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心經 (玄奘譯本 般若共利言等譯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觀五蘊性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櫱諦櫱諦 波羅櫱諦 波羅僧櫱諦 菩提娑婆訶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

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徧。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時彼眾會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192 內空外空內外空 破四顛倒 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釋初品中十八空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內空外空內外空 破四顛倒 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 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中略)

問曰。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為異為一。若異者。離十八空以何為般若空。又如佛說。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所謂色空受想行識空。乃至一切種智空。若不異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有因緣故言異。有因緣故言一。異者。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十八空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菩薩學是諸法實相。能生十八種空。是名異。一者。十八空是空無所有相。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相。十八空是捨離相。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中亦捨離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羅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學般若波羅蜜則是學十八空。

不異故。般若波羅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欲得大智慧當學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門能得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門。所謂般若波羅蜜經。讀誦.正憶念.思惟.如說修行。譬如人欲得種種好寶當入大海。若人欲得內空等三昧智慧寶。當入般若波羅蜜大海。

問曰。行者云何學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答曰。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行者為破四顛倒故。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所謂初觀內身。三十六種不淨充滿九孔常流。甚可厭患。淨相不可得。淨相不可得故名內空。行者既知內身不淨。觀外所著亦復如是。俱實不淨。愚夫狂惑為婬欲覆心。故謂之為淨。觀所著色亦如我身淨相不可得。是為外空。行者若觀己身不淨或謂外色為淨。若觀外不淨或謂己身為淨。今俱觀內外。我身不淨外亦如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不可得。是名內外空。行者思惟知內外身俱實不淨。而惑者愛著。愛著深故由以受身。身為大苦而愚以為樂。

問曰。三受皆外入所攝。云何言觀內受。答曰。六塵初與六情和合生樂。是名外樂。後貪著深入生樂。是名內樂。復次內法緣樂是名內樂。外法緣樂是名外樂。復次五識相應樂是名外樂。意識相應樂是名內樂。麤樂名為外樂。細樂名為內樂。如是等分別內外樂。苦受.不苦不樂受亦如是。復次行者思惟。觀是內樂實可得不。即分別知實不可得。但為是苦強名為樂。何以故。是樂從苦因緣生。亦生苦果報。樂無厭足故苦。復次如人患疥。搔雖小樂。後轉傷身。則為大苦。愚人謂之為樂。智者但見其苦。如是世間樂顛倒病。故著五欲樂。煩惱轉多。以是故。行者不見樂但見苦。如病如癰如瘡如刺。復次樂少苦多。少樂不現。故名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鹽則失鹽相不名為鹹。復次樂不定故。或此以為樂彼以為苦。彼以為樂此以為苦。著者為樂失者為苦。愚以為樂智以為苦。見樂患為苦。不見樂過者為樂。不見樂無常相為樂。見樂無常相為苦。未離欲人以為樂。離欲人以為苦。如是等。觀樂為苦。觀苦如箭入身。觀不苦不樂無常變異相。如是等。觀三種受。心則捨離。是名觀內受空。觀外受.內外受亦如是。

行者作是念。若樂即是苦。誰受是苦。念已則知心受。然後觀心為實為虛。觀心無常生住滅相。苦受心.樂受心.不苦不樂受心。各各異念。覺樂心滅而苦心生。苦心爾所時住。住已還滅。次生不苦不樂心。知爾所時不苦不樂心住。住已還滅。滅已還生樂心。三受無常故。心亦無常。復次知染心.無染心.瞋心.無瞋心.癡心.不癡心.散心.攝心.縛心.解脫心。如是等心各各異相。故知心無常。無一定心常住。受苦受樂等心從和合因緣生。因緣離散心亦隨滅。如是等。觀內心.外心.內外心無常相。問曰。心是內入攝。云何為外心。答曰。觀內身名為內心。觀外身名為外心。復次緣內法為內心。緣外法為外心。復次五識常緣外法不能分別故名為外心。意識能緣內法亦分別好醜故名為內心。復次意識初生未能分別決定。是為外心。意識轉深能分別取相。是名內心。如是等分別內外心。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為不淨相。知受為苦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主。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為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初取相故名為想眾。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行。是名行眾。是二眾則是法念處。於想行眾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皆從因緣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法。行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相。如遠見野馬無水有水想。但誑惑於眼。如是等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問曰。法是外入攝。云何為內法。答曰。內法名為內心相應想眾行眾。外法名為外心相應想眾行眾。及心不相應諸行及無為法。一時等觀名為內外法。復次內法名為六情。外法名為六塵。復次身.受.心及想眾行眾。總觀為法念處。何以故。行者既於想眾行眾及無為法中求我不可得。還於身.受.心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遠若近。若麤若細。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眾和合故強名為眾生。眾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無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諸煩惱皆為衰薄。

復次身念處名一切色法。行者觀內色無常苦空無我。觀外色觀內外色亦如是。受.心.法亦爾。

四念處內觀相應空三昧名內空。四念處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外空。四念處內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內外空。問曰。是空為是三昧力故空。為是法自空。答曰。有人言名為三昧力故空。如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是空三昧緣身.受.心.法。不得我我所故名為空。

問曰。四念處空法皆應觀無常苦空無我。何以故身觀不淨。受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答曰。雖四法皆觀無常苦空無我。而眾生身中多著淨顛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中多著我顛倒。以是故行者觀身不淨。觀受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復次內外空者。無有內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謂為內外。彼以為外我以為內。我以為外彼以為內。隨人所繫內法為內。隨人所著外法為外。如人自舍為內他舍為外。行者觀是內外法無定相故空。復次是內外法無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故。是內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緣中。若因緣中無者。餘處亦無。內外法因緣亦無。因緣無故內外法空。

問曰。內外法定有。云何言無。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內法。如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為外。是身法雖有別名亦不異足等。所以者何。若離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答曰。若足不異身者。頭應是足。足與身不異故。若頭是足者。甚為可笑。問曰。若足與身不異者。有如是過。今應足等和合故更有法生名為身。身雖異於足等應當依於足住。如眾縷和合而能生氈。是氈依縷而住。答曰。是身法為足等分中具有。為分有。若具有頭中應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若分有與足分無異。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一不為多。多不為一。復次若除足等分別有身者。與一切世間皆相違背。以是故身不得言即是諸分。亦不得言異於諸分。以是故則無身。身無故足等亦無。如是等名為內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為外空。問曰。破身舍等是為破一破異。破一破異是破外道經。佛經中實有內外法。所謂內六情外六塵。此云何無。答曰。是內外法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復次略說有二種空。眾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眾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餘法。大乘弟子利根故為說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槃。聲聞論議師說內空於內法中。無我無我所.無常無作者.無知者.無受者。是名內空。外空亦如是。不說內法相外法相即是空。大乘說內法中無內法相。外法中無外法相。如般若波羅蜜中說。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色色相空。聲香味觸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諸法自法空。

問曰。此二種說內外空。何者是實。答曰。二皆是實。但為小智鈍根故先說眾生空。為大智利根者說法空。如人閉獄破壞桎梏。傷殺獄卒隨意得去。又有怖畏盜穿牆壁亦得免出。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不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為事。大乘者破三界獄。降伏魔眾。斷諸結使及滅習氣。了知一切諸法本末。通達無礙。破散諸法。令世間如涅槃同寂滅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一切眾生令出三界。

問曰。大乘云何方便能破壞諸法。答曰。佛說色從種種因緣生。無有堅實。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暫見即滅。色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業因緣和合故而得成色。因緣滅故色亦俱滅。行無常道。轉入空門。所以者何。諸法生滅無有住時。若無住時則無可取。

復次有為相故。生時有滅。滅時有生。若已生。生無所用。若未生。生無所生。法與生亦不應有異。何以故。生若生法。應有生生。如是復應有生。是則無窮。若生生更無生者。生不應有生。若生無有生者。法亦不應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亦如是。以是故。諸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復次諸法若有者。終歸於無。若後無者。初亦應無。如人著屐。初已有故微細不覺。若初無故則應常新。若後有故相初亦有。故法亦如是。後有無故初亦有無。以是故一切法應空。以眾生顛倒著內六情。故行者破是顛倒。名為內空。外空.內外空亦如是。

191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眾五百人俱。時有眾多苾芻身患痔病。形體羸瘦。痛苦縈纏。於日夜中極受憂惱。時具壽阿難陀見是事已。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今王舍城多有苾芻。身患痔病。形體羸瘦。痛苦縈纏。於日夜中極受憂惱。世尊。此諸病苦云何救療。爾時。佛告阿難陀。汝可聽此療痔病經。讀誦受持。繫心勿忘。亦於他人廣為宣說。此諸痔病悉得除殄。所謂風痔熱痔癊痔三合痔。血痔腹中痔鼻內痔。齒痔舌痔眼痔耳痔。頂痔手足痔脊背痔糞門痔。徧身支節所生諸痔。如是痔瘻悉皆乾燥墮落消滅。畢瘥無疑。皆應誦持如是神呪。即說呪曰

怛姪他 頞蘭帝 頞蘭謎 室利鞞 室里室里 磨羯失質 三婆跋覩 莎訶

阿難陀。於此北方有大雪山王。中有大莎羅樹。名曰難勝。有三種華。一者初生。二者圓滿。三者乾枯。猶如彼華乾燥落時。我諸苾芻所患痔病。亦復如是。勿復血出。亦勿膿流。永除苦痛。悉皆平復。即令乾燥。又復若常誦此經者。得宿命住智。能憶過去七生之事。呪法成就莎訶。又說呪曰

怛姪他 苫謎苫謎 捨苫謎 捨末泥 捨苫泥 莎訶

佛說是經已。時具壽阿難陀及諸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註: 苫(音山)

190 欲斷愛者當先觀受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欲斷愛者當先觀受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從煩惱而得果報。言煩惱者所謂惡也。從惡煩惱所生煩惱亦名為惡。如是煩惱則有二種。一因。二果。因惡故果惡。果惡故子惡。(中略)因亦眾生。果亦眾生。因亦煩惱。果亦煩惱。煩惱因果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因果。若從是義。云何如來。先喻雪山亦有毒草微妙藥王。若言煩惱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云何而言眾生身中有妙藥王。(中略)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眾生。言毒草者即是煩惱。妙藥王者即淨梵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修如是清淨梵行。是名身中有妙藥王。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有清淨梵行。善男子。猶如世間從子生果。是果有能與子作因。有不能者。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皆有二種。一者有煩惱果是煩惱因。二者有煩惱果非煩惱因。是煩惱果非煩惱因。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眾生觀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謂內外漏。受因緣故不能斷絕一切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獄。眾生因受。著我我所。生於心倒想倒見倒。是故眾生先當觀受。如是受者為一切愛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斷愛者當先觀受。善男子。一切眾生十二因緣所作善惡。皆因受時。是故我為阿難說言。阿難。一切眾生所作善惡。皆是受時。是故智者先當觀受。既觀受已。復當更觀如是受者何因緣生。若因緣生。如是因緣復從何生。若無因生。無因何故不生無受。復觀是受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塵生。非時節生。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從自生不從他生。非自他生非無因生。是受皆從緣合而生。因緣者即是愛也。是和合中。非有受非無受。是故我當斷是和合。斷和合故則不生受。

善男子。智者既觀因已次觀果報。眾生因受。受於地獄餓鬼畜生。乃至三界無量苦惱。受因緣故受無常樂。受因緣故斷於善根。受因緣故獲得解脫。作是觀時不作受因。云何名為不作受因。謂分別受何等受能作愛因。何等愛能作受因。善男子。眾生若能如是深觀愛因受因。則便能斷我及我所。善男子。若人能作如是等觀。則應分別愛之與受在何處滅。即見愛受有少滅處。當知亦應有畢竟滅。爾時。即於解脫生信。生信心已。是解脫處何由而得。知從八正道。即便修習。

云何名為八正道耶。是道觀受有三種相。一者苦。二者樂。三者不苦不樂。如是三種俱能增長身之與心。何因緣故能增長耶。觸因緣也。是觸三種。一者無明觸。二者明觸。三者非明無明觸。言明觸者即八正道。其餘二觸增長身心及三種受。是故我應斷二種觸因緣。觸斷故不生三受。善男子。如是受者。亦名為因。亦名為果。智者當觀亦因亦果。云何為因。因受生愛名之為因。云何名果。因觸生故名之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

智者如是觀是受已。次復觀愛。受果報故名之為愛。智者觀愛復有二種。一者雜食。二者無食。雜食愛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諸有。無食愛者。斷生老病死一切諸有。貪無漏道智者復當作如是念。我若生是雜食之愛。則不能斷生老病死。我今雖貪無漏之道。不斷受因。則不能得無漏道果。是故應當先斷是觸。觸既斷已。受則自滅。受既滅已愛亦隨滅。是名八正道。善男子。若有眾生能如是觀。雖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善男子。如是眾生雖從煩惱而得果報。而是果報更不復為煩惱作因。是即名為清淨梵行。

復次善男子。智者當觀受愛二事何因緣生。知因想生。何以故。眾生見色亦不生貪。及觀受時亦不生貪。若於色中生顛倒想。謂色即是常樂我淨。受是常恒無有變易。因是倒想。生貪恚癡。是故智者應當觀想。云何觀想。當作是念。一切眾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云何倒想。於非常中生於常想。於非樂中生於樂想。於非淨中生於淨想。於空法中生於我想。於非男女大小晝夜歲月衣服房舍臥具。生於男女至臥具想。是想三種。一者小。二者大。三者無邊。小因緣故生於小想。大因緣故生於大想。無量緣故生無量想。復有小想。謂未入定。復有大想。謂已入定。復有無量想。謂十一切入。復有小想。所謂欲界一切想等。復有大想。所謂色界一切想等。復有無量想。謂無色界一切想等。三想滅故受則自滅。想受滅故名為解脫

迦葉菩薩言。世尊。滅一切法名為解脫。如來云何說想受滅名解脫耶。(中略)善男子。如來雖說想受二滅。則已總說一切可斷。智者既觀如是想已。次觀想因。是無量想因何而生。知因觸生。是觸二種。一者因煩惱觸。二者因解脫觸。因無明生名煩惱觸。因明生者名解脫觸。因煩惱觸生於倒想。因解脫觸生不倒想。(中略)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智者如是觀想因已。次觀果報。是惡想果在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受。如我因斷惡覺觀故無明觸斷。是故想斷。因想斷故果報亦斷。智者為斷如是想因。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能作如是等觀。則得名為清淨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復次善男子。智者觀欲。欲者即是色聲香味觸。善男子。即是如來因中說果。從此五事生於欲耳。實非欲也。善男子。愚癡之人貪求受之。於是色中生顛倒想。乃至觸中亦生倒想。倒想因緣便生於受。是故世間說因倒想生十種想。欲因緣故在於世間受惡果報。以惡加於父母沙門婆羅門等。所不應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是故智者觀是惡想因緣。故生欲心。智者如是觀欲因已。次觀果報。是欲多有諸惡果報。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是名觀果報。若是惡想得除滅者。終不生於此欲心也。無欲心故不受惡受。無惡受故則無惡果。是故我應先斷惡想。斷惡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滅。是故智者為滅惡想修八正道。是則名為清淨梵行。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