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出入息圓通章 身識圓通章 修身修心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諦譯

出入息圓通章 身識圓通章 修身修心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虛淨猶如瑠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210 云何清淨修得梵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清淨修得梵行

(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剎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婆羅門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究竟何事。國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盜賊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剎利種者。常好鬪訟。多諸技術。好喜作務。所要究竟終不中休。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呪術。要作居家。樂閑靜之處。意在梵天。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意所欲得國政。意在兵仗。貪著財寶。盜賊意何所求。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姦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女人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繫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曇。涅槃者極為快樂。如來所說乃為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而無有異。我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是時。生漏梵志即從坐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梵行。

復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者。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不具足。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戢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婬泆。與婬.怒.癡共相應。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全具。漏婬.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復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婬.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復次梵志。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婬.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修梵行。與婬.怒.癡共相應。行不全具。復次梵志。若有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憶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 生婬.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諸有人民女人手足相加。起諸亂想。我時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淨。與婬.怒.癡共相應。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第一可欲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綴男子。或共言語而繫綴男子。是時。我便生此念。

此六人盡行不清淨行。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我今自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唯願受為優婆塞。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9 無言童子說六度無極(六波羅蜜)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無言童子說六度無極(六波羅蜜)

聞如是。一時佛遊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摩訶菩薩無央數。爾時城中。師子將軍第一夫人孕有德男。天虛空唱大音聲而告之曰。童子。汝當懷抱道教思惟經典。慎莫宣說世之言談。曉了方便度世之法。少言尠辭捨方俗事。當歸正義不取美辭嚴飾之說。童子遙聞如是音教。未曾啼泣亦不出聲。初不自現嬰兒之相。至于七日顏貌悅豫無有顦顇。眾人來觀視之無厭。或有人言。此兒無聲用為育養。父母答曰。是非隨宿。吾當育之。所以者何。今觀此兒威容顏貌端正姝妙巍巍難量。非是凡庶之所能及。實不虛妄。於時父母親屬知識見兒無聲。因共字之號曰無言。

於是無言童子。漸遂長大至于八歲。四方眾人來觀察者無有懈厭。其有方面或有法會分別義者。輒詣其所諮受法言。寂然靜思亦無所說。時彼童子而於異日。與其父母五種親屬朋友知識。至耆闍崛山而詣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三匝。於世尊前叉手而立。覩無央數十方世界諸菩薩會億百千姟。各各處于嚴淨之座。心大歡然善意生焉。

時。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是無言者師子將軍之子。端正姝好威光難量巍巍如此。離於言談而無所說。其人前世有何餘殃。生無有聲又不能言。佛告舍利弗。止。止。勿得輕慢無言童子。所以者何。此人則是菩薩大士。於過去佛殖眾德本。供養無數諸佛正覺。稽首足下。得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初生之時。天於虛空宣揚大音。童子。汝當抱道意。思惟經典。勿有世談。以是之故。今此菩薩寂然不言。受柔順教。於茲八歲一心結舌而無所說。以斯憺怕奉行四禪。世尊復告舍利弗言。其有眾生若能覩無言菩薩。悉順道教由此無言。以是之故。今有大會當說經法。開化導利於無央數不可稱人民之眾。(中略)

於是童子謂諸眾會。道與言教等無有異。不可見。不可持。所可說無能覩。口說志道。人計於道而有所求。其所處願斯無所有。不可得處則無所住。如是住者道之所立也。諸度無極亦復如是。及餘無數眾德之本。說於言教亦無所說。但是音聲無有言辭。

又說布施者。以施當施者。惠與有所向。道住一切等。口說愍哀施。道教亦行慈。其道為自然。平均如虛空。心所曉了有所說。計彼一切悉為清淨。其道為普。虛端如是。身行口言心有所思。捨施於斯一切塵勞。是乃名曰施度無極。所可勸助亦復如是。布施非是道之恩惠。有計道者不依布施。是二事者但假聲耳。永無所著亦無形像。假使如是受道教者。為菩薩行。彼乃名曰施度無極。於布施主則為清淨。有所惠與不想報故。

耳聞禁戒不住於色。則無所生亦無所滅。是為戒者亦復如是。身口心事。若無所造。悉無所有而反。分別所講說。因緣合成。口有所說因名曰戒。如口所說。戒亦如是。此二事者俱無形像。諸禁戒業。一切假言。語無章句。計於道者無所言說。其口所暢及心意。以業是禁戒。勸助道德言戒。為道欲曜於戒。一切無像猶如虛空。能曉了此。是謂獨步報行禁戒。所可遊去超絕無侶。入平等覺。亹亹深妙難及之道。(中略)

童子又謂諸來會者。所可謂言忍辱教者亦是言辭。解空空義乃為忍辱。忍如平等。三界亦如說忍形類無像無見。等心於此。乃名曰忍。若能虛靜為忍辱根。音聲香味因緣合成。彼無所有但文字耳。是故宣暢言忍辱矣。如來正覺說有三忍。身口心念。若能曉了此忍辱者。是曰為忍。解斷其身節節離散。心無瞋恚。恩愛及身譬如墻壁。察身如是是為忍辱。遠聞惡言口所暢說若能堪任。於諸言辭不味所說。乃為忍辱。若復遊志一切瑕穢。其心靜然而無憂結。意能分別諸文字者。心乃入於忍辱。計如忍道亦如此。身口意俱同爾。乃名曰道。

宣傳於聖教。多所勸助者。一切精進上妙細微。及諸中間。億劫合集而不可得至於成就。假使精進不可逮得。計於道德亦無所獲。不得諸法。是曰精進。所修精進設能如是。不懷怯弱。亦無恐懅。是謂極上通大精進。猛勇菩薩仁義備悉。(中略)

童子復謂諸來會者。所謂禪思亦不有念。計於禪者亦無所住。棄一切想。是乃名曰寂度無極。則能寂然澹泊。無言無放逸離諸漏。而燒滅一切塵。是名曰寂度無極。心於諸法不遣往反。於心離心。是則名曰寂度無極。

心及禪定常至道意。恒以平等觀此眾事。若能平等於諸所觀。無有邪正。斯謂佛道。不為難得。無有文字亦無所說。不可究竟亦無所有。無有放逸亦不自恣。此乃曰智度無極。無有此際。不度彼岸。又於此彼而無所住。正立法界。以無所住。亦無所著。亦無文字。無所頒宣。無文字已不復舉假一切思想。若能啟受於此法者。爾乃名曰智度無極。

六度無極亦復如是。假使有人等觀此義。則能均平一切諸法。亦能等於一切眾生。若能同像一切諸法。則能均平一切眾生。若能平均一切眾生。則能平等一切諸佛。等諸佛已。則能奉修於一切智。是故菩薩勇猛無畏。猶斯名曰無極智慧。若能順從此教命者。則順法眼。不可思議。

註: 度無極。波羅蜜也。

208 善知識等四種法 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善知識等四種法 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作是思惟。何法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薩即知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緣者。是義不然。所以者何。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中略)

善男子。善知識者。所謂菩薩佛辟支佛聲聞。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為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復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訟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

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何以故。以其親近善知識故。因是親近。復得了達十二部經甚深之義。若能聽是十二部經甚深義者。名為聽法。聽法者則是大乘方等經典。聽方等經名真聽法。真聽法者即是聽受大涅槃經。大涅槃中。聞有佛性。如來畢竟不般涅槃。是故名為專心聽法。專心聽法名八聖道。以八聖道能斷貪欲瞋恚愚癡。故名聽法。夫聽法者名十一空。以此諸空。於一切法不作相貌。夫聽法者名初發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因初心得大涅槃。不以聞故得大涅槃。以修習故得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病人雖聞醫教及藥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瘥病。雖聽十二深因緣法。不能得斷一切煩惱。要以繫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斷。是名第三繫念思惟。復以何義名繫念思惟。所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空者。於二十五有不見一實。無作者。於二十五有不作願求。無相者。無有十相。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滅相。男相女相。修習如是三三昧者。是名菩薩繫念思惟。

云何名為如法修行。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知陰入界真實之相。亦知聲聞緣覺諸佛同於一道。而般涅槃。法者即是常樂我淨。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飢不渴。不苦不惱。不退不沒。善男子。解大涅槃甚深義者。則知諸佛終不畢竟入於涅槃。

善男子。第一真實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種善調御故。何等為三。一者畢竟軟語。二者畢竟呵責。三者軟語呵責。以是義故。菩薩諸佛即是真實善知識也。復次善男子。佛及菩薩為大醫故。名善知識。(中略)知諸凡夫病有三種。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貪欲病者教觀骨相。瞋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緣相。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中略)

云何菩薩。聽法因緣而得近於大般涅槃。一切眾生以聽法故。則具信根。得信根故。樂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得須陀洹果乃至佛果。是故當知。得諸善法皆是聽法因緣勢力。(中略)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人面像無不明了。聽法明鏡亦復如是。有人照之。則見善惡。明了無翳。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中略)是故我於處處經中說。我弟子專心聽受十二部經。則離五蓋。修七覺分。以是修習七覺分故。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以聽法故。須陀洹人離諸恐怖。所以者何。須達長者身遇重病心大愁怖。聞舍利弗說須陀洹有四功德十種慰喻。聞是事已恐怖即除。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中略)

云何菩薩。思惟因緣而得近於大般涅槃。因是思惟。心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常為五欲之所繫縛。以思惟故悉得解脫。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眾生常為常樂我淨四法之所顛倒。以思惟故。得見諸法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如是見已。四倒即斷。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諸法有四種相。何等為四。一者生相。二者老相。三者病相。四者滅相。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眾生至須陀洹生大苦惱。若能繫念善思惟者。雖遇此四。不生於苦。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善法無不因於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專心聽法。若不思惟。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信佛法僧。無有變易而生恭敬。當知皆是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因得斷除一切煩惱。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云何菩薩如法修行。善男子。斷諸惡法修習善法。是名菩薩如法修行。復次云何如法修行。見一切法空無所有。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以是見故。寧捨身命不犯禁戒。是名菩薩如法修行。復次云何如法修行。修有二種。一者真實。二者不實。不實者。不知涅槃佛性如來法僧實相虛空等相。是名不實。云何真實。能知涅槃佛性如來法僧實相虛空等相。是名真實。

207 行此四事者 先苦而後樂 後獲沙門四果 果報之樂 四樂之報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 聲聞品第二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行此四事者 先苦而後樂 後獲沙門四果 果報之樂 四樂之報

(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是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此四事緣本。先苦後樂。云何為四。修習梵行。先苦而後樂。誦習經文。先苦而後樂。坐禪念定。先苦而後樂。數出入息。先苦而後樂。是謂。比丘。行此四事者。先苦而後樂也。

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後樂之法。必應沙門後得果報之樂。云何為四。若有比丘勤於此法。無欲惡法。念持喜安。遊心初禪。得沙門之樂。復次。有覺.有觀.息。內有喜心。專精一意。無覺.無觀。念持喜安。遊於二禪。是謂得第二沙門之樂。復次。無念.遊心於護。恒自覺知。覺身有樂。諸賢聖所喜望者。護.念.樂。遊心三禪。是謂獲第三沙門之樂。復次。苦樂已盡。先無有憂慼之患。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心四禪。是謂有此四沙門之樂。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後獲沙門四樂之報。斷三結網。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滅度。復次。比丘。若斷此三結。淫.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必盡苦際。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後獲沙門四果之樂。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先苦而後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