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 十六勝行阿那波那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十六勝行阿那波那念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中略)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為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中略)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

云何名為十六勝行。謂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若長若短。於覺了徧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徧身入息。於覺了徧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徧身出息。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於覺了喜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於覺了喜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出息。於覺了樂入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於覺了樂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出息。於覺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於覺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出息。於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於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出息。於覺了心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於覺了心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出息。於喜悅心入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於喜悅心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出息。於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於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出息。於解脫心入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於解脫心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出息。於無常隨觀入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於無常隨觀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出息。於斷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於斷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出息。於離欲隨觀入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於離欲隨觀出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出息。於滅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於滅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出息。

問。如是十六差別云何。答。有學見迹。已得四念住等。於入出息所緣作意。復更進修。為斷餘結。是故念言。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

若緣入息出息境時。便作念言。我今能學念長入息念長出息。若緣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境時。便作念言。我今能學念短入息念短出息。如入息出息長轉及中間入息中間出息短轉。即如是了知。如是名為若長若短。

若緣身中微細孔穴入息出息。周徧隨入諸毛孔中。緣此為境起勝解時。便作念言。我於覺了徧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徧身入息出息。

若於是時。或入息中間入息已滅。出息中間出息未生。緣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遠離位為境。或出息中間出息已滅。入息中間入息未生。緣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入息遠離位為境。即於此時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又即於此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先未串習入出息時。所有剛強苦觸隨轉。今已串習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餘柔軟樂觸隨轉。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又於如是阿那波那念勤修行者。若得初靜慮或得第二靜慮時。便作念言。於覺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出息。

若得離喜。第三靜慮時。便作念言。於覺了樂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出息。第三靜慮已上。於阿那波那念。無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乃至第三靜慮。宣說息念加行所攝。

又即如是覺了喜者覺了樂者。或有暫時生起忘念。或謂有我我所。或發我慢。或謂我當有或謂我當無。或謂我當有色或謂我當無色。或謂我當有想或謂我當無想。或謂我當非有想非無想。生起如是愚癡想思。俱行種種動慢戲論造作貪愛。纔生起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不深染著。方便斷滅除遣變吐。由是加行便作念言。於覺了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出息。於息除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靜慮彼定。已得初靜慮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觀察所生起心。謂如實知如實覺了。或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癡心或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有掉動心無掉動心。有寂靜心無寂靜心。有等引心無等引心。善修習心不善修習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於如是心皆如實知如實覺了。是故念言。於覺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出息。

彼若有時見為惛沈睡眠蓋覆障其心。由極於內住寂止故。爾時於外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策發其心。是故念言。於喜悅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出息。

彼若有時見為掉舉惡作蓋覆障其心。由極於外住囂舉故。爾時於內安住寂靜制持其心。是故念言。於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

若時於心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為因緣故。令現行蓋皆得遠離。於諸蓋中心得清淨。是故念言。於解脫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彼於諸蓋障修道者心已解脫。餘有隨眠復應當斷。為斷彼故起道現前。謂於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懇如理觀察。是故念言。於無常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

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已於奢摩他修瑜伽行。今依無常隨觀。復於毘鉢舍那修瑜伽行。如是以奢摩他毘鉢舍那熏修心已。於諸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云何諸界。所謂三界。一者斷界。二者離欲界。三者滅界。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為斷界。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一切依滅名為滅界。思惟如是三界寂靜。安隱無患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彼由修習多修習故。從餘修道所斷煩惱心得解脫。是故念言。於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

如是彼於見修所斷一切煩惱皆永斷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此後更無所應作事。於所決擇已得究竟。是名十六勝行。

246 五十陰魔中之 十色陰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五十陰魔中之 十色陰魔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若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魂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然見毘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踰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未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245 妄想受生 妄想隨業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妄想受生 妄想隨業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有。但一虛妄。更無根緒。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中略)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中略)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浪。彼如堅氷。煖氣漸隣。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雖呪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以下五十陰魔)

244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清淨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清淨靜慮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靜慮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九者清淨靜慮。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姓所攝等持。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況能入。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處徧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有苦者能為除苦。於諸有情能如理說。於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於諸怖畏能為救護。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有匱乏施與資財。於諸大眾善能匡御。於諸有情善隨心轉。於實有德讚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云何菩薩難行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三種。若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引發諸靜慮住。隨自欲樂捨彼最勝諸靜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為諸有情義利成熟。故意思擇還生欲界。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能發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境界菩薩等持。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門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四種。一者有尋有伺靜慮。二者喜俱行靜慮。三者樂俱行靜慮。四者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者無愛味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三者悲俱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種靜慮。謂此靜慮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者善靜慮。二者無記變化靜慮。三者奢摩他品靜慮。四者毘鉢舍那品靜慮。五者於自他利正審思惟靜慮。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言七種者。一者名緣靜慮。二者義緣靜慮。三者止相緣靜慮。四者舉相緣靜慮。五者捨相緣靜慮。六者現法樂住靜慮。七者能饒益他靜慮。如是十三種。名為菩薩一切種靜慮。

云何菩薩遂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八種。一者於諸毒藥霜雹毒熱鬼所魅等種種災患。能息能成呪術所依靜慮。二者於界互違所生眾病能除靜慮。三者於諸飢饉大災旱等現在前時。興致甘雨靜慮。四者於其種種人非人作水陸怖畏。能正拔濟靜慮。五者於乏飲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食靜慮。六者於乏財位所化有情。能施種種財位靜慮。七者於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諫誨靜慮。八者於諸有情隨所生起所應作事。能正造作靜慮。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九種。一者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者記說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三者教誡變現調伏有情靜慮。四者於造惡者示現惡趣靜慮。五者於失辯者能施辯才靜慮。六者於失念者能施正念靜慮。七者制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讚頌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靜慮。八者於諸世間工巧業處。能引義利饒益有情。種種書算測度數印床座傘屧。如是等類種種差別資生眾具。能隨造作靜慮。九者於生惡趣所化有情。為欲暫時息彼眾苦。放大光明照觸靜慮。

云何菩薩清淨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十種。一者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慮。二者由出世淨。無有染污清淨靜慮。三者由加行淨。清淨靜慮。四者由得根本淨。清淨靜慮。五者由根本勝進淨。清淨靜慮。六者由入住出自在淨。清淨靜慮。七者捨靜慮已復還證入自在淨。清淨靜慮。八者神通變現自在淨。清淨靜慮。九者離一切見趣淨。清淨靜慮。十者一切煩惱所知障淨。清淨靜慮。

如是靜慮無量無邊。能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243 云何依止靜慮 引發諸神通 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依止靜慮 引發諸神通 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

復次。依止靜慮發五通等。云何能發。謂靜慮者。已得根本清淨靜慮。即以如是清淨靜慮為所依止。於五通增上正法。聽聞受持。令善究竟。謂於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等。作意思惟。復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由了知義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修習多修習故。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通等。

又即如是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為欲引發諸神通等。修十二想。何等十二。一輕舉想。二柔軟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順想。五勝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七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煩惱所作色變異想。十解脫想。十一勝處想。十二徧處想。

輕舉想者。謂由此想。於身發起輕舉勝解。如妬羅綿或如疊絮或似風輪。發起如是輕勝解已。由勝解作意。於彼彼處飄轉其身。謂從床上飄置几上。復從几上飄置床上。如是從床飄置草座。復從草座飄置於床。

柔軟想者。謂由此想。於身發起柔軟勝解。或如綿囊或如毛毳。或如熟練此柔軟想。長養攝受前輕舉想。於攝受時。令輕舉想增長廣大。

空界想者。謂由此想。先於自身發起輕舉柔軟二勝解已。隨所欲往。若於中間有諸色聚能為障礙。爾時便起勝解作意。於彼色中作空勝解。能無礙往。

身心符順想者。謂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順於身。或以其身符順於心。由此令身轉轉輕舉。轉轉柔軟。轉轉堪任。轉轉光潔。隨順於心。繫屬於心。依心而轉。

勝解想者。謂由此想。遠作近解。近作遠解。麁作細解。細作麁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如是一一差別大種。展轉相作。廣如變化所作勝解。或色變化。或聲變化。

由此五想修習成滿。領受種種妙神境通。或從一身示現多身。謂由現化勝解想故。或從多身示現一身。謂由隱化勝解想故。或以其身。於諸牆壁垣城等類。厚障隔事。直過無礙。或於其地出沒如水。或於其水。斷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飛鳥結跏趺坐騰颺虛空。或於廣大威德勢力日月光輪以手捫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迴轉。當知如是種種神變。皆由輕舉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所攝受勝解想故。隨其所應一切能作。此中以身於其梵世。略有二種自在迴轉。一者往來自在迴轉。二於梵世諸四大種一分造色。如其所樂。隨勝解力自在迴轉。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者。謂由此想。從童子位迄至于今。隨憶念轉自在無礙。隨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一切先所受行。隨其麁略。次第無越。憶念了知。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於無量種宿世所住。廣說乃至。所有行相所有宣說皆能隨念。

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者。謂由此想。徧於彼彼村邑聚落。或長者眾或邑義眾或餘大眾。或廣長處。或家或室。種種品類諸眾集會。所出種種雜類音聲。名諠譟聲。或於大河眾流激湍波浪音聲。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於諸天人若遠若近聖非聖聲。力勵聽採。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清淨天耳。由是能聞人間天上若遠若近一切音聲。

光明色相想者。謂於如前所說種種諸光明相。極善取已。即於彼相作意思惟。又於種種諸有情類。善不善等業用差別。善取其相。即於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淨天眼通故。見諸有情。廣說乃至。身壞已後往生善趣天世間中。

煩惱所作色變異想者。謂由此想。於貪恚癡忿恨覆惱誑諂慳嫉。及以憍害無慚無愧。諸餘煩惱及隨煩惱。纏繞其心諸有情類。種種色位色相變異。解了分別。如是色類有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諸根躁擾。諸根掉舉。言常含笑。如是色類有瞋恚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面恒顰蹙。語音謇澁。言常變色。如是色類有愚癡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多分瘖瘂。事義闇昧。言不辯了。語多下俚。由如是等行相流類。廣說乃至無慚愧等所纏繞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善取其相。復於彼相作意思惟。於此修習多修習故。發生修果心差別智。由此智故。於他有情補特伽羅。隨所尋思隨所伺察心意識等。皆如實知。

解脫.勝處.徧處想者。如前三摩呬多地。應知修相。由於此想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能引最勝諸聖神通。若變事通。若化事通。若勝解通。及能引發無諍願智。四無礙解。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等。種種功德。

又聖非聖二神境通有差別者。謂聖神通隨所變事。隨所化事。隨所勝解。一切皆能如實成辦。無有改異。堪任有用。非聖神通不能如是。猶如幻化。唯可觀見。不堪受用。當知如是十二種想。親近修習多修習故。隨其所應。便能引發五種神通。及能引發不共異生。如其所應諸聖功德。(中略)

復次。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謂離欲者。身業安住。諸根無動。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言詞柔軟。言詞寂靜。不樂諠雜。不樂眾集。言語安詳。眼見色已唯覺了色。不因覺了而起色貪。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唯覺了聲乃至其觸。不因覺了。而起聲貪乃至觸貪。能無所畏。覺慧幽深。輕安廣大。身心隱密。無有貪婪。無有憤發。能有堪忍。不為種種欲尋思等諸惡尋思擾亂其心。如是等類。當知名為離欲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