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當持禁戒 除憍慢之結 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增一阿含經卷第七 滅火品第十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當持禁戒 除憍慢之結 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七)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燭明之法。亦當說由燭趣道之業。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名燭明者。所謂貪婬.瞋恚.愚癡盡。彼云何名為由燭趣道之業。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由燭趣道之業。我由此已說燭明。亦說由燭趣道之業。如來所應為者。今已周訖。善念.諷誦。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後悔無及。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得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國本所生處。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衣服。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見己身所著服飾。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見己形所著服飾。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阿那律曰。汝有戒耶。梵志問曰。云何名之為戒。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梵志報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以偈告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羅雲奉修禁戒。無所觸犯。小罪尚避。況復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脫。爾時。眾多比丘便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眾多比丘白世尊曰。羅雲比丘奉修禁戒。無所觸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脫。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  一切結使盡

是故。諸比丘。常當念修治正法。無有漏失。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23 戒清淨 心清淨 見清淨 解脫清淨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戒清淨 心清淨 見清淨 解脫清淨

(五六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橋池人間遊行。與尊者阿難俱。至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爾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橋池人間遊行。住婆頭聚落國北身恕林中。聞已。相呼聚集。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時。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帝種。如來.應.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

云何為戒清淨。謂聖弟子住於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戒淨.斷苦種。

云何名為心淨.斷。謂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定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執受。欲.精進乃至常執受。是名心淨.斷苦種。

云何名為見淨.斷。謂聖弟子聞大師說法。如是如是說法。則如是如是入如實正觀。如是如是得歡喜.得隨喜.得從於佛。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然從餘明智尊重梵行者說。聞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說。則如是如是入如實觀察。如是如是觀察。於彼法得歡喜.隨喜。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亦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隨先所聞受持者重誦習。隨先所聞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誦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然先所聞法。為人廣說。先所聞法。如是如是為人廣說。如是如是得入於法。正智觀察。乃至信於正法。

復次。聖弟子不聞大師說法。復不聞明智尊重梵行者說。又復不能先所受持重誦習。亦復不以先所聞法為人廣說。然於先所聞法。獨一靜處思惟觀察。如是如是思惟觀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於正法。

如是從他聞。內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見令起。已起正見令增廣是名未滿戒身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方便。乃至常攝受。是名見淨.斷苦種。

云何為解脫清淨.斷。謂聖弟子貪心無欲解脫。恚.癡心無欲解脫。如是解脫。未滿者令滿。已滿者隨順攝受。欲.精進乃至常攝受。是名解脫淨.斷苦種。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婆頭聚落諸童子。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22 此戒 趣至第一

中阿含經卷第十 習相應品第五 何義經第一 不思經第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此戒 趣至第一

(四二)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持戒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持戒者。令不悔義。阿難。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復問。世尊。不悔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不悔者。令歡悅義。阿難。若有不悔者。便得歡悅。復問。世尊。歡悅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歡悅者。令喜義。阿難。若有歡悅者。便得喜。復問。世尊。喜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喜者。令止義。阿難。若有喜者。便得止身。復問。世尊。止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止者。令樂義。阿難。若有止者。便得覺樂。復問。世尊。樂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樂者。令定義。阿難。若有樂者。便得定心。復問。世尊。定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定者。令見如實.知如真義。阿難。若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

復問。世尊。見如實.知如真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見如實.知如真者。令厭義。阿難。若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復問。世尊。厭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厭者。令無欲義。阿難。若有厭者。便得無欲。復問。世尊。無欲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無欲者。令解脫義。阿難。若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婬.怒.癡。

是為。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三)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曰。阿難。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阿難。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阿難。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悅。阿難。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歡悅。阿難。有歡悅者不應思。令我喜。阿難。但法自然。有歡悅者便得喜。阿難。有喜者不應思。令我止。阿難。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阿難。有止者不應思。令我樂。阿難。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覺樂。阿難。有樂者不應思。令我定。阿難。但法自然。有樂者便得定心。阿難。有定者不應思。令我見如實.知如真。阿難。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阿難。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不應思。令我厭。阿難。但法自然。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阿難。有厭者不應思。令我無欲。阿難。但法自然。有厭者便得無欲。阿難。有無欲者不應思。令我解脫。阿難。但法自然。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婬.怒.癡。

阿難。是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心。阿難。多聞聖弟子。有定心者便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21 云何不能正證心一境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不能正證心一境性

謂補特伽羅。多隨煩惱。染污相續。不能正證心一境性。云何名為多隨煩惱。謂有諂誑矯詐。無慚無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惡慧。慢緩.猥雜.趣向前行.捨遠離軛。於所學處不甚恭敬.不顧沙門.唯希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

云何有諂。謂自有過。而不能於大師智者同梵行所如實發露。云何有誑。謂不真實顯己功德。彼實無德。而欲令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云何有矯。謂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或於軌範毀犯軌範。由見聞疑。他所舉時。遂用餘事。假託餘事。或設外言而相誘引。如經廣說謂由諂誑增上力故。云何有詐。謂怖他故。或復於彼有所希故。雖有犯重。而不發露亦不現行。非實意樂。詐於有智同梵行所。現行親愛恭敬輭善身語二業。

云何無慚無愧。謂觀於自。或復觀他。無所羞恥。故思毀犯。犯已不能如法出離。好為種種鬪調違諍。

云何不信。謂於佛法僧。心不清淨。於苦集滅道。生不順解。云何懈怠。謂執睡眠偃臥為樂。晝夜唐捐。捨眾善品。云何忘念。謂於久遠所作所說。不能隨念。不令隨憶。不守根門。不正知住。云何不定。謂於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云何惡慧。謂住自見。取執不平等。難捨言論。

云何慢緩。謂不捷利亦不明了。不自起舉無所能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云何猥雜。謂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又樂尋思諸惡不善。欲尋思等。乃至家勢相應尋思。多隨尋思。多隨伺察。云何趣向前行。謂受僧祇或復別人諸衣服等所有利養。或請僧祇及與別人。皆名趣向。若諸苾芻於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云何捨遠離軛。謂於遠離邊際臥具。遠離眾惡。人所習近似寂靜室。遠棄捨之不生欲樂。

云何於諸學處不甚恭敬。謂遭厄難。寧捨學處不棄身命。志求身樂及與壽命。不能隨護所有學處。云何不顧沙門。謂棄捨學處。好為退轉。或犯尸羅。行諸惡法。於內腐爛。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況當希求沙門果證八支聖道。云何唯希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謂或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為怨賊之所逼迫。或為債主之所逼切。或為恐怖之所逼切。或為財寶常所匱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為自調自靜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常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違犯。發起最初四隨煩惱。依增上戒有所違犯。當知發起無慚無愧。依增上心及增上慧。當知發起始從不信乃至惡慧諸隨煩惱。此中不信及與懈怠依俱違犯。忘念散亂依增上心違犯而起。惡慧依犯增上慧起。不信懈怠增上力故。當知發起慢緩猥雜。趣向前行。捨遠離軛。忘念亂心及與惡慧增上力故。當知發起於諸學處不甚恭敬。不顧沙門。唯希活命。不為涅槃而求出家。

復有三種補特伽羅。依三處引諸隨煩惱。云何三種補特伽羅。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

云何三處引隨煩惱。所謂最初補特伽羅。依放逸處引隨煩惱。此復二種。謂或依內妄顯己德。為衣服等利養恭敬。自說己得勝過人法。或復依他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語業逼迫加害損惱毀辱。

當知第二補特伽羅。依耽欲處引隨煩惱。彼由耽著諸欲因緣受用諸欲。依身語意行三惡行。

當知第三補特伽羅。依邪行處引隨煩惱。略有三種。謂隨逐遠離。隨逐憒鬧。隨逐學處。起隨煩惱。

云何隨逐遠離起隨煩惱。謂諸外道隨逐遠離所有臥具。而為五蓋覆蔽其心。或住於苦。領受身心諸苦惱故。或復遠離煩惱對治。由離信等五種根故。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惱故。無有對治能除染污苦惱住故。是名隨逐遠離諸隨煩惱。

云何隨逐憒鬧起隨煩惱。謂各別執異見異欲相違言論。建立自品他品差別。廣起忿恨乃至誑諂。是名隨逐憒鬧諸隨煩惱。

云何隨逐學處起隨煩惱。謂觀自他現行諸罪。無有羞恥。毀戒穿戒。是名隨逐增上戒學諸隨煩惱。若有依止世間等至。於其下劣計自為勝。或於相似計自為勝。心生高舉。是名隨逐增上心學諸隨煩惱。若少聽聞。不能觀察所有善法。是名隨逐增上慧學諸隨煩惱。

如是一切總略說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由非善義名非法行。非愛果義名不平等行。

220 精進(毘梨耶)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釋初品中毘梨耶波羅蜜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精進(毘梨耶)波羅蜜

經。身心精進不懈息故。應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論。問曰。如精進是一切善法本。應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答曰。布施.持戒.忍辱。世間常有。如客主之義。法應供給。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種種因緣故能布施。若為今世若為後世。若為道故布施。不須精進。如持戒者。見為惡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懼不敢為非。或有性善不作諸惡。有人聞今世作惡後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聞持戒因緣故得離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從今日不復殺生。如是等即是戒。豈須精進波羅蜜而能行耶。如忍辱中。若罵若打若殺。或畏故不報。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為求道。故默然不報。皆不必須精進波羅蜜乃能忍也。

今欲得知諸法實相行般若波羅蜜。故修行禪定。禪定是實智慧之門。是中應勤修精進。一心行禪。復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隱快樂。有好名譽。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進更得妙勝禪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增進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煙。倍復力勵必望得火。

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除一切罪。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訶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禪定門必須大精進力。何以故。散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譬如風中然燈不能照物。燈在密屋明必能照。是禪定.智慧。不可以福願求。亦非觀能得。要須身心精勤。急著不懈。爾乃成辦。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盡。但令皮骨筋在。不捨精進。如是乃能得禪定.智慧。得是二事。則眾事皆辦。以是故精進第四。名為禪定實智慧之根。上三中雖有精進。少故不說。

問曰。有人言。但行布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願皆得。禪定.智慧自然而至。復何用精進波羅蜜為。答曰。佛道甚深難得。雖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須精進。得甚深禪定實智慧及無量諸佛法。若不行精進則不生禪定。禪定不生則不得生梵天王處。何況欲求佛道。復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無量寶物。則應意皆得。如頂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寶及所須之物。釋提婆那民分座與坐。雖有是福。然不能得道。(中略)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須勤大精進。

問曰。菩薩觀精進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答曰。一切今世後世道德利益皆由精進得。復次。若人欲自度身。尚當勤急精進。何況菩薩誓願欲度一切。(中略)復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於小利。如毘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復次。精進能動發先世福德。如雨潤種。能令必生。此亦如是。雖有先世福德因緣。若無精進則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況佛道。

復次。諸大菩薩荷負眾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為精進。復次。一切眾事。若無精進則不能成。譬如下藥以巴豆為主。若除巴豆則無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覺.道。必待精進。若無精進則眾事不辦。(中略)復次。觀精進之益。今世後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精進。

復次。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不證涅槃。憐愍眾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羅蜜力。復次。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既得佛道。於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空。而為眾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度脫眾生老病死苦。(中略)

復次。如阿難為諸比丘說七覺意。至精進覺意。佛問阿難。汝說精進覺意耶。阿難言說精進覺意。如是三問三答。佛即從坐起告阿難。人能愛樂修行精進。無事不得。得至佛道。終不虛也。如是種種因緣。觀精進利而得增益。

如是精進。佛有時說為欲。或時說精進。有時說不放逸。譬如人欲遠行。初欲去時是名為欲。發行不住是為精進。能自勸勵不令行事稽留。是為不放逸。以是故知。欲生精進。精進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諸法。乃至得成佛道。(中略)復次。菩薩有三種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報。若我不自作不從他來。若我作者終不失。如是思惟當必精進。為佛道故勤修專精而不放逸。(中略)

復次。是精進不自惜身。而惜果報。於身四儀坐臥行住。常勤精進。寧自失身不廢道業。譬如失火。以瓶水投之。唯存滅火。而不惜瓶。(中略)復次。菩薩修諸苦行。若有人來求索頭目髓腦。盡能與之。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進.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況愚騃三塗眾生。我當為此眾生故。勤修精進。早成佛道。而度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