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菩薩種性 六波羅蜜多種性相
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何等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云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姓。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何以故。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為所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為諸菩薩堪任性持。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於六波羅蜜多。於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學。是故說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加行持。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依止為建立故。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圓滿大菩提持。(中略)
云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此種姓。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又此種姓未習成果說名為細。未有果故。已習成果說名為麁。與果俱故。
若諸菩薩成就種姓。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餘一切有情。當知種姓無上最勝。何以故。略有二種淨。一煩惱障淨。二所知障淨。一切聲聞獨覺種姓。唯能當證煩惱障淨。不能當證所知障淨。菩薩種姓亦能當證煩惱障淨。亦能當證所知障淨。是故說言。望彼一切無上最勝。
復由四事。當知菩薩勝於一切聲聞獨覺。何等為四。一者根勝。二者行勝。三者善巧勝。四者果勝。言根勝者。謂諸菩薩本性利根。獨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言行勝者。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聲聞獨覺唯行自利。是名行勝。善巧勝者。聲聞獨覺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中。能修善巧。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姓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與。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誑。於共財所亦無欺罔。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捨。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於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為愚鈍。善順他心。常先含笑。舒顏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樂修諸福業。於他修福尚能獎助。況不自為。若見若聞他所受苦。所謂殺縛割截捶打訶毀迫脅。於是等苦過於自受。重於法受。及重後世。於少罪中尚深見怖。何況多罪。於他種種所應作事。所謂商農放牧事王。書印算數。善和諍訟。追求財寶。守護儲積。方便出息。及以捨施。婚姻集會。於是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於他種種鬪訟諍競。或餘所有互相惱害。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善能制止所不應作。謂十種惡不善業道。不違他命。善順於他。同忍同戒。於他事業隨彼所欲。廢己所作而為成辦。其心溫潤。其心純淨。恚心害心不久相續。隨生隨捨。起賢善心。尊重實語。不誑惑他。不離他親亦不好樂。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應語。言常柔軟無有麁獷。於己僮僕尚無苦言。況於他所。敬愛有德如實讚彼。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自翹勤。夙興晚寐。不深耽樂睡眠倚樂。於所作事。勇決樂為。不生懈怠。思擇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為一切事業。堅固決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終不中間懈廢退屈。於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於彼。或入大眾。或與他人共相擊論。或餘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默。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性薄煩惱。諸蓋輕微。麁重羸弱。至遠離處思量自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況於親品及中庸品。若見若聞有苦眾生。為種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心。於彼眾生隨能隨力。方便拔濟。令離眾苦。於諸眾生。性自樂施利益安樂。親屬衰亡喪失財寶殺縛禁閉及驅擯等諸苦難中。悉能安忍。其性聰敏。於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於久所作所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徧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應知是名能比菩薩種姓麁相決定實義。唯佛世尊究竟現見。由諸菩薩所有種姓。性與如是功德相應。成就賢善諸白淨法。是故能與難得最勝不可思議無動無上如來果位為證得因。應正道理。餘不應理。
種姓菩薩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性與如是白法相應。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顯現。或於一時生諸惡趣。菩薩雖生諸惡趣中。由種姓力。應知與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謂彼菩薩久處生死。或時時間生諸惡趣。雖暫生彼。速能解脫。雖在惡趣。而不受於猛利苦受如餘有情生惡趣者。雖觸微苦。而能發生增上厭離。於生惡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種姓佛大悲因之所熏發。是故當知種姓菩薩雖生惡趣。然與其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
何等名為種姓菩薩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性。又愚癡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亂。是名第三隨煩惱性。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
又諸菩薩雖具種姓。由四因緣。不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四。謂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提無顛倒道。如是名為第一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而顛倒執。於諸菩薩正所學中顛倒修學。如是名為第二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而於加行方便慢緩懈怠嬾惰。不成勇猛熾然精進。如是名為第三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亦於加行勇猛精進。然諸善根猶未成熟。菩提資糧未得圓滿。未於長時積習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為第四因緣。如是菩薩雖有種姓。因緣闕故。不能速證無上菩提。若具因緣。便能速證。若無種姓補特伽羅。雖有一切一切一切種。當知決定不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