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菩薩種性 六波羅蜜多種性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種姓品第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菩薩種性 六波羅蜜多種性相

有十法具攝大乘菩薩道及果。何等為十。一者持。二者相。三者分。四者增上意樂。五者住。六者生。七者攝受。八者地。九者行。十者建立。

云何名持。謂諸菩薩。自乘種姓。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提分法。是名為持。何以故。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為所依止故。為建立故。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為諸菩薩堪任性持。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為所依止為建立故。於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於六波羅蜜多。於福德資糧智慧資糧。於一切菩提分法。能勤修學。是故說彼最初發心。為諸菩薩行加行持。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依止為建立故。圓滿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一切所行菩提分法。為所圓滿大菩提持。(中略)

云何種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此中義意二種皆取。又此種姓。亦名種子。亦名為界。亦名為性。又此種姓未習成果說名為細。未有果故。已習成果說名為麁。與果俱故。

若諸菩薩成就種姓。尚過一切聲聞獨覺。何況其餘一切有情。當知種姓無上最勝。何以故。略有二種淨。一煩惱障淨。二所知障淨。一切聲聞獨覺種姓。唯能當證煩惱障淨。不能當證所知障淨。菩薩種姓亦能當證煩惱障淨。亦能當證所知障淨。是故說言。望彼一切無上最勝。

復由四事。當知菩薩勝於一切聲聞獨覺。何等為四。一者根勝。二者行勝。三者善巧勝。四者果勝。言根勝者。謂諸菩薩本性利根。獨覺中根。聲聞軟根。是名根勝。言行勝者。謂諸菩薩亦能自利亦能利他。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令諸天人獲得勝義利益安樂。聲聞獨覺唯行自利。是名行勝。善巧勝者。聲聞獨覺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中。能修善巧。菩薩於此及於其餘一切明處。能修善巧。是名善巧勝。言果勝者。聲聞能證聲聞菩提。獨覺能證獨覺菩提。菩薩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果勝。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姓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有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與。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為他讚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於諸尊重耆宿福田應供養者。從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拔。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誑。於共財所亦無欺罔。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為。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伎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捨。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軟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眾生性常慈愛。於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為愚鈍。善順他心。常先含笑。舒顏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諂誑而推謝之。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樂修諸福業。於他修福尚能獎助。況不自為。若見若聞他所受苦。所謂殺縛割截捶打訶毀迫脅。於是等苦過於自受。重於法受。及重後世。於少罪中尚深見怖。何況多罪。於他種種所應作事。所謂商農放牧事王。書印算數。善和諍訟。追求財寶。守護儲積。方便出息。及以捨施。婚姻集會。於是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於他種種鬪訟諍競。或餘所有互相惱害。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善能制止所不應作。謂十種惡不善業道。不違他命。善順於他。同忍同戒。於他事業隨彼所欲。廢己所作而為成辦。其心溫潤。其心純淨。恚心害心不久相續。隨生隨捨。起賢善心。尊重實語。不誑惑他。不離他親亦不好樂。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應語。言常柔軟無有麁獷。於己僮僕尚無苦言。況於他所。敬愛有德如實讚彼。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自翹勤。夙興晚寐。不深耽樂睡眠倚樂。於所作事。勇決樂為。不生懈怠。思擇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為一切事業。堅固決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終不中間懈廢退屈。於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於彼。或入大眾。或與他人共相擊論。或餘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默。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性薄煩惱。諸蓋輕微。麁重羸弱。至遠離處思量自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況於親品及中庸品。若見若聞有苦眾生。為種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心。於彼眾生隨能隨力。方便拔濟。令離眾苦。於諸眾生。性自樂施利益安樂。親屬衰亡喪失財寶殺縛禁閉及驅擯等諸苦難中。悉能安忍。其性聰敏。於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於久所作所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

云何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徧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姓相。

應知是名能比菩薩種姓麁相決定實義。唯佛世尊究竟現見。由諸菩薩所有種姓。性與如是功德相應。成就賢善諸白淨法。是故能與難得最勝不可思議無動無上如來果位為證得因。應正道理。餘不應理。

種姓菩薩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性與如是白法相應。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顯現。或於一時生諸惡趣。菩薩雖生諸惡趣中。由種姓力。應知與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謂彼菩薩久處生死。或時時間生諸惡趣。雖暫生彼。速能解脫。雖在惡趣。而不受於猛利苦受如餘有情生惡趣者。雖觸微苦。而能發生增上厭離。於生惡趣受苦有情。深起悲心。如是等事。皆由種姓佛大悲因之所熏發。是故當知種姓菩薩雖生惡趣。然與其餘生惡趣者有大差別。

何等名為種姓菩薩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性。又愚癡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亂。是名第三隨煩惱性。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

又諸菩薩雖具種姓。由四因緣。不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四。謂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提無顛倒道。如是名為第一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而顛倒執。於諸菩薩正所學中顛倒修學。如是名為第二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而於加行方便慢緩懈怠嬾惰。不成勇猛熾然精進。如是名為第三因緣。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於諸菩薩正所學中無倒修學。亦於加行勇猛精進。然諸善根猶未成熟。菩提資糧未得圓滿。未於長時積習所有菩提分法。如是名為第四因緣。如是菩薩雖有種姓。因緣闕故。不能速證無上菩提。若具因緣。便能速證。若無種姓補特伽羅。雖有一切一切一切種。當知決定不證菩提。

299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後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及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境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 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298 法住法性 一切無我無有差別 總名為空 此受此領自作苦樂 不應道理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法住法性 一切無我無有差別 總名為空 此受此領自作苦樂 不應道理

復次由二因緣。於諸緣起及緣生法。建立二分差別道理。謂如所流轉故。及諸所流轉故。當知此中有十二支差別流轉。彼復如其所應稱理因果。次第流轉。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由彼一切緣起相應文字。建立依處性故。名此緣起順次第性。又此二種善巧多聞諸聖弟子。於三世中。如實了知。遠離一切非理作意。於諸聖諦。能入現觀。於諸外道諸見趣中。能得離繫。如前趣等。廣說應知。

又彼緣起。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流轉相續。如來於此流轉實性。現等覺已。以微妙智。起正言詞方便開示。非生非作。當知此中。無始時來。因果展轉。法住法性。由彼相應名句文身。為令解了。隨順建立法住法界種性依處。

復次由二因緣。此作此受。餘作餘受。不應記別。云何為二。一者因果相屬一故。諸行相續前後異故。二者所餘作者受者。不可得故。若於此論。不受不執。以中道行。如唯因果而正記別。亦無過失。

復次。一切無我。無有差別。總名為空。謂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別有實我。不可得故。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

如是二種。略攝為一。彼處說此。名為大空。謂若有離世俗言說。妄見為依。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謂有別物異緣生法。或緣生法異彼屬彼。此依妄見。非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止初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或復即於名色所攝緣生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命即是身。乃至廣說。如是亦非安住梵行。何以故。由如是見。依第二空所治見轉。非此見者應解脫故。

遠離如是二邪見邊。唯見因果。名中道行。所知真如。名如實性。能知真如。名無倒性。於有諸行。假施設有。謂是諸行。諸行屬彼。若依勝義。有如是者。彼一切行若滅若斷。云何可說此是諸行或行屬彼。由於爾時。如是二種不可得故。

復次由二因緣。當知施設所有緣起一切種相。謂總標舉。或別分別。云何為二。一如所有性故。二盡所有性故。云何如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法漸次相稱因果體性。及有此因未斷故。有彼果未斷。此未斷因生故。彼未斷果生。如是名為如所有性。云何盡所有性。謂無明等諸緣生行一切種相。如彼無明。是前際無智。乃至廣說。差別體相廣分別名。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建立分別。如前應知。如是名為盡所有性。即依如是如所有性。盡所有性。若總標舉。若別分別。先總標舉。說名為初。後即於此復廣開示。說名分別。

復次由二因緣。自作苦樂。不可施設。不可記別。如是他作。俱作俱非所作。無因而生。當知亦爾。云何為二。一者。諸行如前所說無作用故。二者。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此中諸行無作用故。此受此領自作苦樂。不應道理。又彼有餘作者有情不可得故。餘受餘領。不應道理。受所渴愛攝受他受。亦不應理。有諸緣故。諸受得生。故無因生。亦不應理。是故遠離前之三種惡因論邊。後之一種無因論邊。覺了如前。中道行教。勤修正行。能盡眾苦。

297 何緣智者成智者性 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所有正道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何緣智者成智者性 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 所有正道

於此正法毘奈耶中。雖復愚智。俱從前際至於中際。並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此身為緣。於外所有。情非情數名色所攝所緣境界。領納三受。然其智者。於彼一切前中後際。與彼愚者大有差別。

當知此中。於其中際有差別者。謂由二種根本煩惱。集成如是有識之身。於現法中。此二皆斷。斷此二故。於當來世。無復有彼識所隨身。是即名為後際差別。問。何緣智者成智者性。答。於現法中所有集諦。及於後際所有苦諦。皆離繫故。問。何緣愚者成愚者性。答。於斷彼二。無力能故。曾習聖教。名為智者。先已尋求智資糧攝諸梵行故。於其聖教曾未修習。名為愚者。彼相違故。當知是名智者愚者前際差別。

復次。於諸緣起善巧多聞諸聖弟子。如實了知世俗勝義二諦道理。如實知故。於現法中。有識身等所有諸法。了知無我。終不執彼為我我所。

由於勝義得善巧故。無是邪執。於墮諸行相續自業所作有情。如實了知無有展轉所能作者。亦無不作有吉祥義。了知是已。遂正勤修煩惱離繫。

由於世俗得善巧故。遠離所有增益不實損減實事。彼現法中於有識身。先所造作。思所祈願。思所建立。由誓願故。即以聞思所成妙慧。緣起善巧為所依止。用奢摩他毘鉢舍那修所成行。能隨悟入。又於識觸受想思身。歷觀為苦。又於愛身差別觀時。當知即是觀察集諦。彼於二諦有生滅智。如實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滅故。如其所滅。謂由定地世間作意。修習如是作意因緣。入諦現觀。

彼於先時。於世間集及世間滅。由聞思慧。說名善見。亦名善知。由修慧故。名善思惟。今於聖諦入現觀時。名為善了。亦名善達。由盡所有。如所有故。隨其次第。彼於爾時。由聞思慧。名趣正法。由修慧故。名近正法。由諦通達。名證正法。又由趣由近正法故。名到源底。由證正法故。名徧到源底。又有學慧。名入世間出沒妙慧。此無漏故。聖相續中而可得故。名為聖慧。能盡能出一切煩惱及諸苦故。名出離慧。最極究竟能通達故。名決擇慧。彼既成就如是妙慧。復作是思。我當進斷後諸所有一切煩惱。即於此事多修習故。於修道中出餘煩惱。盡一切苦。如是顯示。從初業地乃至獲得阿羅漢果。所有正道。

註: 二種根本煩惱。謂愛與無明。

296 苦依處 苦因緣 苦因緣依處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苦依處 苦因緣 苦因緣依處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云何三相。一苦依處。二苦因緣。三苦因緣依處。是名三相。云何三際。一者中際。二過去際。三未來際。是名三際。

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何以故。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為後邊。憂愁歎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何以故。如前說故。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似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

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為因。令生燋渴。由是遂飲。譬如雜毒可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捨。轉增渴愛。由渴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眾苦。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為趣死。即由如是現在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三量。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若覺言說。是依比量。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何等為五。一者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二者觀察彼滅因緣。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四者修行法隨法行。五者於證離增上慢。如是名為善起觀察及果成滿。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既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

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瓮。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捨命來常處恒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謂彼爾時。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

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所以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麁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尋復通達。速能遠離。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

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道。令當來世所有苦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續。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