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云何修習 心善解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修習 心善解脫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

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徧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云何徧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徧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徧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中略)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

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中略)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徧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徧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徧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

205 云何修習對治 當知即是修習瑜伽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修習對治 當知即是修習瑜伽

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中略)

云何修習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

云何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淨想。修無常想。當知是彼修習對治。

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二於無戲論涅槃信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所作有懶惰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於無常修習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

又於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何等為四。一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品有闇昧心。二於諸定有隨愛味。三於生有隨動相心。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不能熾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種所對治法。當知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修光明想。二修離欲想。三修滅想。四修死想。

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五。一親近母邑。二處顯失念。三居隱放逸。四通處隱顯。由串習力。五雖勤方便修習不淨而作意錯亂。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修習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本所作事心散亂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請問故。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閑猶有種種染污尋思。擾亂其心。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毘鉢舍那。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一門十四。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於修二種不淨想中。當知多有所作。

又於無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等為六。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懶惰。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圓滿倍令增廣。所有懈怠。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中。不恒相續。四於恒修善法常隨師轉。遠離淨信。五由遠離淨信。不能常修。六於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諸善法中。不恒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所對治。云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

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懶惰懈怠故。多習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清淨。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三依捨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知若見。不清淨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知若見。清淨而轉。

又正方便修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為修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204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 正思正修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 正思正修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

若佛世尊。於彼諸法制身語意令不造作。於此諸法開身語意令其造作。即於如是二種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遠離。無倒修證。是名菩薩於諸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法隨法行。

云何菩薩於法正思。謂諸菩薩獨居閑靜。隨所聞法樂欲思惟。樂欲稱量。樂欲觀察。先當遠離不思議處思惟彼法。恒常思惟。無間加行殷重加行。而無慢緩。是諸菩薩勇猛精進思惟法時。於其少分以理觀察而隨悟入。於其少分但深信解。凡所思惟但依其義不依其文。如實了知。默說大說。正能悟入最初思惟。既悟入已。數數作意令得堅固。

是諸菩薩。由能遠離不應思議而思惟故。其心不墮迷悶錯亂。由能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無緩而思惟故。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先已知義得無失壞得不忘失。由於少分以理觀察隨悟入故。於隨正理觀察法中不由他緣。由於少分但信解故。於極甚深自少覺慧不能達法。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如是於法不生誹謗不自損害。遠離衰患無諸過罪。由諸菩薩思惟法時。但依其義不依文故。於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由諸菩薩普於一切默說大說得善巧故。於真實義。無物無法能傾能動。是諸菩薩正能悟入初思惟故。能得先來所未得忍。是諸菩薩由即於此已所得忍。數數作意令堅牢故。能於其修隨順趣入。菩薩由是八種相故。能正修行正思所攝。法隨法行。

云何菩薩於法正修。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毘鉢舍那。三者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四者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奢摩他。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云何毘鉢舍那。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鉢舍那。云何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謂諸菩薩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恒常修習。是名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謂諸菩薩即於如是止觀相中。其心無動。於無功用離諸加行任運轉處。攝受無亂。是名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

當知此中。是諸菩薩。如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如是如是。樂住奢摩他毘鉢舍那。如如樂住奢摩他毘鉢舍那。如是如是。奢摩他毘鉢舍那清淨。如如奢摩他清淨。如是如是。身安心安增長廣大。如如毘鉢舍那清淨。如是如是。若智若見增長廣大。齊此名為修所應作。謂於所依中應除遣麁重。及於一切所知應修清淨智見。如是一切修所作業。菩薩由前四種修相。皆能成辦。

203 菩薩通達位 亦名見道

成唯識論卷第九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菩薩通達位 亦名見道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中略)

次通達位其相云何。頌曰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有義此智相見俱有。帶彼相起名緣彼故。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智等名聲等智。若無見分應不能緣。寧可說為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緣。故應許此定有見分。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

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有義此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有淺深麁細異故。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

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有義此三是真見道。以相見道緣四諦故。有義此三是相見道。以真見道不別緣故。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

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緣安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總說為一。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俱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故說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俱有。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為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為諸有情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寧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四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攝云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觀。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觀。二信現觀。謂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觀。謂無漏戒。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雖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於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