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四無垢性 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無垢性品第四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四無垢性 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既出家已。齊整法服。五輪著地。禮如來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佛聞所未聞在家所有種種過失。發菩提心厭離世間。剃除鬚髮而作比丘。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等類及諸眾生。演說出家殊勝功德。令得聞者發清淨心。樂遠離行。不斷佛種。世尊大恩。無緣慈悲。憐愍眾生如羅睺羅。出家菩薩應云何住。云何修習無垢之業。云何調伏有漏之心。

爾時。世尊讚歎智光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為未來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大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世尊憐愍眾生。平等無二猶如一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出家菩薩應如是住。如是修行無垢之業。如是調伏有漏之心。(中略)

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於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中略)

智光比丘。汝等諦聽。云何名為四無垢性。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如是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比丘等。以何因緣。如是四行名無垢性。智光當知。諸佛如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為四無垢性。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諦聽  出家菩薩所應作   無緣大慈攝眾生  猶如一子皆平等

發菩提心求正覺  應作三種成佛法   心常住四無垢性  當修十二頭陀行   

下心猶如旃陀羅  四威儀中作是念   十方無量諸菩薩  剎那剎那趣聖道   

彼既修證我亦爾  如何流轉三界中   恒居生死無量苦  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輪迴處何道  胎卵濕化受何生   身口意業於何修  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  如是微細觀察已   大慈大悲恒相續  大喜大捨為先心   

為有緣者說妙法  晝夜修心不暫停   如去頂石救頭燃  念三觀門常不離   

觀諸有情是佛身  唯我獨處於凡類   一切眾生等尊貴  我為僮僕居卑賤   

世間眾生同父母  我如男女行孝養   被他打罵不瞋嫌  勤修忍辱無怨嫉   

四事供養心不著  是則名為無垢性   三十七品菩提分  及以如來果報身   

如是殊勝無漏法  四無垢性為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習  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種念念增  無漏聖道皆成就   速得超於無量劫  端坐華王法界中   

福智二嚴皆圓滿  無邊劫海利群生   由無垢性皆成就  證獲如來常住果

復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薩於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麤隨其所得。但於施者為生福田。勿嫌麤惡。不得為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中略)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常行乞食。應捨身命不斷是心。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無窮。(中略)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於諸醫藥不應貪著。若有病時。他煎藥已所棄捨藥。訶梨毘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藥即應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棄藥。於諸藥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為真實沙門。(中略)

復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云何名為十種勝德。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他故。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六者能捨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捨凡愚。無散亂故。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訶薩。(中略)

爾時。如來告諸大眾。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77 云何隨身念 如是作意修習為依 證得近分根本勝定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隨身念 如是作意修習為依 證得近分根本勝定

復依世間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無間道。若解脫道。或為斷滅或為證得而修習者。彼於所緣。或觀過失。或觀寂靜。觀下過失。觀上寂靜。若勝進道。當知彼是徧滿所緣或無漏緣。復次。諸近分攝六種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勝解作意。方便道攝。遠離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中略)

復有四種修靜慮者。一依近分定修靜慮者。二依染污定修靜慮者。三依世間定修靜慮者。四依出世間定修靜慮者。於六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轉時當知是初。愛上靜慮。廣說乃至疑上靜慮當知第二。若住餘善世間靜慮當知第三。謂能引發現法樂住無量作意世間功德。又能引發遊戲神通。若順決擇分所攝受。空無願無相解脫門所顯靜慮當知第四。(中略)

復次當釋隨身念經。謂心清淨行苾芻有四種隨煩惱。一毀犯禁戒。二散亂尋思。三保著內身。四保著外境。

毀禁戒者。由憂悔門。於三摩地能為障礙。亂尋思者由三種門。一由於過去境隨念散亂門。二由依掉舉流散惡見惡聞惡語惡行。唯樂聞思散亂門。三由先串習勢力所持散亂門。保著內身者。由於生死無厭患門。保著外境者。於未來境由欣樂門。

當知此中為欲對治初隨煩惱故。修一作意。謂正知作意。為欲對治第二隨煩惱故。修三作意。謂稱順彼所緣作意。了別彼相能對治彼尋思作意。彼所依心調練作意。為欲對治第三隨煩惱故。應修分析積聚作意。為欲對治第四隨煩惱故。應當修習不淨作意。

又初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忘念。第二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保著內身外境二種貪欲。第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惡見等所有散亂。第四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先所串習勢力任持所有散亂。第五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於身淨有情想。第六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四貪。所謂色貪.觸貪.形貪.及承事貪。

如是作意修習為依。斷隨煩惱。心觸正定。證得近分根本勝定。又能證得有喜離喜清淨安樂。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實了知上地有情無常性。及諸行無常性。云何了知有情無常性。謂得天眼清淨過人。見諸有情。乃至廣說。云何了知諸行無常性。謂能隨入未來過去現在作意緣生智故。

此隨身念依於三處。謂依增上心.增上慧學修治業地。依增上心學處。依增上慧學處。為欲斷除所餘諸結。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由三因緣。不與一切外道沙門婆羅門共。謂於修治業地資糧圓滿故。於奢摩他聚無有愛味故。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故。又此修念。資糧圓滿為依止故。四果清淨。謂處聚落世法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空閑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聚落所生煩惱不染。於二處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煩惱不染。奢摩他聚無有愛味為依止故。五果清淨。謂四種清淨靜慮及寂靜解脫。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為依止故。九果清淨。謂初三果及六神通。

此隨身念當知五種清淨所攝。謂不定地清淨故。定地清淨故。攝清淨故。不共清淨故。不共果清淨故。又隨逐身轉故。彼所攝受故。名隨身念。(中略)

復次當釋眠經。勤修習內心寂靜奢摩他行諸苾芻等。為欲斷除諸隨煩惱。應知五種對治之相。謂遠離闇相。於能隨順舉歡喜法發生正舉加行道理。損害諸見。諸見功用。諸見所依功用。彼隨煩惱既斷滅已。復有五種任持定法。何等為五。謂諸遠離。遠離處所順定言說。順無染心資生眾具。從有智者同梵行所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美妙言說。於諸世間等持等至遠離愛味及無漏行如理作意。

復次。彼勤修習增上心學諸苾芻等。由三因緣。當遣現行染污尋思。謂遠離所緣故。厭患自性故。遠離自性故。由三因緣遠離自性。謂有對治力根猛利者。能頓遠離。無對治力根處中者。如其麁相能漸遠離。無對治力根下劣者。於諸尋思因緣財食深見過患。

276 云何應知正勤修習入出息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應知正勤修習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有十六行。廣分別義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勤修行諸瑜伽師。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麁重。皆悉遠離。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復次。正勤修習入出息念諸瑜伽師。於緣過去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損減。於緣未來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止息。於緣現在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寂靜。(中略)

復次。入出息念修習差別略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其有上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以靜定心。如理觀察命根繫屬入息出息。若我於入息後無有出息。或出息後無入息者。如是命根即應斷滅。而於無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出息生時。出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入息生時。彼由攀緣如是事故深心厭離。於三世境所發愛恚。淨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當知無上。

復次。如是入息出息念住。緣細風色為境界故。名微細住。隔絕一切亂尋伺故。名不流散。發生廣大身心所有妙輕安故。名不可伏。

復次。修習如是入出息念。令身無勞善能除遣奢摩他品隨煩惱故。令眼無勞善能除遣毘鉢舍那品隨煩惱故。由隨觀察涅槃樂故。名隨觀樂。由隨領受第三靜慮地中樂故。名領受樂。無染住故。無恐畏故。名安樂住。(中略)

復次。修瑜伽師。入出息念為所依止。修四念住如理作意以為依止。於諸未斷內心所有非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非理。於內所有如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如理。既了知已。於內所有非理作意。一向遠離。於內所有如理作意。一向修習。為欲令彼永斷滅故。又於此中身等四法如四大路。非理作意如塵土丘。不堅牢故。不真實故。迷亂心故。如理作意如四方來輿乘車。車緣身等四境界門轉。能損害彼如塵土丘非理作意。亦令一切相續清淨。

復次。精勤修習諸息念者。由正修習四種念住無我等故。平等平等。是身種類。能取於身如理作意。如身無我。作意亦爾。是故說彼為身一分。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如身念住。廣說乃至修法念住。當知亦爾。如是諸佛修念住教。外道法中皆無所有。是故說此修念住教。名非一切外道所執。

275 云何於阿那波那念 悟入諸蘊 悟入緣起 悟入聖諦修習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於阿那波那念 悟入諸蘊 悟入緣起 悟入聖諦修習

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為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中略)

如是彼於算數息念。善修習已。復於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諸蘊。云何悟入。謂於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蘊。於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惟悟入受蘊。即於彼念相應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蘊。即於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蘊。若於彼念相應諸心意識。作意思惟悟入識蘊。如是行者。於諸蘊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諸蘊修習。

若時無倒。能見能知唯有諸蘊。唯有諸行。唯事唯法。彼於爾時能於諸行悟入緣起。云何悟入。謂觀行者如是尋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緣身。依心緣心。復更尋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此身此心依緣命根。復更尋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命根依緣先行。復更尋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緣。既尋求已如實悟入。如是先行依緣無明。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先行依緣命根。命根依緣身心。身心依緣入息出息。又能了知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命根滅。命根滅故身心滅。身心滅故入出息滅。如是名為悟入緣起。彼於緣起悟入多住。名善習修。是名悟入緣起修習。

如是彼於緣起悟入善修習已。復於諸行如實了知從眾緣生。悟入無常。謂悟入諸行是無常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若是本無而有。有已散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若是其苦。即是無我。不得自在。遠離宰主。如是名為由無常苦空無我行。悟入苦諦。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諸所有行眾緣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癰。一切皆以貪愛為緣。又正悟入。即此能生眾苦貪愛若無餘斷。即是畢竟寂靜微妙。我若於此。如是了知。如是觀見。如是多住。當於貪愛能無餘斷。如是名能悟入集諦滅諦道諦。於此悟入能多住已。於諸諦中證得現觀。是名悟入聖諦修習。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