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云何正見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正見

(七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說此經已。迦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乃至佛告阿難。純一滿淨具梵行者。謂善知識。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故。令諸眾生修習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謂非彼岸及彼岸。瞿曇。云何非彼岸。云何彼岸。佛告婆羅門。邪見者。非彼岸。正見者。是彼岸。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非彼岸。正見是彼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希有諸人民  能度於彼岸    一切諸世間  徘徊遊此岸
於此正法律  能善隨順者    斯等能度彼  生死難度岸

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七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有異婆羅門來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阿難答言。隨汝所問。知者當答。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復問。斷何等。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又問。阿難。有道有跡。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羅門言。阿難。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斯等貪欲.恚.癡。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婆羅門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斷貪.恚.癡。如是調伏貪.恚.癡。及得涅槃。及厭離。及趣涅槃。及沙門義。及婆羅門義。及解脫。及苦斷。及究竟苦邊。及正盡苦。一一經皆如上說。

(七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下略)

(七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婆羅門。是名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如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一一經如上說。

197 涅槃四念止四締 煖頂忍世間第一法

坐禪三昧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涅槃四念止四締 煖頂忍世間第一法

世尊弟子。習學五法門(註:經卷上云。不淨.慈心.因緣.念息.念佛法門)志求涅槃。有二種人。或好定多以快樂故。或好智多畏苦患故。定多者先學禪法後學涅槃。智多者直趣涅槃。直趣涅槃者未斷煩惱亦未得禪。專心不散直求涅槃。越愛等諸煩惱。是名涅槃。(註:經後云。不能入諸禪未到地中。諸漏盡。是名慧解脫。得諸禪亦得滅禪。諸漏盡。是名共解脫)

身實無常.苦.不淨.無我。以身顛倒故。常樂我淨。以是故。事事愛著其身是則底下眾生。行者欲破顛倒故。當習四念止觀。觀身種種多諸苦患。從因緣生故無常。種種惱故苦。身有三十六物故不淨。以不得自在故無我。習如是觀。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習如是觀。是謂身念止。身實相如是。何故於此而起顛倒。愛著此身。

諦思惟念身邊樂痛。以愛樂痛故著此身。當觀樂痛實不可得。云何不得。因衣食故致樂。樂過則苦生。非實樂故。如患瘡苦以藥塗治。痛止為樂。以大苦故謂小苦為樂。非實樂也。復次以故苦為苦。新苦為樂。如擔重易肩。而以新重為樂。非實常樂也。如火性熱無暫冷時。若是實樂。不應有不樂。或曰。外事是樂因緣。不必是樂。或時樂因或時苦因。若使心法與愛相應爾時是樂。與恚相應爾時是苦。與癡相應不苦不樂。以此推之。可知有樂無樂。答曰。無也。婬欲不應是樂。何以故。若婬欲在內。不應外求女色。外求女色當知婬苦。若婬是樂不應時時棄。若棄不應是樂。於大苦中以小苦為樂也。如人應死。全命受鞭以是為樂。欲心熾盛以欲為樂。老時厭欲。知欲非樂。若實樂相不應生厭。如是種種因緣欲樂相。實不可得。樂失則苦。佛言。樂痛應觀苦。苦痛應觀樂如箭在體。不苦不樂應觀生滅無常。是謂痛念止。

當知心受苦樂。受不苦不樂。云何心。是心無常。從因緣生故生滅不住。相似生故但顛倒故。謂是為一。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無常。觀知心空。云何為空。從因緣生。有眼有色。可見.憶念.欲見。如是等和合眼識生。如日愛珠。有日有珠。有乾草牛屎。眾緣和合於是火生。一一推求火不可得。緣合有火。眼識亦爾。不住眼中亦非色中住。不兩中間住。無有住處亦復不無。是故佛言如幻如化。現在心觀過去心。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心各各異各各滅。有欲心無欲心亦如是。各各異各各滅。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是名心念止。

復次觀心為屬誰。觀想.思惟念欲等諸心相應法不相應法。諦觀其主。主不可得。何以故。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主。無主故空。前別觀身痛心法不可得。今更總觀四念止中。主不可得。離此處求亦不可得。若常不可得。無常亦不可得。若常應當常苦常樂。亦不應忘。若常有神者。無殺惱罪亦無涅槃。若身是神。無常身滅神亦應滅。亦無後世亦無罪福。如是徧觀無主。諸法皆空不自在。因緣合故生。因緣壞故滅。如是緣合法。是名法念止。

若行者得法念止。厭世間空。老病死法。都無少許常樂我淨。我於此空法復何所求。應當入涅槃最善法中住。建精進力。得深舍摩陀(深舍摩陀者住心一處名也。此土無是名)。故是時得深舍摩陀。住第四法念止中。觀諸法相皆苦無樂。無樂是實。餘者妄語。苦因愛等諸煩惱及業。是非天非時非塵等種種妄語中。生是煩惱及業。出生此苦。是苦入涅槃時一切滅盡。非色無色界及世界始(世界始。外道謂一切有法之初色為世界始。外道謂涅槃也。以此有始。能化作萬物。即名造化也)等種種妄語。能滅此苦。

正見等八直是涅槃道。非餘外道苦行種種空持戒.空禪定.空智慧。何以故。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殺怨賊。三法合行亦如是。戒為平地。禪定為快弓。智慧為利箭。三事備足能殺煩惱賊。以是故外道輩不得涅槃。

行者是時作四法緣。觀緣如射博。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無一可得故空。無作無受故無我。觀習四種。煩惱有漏業和合故集。相似果生故因。是中得一切行故生。非相似果相續故緣。觀盡四種。一切煩惱覆故閉。除煩惱火故滅。一切法中第一故妙。世間過去故出。觀道四種。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人去處故跡。得脫世愁惱故離。

如是觀者得無漏相似法。名為煖法。云何名煖。常勤精進故名煖法。諸煩惱薪無漏智火。燒火欲出初相。名為煖法。譬如鑽火初鑽煙出。是名煖。是為涅槃道初相。佛弟子中有二種人。一者多好一心求禪定。是人有漏道。二者多除愛著好實智慧。是人直趣涅槃入煖法中。有煖相者深得一心實法鏡到無漏界邊(鏡中像似面界邊非中。故以為喻)。行者是時大得安隱。自念我定當得涅槃。見此道故。如人穿井得至濕泥。知當得水不久。如人擊賊。賊已退散。自知得勝。意中安隱。如人怖死。人欲知活不。當先試之以杖打身。若隱胗脈起者。知是有煖必可得活。亦如聽法人。思惟喜悅心。著是時心熱。行者如是有煖法故。名為有煖。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是善根法有十六行四諦。緣六地中一智慧。一切無漏法基。野人能行安隱(於無漏踈故名為野人。案梵本爾先言凡夫人。非)。是名有煖法。

增進轉上更名頂法。如乳變為酪。是人觀法實相。我當得苦脫。心愛是法。是為真法。能除種種苦患及老病死。是時思惟此法誰說。是佛世尊。從是得佛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無此法。一切煩惱誰當能遮我。當云何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法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我不得佛弟子輩好伴。云何當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僧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是三寶中得一心清淨合實智慧。是頂善根。亦名頂法。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如波羅延經中說

佛寶法僧寶  誰有少信淨   是名頂善根  汝曹一心持

云何為少信。於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邊為少。於野人邊為多。復次此可破可失。是故名少。如法句說

芭蕉生實死  竹生實亦然   騾有子則死  小人得養死

破失非利故  小人得名譽   白淨分失盡  乃至頂法墮

復次。未斷諸結使。未得無漏無量慧心。以是故名少。

復次。勤精進一心。入涅槃道中。更了了觀五陰四諦十六行。是時心不縮不悔不退。愛樂入忍。是名忍善根。忍何等。隨四諦行是名為忍。是善根三種。上中下三時。云何名忍。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心忍不退是名忍。復次。觀諸世間盡苦。空無有樂。是苦因習愛等諸煩惱。是習智緣盡。是名上法。更無有上。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無有上。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是中更有忍。種種結使種種煩惱疑悔來入心中。不能令破。譬如石山種種風水不能漂動。是故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如佛說法句中

世界正見上  誰有得多者   乃至千萬歲  終不墮惡道

是世間正見。是名為忍善根。

是人多增進一心。極厭世界行。欲了了四諦相。作證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間第一法。一時住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一諦苦法忍共緣故。何以故。觀欲界五受陰。無常苦空無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應心心數法。是名苦法忍。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現在未來世一切無漏法初門。是名苦法忍(法.無漏法。忍.信受也)。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斷結使。苦法智作證。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風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辦。(下略)

196 云何獲得煖法 乃至得須陀洹果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云何獲得煖法 乃至得須陀洹果

善男子。如恒河中有七眾生。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已則住。四者出已徧觀四方。五者徧觀已行。六者行已復住。七者水陸俱行。(中略)

言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沒。(中略)其心不能生善法故。雖有無量諸佛出世。不聞不見。是故名常沒。如恒河中大魚。善男子。我雖復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復有常沒非一闡提。何者是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名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故還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中略)善男子。如彼大魚因見光故暫得出水。其身重故還復沈沒。(中略)

善男子。或復有人樂著三有。是名為沒。得聞如是大涅槃經生於信心。是名為出。何因緣故名之為出。聞是經已遠離惡法修習善法。是名為出。是人雖信。亦不具足。何因緣故信不具足。是人雖信大般涅槃常樂我淨。言如來身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來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涅槃無常樂我淨。無為涅槃有常樂我淨。雖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中略)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緣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復何因緣名不具足。戒有二種。一威儀戒。二從戒戒。是人唯具威儀等戒。不具從戒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中略)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云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受持讀誦解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善男子。我於經中說聞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是因緣教授其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已獲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則得正義。得正義已身心寂靜。身心寂已則生喜心。喜心因緣 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已於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人雖復行於財施。為求有故。雖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祕不盡說。畏他勝故。是故名為施不具足。(中略)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之性。性能分別。是人不能分別如來是常無常。如來於此涅槃經中說言。如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脫。(中略)復次不能分別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別四諦苦集滅道。不能分別四真諦故不知聖行。不知聖行故不知如來。不知如來故不知解脫。不知解脫故不知涅槃。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則有二種增。一增善法。二增惡法。云何名為增長惡法。是人不見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於同行中自謂為勝。是故親近同己惡友。既親近已。復得更聞不具足法。聞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親近在家。亦樂聞說在家之事。遠離清淨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長惡法。增惡法故。身口意等起不淨業。三業不淨故。增長地獄畜生餓鬼。是名暫出還沒。(中略)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樂諮未聞。聞已樂受。受已樂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長善法。增善法故終不復沒。是名為住。(中略)云何為住。常樂覩見善光明故。以是因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終不造惡。是名為住。(中略)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即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煖法。(中略)

善男子。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都有。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必都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都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煖法。云何名煖。為自性煖。為他故煖。佛言。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他故煖。(中略)善男子。信非煖法。何以故。因於信心獲得煖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觀四諦故。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為煖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煖。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煖氣。次有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為。若是有為云何能為無漏道相。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如是煖法雖是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漏道相。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

如是等人得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種。一遇善友。二遇惡友。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徧觀四方。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徧觀四方。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徧觀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下略)

195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業感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徧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隣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其隣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鼈之屬。所食魚鼈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飢寒即當言說。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却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發誓願已。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恒河沙願。廣度眾生。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婬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眾生。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願不有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定自在王菩薩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四天王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于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婬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鬪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悋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瘂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鬪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麁略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是故汝等護人護國。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四天王聞已。涕淚悲歎。合掌而退。

194 云何唯施設愛 是集諦攝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唯施設愛 是集諦攝

問。若是苦諦亦集諦耶。設是集諦亦苦諦耶。答。諸是集諦者皆是苦諦。或是苦諦而非集諦。謂一切阿羅漢清淨相續中。所有若善若無記。一切世間法一切異生身中。所有果異熟攝無記諸法。一切現在士用所生。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俱行無記諸行。當知唯是苦諦所攝。

問。若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世間諸法。彼何因緣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諦所攝。問。若一切後有業煩惱。由相故皆是集諦攝。何緣世尊唯施設愛。答。此愛能起取故。能發業故。徧諸事故。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種無義利故。徧諸事者。謂如此愛。名順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名徧諸事。當知亦爾。順後有愛復有二種。一緣後有境。二是後有因。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已得可意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不相離久住愛。彼彼喜樂愛者。謂於未得所求境界。或為和合。或為不離。或為增益。諸所有愛。

問。若是愛者。亦是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愛。非順後有。非喜貪俱行。非彼彼喜樂。謂於上解脫希求欲證。或有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而非是愛。謂與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愛及餘煩惱相應。所有受想思無明等。即此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順後有愛。是喜貪俱行愛耶。設喜貪俱行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諸喜貪俱行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喜貪俱行愛。謂染污.憂俱行愛。或別離愛。或不和合愛。

問。若順後有愛。亦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若彼彼喜樂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彼彼喜樂愛。謂緣後有境愛。及喜貪俱行愛。

問。若喜貪俱行愛。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喜貪俱行愛耶。答。應作四句。謂於已得可愛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愛是初句。即於可愛未來當得未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二句。即於此當得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成就欲界繫受。亦成就色界繫受耶。設成就色界繫受。亦成就欲界繫受耶。答。應作四句。或成就欲界繫非色界繫。謂生欲界未得色界彼對治。或成就色界繫非欲界繫。謂生色界。或成就欲界繫亦色界繫。謂生欲界已得色界彼對治。或俱不成就。謂生無色界。

又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所作已辦。住出世道及滅盡定。如欲界繫望色界繫作四句。如是欲界繫望無色界繫。欲界繫望不繫。色界繫望無色界繫。色界繫望不繫。無色界繫望不繫。如其所應皆作四句。

問。諸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耶。設是過患過失相應欲是妙欲耶。答。應作四句。或有妙欲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能不染污現行。若於彼不作功力。無罪安樂住。能攝受梵行。或有過患過失相應欲非妙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一向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能悅意。及煩惱欲。或有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不能不染污現行。一向可愛乃至悅意。或有非妙欲亦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一切色無色界繫煩惱及事。世尊依此妙欲及過患過失相應欲故。說如是言。妄分別貪是士夫欲。

復次此愛略有二種。初是有愛。後是受用愛。此復二種。謂於已得未得所受用處差別故。又即此愛。界差別故復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若生欲界希求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所受用事。欣於未得所受用事。諸所有愛。是名欲愛。若生欲界。或生色界已離欲界。欲希求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色界等至。欣於未得勝上等至。諸所有愛。是名色愛。如色愛如是。無色愛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即此後有愛。常見斷見為依止故。建立有愛及無有愛。是故此愛。名徧諸事。

云何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無義。一令隨眠堅固。二由纏故。染惱一切心心所法。三令心相續於所緣境顛倒而轉。四發起取所攝所餘煩惱。五能安立自類相續。六能隨順生起未生惡不善法。七能隨順已生惡不善法。令其增廣。八能障礙未生善法。令不得生。九能障礙已生善法。令不得住不忘倍增。長益廣大。十令行惡行故。結集一切諸惡趣苦。十一希求後有故。結集生老病死等苦。十二能令有情怖畏涅槃。十三能令有情愛樂生死。邪執所有功德勝利。十四如於生死。於境界亦爾。十五能令有情。思為自害。思為害他。廣說如經。乃至受愛所生心諸憂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