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後有苦樹 能生當有 云何觀察識無常性 而能厭離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後有苦樹 能生當有 云何觀察識無常性 而能厭離

後有苦樹。能生當有。謂有世間非聰慧者。於現法中所造新業。如小苦樹。若彼世間非聰慧者。於能隨順諸漏處所。依現在世隨觀愛味。依過去世深生顧戀。依未來世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先所未斷一切貪愛。由數習故。轉更增長。此非聰慧補特伽羅。欲令如是後有小樹復加滋茂。以貪愛水而恒溉灌。令如前說。能感當來取所得果漸次圓滿。

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雖造有漏。能感當來諸業小樹。然於能順煩惱諸行。無倒隨觀生滅法性。於斷.無欲及以滅界。無倒隨觀是寂靜性。損減彼業不令增長。使其愛水亦皆消散。故聰慧者。不欲滋榮後有小樹。便斷其愛.愛緣取等。損壞如是後有小樹。尚令一切皆無所有。何況使其後更增長。

復更有一補特伽羅。已生自體。諸先所有造作增長順後受業。於現法中為其所繫。即彼自體及先所造順後受業。總攝為一。說名後有。如大苦樹。若於能順諸煩惱法。如前乃至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彼先所造順後受業。如直下根令樹欝茂。於現法中。彼愛煩惱如傍注道。令樹潤澤。以此為因。令隨惑業行一切種子識。於當來世正續生時。住於名色。如是苦樹長時安立。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欲令苦樹展轉滋茂。此中白品。如前應知。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棄前所得諸世俗道及世諸師。處菩提座。為欲悲愍利他有情。以為上首。自於諸諦起正觀察。爾時為欲歷觀苦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故於緣起逆歷觀察。當知此中由三種相。於其老死如理觀察。一者觀察細因緣故。二者觀察麁因緣故。三者觀察非不定故感生因緣。亦名為生。即生自體亦名為生。前生是細。後生為麁。此中觀前細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觀由後麁生緣故。得有老死。當來老死細生為因。現法老死麁生為因。云何名為非不決定。謂即除彼生處所攝二種生體。餘定無能與老死果。如觀老死。生有取愛。各由二種如理觀察。當知亦爾。如是名為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

應知此中。順集諦法猶如燈炷。即此集諦如膏油等。苦諦類燈。諸非聰慧補特伽羅。譬於灌油并集炷者。如是苦燈燒然長世。當知白品。與此相違。謂善方便觀滅道諦。

復有二種補特伽羅。何等為二。一唯行自非利益行。謂但於己集炷灌油。令一苦燈相續久住。二復有餘補特伽羅。兼行自他無量大眾非利益行。為然自他大苦火聚。攝受聽聞邪法為先聞思修慧所引邪行。譬如積集乾薪乾草及乾牛糞。由是因緣。令苦火聚長時熾然。無有斷絕。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處菩提座。依緣起門逆次而入。先緣後際如理思惟老死苦諦。乃至其愛。如是觀察後際苦諦及後際苦所有集諦。未為喜足。遂復觀察後際集諦因緣所攝現在眾苦。謂徧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當知此中。觀未來苦是當苦諦。觀彼集因是當集諦。觀未來世苦之集諦由誰而有。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為邊際現法苦有。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觀此云何有。是故世尊昔菩薩時。為觀當來所有苦集。觀現在苦乃至作意相應心識。而復轉還。又為漸次觀彼後際集諦依處。後際苦諦所依止處。當知即是後際集諦。故乃至識。復還順上。

如是順逆如理觀察緣起苦集。從此無間。為觀滅諦。始從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何以故。觀察如是現在苦諦。云何一切皆悉盡滅。謂不造作無明為緣新業行故。如是歷觀三聖諦已。次更尋求。此滅聖諦何道何行。而能證得。由如前說宿住隨念。憶昔為求諸漏永盡。世間正見如教授者令現在前。作是思惟。我今證得先舊正道。古昔諸仙同所遊履。如是但以世間作意歷觀四諦。又以正見於諸諦中得入現觀。次第方便。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現見方便。獲得無漏有學無學善淨智見。為此義故。於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一切難行之行。今於此義皆已證得。為利他故。哀愍世間諸人天故。隨有堪能入聖法者。開四聖諦。令生等覺。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何等為三。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二彼為依利他行故。三彼為依自利行故。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於其中間。諸緣生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設。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即依如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為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為依利他行故。即此為依。自能趣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為依自利行故。

又先積集智慧資糧諸弟子眾。成就猛利俱生慧故。名為聰慧。具教智故。名為明了。具證智故。名善調伏。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盡無生智為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麁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增減。死時生時有捨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界欲極至有頂。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所以者何。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其識。執取為我。雜染而住。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

諸聖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即觀察識無常性。所以者何。四大種身經久時住常相可得。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常相麁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別故。雖即此識無常性相。無量品類麁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所以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有捨有取。其無常性。尚為非理肉眼境界。況其餘眼。

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彼既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勝解。亦得解脫。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294 善巧所緣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善巧所緣

云何名為善巧所緣。謂此所緣略有五種。一蘊善巧。二界善巧。三處善巧。四緣起善巧。五處非處善巧。

蘊善巧者。云何蘊。云何蘊善巧。謂蘊有五。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云何受蘊。謂或順樂觸為緣諸受。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復有六受身。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總名受蘊。云何想蘊。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總名想蘊。云何行蘊。謂六思身。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復有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總名行蘊。云何識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皆有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如前廣說。是名為蘊。

云何蘊善巧。謂善了知如所說蘊。種種差別性。非一眾多性。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是名略說蘊善巧義。云何名蘊種種差別性。謂色蘊異。受蘊異。乃至識蘊異。是名種種差別性。云何名蘊非一眾多性。謂色蘊非一。眾多品類。大種所造差別故。去來今等品類差別故。是名色蘊非一眾多性。如是餘蘊。隨其所應皆當了知。云何除此法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謂唯蘊可得。唯事可得。非離蘊外有我可得。有常恒住無變易法是可得者。亦無少法是我所有。故除此外。更無所得。無所分別。

云何界。云何界善巧。謂界有十八。則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為界。若復於彼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種子。別別種姓。生起出現。如實了知。忍可審察。名界善巧。如實了知十八種法。從別別界別別而轉。即於因緣而得善巧。是故說此名界善巧。

云何處。云何處善巧。謂處有十二。則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是名為處。處善巧者。謂眼為增上緣。色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生起眼識及相應法。耳為增上緣。聲為所緣緣。等無間滅意為等無間緣。生起耳識及相應法。如是乃至意為等無間緣。此生作意為增上緣。法為所緣緣。生起意識及相應法。如是六識身及相應法。皆由三緣而得流轉。謂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若於如是諸內外處緣得善巧。名處善巧。

云何緣起。云何緣起善巧。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純大苦蘊。是名緣起。若復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唯有諸行引發諸行。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常。是無常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悴悲嘆憂苦惱法。是生法故乃至是惱法故。則名為苦。由是苦故。不得自在。其力羸劣。由是因緣。定無有我。若於如是緣生法中。由如是等種種行相。善巧了達。或無常智。或苦智。或無我智。是名緣起善巧。

又處非處善巧。當知即是緣起善巧差別。此中差別者。謂由處非處善巧故。能正了知非不 平等因果道理。則善不善法有果異熟。若諸善法能感可愛果異熟法。諸不善法能感非愛果異熟法。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名處非處善巧。

此五善巧略則為二。一自相善巧。二共相善巧。由蘊善巧顯自相善巧。由餘善巧顯共相善巧。如是總名善巧所緣。

293 獨覺種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四 本地分中獨覺地第十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獨覺種性

云何獨覺地。當知此地。有五種相。一者種姓。二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

云何獨覺種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 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謂煗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云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云何獨覺住。謂初所習鱗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何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292 云何觀十八意行 觀界觀五受根 心得離欲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 生死品第二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云何觀十八意行 觀界觀五受根 心得離欲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云何比丘次第捨漏。初捨不善法。次修行善法。正觀思惟。修心正住。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彼比丘初如是觀。根塵相對。迭相因緣。一切世界。無始以來生死輪轉。彼如是觀。此生因緣境界大海。皆悉無我。唯有內心境界因緣。世間流轉。如是最初修遠離行。離憒閙處。樂空閑處。阿蘭若處。山野林中。稻穰積等。樹下露地塚間處住。則能繫縛心之猨猴。以修習故。心則寂靜。不樂聚落歌舞戲笑憒閙之處。亦不樂見長幼婦女。不樂多語。有二犍尼皆壞梵行。一是婬女。二多言說。皆悉捨離。既捨離已。心一寂靜。彼人之心。能如是住。

云何正觀。初觀何法。彼人初心。如是觀察十八意行。能起善根。起不善根。起無記根。何等十八。所謂比丘正觀察意。眼見色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又復如是。耳聞聲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又復如是。鼻聞香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又復如是。舌知味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又復如是。身覺觸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又復如是。意知法已。若喜意染。得不善報。若起憂意。離染欲意。則得善報。若起捨意。得無記報。以如是等十八意行三報因緣 。 世間生退。若彼比丘如是觀察十八意行。得上初地。(中略)

如是比丘已如法觀十八意行。得初地已後復更證。何者異地。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彼復次第觀察四家。四者所謂。慧家.諦家.捨家.出家。云何比丘住於慧家。謂彼比丘如是觀察自身正法。如是如實分分善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何者地界。地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身中所有諸分 。 名內。是內有覺。彼何者覺。與皮肉等和合則覺。所謂髮毛爪齒等根。堅澁所攝。入內名覺。彼復何者。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脈骨髓。脾腎心肺。涕唾等處。生藏熟藏。小腸大腸肚胃頭腦。如是身中。一切內分。堅澁有覺。名內地界。何者名為外地界耶。所有外地。堅澁不覺。名外地界。若內地界。若外地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地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非無因緣。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比丘如是觀察慧家。則得解脫。一切非我。亦無我所。亦無所我。如是地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則於慧家而得解脫。

何者水界。水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所有水數。皆水界相。所謂爛相。體中津潤。涕淚涎唾。腦血脂汁。凝脂髓膽。小便汗等。如是身中有內水數。覺分所攝。名內水界。何者名為外水界耶。諸外水數。濕潤所攝。所謂不覺。不覺所攝。以不覺故。名外水界。若外水界。若內水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水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水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住於慧家。

何者火界。火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身內所有種種分分。若火火攝。是內有覺。所謂身煖而不燒燃。所謂能消。何者能消。謂噉飲食。得味正樂。迴轉消化。如是身中。內及內分。若火火攝。是內有覺。名內火界。何者名為外火界耶。所有一切外火火數。若煖煖攝。不覺所攝。以不覺故。名外火界。若內火界。若外火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火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火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火界。非有作者。非有受者。

何者風界。風界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身中所有若內內分。風數所攝。若輕輕動。覺分所攝。彼復何者。謂上行風。若下行風。若傍行風。若產等風。若如針刺。如刀所斫。邪分別風。有旋轉風。如是等風。有八十種。動如虫行。如是等風。如是八十。於八十處分分行風。如是身內分分處處。風數所攝。輕動成熟。有覺所攝。名內風界。何者名為外風界耶。所有外風。輕動數攝。和合無覺。名外風界。若內風界。若外風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風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風界。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是如是。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比丘證於慧家。

何者名為虛空界耶。虛空界者。亦有二種。一內二外。何者為內。謂此身中所有內分。內分虛空。虛空所攝。有覺知處。不普不遍色動轉處。飲食眾味轉下消化開張之處。又咽喉中耳中眼中鼻中虛空。舌處虛空。口內等空。口中舌動行處虛空。此等名為內虛空界。何者名為外虛空界。所有虛空。覺處不攝。不一切滿。不一切遍。所謂樹枝條葉間空。一切窟中諸所有空。山谷河澗如是等中所有虛空。若外孔穴。如是名為外虛空界。若內色中攝虛空界。若外色中攝虛空界。彼一和合。此界唯界。觀此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如是如是。觀虛空界。如實正知。如實見已。心得離欲。如是觀已。則不放逸。此虛空界。一切非我。亦非我所。亦非所我。無有作者。無有受者。如是知已。心得離欲。

何者識界。謂十二入。內外和合。眼識見物。意識了別。如是耳鼻舌身意識。如是識界。意是根本。皆意識知。(中略)

又修行者。內心思惟。隨順正法。觀察法行。如是思惟。比丘觀察十八意行。成就初地。諦知六界。得第二地。復念何法得第三地。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如實諦知五受根故。得第三地。云何諦知。樂受欲生。彼如實知。如是次第知苦受生。知喜受生。知憂受生。知捨受生。

有樂皆知。知觸因緣。而生樂受。知樂受已。彼如實知。我知樂受。若彼比丘知觸因緣。而生樂受。於樂受觸不生貪樂。知樂受觸。生樂受已。則樂受滅。彼樂受滅。則如實知我樂受滅。彼如是念。我苦受生。因緣而生。彼知苦受。如樂受生。彼如是知。如說樂受 。 觸緣生等。此苦受中。如是廣說。云何比丘知於喜受。共觸因緣生於喜受。云何比丘知於憂受。共觸因緣生於憂受。若隨順觀彼喜受已。喜受則滅。見其滅已。離喜受欲。若我喜受初生則滅。見其滅已 。 如實知受。心得離欲。如是憂受。如是廣說。捨亦如是。彼如是知。得第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