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云何入初靜慮乃至有頂 非未離欲得生彼故 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入初靜慮乃至有頂 非未離欲得生彼故 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

復次。云何修習所緣諸相作意。謂即於彼彼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謂即修習如是作意。又能遠彼所治煩惱。又能練此作意及餘。令後所生轉更明盛。又即修習此作意時。厭壞所緣。捨諸煩惱。任持斷滅。令諸煩惱遠離相續。是故修習如是所緣諸相作意。

復次。由四因緣。入初靜慮乃至有頂。謂因力。方便力。說力。教授力。云何因力。謂曾隣近入靜慮等。云何方便力。謂雖不隣近入靜慮等。然由數習無間修力。能入諸定。云何說力。謂於靜慮等增上緣法。多聞任持。乃至廣說即依此法。獨處空閑。離諸放逸。勇猛精進。自策勵住。法隨法行。由此能入靜慮等定。云何教授力。謂於親教軌範師所。或於隨一餘尊長所。獲得隨順初靜慮等無倒教授。從此審諦作意思惟。能入靜慮及諸餘定。如是顯示四觀行者。謂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鈍根者。(中略)

復次。云何愛味相應靜慮等定。謂有鈍根。或貪行故。或煩惱多故。彼唯得聞初靜慮等所有功德。廣說如前愛上靜慮。於上出離不了知故。便生愛味。戀著堅住。其所愛味。當言已出。其能愛味。當言正入。

云何清淨靜慮等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等煩惱行或薄塵行。彼從他聞初靜慮等愛味過患及上出離。勇猛精進。入初靜慮或所餘定。如是入已。便能思惟諸定過患。於上出離亦能了知。不生愛味。

云何無漏靜慮等定。謂如有一。是隨信行或隨法行。薄塵行類。彼或先時。於四聖諦已入現觀。或復正修現觀方便。彼先所由諸行狀相。入初靜慮或所餘定。今於此行此狀此相。 不復思惟。然於諸色乃至識法。思惟如病如癰等行。於有為法。心生厭惡。怖畏制伏。於甘露界。繫念思惟。如是方能入無漏定。

復次。云何順退分定。謂有鈍根。下劣欲解。勤精進故。入初靜慮或所餘定。於喜於樂。於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乃至未善調練諸根。云何順住分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彼唯得聞諸定功德。廣說如前愛味相應。於所得定。唯生愛味。不能上進。亦不退下。云何順勝分定。謂有亦聞出離方便。於所得定。不生喜足。是故於彼不生愛味。更求勝位。由此因緣。便得勝進。

云何順決擇分定。謂於一切薩迦耶中。深見過患。由此因緣。能入無漏。又諸無漏。名決擇分極究竟故。猶如世間珠瓶等物已善簡者。名為決擇。自此已後。無可擇故。此亦如是。過此更無可簡擇故。名決擇分。

復次。云何無間入諸等至。謂如有一得初靜慮乃至有頂。然未圓滿清淨鮮白。先順次入。乃至有頂。後逆次入。至初靜慮。復次。云何超越入諸等至。謂即於此已得圓滿清白故。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慮。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空處無間超入無所有處。乃至廣說逆超亦爾。以極遠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復次。云何薰修靜慮。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為於等至得自在故。為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知齊此薰修成就。若於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即於此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是名於諸等至獲得自在。等至自在果者。謂於現法樂住。轉更明淨。又由此故。得不退道。

又淨修治。解脫.勝處.及徧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餘取而命終者。由此因緣。便入淨居。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於一切處受三地果。如前有尋有伺地已廣分別。修習無尋唯伺三摩地故。得為大梵。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薰修力故。生五淨居。

當知因修清淨靜慮定故。生靜慮地。不由習近愛味相應。既生彼已。若起愛味。即便退沒。若修清淨。還生於彼。或生下定。或進上定。先於此間。修得定已。後往彼生。何以故。非未離欲得生彼故。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唯所依身而有差別。

251 安立諦(安立真實) 非安立諦(非安立真實)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攝決擇分中聞所成慧地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安立諦(安立真實) 非安立諦(非安立真實)

復次。諸佛聖教若欲略釋。由六種理門應隨決了。一真義理門。二證得理門。三教導理門。四遠離二邊理門。五不可思議理門。六意趣理門。此中前三理門。由後三理門應隨決了。謂真義理門。由遠離二邊理門應隨決了。證得理門。由不可思議理門應隨決了。教導理門。由意趣理門應隨決了。此中真義即是理門。是故名為真義理門。乃至意趣即是理門。是故名為意趣理門。理門義者。謂於彼彼無顛倒性。如其實性。離顛倒性。

復次。應知真義略有六種。謂世間所成真實。乃至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安立真實。非安立真實。前四真實。應知如前菩薩地中已廣分別。

云何安立真實。謂四聖諦。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所以者何。以略安立三種世俗。一世間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證得世俗。世間世俗者。所謂安立宅舍瓶瓫軍林數等。又復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世俗者。所謂安立蘊界處等。證得世俗者。所謂安立預流果等彼所依處。

又復安立略有四種。謂如前說三種世俗。及與安立勝義世俗。即勝義諦。由此諦義不可安立。內所證故。但為隨順發生此智。是故假立。云何非安立真實。謂諸法真如。

云何證得。謂若略說有四證得。一諸有情業果證得。二聲聞乘證得。三獨覺乘證得。四大乘證得。有情業果證得者。謂由所作淨不淨業。自所作業為依因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等生死海中。感異熟果。受異熟果。聲聞乘證得者。謂先受歸依。乃至沙門莊嚴為依因故。有五種證得。一地證得。二智證得。三淨證得。四果證得。五功德證得。地證得者。謂有三地。一見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證得者。謂九智。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世俗智。八盡智。九無生智。淨證得者。謂四證淨。果證得者。謂四沙門果。功德證得者。謂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無諍願智。無礙解神通等。如是一切。應知如前已廣分別。又聲聞乘證得因者。謂得世間離欲之道。順解脫分.順決擇分所有善根。獨覺乘證得者。謂略有三種。一先已得順決擇分善根證得。二先已得證得證得。三先未得證得證得。前二證得名為獨勝。最後證得名麟角喻。大乘證得者。謂發心證得。大悲證得。波羅蜜多證得。攝事證得。地證得。於五無量隨至真如證得。不可思議威德信解證得。不共佛法證得等。如是一切。應知如前菩薩地中已廣分別。

註: 四證淨者。謂佛法僧戒。

250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

云何如理作意施設建立。(中略)應知建立略由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獨覺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方便故。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種依處。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時。四世間離欲時。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事者。謂八種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餘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攝益有情所成事。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求者。謂如有一。不以非法及不兇險追求財物。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

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等。恭敬供養。利益承事。於今世後世所作罪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受齋持戒。

聲聞乘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波羅蜜多引發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復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三除匱乏。四具正智。具尸羅者亦有四相。一有欲樂。二結橋梁。三不現行。四具正智。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淨。二引攝清淨。三勝解定清淨。四智清淨。又受施者有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施。四棄捨受施。五羈遊受施。六耽著受施。

復有八種損惱。一飢損惱。二渴損惱。三麁食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復有六種損惱。一俱生。二所欲匱乏。三逼切。四時節變異。五流漏。六事業休廢。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塗香攝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復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捨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所愛。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善友相。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

復有四種隨轉供事。一隨轉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供事諸親友者。三隨轉供事所尊重者。四隨轉供事具福慧者。由此四種隨轉供事。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處。四同分隨轉處。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名稱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於善受行。二於善決定。三於善堅固。復有三相。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上慧。

249 云何於四念住 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 漸次當得趣入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於四念住 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 漸次當得趣入

是瑜伽師。復應如是殷勤教誨於奢摩他初修業者。告言。賢首。汝若如是精勤修習奢摩他道。如是方便攝受。正念正知俱行。有喜樂心。乃名善修奢摩他道。若復串習諸過失故。不能於中深心喜樂。極大艱辛勵力策發。方現前者。還應速疾出無分別所緣境相。於有分別所緣境相。繫念在前。如先所取諸不淨相。汝今復應作意思惟。先應用彼唯隨相行毘鉢舍那。或觀青瘀或觀膿爛。廣說乃至觀骨觀鎖。或觀骨鎖。

汝於如是初修觀時。於一青瘀廣說乃至於一骨鎖。當起勝解。若於其中已串修習。觀道明淨。於所緣相明了勝解。相續轉時。復應於二.於三於四.於五於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或百青瘀或千青瘀。乃至一切諸方諸維所有青瘀。起無量行徧一切處無間勝解。於中乃至無有容受一杖端處。如於青瘀。如是乃至骨鎖亦爾。

汝依如是勝解作意。應當趣入真實作意。於趣入時應作是念。如我今者。勝解所作無量青瘀。廣說乃至無量骨鎖。真實青瘀乃至骨鎖。其量過此不可數知。所以者何。從前際來。於彼彼有彼彼趣中。輪迴生死。我所曾經命終夭沒。所棄尸骸所起青瘀。廣說乃至所起骨鎖無量無邊。如是所起推其前際不可知故。假使有能攝聚如是所棄尸骸。令不壞爛。一切大地亦不容受。於一劫中所棄尸骸乃至骨鎖。假使有能斂在一處。其聚量等廣大脅山。如從前際。後際亦爾。乃至未能作苦邊際。如是汝依勝解作意。應當趣入真實作意。

又非修習如是青瘀乃至骨鎖毘鉢舍那。應頓觀察。纔應於一尸骸青瘀起勝解已。尋復令心於內寂靜。乃至於此所緣境相。喜樂明淨。無諸擾惱。不強勵力。齊爾所時。應於如是尸骸青瘀發起勝解。若纔於此。乃至勵力方現在前。爾時於內應修寂靜。如於青瘀。乃至骨鎖當知亦爾。由此道理。乃至無量當知亦爾。

如是令心內寂靜已。復應發起寂靜勝解。謂從最後無量青瘀。乃至最後無量骨鎖。內略其心。方便除遣。安置眾相不顯現中。不全棄捨有分別相。亦不分別。唯即於此所緣境界安住其心。無相無分別寂靜而轉。

彼瑜伽師復應教授。告言。賢首。汝先所取諸光明相。於奢摩他品加行中。及於毘鉢舍那品加行中。皆應作意如理思惟。若汝能以光明俱心。照了俱心。明淨俱心。無闇俱心。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如是乃為於奢摩他毘鉢舍那道。修光明想。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不分明。數習勝解。其相闇昧。由是因緣。後所修習所有勝解。亦不分明。雖多串習而相闇昧。若有最初於所緣境多分分明。數習勝解。其相明了。由是因緣。後所修習轉復分明。雖少串習。而相明了。

如是汝由善取如是厭離相故。善取如是欣樂相故。善取如是奢摩他相故。善取如是毘鉢舍那相故。善取如是光明相故。於時時中內以寂靜。於時時中由隨相行毘鉢舍那思擇諸法。即於不淨。正修加行增上力故。於諸念住漸次趣入。

將趣入時。汝應先於內身所有三十六物。始從髮毛乃至小便。善取其相。汝應於是自內身中諸不淨物。先當發起不淨勝解。數數發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於內寂靜。如是名為於內身中修循身觀。依自身內而發起故。次應於外諸不淨物善取其相。汝當發起青瘀勝解。廣 說乃至骨鎖勝解。或狹小勝解。或廣大勝解。或無量勝解。數數發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於內寂靜。如是名為於外身中修循身觀。依他外身而發起故。後復應於自身內外諸不淨物。善取其相令心明了。又於他身內外不淨。善取其相令心明了。於自所愛。汝當發起如是勝解。復於死已出送塚間。至塚間已棄之在地。棄在地已至青瘀位。至膿爛位。廣說乃至至骨鎖位。發起勝解。數數發起此勝解已。復令其心於內寂靜。如是名為於內外身修循身觀。依自他身若內若外而發起故。

汝復應於四無色蘊。由聞思增上力分別取相。於其三分。發起勝解。一於奢摩他品。二於無散亂品。三於毘鉢舍那品。

於奢摩他品者。謂若汝心於內略時。起無相無分別寂靜想行。及無作用無思慕無躁動。離諸煩惱寂滅樂想行。於所緣境無亂受等四無色蘊。剎那剎那展轉別異。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續流轉。汝應於此如理思惟發起勝解。如是名為於內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於無散亂品者。謂汝於先取諸境界。緣諸境界墮不定地。過去盡滅。及今失念心亂所生諸相.尋思.隨煩惱境。增上受等四無色蘊。汝應於此如理作意。如是諸法。其性皆是誑幻所作。暫時而有。率爾現前。多諸過患。其性無常。不可保信。汝應如是發起勝解。如是名為於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於毘鉢舍那品者。謂汝善取毘鉢舍那相已。住有相有分別作意。於有分別有相所緣。增上內所生受等四無色蘊。如理作意思惟此法。剎那剎那展轉別異。唯是新新而非故故相續流轉。如前所說發起勝解。如是名為於內外受.心.法。修循受心法觀。

如是汝由依不淨觀。正修加行增上力故。於四念住當得趣入。

註: 勝解者。由於是處不染污轉。於諸煩惱得離繫故。以於厭等棄背行中。正流轉時。心無罣礙。又復於捨無有功用。(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註: 勝解作意者。謂修靜慮者。隨其所欲。於諸事相。增益作念。(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248 云何種種正觀 除滅欲恚惱覺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云何種種正觀 除滅欲恚惱覺

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里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道者。先當除却三種麁思覺。次除三種細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金人先除麁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問曰。云何為麁病。云何為細病。答曰。欲瞋惱覺是三名麁病。親里國土及不死覺是三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問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云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

何謂正觀。

見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護是亦苦   失之憂惱亦大苦  心得欲時無滿苦

欲無常空憂惱因  眾共有此當覺棄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實不貴重  種種欲求顛倒樂   如六神通阿羅漢  教誨欲覺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淨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結毒蛇滿心室  纏綿愛喜不相離

既知身戒不可毀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緣縱心乃如是

父母生養長育汝  宗親恩愛共成就   咸皆涕泣戀惜汝  汝能捨離不顧念

而心常在欲覺中  共欲嬉戲無厭心   常樂欲火共一處  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

問曰。云何滅瞋恚覺。答曰

從胎中來生常苦  是中眾生莫瞋惱   若念瞋惱慈悲滅  慈悲瞋惱不相比

汝念慈悲瞋惱滅  譬如明闇不同處   若持淨戒念瞋恚  是人自毀破法利

譬如諸象入水浴  復以泥土塗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種種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眾生  而復加益以瞋惱   若起瞋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燒

是故常念行慈悲  瞋惱惡念內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習佛所念

是故不應念不善  常念善法歡樂心   今世得樂後亦然  得道常樂是涅槃

若心積聚不善覺  自失己利并害他   是謂不善彼我失  他有淨心亦復沒

譬如阿蘭若道人  舉手哭言賊劫我    有人問言誰劫汝    答言財賊我不畏

我不聚財求世利    誰有財賊能侵我     我集善根諸法寶    覺觀賊來破我利

財賊可避多藏處    劫善賊來無處避

如是種種呵瞋恚。如是種種正觀除瞋恚覺。

問曰。云何除惱覺。

答曰眾生百千種  諸病更互恒來惱   死賊捕伺常欲殺  無量眾苦自沈沒

云何善人復加惱  讒謗謀害無慈仁   未及傷彼被殃身  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淨道出家人  而生瞋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  當知此惡罪極深   阿蘭若人興嫉妬  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  嫉妬自破功德本   若求供養當自集  諸功德本莊嚴身

若不持戒禪多聞  虛假染衣壞法身   實是乞兒弊惡人  云何求供養利身

飢渴寒熱百千苦  眾生常困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  云何善人加諸惱

譬如病瘡以針刺  亦如獄囚考未決   苦厄纏身眾惱集  云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