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云何菩薩能知見覺 修戒定慧 厭離生死得解脫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八之三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云何菩薩能知見覺 修戒定慧 厭離生死得解脫

迦葉菩薩說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者。若使菩薩是世間者。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能知見覺。若非世間有何異相。佛言。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知見覺者不名世間。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涅槃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則名為世間菩薩。一切世間不知見覺。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菩薩聞是涅槃經已。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所知見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云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覆自念言。惟當深心修持淨戒。

善男子。菩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戒淨故。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網。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持淨戒。戒既清淨。次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悉見佛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薩修清淨定。戒定已備。次修淨慧。以修慧故。初不計著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薩修習淨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

善男子。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為四倒之所傾動。善男子。菩薩爾時自知見覺。所受持戒無有傾動。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則安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迦葉復言。云何菩薩修持淨戒心無悔恨。乃至明了見於佛性。佛言。善男子。世間戒者不名清淨。何以故。世間戒者為於有故。性不定故。非畢竟故。不能廣為一切眾生。以是義故名為不淨。以不淨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無歡喜。無歡喜故則無悅樂。無悅樂故則無安隱。無安隱故無不動定。無不動定故無實知見。無實知見故則無厭離。無厭離故則無解脫。無解脫故不見佛性。不見佛性故。終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間戒不清淨。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清淨戒者。戒非戒故。非為有故。定畢竟故。為眾生故。是名菩薩戒清淨也。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淨戒中。雖不欲生無悔恨心。無悔恨心自然而生。(中略)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持淨戒者亦復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破戒之人亦復如是。(中略)持淨戒者心則歡喜。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槃中。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槃。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以是因緣心則悅樂。(中略)以戒淨故。身體輕柔口無麁過。

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嘗若觸若知。悉無諸惡。以無惡故心得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得靜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得解脫故得見佛性。見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云何為五。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離五蓋故所見清淨。離五見故心無疑網。離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薩爾時即得五根。所謂信念精進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種涅槃。謂色解脫乃至識解脫。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槃經。有破戒者。有人呵責輕賤毀辱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毀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讀誦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莫調戲輕躁舉動。身為調戲。心為輕動。求有之心名為輕動。身造諸業名為調戲。若我弟子求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經。(中略)

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是涅槃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說。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說者。人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祕藏大涅槃經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若持經者作如是說。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槃經故。令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說大涅槃者。說佛性者。說如來祕藏者。說大乘者。說方等經者。說聲聞乘者。說辟支佛乘者。說解脫者。見佛性者。先當清淨其身。以身淨故則無呵責。無呵責故。令無量人於大涅槃生清淨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經。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人則是眾生真善知識。非惡知識。是我弟子非魔眷屬。是名菩薩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註: 感佛陀之悲恩 於今佛陀涅槃之日 轉傳此節錄經文 願諸有情 皆趣菩提

179 若求佛道入禪

坐禪三昧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若求佛道入禪

若行者求佛道入禪。先當繫心專念十方三世諸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風山樹草木。天地之中有形之類及諸餘法。一切莫念。但念諸佛生身處在虛空。譬如大海清水中央金山王須彌。如夜闇中然大火。如大施祠中七寶幢。佛身如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出無量清淨光明。於虛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相如是。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見三昧。若心餘處緣。還攝令住念在佛身。是時便見東方三百千萬千萬億種無量諸佛。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隨所念方。見一切佛。如人夜觀星宿。百千無量種星宿悉見。菩薩得是三昧。除無量劫厚罪令薄。薄者令滅。

得是三昧已。當念佛種種無量功德。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見一切德。得大慈大悲自在。自初出無明㲉。四無畏五眼十力十八不共法。能除無量苦救老死畏。與常樂涅槃。佛有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作是念已自發願言。我何時當得佛身佛功德巍巍如是。復作大誓。過去一切福。現在一切福。盡持求佛道不用餘報。復作是念。一切眾生甚可憐愍。諸佛身功德巍巍如是。眾生云何更求餘業而不求佛。(中略)行者念言。佛二種身。功德甘露如是。而諸眾生墮生死深坑食諸不淨。以大悲心我當拯濟一切眾生。令得佛道度生死岸。以佛種種功德法味悉令飽滿。一切佛法願悉得之。聞誦持問觀行得果為作階梯。立大要誓被三願鎧。外破魔眾內擊結賊。直入不迴。如是三願比無量諸願。願皆住之。為度眾生得佛道故。如是念如是願。是為菩薩念佛三昧。

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婬欲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淨。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中略)復次。我當學求諸法實相。不有常不無常。非淨非不淨。我當云何著此不淨。(中略)復次。既觀不淨則厭生死。當觀淨門繫心三處。鼻端眉間額上。當於是中開一寸皮淨除血肉。繫心白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著三緣中恒與心鬪。如二人相撲。行者若勝。心則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若以厭患起大悲心。愍念眾生為此空骨遠離涅槃入三惡道。我當勤力作諸功德教化眾生。令解身相空骨以皮覆。實聚不淨。為眾生故徐當分別。此諸法相。有少淨想心生愛著。不淨想多心生厭患。有出法相故生實法。諸法實相中無淨無不淨。亦無閉亦無出。觀諸法等。不可壞不可動。是名諸法實相。(出遇羅漢法也)

行菩薩道者。若瞋恚偏多當行慈心。念東方眾生。慈心清淨無怨無恚。廣大無量。見諸眾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異緣攝之令還。持心目觀一切眾生。悉見了了皆在目前。若得一心。當發願言。我以涅槃實清淨法。度脫眾生使得實樂。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薩道。住慈三昧以觀諸法。實相清淨不壞不動。願令眾生得此法利。以此三昧慈念東方一切眾生。使得佛樂。十方亦爾。心不轉亂。是謂菩薩慈三昧門。

問曰。何不一時總念十方眾生。答曰。先念一方。一心易得。然後次第周遍諸方。(中略)問曰。若當行人得慈三昧。云何不失而復增益。答曰。學戒清淨善信倚樂。學諸禪定一心智慧。樂處閑靜常不放逸。少欲知足行順慈教。節身少食減損睡眠。初夜後夜思惟不廢。省煩言語默然守靜。坐臥行住知時消息。不令失度致疲苦極。調和寒溫不令惱亂。是謂益慈。復次。以佛道樂涅槃之樂與一切人。是名大慈。行者思惟。現在未來大人行慈利益一切。我亦被蒙。是我良祐。我當行慈畢報施恩。(中略)

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愚癡偏多。當觀十二分。破二種癡。內破身癡外破眾生癡。思惟念言。我及眾生俱在厄難。常生常老常病常死常滅常出。眾生可憐。不知出道從何得脫。一心思惟。生老病死從因緣生。當復思惟何因緣生。一心思惟。生因緣有。有因緣取。取因緣愛。愛因緣受。受因緣觸。觸因緣六入。六入因緣名色。名色因緣識。識因緣行。行因緣無明。如是復思惟。當何因緣滅生老死。一心思惟。生滅故老死滅。有滅故生滅。取滅故有滅。愛滅故取滅。受滅故愛滅。觸滅故受滅。六入滅故觸滅。名色滅故六入滅。識滅故名色滅。行滅故識滅。癡滅故行滅。(中略)

是中十二因緣。一切世間非無因緣邊。非天邊非人邊非種種等邪緣邊出。菩薩觀十二因緣。繫心不動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觀十二分生三世中。前生今生後生。菩薩若得心 住。當觀十二分空無有主。癡不知我作行。行不知我從癡有。但無明緣故行生。如草木種從子芽出。子亦不知我生芽。芽亦不知從子出。乃至老死亦復如是。是十二分中。一一觀知無主無我。如外草木無主。但從倒見計有吾我。

問曰。若無吾我無主無作。云何去來。言說死此生彼。答曰。雖無吾我。六情作因六塵作緣中生六識。三事和合。故觸法生。念知諸業由是去來。言說從是有生死。譬如日愛珠。因日乾牛屎和合方便故火出。五陰亦爾。因此五陰生後世五陰出。非此五陰至後世。亦不離此五陰得後世五陰。五陰但從因緣出。譬如穀子中芽出。是子非芽亦非餘芽邊生。非異非一。得後世身亦爾。譬如樹未有莖節枝葉華實。得時節因緣華葉具足。善惡行報亦復如是。種子壞故非常非一。芽莖葉等生故不斷不異。死生相續亦復如是。

行者謂法無常苦空無我。自生自滅。知因愛等有。知因滅是盡。知盡是道。以四種智知十二分是正見道。眾生為縛著所誑。如人有無價寶珠。不別其真為他欺誑。是時菩薩發大悲心。我當作佛。以正真法化彼眾生令見正道。(中略)

佛言。苦是四真諦中言實苦。誰能使樂。苦因是實因。誰能令非因。苦盡是實盡。誰能令不盡。盡道是實道。誰能令非道。如日或可令冷。月或可令熱。風可令不動。是四真諦終不可動轉。汝於摩訶衍中不能了。但著言聲。摩訶衍中諸法實相。實相不可破。無有作者。若可破可作。此非摩訶衍。如月初生。一日二日其生時甚微細。有明眼人能見。指示不見者。此不見人但視其指而迷於月。明者語言癡人。何以但視我指。指為月緣。指非彼月。汝亦如是。言音非實相。但假言表實理。汝更著言聲。闇於實相。行者若得如是正知見。觀十二分和合為因果二分。果時十二分為苦諦。因時十二分為習諦。因滅是盡諦。見因果盡是道諦。四種觀果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觀因。集因緣生。(中略)問曰。有人欲得捉刀自殺針炙苦藥入賊。如是種種非求苦也。答曰。非為欲得苦。欲存大樂畏苦故取死。苦為第一患。樂為第一利。以是故離實苦得快樂。

是故佛以果分獨名苦諦。非無常空無我諦。是於四諦中。了了實智慧不疑不悔。是名正見。思惟是事種種增益故。是名正覺。除邪命攝四種邪語。離餘四種邪語攝四種正語。除邪命攝身三種業。除餘三種邪業名正業。離餘種種邪命。是名正命。如是觀時精進。是正方便。是事念不散。是名正念。是事思惟不動是名正定。正覺如王七事隨從。是名道諦。

是事一心實信不動。是名信根。一心精勤求道。是名精進根。一心念不忘失。是名念根。心住一處亦不馳散。是名定根。思惟分別無常等覺。是名慧根。增長得力。是名五力。

問曰。八正道中皆說慧念定等。根力中何以重說。答曰。隨入行時初得小利。是時名為根。是五事增長得力。是時得名為力。初入無漏見諦道中。是功德名八正道。入思惟道時名七覺意。初入道中觀念身痛心法。常一心念。是名四念止。如是得善法味四種精勤。是名四正勤。如是欲精進定慧。初門勤精進。求如意自在。是名四神足。雖名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等。皆攝隨行。時初後少多行地緣。各各得名。譬如四大各各有四大。但多得名。若地種多。水火風少處名為地大。水火風亦如是。如是三十七品中各各有諸品。如四念止中有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等。如是觀十二分四諦行四念止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其心安樂。

復以此法度脫眾生。一心誓願精進求佛。是時心中思惟觀念我了了。觀知此道不應取證。有二事力故未入涅槃。一者大悲不捨眾生。二者深知諸法實相。諸心心數法從因緣生。我今云何隨此不實。當自思惟欲入深觀十二因緣。知因緣是何法。復更思惟。是四種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五因為因緣。除過去現在阿羅漢最後心。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是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緣一切法。

復自思惟言。若法先因緣中有。則不應言是法因緣生。若無亦不應言因緣中生。生有半無亦不應因緣生。云何有因緣。若法未生。若過去心心數法失。云何能作次第緣。若佛法中妙法無緣。涅槃云何為緣緣。若諸法實無性。有法不可得。若因緣果生。因此有彼。是說則不然。若因緣中各各別。若和合一處。是果不可得。云何因緣邊出果。因緣中無果故。若因緣中先無果而出者。何以不非因緣邊出果。二俱無故。果屬因緣。因緣邊出。是因緣不自在。屬餘因緣。是果屬餘因緣。云何不自在因緣能生果。是故果不從因緣有。亦不從非因緣有。則為非果。果無故。緣與非緣亦無也。

問曰。佛言。十二因緣無明緣諸行。汝云何言無因果。答曰。先以被答不應更難。若難者更當答。佛言。眼因色緣癡邊。生邪憶念。癡是無明。是中無明何所依住。若依眼邪。若色中若識。邪不應依眼住。若依眼住。不應待色常應癡。若依色住。不應待眼。是則外癡何豫我事。若依識住。識無色無對無觸無分無處。無明亦爾。云何可住。是故無明非內非外非兩中間。不從前世來亦不住後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無有實法。無明性爾。了無明性。則變為明。一一推之癡不可得。云何無明緣行。如虛空不生不滅不有不盡本性清淨。無明亦如是。不生不滅不有不盡本性清淨。乃至生緣老死亦爾。菩薩如是觀十二因緣。知眾生虛誑繫在苦患。易度耳。諸法若有實相。難可得度。思惟如是則破愚癡。

若菩薩心多思覺。常念阿那波那。入時出時數一乃至十。一一心不令馳散。菩薩從此門得一心。除五蓋欲行。

菩薩見道應行三種忍法。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

云何生忍。一切眾生或罵或打或殺種種惡事。心不動轉。不瞋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諸眾生。求諸好事願一切得。心不捨放。是時漸得解諸法實相。如氣熏著。譬如慈母愛其赤子乳哺養育。種種不淨不以為惡。倍加憐念欲令得樂。行者如是。一切眾生作種種惡。淨不淨行。心不增惡。不退不轉。復次十方無量眾生。我一人應當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却。不懈不厭不畏不難。是生忍中。一心繫念三種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是名生忍。

云何柔順法忍。菩薩既得生忍。功德無量。知是功德福報無常。是時厭無常。自求常福。亦為眾生求常住法。一切諸法。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上中下法。求其實相。實相云何。非有常非無常。非樂非不樂。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無神。(中略)如是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非有非無。不受不著。言說悉滅。心行處斷。如涅槃性。是法實相。於此法中。信心清淨無滯無礙。軟知軟信軟進。是謂柔順法忍。

云何無生法忍。如上實相法中。智慧信進增長根利。是名無生法忍。譬如聲聞法中煖法頂法。智慧信精進增長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無漏法。故名為忍。新得新見故名為忍。法忍亦如是。時解脫阿羅漢不得無生智。增進廣利轉成不時解脫。得無生智。無生法忍亦如是。未得菩薩果。得無生法忍得菩薩真行果。是名菩薩道果。

是時得般舟三昧。於眾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羅蜜門。爾時諸佛便受其號。墮生佛界中。為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滅。三惡道斷。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轉。到不動處。末後肉身盡入法身中。能作種種變化。度脫一切眾生。具足六度。供養諸佛。淨佛國土。教化眾生。立十地中。功德成滿。次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菩薩禪法中初門。

註: 感佛陀之悲恩 於今日佛陀誕辰 轉傳此節錄經文 願諸有情 皆趣菩提

178 念佛法門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念佛法門

若多婬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中略)

第五法門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當教一心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三種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

若初習行人。將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諦觀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還至靜處。心眼觀佛像。令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攝之令常在像。若心不住。師當教言。汝當責心。由汝受罪不可稱計。無際生死種種苦惱無不更受。若在地獄吞飲洋銅食燒鐵丸。若在畜生食糞噉草。若在餓鬼受飢餓苦。若在人中貧窮困厄。若在天上失欲憂惱。常隨汝故令我受此種種身惱心惱無量苦惱。今當制汝。汝當隨我。我今繫汝一處。我終不復為汝所困更受苦毒也。汝常困我。我今要當以事困汝。如是不已。心不散亂。是時便得心眼見佛像相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如是心住。是名初習行者。

思惟是時。當更念言是誰像相。則是過去釋迦牟尼佛像相。如我今見佛形像。像亦不來我亦不往。如是心想。見過去佛初降神時震動天地。有三十二相大人相。一者足下安平立。二者足下千輻輪。三者指長好。四者足跟廣。五者手足指合縵網。六者足趺高平好。七者伊尼延鹿。八者平住手過膝。九者陰馬藏相。十者尼俱盧陀身。十一者一一孔一一毛生。十二者毛生上向而右旋。十三者身色勝上金。十四者身光面一丈。十五者皮薄好。十六者七處滿。十七者兩腋下平好。十八者上身如師子。十九者身大好端直。二十者肩圓好。二十一者四十齒。二十二者齒白齊密等而根深。二十三者四牙白而大。二十四者頰方如師子。二十五者味中得上味。二十六者舌大廣長而薄。二十七者梵音深遠。二十八者迦蘭頻伽聲。二十九者眼紺青色。三十者眼睫如牛王。三十一者頂髮肉骨成。三十二者眉間白毛長好右旋。復次八十種小相。(中略)

初生行七步。發口演要言。出家勤苦。行菩提樹下降伏魔軍。後夜初明成等正覺。光相分明遠照十方靡不周遍。諸天空中弦歌供養散華雨香。一切眾生咸敬無量。獨步三界還顧轉身。如象王迴觀視道樹。初轉法輪天人得悟以道自證得至涅槃。佛身如是。感發無量。專心念佛。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如是不亂。是時便得見一佛二佛乃至十方無量世界諸佛色身。以心想故皆得見之。既得見佛。又聞說法言或自請問佛為說法。解諸疑網。既得佛念。當復念佛功德法身。無量大慧。無崖底智。不可計德。

多陀阿伽度(多陀秦言如。阿伽度言解亦言實語又言諸餘聖人安隱道來。佛如是來復次更不來後有中也)阿犁(魯迷反)呵(阿犁秦言賊。呵言殺。佛以忍辱為鎧精進為堅牢禪定為弓智慧為箭殺憍慢等賊故名殺賊)三藐(無灼反)三佛陀(三藐秦言真實。三佛陀言一切覺。覺苦因習涅槃因。道正解見四實不可轉了盡無餘故言真實覺一切)鞞伽(除夜反)遮羅那(鞞伽秦言明。遮羅那言善行。明三明也行清淨之行以之獨成無師大覺故言明善行也)三般那(秦言滿成)宿伽陀(秦言善解亦名善自得又言善說無患)路伽憊(皮拜反。路伽秦言智。智者知世因知盡道故名世智。世智知世也)阿耨多羅(秦言無上善法聖智。示導一切大德無量梵魔眾聖莫有及者。何況能過佛尊德大故言無上)富樓沙曇藐(富樓沙秦言大丈夫。曇藐言可言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或以親教以此調御令不失道故名佛為可化丈夫調御師法也)舍(賒音)多(都餓反)提婆魔舍喃(奴甘反。秦言天人師。盡能解脫一切人煩惱常住不退上法)佛婆伽婆(過去未來現在行不行知行盡不盡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一切了了知故名佛婆伽婆。言有大名聲。復次婆名女根婆名吐永棄女根故女根吐也)。

爾時。復念二佛神德。三四五佛乃至無量盡虛空界。皆悉如是。復還見一佛。能見一佛作十方佛。能見十方佛作一佛。能令一色作金銀水精毘琉璃色。隨人意樂悉令見之。爾時惟觀二事。虛空佛身及佛功德。更無異念。心得自在意不馳散。是時得成念佛三昧。若心馳散。念在五塵若在六覺者。當自勗勉剋勵其心強制伏之。如是思惟人身難得佛法難遇。故曰眾明日為最。諸智佛為最。所以者何。佛興大悲。常為一切故。頭目髓腦救濟眾生。何可放心不專念佛而孤負重恩。若佛不出世。則無人道天道涅槃之道。若人香華供養。以骨肉血髓起塔供養。未若行人以法供養得至涅槃。雖然猶負佛恩。設當念佛空無所獲。猶應勤心專念不忘以報佛恩。何況念佛得諸三昧智慧成佛。而不專念。是故行者。常當專心令意不散。既得見佛。請質所疑。是名念佛三昧除滅等分及餘重罪。

177 依界差別觀 阿那波那念 住循身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依界差別觀 阿那波那念 住循身觀

又於界差別觀初修業者。先取其外所有堅相。所謂大地山林草木塼石瓦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珊瑚玉等。取彼相已。復於內堅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水相。所謂江河眾流陂湖池沼井等。取彼相已。復於內濕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火相。所謂熱時烈日炎熾。焚燒山澤災火蔓莚。窯室等中所有諸火。取彼相已。復於內煗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風相。所謂東西南北等風乃至風輪。取彼相已。復於內風而起勝解。次取其外諸大空相。所謂諸方無障無礙諸聚色中。孔隙窟穴有所容受。善取如是空界相已。於內空界而起勝解。後由聞思增上力故。起細分別。取識界相。所謂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若無能生作意。正起所生眼識亦不得生。與是相違。眼識得生。如是乃至。意法意識。當知亦爾。取是相已。次起勝解。了知如是四大身中。有一切識。諸種子界種性自性。

又於如是四大種中。先起支節麁大勝解。後起分析種種細分微細勝解。如是漸次分析乃至向遊塵量。如是漸漸乃至極微而起勝解。一一支分尚起無量最極微塵積集勝解。何況身中一切支分。如是名為界差別觀中。分析諸色。界差別邊際微細勝解。次於空界先當發起所有麁大空界勝解。所謂眼耳鼻喉筒等種種竅穴。由是吞咽於是吞咽。既吞咽已。由是下分不淨流出。次後漸漸發起種種微細勝解。乃至身中一切微細諸毛孔穴。皆悉了知。後於識界漸漸發起所依所緣及以作意。三世時分品類差別無量勝解。即於識界起勝解時。由諸所依所緣勝解分析識界。亦於十種所造諸色而起勝解。如諸大種微細分析。此亦如是。

若於自身各別諸界而起勝解。是名於內諸念住中住彼循觀。若於其餘非有情數。所有諸界而起勝解。是名於外住彼循觀。若於其餘諸有情數所有諸界而起勝解。名於內外住彼循觀。

復有異門。謂於己身而起勝解。臨捨命時如前廣說。至青瘀位或復膿爛。即於膿爛發起種種流出勝解。漸漸膿流展轉增廣。乃至大海大地邊際膿悉充滿。發起如是膿勝解已。次復發起火燒勝解。謂此身分無量無邊品類差別。為大火聚無量無邊品類燒燼。火既滅已。復起餘骨餘灰勝解。復起無量無邊勝解。碎此骨灰以為細末。復起無量大風勝解。飄散此末徧諸方維。既飄散已。不復觀見所飄灰骨及能飄風。唯觀有餘眇茫空界。

如是由其勝解作意。依於內外不淨加行。入界差別。於其身相住循身觀。從是趣入真實作意。謂由如是勝解作意。於內外身住循身觀。由勝解力。我此所作無量無邊水界火界地界風界虛空界相。我從無始生死流轉。所經諸界無量無邊甚過於此。謂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喪亡。及由親友財寶祿位離散失壞。悲泣雨淚。又飲母乳。又由作賊擁逼劫掠穿牆解結。由是因緣。遭無量度截手刖足。斬頭劓鼻。種種解割身諸支節。由是因緣血流無量。如是所有淚乳血攝水界水聚。四大海水皆悉盈滿。於百分中不及其一。廣說如前。

又於諸有諸趣死生。經無量火焚燒尸骸。如是火聚亦無比況。又經無量棄捨骸骨狼籍在地亦無比況。又經無量風界生滅分析尸骸亦無比況。又經無量諸尸骸中眼等竅穴。又經無量諸識流轉。後後尸骸新新發起。乃至今者最後尸骸諸識流轉。如是安立後際諸趣期限無定。如是乃至無量識界。

又於阿那波那念正加行中。初修業者。先於舍宅前後窓門。或打鐵師。或鍛金銀師。吹筒 囊袋。或風外聚入出往來。善取相已。由緣於內。入出息念。於入出息而起勝解。彼復先於微細息風。經心胸處麁穴往來。而起勝解。然後漸漸於眾多風而起勝解。所謂乃至一切毛孔。風皆隨入而起勝解。如是所有一切身分。風聚所隨風聚所攝。風聚藏隱。無量風聚於中積集。如妬羅綿或疊絮等諸輕飄物。於是諸相而起勝解 。

彼若於內。入息出息流轉不絕作意思惟。爾時名為於其內身住循身觀。若復於他死尸骸中青瘀等位。入息出息流轉斷絕作意思惟。爾時名為於其外身住循身觀。若復於自臨欲死時而起勝解。或於已死入息出息無有流轉而起勝解。或於未死入息出息無有流轉而起勝解。由法爾故。爾時名為於內外身住循身觀。

徧於一切正加行中。應修如是上品助伴。上品所攝無倒加行。所餘一切。如前應知。如是所有初修業者。蒙正教誨修正行時。安住熾然。正知具念。調伏一切世間貪憂。若於如是正加行中。恒常修作。畢竟修作。無倒作意。非諠鬧等所能動亂。是名熾然。若於如是正加行中。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審諦了知亂不亂相。如是名為正知具念。若能善取諸厭離相諸欣樂相。如是乃名調伏一切世間貪憂。由是因緣。宣說彼能安住熾然。乃至調伏世間貪憂。先發如是正加行時。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微劣而轉。難可覺了。

176 隨法意止觀 念息入出十六行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隨法意止觀 念息入出十六行

若多婬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中略)

第四治思覺法門。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三昧法門。有三種學人。或初習行。或已習行。或久習行。若初習行當教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若已習行當教言。數一至十隨息入出。念與息俱。止心一處。若久習行當教言。數隨止觀。轉觀清淨。

阿那般那三昧。六種門十六分。云何為數。一心念入息。入息至竟數一。出息至竟數二。若未竟而數為非數。若數二至九而誤。更從一數起。譬如算人。一一為二。二二為四。三三為九。問曰。何以故數。答曰。無常觀易得故。亦斷諸思覺故。得一心故。身心生滅無常相似相續難見。入息出息生滅無常易知易見故。

復次心繫在數。斷諸思諸覺。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里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道者。先當除却三種麁思覺。次除三種細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金人先除麁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問曰。云何為麁病。云何為細病。答曰。欲瞋惱覺是三名麁病。親里國土及不死覺是三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問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云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中略)

問曰。若餘不淨念佛四等觀中。亦得斷思覺。何以故獨數息。答曰。餘觀法。寬難失故。數息法。急易轉故。譬如放牛。以牛難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獼猴易失故。守之多事。此亦如是。數息心數不得少時他念。少時他念則失數。以是故初斷思覺應數息。已得數法當行隨法。斷諸思覺。入息至竟當隨莫數一。出息至竟當隨莫數二。譬如負債人債主隨逐初不捨離。如是思惟。是入息是還出。更有異。出息是還入。更有異。是時知入息異出息異。何以故。出息暖入息冷。

問曰。入出息是一息。何以故。出息還更入故。譬如含水。水暖吐水水冷。冷者還暖暖者還冷故。答曰。不爾。內心動故有息出。出已即滅。鼻口引外則有息入。入故息滅。亦無將出亦無將入。復次少壯老人。少者入息長。壯者入出息等。老者出息長。是故非一息。復次。臍邊風發相似相續。息出至口鼻邊。出已便滅。譬如橐囊中。風開時即滅。若以口鼻因緣引之則風入。是從新因緣邊生。譬如扇。眾緣合故則有風。是時知入出息。因緣而有。虛誑不真。生滅無常。如是思惟。出息從口鼻因緣引之。而有入息因緣心動令生。而惑者不知。以為我息。息者是風。與外風無異。地水火空亦復如是。是五大因緣合故生識。識亦如是非我有也。五陰十二入十八持。亦復如是。如是知之逐息入息出。是以名隨。

已得隨法當行止法。止法者。數隨心極住意風門念入出息。問曰。何以故止。答曰。斷諸思覺故。心不散故。數隨息時心不定心多劇故。止則心閑少事故。心住一處故。念息出入譬如守門人門邊住。觀人入出。止心亦爾。知息出時。從臍心胸咽至口鼻。息入時。從口鼻咽胸心至臍。如是繫心一處。是名為止。

復次。心止法中住。觀入息時五陰生滅異。出息時五陰生滅異。如是心亂便除却。一心思惟。令觀增長。是名為觀法。捨風門住。離麁觀法。離麁觀法知息無常。此名轉觀。觀五陰無常。亦念入息出息生滅無常。見初頭息無所從來。次觀後息亦無跡處。因緣合故有。因緣散故無。是名轉觀法。除滅五蓋及諸煩惱。雖先得止觀。煩惱不淨心雜。今此淨法。心獨得清淨。復次前觀異學相似行道。念息入出。今無漏道相似。行善有漏道。是謂清淨。復次初觀身念止分。漸漸一切身念止。次行痛心念止。是中非清淨。無漏道遠故。今法念止中。觀十六行念入出息。得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苦法忍乃至無學盡智。是名清淨。

是十六分中初入息分。六種安那般那行。出息分亦如是。一心念息入出若長若短。譬如人怖走上山。若擔負重若上氣。如是比是息短。若人極時得安息歡喜。又如得利從獄中出。如是為息長。一切息隨二處。若長若短處。是故言息長息短。是中亦行安那般那六事。

念諸息徧身。亦念息出入。悉觀身中諸出息入息。覺知徧至身中乃至足指。徧諸毛孔如水入沙。息出覺知從足至髮徧諸毛孔亦如水入沙。譬如橐囊入出皆滿。口鼻風入出亦爾。觀身周徧見風行處。如藕根孔亦如魚網。復心非獨口鼻觀息入出。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見息入息出。是故知息徧諸身。

除諸身行。亦念入出息。初學息時。若身懈怠睡眠體重。悉除棄之。身輕柔軟。

隨禪定心。受喜。亦念息入出。除懈怠睡眠心重。得心輕柔軟。隨禪定心受喜。復次入息念止。中竟。次行痛念止。已得身念止。實今更得痛念止。實受喜。復次已知身實相。今欲知心心數法實相。是故受喜。亦念息入出。受樂。亦念息入出。是喜增長名為樂。復次初心中生悅是名喜。後徧身喜是名樂。復次初禪二禪中樂痛名喜。三禪中樂痛名受樂。

受諸心行。亦念息入出。諸心生滅法。心染法心不染法。心散法心攝法。心正法心邪法。如是等諸心相名為心行。

心作喜時。亦念息入出。先受喜自生不。故作念心。故作喜。問曰。何以故故作喜。答曰。欲治二種心。或散心或攝心。如是作心得出煩惱。是故念法。心作喜。復次。若心不悅。勸勉令喜。心作攝時。亦念息入出。設心不定強伏令定。如經中說。心定是道。心散非道。心作解脫時。亦念息入出。若意不解。強伏令解。譬如羊入蒼耳。蒼耳著身。人為漸漸出之。心作解脫諸煩惱結亦復如是。是名心念止作解脫。

觀無常。亦念息入出。觀諸法無常生滅空無吾我。生時諸法空生。滅時諸法空滅。是中無男無女無人無作無受。是名隨無常觀。觀有為法出散。亦念息入出。無常是名出散。諸有為法現世中出。從過去因緣和合故集。因緣壞故散。如是隨觀是名出散觀。

觀離欲結。亦念息入出。心離諸結。是法第一。是名隨離欲觀。觀盡。亦念息入出。諸結使苦在在處盡。是處安隱。是名隨盡觀。觀棄捨。亦念息入出。諸染愛煩惱身心五陰諸有為法棄捨。是第一安隱。

如是觀。是名隨法意止觀。是名十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