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夫人修福不與罪合 不共合故 要須方便令得滅罪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夫人修福不與罪合 不共合故 要須方便令得滅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佛告王曰。(中略)大王當知。夫習學者。皆由禁制攝五情根。然後通達。無所罣礙。名無礙智。無礙智者。具四辯也。今富樓那。具四辯才。皆由慊苦勤學所得。是故我說。夫慧解者。有七德才。何謂為七。第一信才。二精進才。第三戒才。四慚愧才。第五聞才。六為捨才。七定慧才。是為七才。末利夫人具此七才。大王當知。末利夫人雖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凡人。皆由少來慎身口意。一心專念。修習智慧。智慧力故。名為解脫。復以智慧。解悟天下。(中略)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智慧方便。功德因緣。甚大歡喜。太子祇陀。夫人太后。群臣士民。一切大眾。莫不解悟。各各修敬。為佛作禮。復座如故。王叉手曰。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有漏無漏。二義歸一。世尊云何說差別耶。佛告王曰。人有二品。一者利根。二者鈍根。為鈍根人。說二種善。利根之人。不說二也。所以者何。眾源泉流。終歸一海。鈍根之人。諸根暗塞。是故為說。分別法耳。

爾時。國王太子祇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差別也。同一義耶。妄語戒義。一耶多耶。若一義者終不可持。若差品者願佛說之。佛告之曰。妄語有二。一重二輕。何謂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癡無智。不能教化興隆佛法。為是之故。人所輕慢。不得供養。貧窮困苦。為供養故。外現精進。內行邪濁。展轉相教宣向諸人比丘。苦行精進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見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語。犯是罪者。墮阿鼻獄。又復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復有妄語。違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為下妄語也。行如是者。名為犯戒。墮小地獄。其餘調戲及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無。或無言有。不犯戒也。太子祇陀聞說是已。即於佛前受十善道法。白佛言。世尊。弟子今日疑悔已除。發三菩提心。願佛證知。佛言。善哉。甚大隨喜。宜知是時。

王白佛言。如佛所說。十方賢聖。明達眾生因緣果報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隨持禁戒。絕於酒肉五辛蔥蒜。供養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中略)如斯功德。生何天也。願佛垂哀。分別教示。令諸行者。普得聞知。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所以者何。不值善時。不遇善友。無善方便。雖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後畢時。方當受福。

大王當知。夫人修福。不與罪合。不共合故。要須方便。令得滅罪。何謂方便。謂善知識。何謂善友。謂正見人是為善友。常以正教。調伏其心。何謂正教。謂觀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纏著生死。修四真諦。見苦.斷習.證滅.修道。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為方便。調伏諸根。根調伏故。定慧成就。慧成就故。其心正直。心正直故。能起精進。精進心故。能起戒慎。戒慎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遊諸萬行。通達無礙。行無礙故。名為解脫。解脫心者。即涅槃也。是則名為善知識也。大王當知。明師善導是大因緣。不可輕也。大王今者遭賢遇聖。皆由前世因緣果報。聞法信解。復能解人。是故我說。明人難值。而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是故當修般若智慧。

王白佛言。聞世尊說智慧方便。皆已貫心。如世尊說。禍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惡業。受苦報耶。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種罪。何謂六種。一者傲慢妒弊。事無麤細便起鞭罰。不忍辱故。二者貪愛寶貨。斷事不平。致令天下懷怨恨故。三者遊獵嬉戲。苦困人民。傷害眾生所愛命故。四者禁閉宮女。不得從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羅門。偷食酒肉五辛蔥蒜。恐被呵責。行詐偽故。是為六事。罪業因緣。生地獄中。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佛未出時。弟子亦有如斯之罪。當如之何修十善行。令得成就。無滯礙也。佛告王曰。如我先說。日光出時。眾冥悉滅。有餘暗不。王曰。燈火之光。尚能滅暗。況日光明。威勢力也。今王福德。聞佛說法。成就智慧。喻若日光。滅一切暗。無餘罪也。

王白佛言。我父所事婆羅門師。精進智慧。修習苦行。為求福故不惜身命。或有投巖。五熱炙身。或斷飲食。求生梵天。或大積薪。生自燒身。或有翹腳。張口向日。或於高樹。以繩繫腳而自倒懸。或臥刺棘。抱石搥胸。有如是等種種苦行。苦行之功。福德因緣歸何所耶。佛答之曰。如吾前說。行苦苦報。行樂樂報。汝不聞乎。

王言。世尊制諸弟子。令持禁戒。非為苦耶。夫人飢時。不即得食。煩惱橫起。忿怒隆盛。不自覺識。起瞋懷害。殺修迦羅。如斯之事累世受苦。豈非惡也。佛告王曰。吾前所以制中前食者為諸比丘。捨外道法於我法中出家為道先習苦行。飢餓心故得諸弟子肥美飲食。貪食過飽。食不消故則致眾病。是故制食非為飢苦求福德也。又節食者。見諸比丘縱橫乞食。無有晝夜。食無時節。為諸外道之所譏責。而作是言。瞿曇沙門自言道精。何以不如外道法也。是故節食非於飢苦而求福也。以要言之。所制禁戒。正為癡人無方便慧。非為智人知時宜也。如我前說。般若智慧。即是解脫。智者所受。聖所行處。

王聞是已。益加歡喜。更起恭敬。為佛作禮。一切大眾皆亦如是。波斯匿王長跪合掌。白世尊曰。今此大眾聞佛所說。疑網結解。猶如日光消除暗冥。得見大明。如此之功。其恩難報。諸弟子等。當以何方施設供養。報今世尊斯重恩耶。

佛告王曰及諸會眾。甘露法教。其功難報。假令有人。於恒沙劫。盡心奉事佛法聖眾。衣食臥具。疾病醫藥。於意云何。其福多不。王曰。甚多。不可稱量。佛告王曰。甘露法者。精妙難量。濟無麤細。非天世人福德之力所能報也。唯有一事能報佛恩。何謂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轉開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轉教化。無有窮盡。譬如一燈燃無量燈。如是行者。乃名為報師徒重恩。大王當知。欲報師徒解脫恩者。以還智慧解脫眾生。如是行者。則為供養三世諸佛。非但供養報一師也。

王叉手白。宣傳聖教。開悟群生。令行正見。修習聖道。其福云何。唯願垂哀。開導眾生。佛告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法。一句一義。展轉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無量無邊。非是凡夫所能知也。大王假使有人於千歲中。飲食醫藥上妙衣服。供養恭敬佛法聖眾。其福多不。王言。甚多。不可稱量。佛言大王。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說諸佛正教。展轉教化。乃至一人。令其信解。其所得福。復過於彼。千萬億倍。不及其一。何以故。法化之功。應無量故。

241 酒戒難持 云何五戒八齋戒中 智慧方便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酒戒難持 云何五戒八齋戒中 智慧方便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爾時會中。國王太子名曰祇陀。聞佛所說十善道法。因緣果報無有窮盡。長跪叉手。白世尊曰。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還捨。受十善法。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難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飲酒時。為何惡耶。祇陀白佛。國中豪強。時時相率。齎持酒食。共相娛樂。以致歡樂。自無惡也。何以故。得酒念戒。無放逸故。是故飲酒。不行惡也。

佛言。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有漏善者。常受人天快樂果報。無漏善者。度生死苦涅槃果報。若人飲酒。不起惡業。歡喜心故。不起煩惱。善心因緣。受善果報。汝持五戒。何有失乎。飲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勝十善報也。

時。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如佛所說。心歡喜時不起惡業。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飲酒時。心則歡喜。歡喜心故。不起煩惱。無煩惱故。不行惱害。不害物故。三業清淨。清淨之道即無漏業。

世尊。憶念我昔遊行獵戲。忘將廚宰。於深山中。覺飢欲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時。不被命敕令將廚宰。即時無食。我聞是語已。走馬還宮。教令索食。王家廚監名修迦羅。修迦羅言。即無現食。今方當作。我時飢逼。忿不思惟。瞋怒迷荒。教敕傍臣。斬殺廚監。臣被王教。即共議言。簡括國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殺者。更無有能為王監廚稱王意者。時末利夫人。聞王教敕殺修迦羅。情甚愛惜。知王飢乏。即令辦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莊嚴身體。將諸伎女。往至我所。我見夫人莊束嚴麗。將從妓女好酒肉來。瞋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斷酒不飲。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將酒肉來。共相娛樂。展釋情故。即與夫人飲酒食肉。作眾伎樂。歡喜娛樂。恚心即滅。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黃門輒傳我命。令語外臣莫殺廚監。即奉教旨。

我至明旦深自悔責。愁憂不樂。顏色憔悴。夫人問我。何故憂愁。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為飢火所逼。瞋恚心故。殺修迦羅。自計國中。更無有人堪監我廚如修迦羅者。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猶在。願王莫愁。我重問曰。為實如是。為戲言耶。答言。實在。非虛言也。我令左右喚廚監來。使者往召。須臾將來。我大歡喜。憂恨即除。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齋。一日之中。終身五戒以犯飲酒妄語二戒。八齋戒中頓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輕耶重耶。

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無有罪也。何以故。為利益故。如我前說。夫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無漏善。依語義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義語者。凡心所起善。皆無漏業。

王白佛言。如世尊說。末利夫人飲酒破戒。不起惡心。而有功德。無罪報者。一切人民。亦復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衛城中。有諸豪族剎利王公。因小諍競乃致大怨。各各結謀。興兵相罰。兩家並是國中豪種。復是親戚。非可執錄。紛紜鬪戰。不從理諫。深為憂之。復自念言。昔太子時。先王大臣名提違羅。恃其門宗富貴豪強。而見輕慢。形調戲弄劇於畜生。當時忿恚。情實不分。意欲誅滅。力所不堪。訴向父王。復不聽省。懷毒抱恨。非可如何。以是因緣。飲食損常。懊惱愁悴。爾時。太后見我愁苦。種種諫曉。愁故不息。於是太后愛子情重。便遣使人求覓好酒。勸我令飲。即白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羅延天。奉婆羅門。今若飲酒。懼恐天怒。為婆羅門之所嘖罰。太后當時懼子致命。於夜靜時關閉宮門。不令異人黃門婢使而得知者。太后語言。夫天神者。有慈悲心。救一切苦。婆羅門者。皆應如是。子今愁毒。唐自失命。天神豈能救子命耶。寧當服藥。消散憂患。得全身命。諸婆羅門未得天眼。安能知子隱密事也。逼迫再三。俛仰從之。既飲酒已。忘失愁恨。太后見子還復顏色。心即歡喜。召集宮女作唱伎樂。三七日中。受五欲樂。所追忿恨從是得息。

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辦好酒及諸甘膳。又使宣令國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論國中大事。諸臣諍競兩徒眷屬。各有五百應召來集。於王殿上莊嚴太樂。王敕忠臣。辦琉璃碗受三升許。諸寶碗中盛滿好酒。我於眾前先喫一碗。王曰今論國中大事。想無異心坐此會也。今當人人。辦此一碗甘露良藥。然後論事。咸言唯諾奉大王命。並敕伎官作唱太樂。諸人得酒。並聞音樂。心中歡樂。忘失仇恨。沛然無憂。王復持碗。白諸君曰。士夫修德。歷世相承。遵奉聖教。不應差違。諸君何為。因於小事。忿諍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國嗣。是故重諫。幸息諍事。諸臣白曰。敬奉重命。不敢違也。因是和平。王白佛言。諸人起諍。不因於酒。然因得酒。息忿諍心。而得太平。此豈非是酒之功也。

復次世尊。察見世間。窮貧小人。奴客婢使。夷蠻之人。或因節日。或於酒店。聚會飲酒。歡樂心故。不須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時。都無是事。是故當知。人因飲酒則致歡樂。心歡樂時。不起惡念。不起惡念。則是善心。善心因緣。應受善報。復次世尊。獼猴得酒尚能起舞。況於世人。

如世尊說。施善善報。施惡惡報。如世間人。緣前布施福德因緣。今致大富。貧者從乞慳惜不與。慳貪因緣。受餓鬼報。或有世人若男若女。受形端正。男人好者。為女所愛。女人好者。男情所樂。若有強力。制斷男女。不令會合。不得合故。則致憂苦。此之殃罪。當歸何處。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報。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齋。六齋之日。不得莊嚴香華服飾。又復不聽作倡伎樂。又復不聽附近夫婿愛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亡其功。豈非苦也。

佛告王曰。大王所難。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時。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當有今日之德也。以能得度。復度王身。如斯之功。復歸誰也。末利夫人受我教故。如說而行。故使今日。成就智慧方便解脫。

240 云何有邊際 非無邊際 成就四如意足 乃至愛盡 戒定慧離熾然 得如實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有邊際 非無邊際 成就四如意足 乃至愛盡 戒定慧離熾然 得如實法

(五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復問尊者。何所斷。答言。斷愛。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答言。婆羅門。依於欲。而斷愛。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

何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五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爾時。無畏離車是尼犍弟子。聰明童子離車是阿耆毘弟子。俱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犍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斷截橋梁。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業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尊者阿難。此義云何。

尊者阿難語離車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三種離熾然清淨超出道。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何等為三。

如是。聖弟子住於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

復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

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爾時。尼犍弟子離車無畏默然住。爾時。阿耆毘弟子離車聰慧重語離車無畏言。怪哉。無畏。何默然住。於如來.應.等正覺。所說.所知.所見。善說法。聞不隨喜耶。離車無畏答言。我思惟其義。故默然住耳。誰聞世尊沙門瞿曇所說法不隨喜者。若有聞沙門瞿曇說法而不隨喜者。此則愚夫。長夜當受非義不饒益苦。

時。尼犍弟子離車無畏.阿耆毘弟子聰慧。重聞佛所說法。尊者阿難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239 何謂菩薩遍行 何謂菩薩過世間法 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分別品第三 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何謂菩薩遍行 何謂菩薩過世間法 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

於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應受供養。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世尊。誰能消供養。佛言。於法無所取者。世尊。誰為世間福田。佛言。不壞菩提性者。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佛言。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者。世尊。誰知報佛恩。佛言。不斷佛種者。世尊。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世尊。誰能親近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世尊。誰能恭敬於佛。佛言。善覆六根者。世尊。誰名財富。佛言。成就七財者。世尊。誰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間知慧者。世尊。誰為遠離。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世尊。誰為具足。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世尊。誰為樂人。佛言。無貪著者。世尊。誰無貪者。佛言。知見五陰者。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者。世尊。誰住彼岸。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眾生一切智心。世尊。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精進。佛言。求心不可得。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禪定。佛言。能除身心麁相。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智慧。佛言。於一切法無有戲論。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眾生想。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捨心。佛言。不生彼我想。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信。佛言。信解無濁法。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空。佛言。不著一切語言。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慚。佛言。知見內法。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愧。佛言。捨於外法。世尊。何謂名為菩薩遍行。佛言。能淨身口意業。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身淨無惡  口淨常實語   心淨常行慈  是菩薩遍行

行慈無貪著  觀不淨無恚   行捨而不癡  是菩薩遍行

若聚若空野  及與處大眾   威儀終不缺  是菩薩遍行

知法名為佛  知離名為法   知無名為僧  是菩薩遍行

知多欲所行  知恚癡所行   善知轉此行  是菩薩遍行

不依止欲界  不住色無色   行如是禪定  是菩薩遍行

信解諸法空  及無相無作   而不盡諸漏  是菩薩遍行

善知聲聞乘  及辟支佛乘   通達於佛乘  是菩薩遍行

明解於諸法  不疑道非道   憎愛心無異  是菩薩遍行

於過去未來  及與現在世   一切無分別  是菩薩遍行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過世間法。通達世間法。通達世間法已。度眾生於世間法。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說五陰是世  世間所依止   依止於五陰  不脫世間法

菩薩有智慧  知世間實相   所謂五陰如  世間法不染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如此之八法  常牽於世間

大智慧菩薩  散滅世間法   見世壞敗相  處之而不動

得利心不高  失利心不下   其心堅不動  譬如須彌山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於此世八法  其心常平等

 

知世間虛妄  皆從顛倒起   如是之人等  不行世間道

世間所有道  菩薩皆識知   故能於世間  度眾生苦惱

雖行於世間  如蓮華不染   亦不壞世間  通達法性故

世間行世間  不知是世間   菩薩行世間  明了世間相

世間虛空相  虛空亦無相   菩薩知如是  不染於世間

如所知世間  隨知而演說   知世間性故  亦不壞世間

五陰無自性  是即世間性   若人不知是  常住於世間

若見知五陰  無生亦無滅   是人現行世  而不依世間

 

凡夫不知法  於世起諍訟   是實是不實  住是二相中

我常不與世  起於諍訟事   世間之實相  悉已了知故

諸佛所說法  皆悉無諍訟   知世平等故  非實非虛妄

若佛法決定  有實有虛妄   是即為貪著  與外道無異

而今實義中  無實無虛妄   是故我常說  出世法無二

若人知世間  如是之實性   於實於虛妄  不取此惡見

如是知世間  清淨如虛空   是大名稱人  照世間如日

若人見世間  如我之所見   如斯之人等  能見十方佛

 

諸法從緣生  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  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  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  則為見導師

若有人得聞  如是世間相   雖行於世間  而不住世間

依止諸見人  不能及此事   云何行世間  而不依世間

 

若佛滅度後  有樂是法者   佛則於其人  常現於法身

若人解達此  則守護我法   亦為供養我  亦是世導師

若人須臾聞  世間性如此   是人終不為  惡魔所得便

若能達此義  則為大智慧    法財之施主  亦是具禁戒

若知世如此  忍辱力勇健   具足諸禪定  通達於智慧

所在聞是法  其方則有佛   如是諸菩薩  不久坐道場

若有深愛樂  如是世間法   則能降眾魔  疾得無上道

 

註: 七財者。七聖財也。信戒慚愧聞捨慧。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752)

238 云何世俗智及出世無漏智生起次第 得入見道 證得預流果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世俗智及出世無漏智生起次第 得入見道 證得預流果

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所知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由事故。二由品業差別故。三由智依處差別故。四由智差別故。五由攝餘智差別故。

云何由事故。謂略說一切有為無為。名所知事。

云何由品業差別故。謂即此事復有五品所知差別。及此五品所知作業。何等為五。謂此所知。或有假立故名所知。或有勝義故名所知。或有所作究竟故名所知。或有他心淨不淨行故名所知。或有一切種別故名所知。

若世俗智。能知假立所知。知假立故。如實了知世俗道理。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緣生法等。一分應遠離。一分應修習。又能了知世俗言說。遊行世間。隨因隨緣而起眾行。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能知勝義所知。知勝義故。能證見修所斷法斷。盡智無生智能知所作究竟所知。知所作究竟故。心得決定無有疑惑。於自斷中離增上慢。他心智能知他心淨不淨行所知。由知此故。如實知他所有意樂界及隨眠。十力智能知一切種別所知。由知此故。能正於他起一切種教誡教授。能斷一切有情疑惑。能善安置一切有情於善趣果及解脫中。有大勢力。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及安樂事。如是名為五品所知及五種業。

云何由智依處差別故。謂有二種。一自利行。二利他行。若隨順斷世俗智。若正能斷勝義智。若於斷所作究竟智。如是諸智。應知依自利行依處。若於他意樂界及隨眠所有他心智。若於一切種別所知中所有十力智。如是二智。應知依利他行依處。如是名為智依處差別。

云何由智差別故。謂世俗智。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有漏。或無漏。唯是世間。無漏者。謂於已斷一切無學身中可得。此及所餘。總名俗智。亦唯世間。當知所餘法類智等是出世間。亦唯無漏。盡.無生智當知唯於漏盡中生。若不分別盡及無生。謂我已得諸漏永盡。我未來苦不復當生者。唯是無漏。唯出世間。若作如是分別者。唯是無漏。世出世間世俗智攝。是未曾得。是阿羅漢相續中生。他心智唯是世間。若在異生及有學相續中者是有漏。若無學相續中者是無漏。

問。何因緣故。清淨身中諸世俗智。說名無漏。答。由彼身中諸漏隨眠已永斷故。又此諸智是他心智現所行境。此他心智非染污性。非餘染污現所行境。又彼自性不與一切煩惱相應。是故此智。由隨眠故。由所緣故。由相應故。皆成無漏。十力智在如來相續中。是未曾得。唯是無漏。世間智攝。何以故。由此一切種智皆帶戲論而現行故。

云何由攝餘智差別故。謂神通智。解脫門智。無礙解智。無諍智。願智。力.無畏.念住。一切種不共佛法等智。(中略)

復次。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非無色定。所以者何。無色定中奢摩他道勝。毘鉢舍那道劣。非毘鉢舍那劣道能入聖諦現觀。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初入聖諦現觀。何以故。彼處難生厭故。若厭少者尚不能入聖諦現觀。況於彼處一切厭心少分亦無。

復次。當說世俗智及出世無漏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謂世俗智初異生位。起如先說五染污見及與貪等相應邪智。是染污等諸世俗智應斷應知。為欲生起彼對治故。復起世間信所攝受無顛倒見。是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正見為依止故。次起聞思所成妙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於順決擇分方便道中。由修所成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起見道方便順決擇分俱行修所成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起世第一法見道無間道所攝正見。亦善有漏世俗智攝。如是名為初異生地諸世俗智生起次第。又即以彼世第一法所攝俗智為依止故。能入見道。

昇見道時。即先所修善世俗智所有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淨。亦名為修。此則名為諦現觀邊諸世俗智。出見道已生起此智。證見所斷。諸法解脫。昔來於彼曾未解脫。由此生故。是諸聖者於見所斷煩惱斷中。能正分別。謂那落迦我已永盡。乃至不復墮諸惡趣。又能了知我今已證得預流果。又能了知我今已斷如是如是所有煩惱。又隨所欲。應可為他所記別者。當為建立。又審觀察而記別之。又能於諸聖諦現觀。以無倒慧而正建立。

復於此上隨其所應未離欲處。以世間道漸次修習。能離彼欲。乃至能於無所有處離欲作證。此諸聖者。以出世間智後所得諸世俗智。離諸欲時。當知同彼非聖道者所作離欲。但能損伏煩惱種子。非謂永斷。此世俗智。是出世間智後所得。應言此智。亦是世間亦出世間。不應一向名為世間。

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方便道。二無間道。三解脫道。四勝進道。於一切地。修道所斷輭中上等九品煩惱。隨其品數各各差別能隨順斷。是名初道。能無間斷。是第二道。無間斷已。是第三道。次後於斷。是第四道。此勝進道復有二種。或有無間為斷餘品修方便道。此於前品名勝進道。於後所斷名方便道。或有無間不修方便。但於前品生如足想不求勝進。或住放逸。或於已斷以觀察智而更觀察。或有但以伺察作意而伺察之。當知此道唯名勝進。

除未至定。所餘一切。近分地中唯有俗智。無出世智。何以故。由未至地是初定心。初靜慮上所有定心。皆先有定故。聖弟子從此以上。但依根本修出世智。不依近分。

第一有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何以故。彼處作意與出世間聖智作意不同分故。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諸定所攝受故。

始從學地乃至於此諸世俗智。當知皆名中際俗智。於阿羅漢身中。所有一切清淨無漏解脫。一切結縛煩惱盡智無生智。及餘一切神通等功德所攝諸世俗智。皆是後際世俗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