以由厭俱行想。於五處所。以二十種相作意思惟故。名善修治。

復有五因。二十種相之所攝受。令於愛盡寂滅涅槃速疾多住。心無退轉。亦無憂慮。謂我我今者。為何所在。何等五因。一由通達作意故。謂由如是通達作意無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入諦現觀。證聖智見。二由所依故。謂由依此所依無間。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三由入境界門故。謂由緣此入境界門。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四由攝受資糧故。謂由此攝受資糧。必能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五由攝受方便故。謂由攝受如是方便。必能趣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如是五因。當知依諦現觀逆次因說。非順次因。

依最勝因。如先說事逆次說故。謂於空無願無相加行中。於隨入作意微細現行。有間無間隨轉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現觀作意。正通達故。既通達已。於作意俱行心任運轉中。能善棄捨。令無間滅。依無間滅心。由新所起作意。以無常等行如實思惟。由此作意修習多修習故。所緣能緣平等平等智生。彼於爾時。能障現觀我慢亂心。便永斷滅。證得心一境性。便自思惟。我已證得心一境性。如實了知。當知是名由通達作意故。入諦現觀。

又若先以世間道得三摩地。亦得圓滿。亦得自在。彼或於入三摩地相。謂由此故入三摩地。或於住三摩地相。謂由此故住三摩地。或於出三摩地相。謂由此故出三摩地。於此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諦現觀。若得三摩地而未圓滿。亦未自在。彼或思惟止相。或思惟舉相。或思惟捨相。安住其心。入諦現觀。如是當知由所依故。其心安住。

又有二法。於修現觀極為障礙。何等為二。一不正尋思所作擾亂。心不安靜。二於所知事其心顛倒。為欲對治如是障礙。當知有二種於所緣境安住其心。謂為對治第一障故。修阿那波那念。為對治第二障故。修諸念住。如是當知由入境界門故。其心安住。

又於妙五欲樂習近者。於聖法毘奈耶非所行處。若於隨宜所得衣服飲食諸坐臥具。便生喜足。隨所獲得利養恭敬制伏其心。謂依妙五欲。不由所得利養恭敬。心便堅住。由此因緣。遠離一切非所行處。既遠離已。依諸念住樂斷樂修。於晝夜分時時觀察。自他所有衰盛等事。心生厭患。又復修習佛隨念等。令心清淨。又復安住諸聖種中。如是當知由資糧故。其心安住。此依最勝資糧道說。

又彼如是資糧住已。為修相應作意加行故。有二種加行方便。何等為二。一自於契經阿毘達磨。讀誦受持。修正作意。於蘊等事。令極善巧。二依他師教。所謂大師。鄔波柁耶。阿遮利耶。於時時間教授教誡攝受依止。又正加行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第三方便。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此中義者。謂尸羅淨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彼自思惟尸羅清淨。故無悔惱。無悔惱故。便生歡喜。廣說乃至。心入正定。是故宣說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心住方便。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

彼於爾時。由此五因二十種相。攝持其心。於愛盡寂滅涅槃界中。令善安住。無復退轉。心無驚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當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如是名入聖諦現觀。又此聖諦現觀義廣說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心安住相亦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173 像似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 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像似正法

復次。於毘柰耶勤學苾芻。應知有五違逆學法。應當遠離。復有五種隨順學法。應當受持。云何為五違逆學法。一者障礙。二者像似正法。三者惡友。四者愚戇煩惱熾盛。五者宿世資糧其力薄弱。云何障礙。謂有五障。一增上戒障。二增上心障。三增上慧障。四往善趣障。五利養壽命所作事障。(中略)

云何名為像似正法。謂略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於非法生是法想。顯示非法以為是法。令他於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實故諦故。非是正法。而復像似正法顯現。是故名為似教正法。若廣為他如是宣說。令他受學亦自修行。妄起法想。習諸邪行而自憍慢。稱言我能修是正行。應知是名似行正法。(中略)

諸以如來所說法教相似文句。於諸經中安置偽經。於諸律中安置偽律。如是名為像似正法。又由增益或損減見。增益虛事損減實事。由此方便。於無常等種種義門。廣為他人宣說開示。如是如是自他習行。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宣說補特伽羅。所有經典邪取分別說有真實補特伽羅。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種種假有法中。宣說開示為實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於遠離。一切戲論究竟涅槃。分別為有或為非有。說為有性或非有性。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有一類補特伽羅。作如是說。世尊宣示稱揚讚歎密護根門。由是因緣。寧不視色乃至於法不以意思。而不繫念觀視眾色。乃至以意思惟諸法。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簡靜而住。便作是言。寧無咎責不測量他。於應毀者而不呵毀。於應讚者亦不稱讚。而不有所呵毀稱讚。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和氣軟語。便作是言。受默然戒都無言說為極善哉。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節量衣食。便作是言。斷食而住露體而行最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世尊宣示稱歎離諠雜住。息諸言說及以事業。便作是言。棄捨臥具。寂靜閑居。無所修習為極美妙。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佛說。心將導世間。心營造一切。隨心所生起。皆自在而轉。於如是等諸經義趣不如實知。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唯有一識馳流生死。無二無別。如是亦名像似正法。

又聞佛許持戒士夫補特伽羅。受百味食百千衣服障道妙欲。設此品類正受用時亦不為障。或有一類。由惡取執作如是言。世尊所說障道諸欲。若有習近不足為障。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又聞佛說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言說蘊界處等不捨不取。不如實知。便作是說。如我解佛所說法者。阿羅漢僧於其死後無所覺了。如是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不如實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違二諦理。作如是言。諸蘊無我。云何無我造作諸業令我觸證。應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本性愚癡多行謗毀。彼於九種內正住心不如實知。於諦觀行念住觀行不如實知。由不知故。為他宣說唯信解作意是奢摩他品。唯信解作意是毘鉢舍那品。唯信解作意能得究竟。自亦習行如是相行。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非處惡作。而不思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其讀誦觀行作意皆有堪能。而樂僧事。亦於其中見勝功德。為他宣說。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戒於修有所堪能。而於惠施見勝功德。遊歷諸方。於自禁戒所遮止處多有毀犯。集諸財物奉佛法僧。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於善說法毘柰耶中既出家已。展轉相引。專以聽聞為其究竟。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見諸苾芻大族大福。多獲衣等所有利養。捨少欲等而往其所。恭敬敘慰現親誨喻。令新苾芻邪心動作。當知亦名像似正法。

復有一類。棄捨如來所說甚深空性相應所有經典。專樂習學隨順世間文章呪術。而不自察。懷聰明慢。又欲令他知己聰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折伏暴惡及諸犯戒。為欲於彼暴惡犯戒作不饒益。發起惡思。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搆集種種矯詐威儀。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以解世間文章呪術。多求多獲所有利養。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復有一類。損惱於他以其非法積聚財寶作有罪福。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又即於彼能引無義像似正法。以諸因緣開示建立。當知亦名像似正法。如是一切像似正法。應知皆是違逆學法。

惡友性相。廣說應知如聲聞地及菩薩地。又略說者。若於放逸或於惡行。或於下劣諸善功德。而相勸勵。應知是類總名惡友。若諸昧劣愚 癡種類。所有猛利長時煩惱。是名愚戇煩惱熾盛。若於宿世信等善法不修習故。於現法中信等微弱。雖極精懇。然無力能即於現法獲得涅槃。當知是名宿世資糧有所闕故。於現法中其力薄弱。是名五種違逆學法。與此相違。應知五種隨順學法。成就彼故。於毘柰耶勤學苾芻。能正修集一切所學。

成就如是隨順法者。復有五法能防戒蘊。一正出家。二善請問。三審觀察。四修對治。五任持信。不厄於債而求出家。如前廣說。唯求涅槃愛樂所學而求出家。當知如是名正出家。既出家已於犯無犯及還淨中。若有苾芻持經律論。其所未了躬往請決。彼便開曉。當知如是名善請問。於自尸羅三時觀察。或初日分或中日分或後日分。若見無犯便生歡喜。晝夜精勤隨學而住。若見有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當知如是名審觀察。於時時間初夜後夜或晝日分。思惟修習所有貪等煩惱對治。非唯聽聞尸羅言教便生喜足。當知如是名修對治。深信有犯當不愛果。深信無犯當來愛果。當知如是名任持信。

又正出家為所依止。作餘四事。由正請問終不毀犯。無知故犯。由審觀察終不毀犯。放逸故犯。由修對治終不毀犯。煩惱熾盛故有所犯。由任持信終不毀犯。輕慢故犯。依止如是五種法故。能防戒蘊。名善防護。

172 云何自護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自護

有諸外道。於弟子眾自立為師。專求利養。專求恭敬。專求自利遇緣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謂曰。汝之與我先無一切資身眾具可共受用。汝應為我往詣他處。褒讚我德。掩藏我失。我亦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護。當於諸王若與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邊。多獲利養及以恭敬。若作是言。諸外道師名專自利。然其弟子便發抗言。勿為此見。如是護者。未名自護往惡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護。是故汝應如前自護。我亦當自別為餘護。我既不能護汝。汝亦不須護我。於此義中。當知弟子是如理語者。是聰慧者。重當來故。應知其師是非理語者。是愚癡者。重現在故。復有雜染觸惱於他。由雜染故。不能自護因此惱他。不名護他。此中如前由親近等斷諸煩惱。名當自護。從此已後。由斷為因不惱他等。名當護他。應知此中無瞋無害。是無惱義。無緣而起利樂二心。無緣而起慈悲二心。當知如此是哀愍義。由哀愍故。不惱於他。是故當知一切哀愍與彼相違。(中略)

又諸愚夫要觀餘境。能出餘境。追求餘境。餘境所縛。是故於境不得解脫。(中略)

繫屬魔者。謂在欲界。此不還果即能超度。繫屬死者。謂從欲界乃至有頂。此阿羅漢乃能超度。言不清淨諸有情者。謂諸異生。言清淨者。謂諸有學。言鮮白者。謂諸無學。復有三種證淨。未清淨者能令清淨。已清淨者能令鮮白。當知此中。上諸有學說名清淨。下諸有學名不清淨。彼由修道未清淨故。餘如前說。

復次。修四念住應知略有五種漸次。一信增上力清淨出家。二戒律儀。三根律儀。四樂遠離。五蓋清淨。諸在家者雖復數數修諸念住。護得淨信。諸蓋清淨。然闕學處。當知所修不得圓滿。

復次由三因緣。具戒苾芻當知禁戒淨命圓滿。云何為三。一所行圓滿。二攝取圓滿。三受用圓滿。所行圓滿者。謂從買賣乃至害縛斷截撾打揣摩等事。皆悉遠離。攝取圓滿者。謂於攝取象馬等事。乃至攝取生穀等事。皆悉遠離。受用圓滿者。謂衣僅蔽身食纔充腹便生喜足。於餘長物非時食等皆悉遠離。(中略)

復次。如先所說所有貪等。種種無量惡不善法。由二因緣若成就者。不能修習四種念住。非是一切汎成就者。云何為二。一有貪等纏現前故。二於此纏不見過故。纏現在前雜染心故。不能修習。雖暫遠離。性染著故。非無戀故。於能隨順貪等諸法。其心散動。常逐漂淪。種種尋思恒隨擾亂。是故不能修習念住。若不爾者。諸有其性不深染著。皆應不能修習念住。若如是者。無容有能修四念住。

171 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 增上慧學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增上戒學 增上意學 增上慧學

(八一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亦復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爾時。世尊即說偈。如上所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一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比丘增上戒學。非增上意.增上慧學。有增上戒.增上意學。非增上慧學。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增上戒.增上意修習滿足。如是聖弟子增上慧方便隨順成就住者。無上慧壽而活。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攝受一切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未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何等為增上意學。是名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學。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為三。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瓜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跋耆聚落。尊者跋耆子侍佛左右。爾時。尊者跋耆子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佛說過二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令諸族姓子隨欲而學。然今。世尊。我不堪能隨學而學。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隨時學三學不。跋耆子白佛言。堪能。世尊。佛告跋耆子。汝當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時精勤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尊者跋耆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尊者跋耆子受佛教誡.教授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註: 並請讀誦 云何為學謂三勝學 (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