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 見我慢纏雜染 無明與愛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 行擇攝第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見我慢纏雜染 無明與愛

復次一因二緣。令後有芽當得生長。謂五品行中煩惱種子所隨逐識。說名為因。與因相似四種識住。說名為緣。又由喜貪滋潤其識。令於彼彼當受生處。結生相續。感薩迦耶。亦名為緣。此中有一由四識住攝受所依。由喜貪故。於現法中。新新造集及以增長。彼於後時成阿羅漢。令識種子悉皆腐敗。一切有芽永不得生。又復有一具一切縛。勤修正行。欣樂涅槃。徧於一切諸受生處。起厭逆想。彼具縛故。種子不壞。識住和合。然於諸有起厭逆想。故無喜貪。彼由如是修正行故。於現法中堪般涅槃。其後有芽亦不得生。(中略)

復次雜染有二。一見雜染。二餘煩惱雜染。見雜染者。謂於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復有所餘。此為根本諸外見趣。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於餘。畢竟解脫。非餘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所以者何。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昇有頂。而復退還。若於如是一切自體。徧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餘煩惱。由此因緣。無復退轉。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

復次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一者觀察諸行自性。二者觀察諸行因緣。三者觀察雜染因緣。四者觀察清淨因緣。五者觀察清淨。(註: 雜染清淨。可參見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復次應知。於異生位。先於五處得善巧已。後於學位。即於如是五種處所。更以五種差別行相審諦觀察。能令獲得速疾通慧。何等名為五種行相。謂觀察諸行。諸行因緣。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滅寂靜故。趣向清淨道出離故。諸行種種眾多性故。各自種子所生起故。各待餘緣所生起故。

復次應知。由四因緣。於二處所。發生恐怖能為障礙。何等為四。一者若於此位生起。二者若依此法生起。三者若彼如是生起。四者若彼行相生起。位生起者。謂於非聖位中生起。於諸聖諦。未得善巧。又此非聖於五處所亦未善巧。依生起者。謂於諸行起邪行相。計我我所薩迦耶見為依生起。如是生起者。謂由二種諸行變壞差別生起。一由異緣所變壞故。二由自心起邪分別而變壞故。行相生起者。謂於所愛。慮恐未來當變壞故。生恐怖行相。於正變壞生損惱行相。即於所愛已變壞中。欣彼重生。起顧戀行相。又於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如是行相差別轉時。於愛樂聖教及愛樂涅槃。能為障礙。又由二種門。於所緣境自所行處。我我所執差別而轉。謂推求故。及領受故。即見及受。

復次由三種相。善說法者。惡說法者。於等事中宿住隨念。當知染淨有其差別。何等為三。謂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便於諸行或全計常。或一分常。或計非常。或計無因。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故。無邪分別。是名第一二念差別。

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善說法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是名第二二念差別。

又惡說法者。如是邪行四種雜染所雜染故。能感後有。何等名為四種雜染。一業雜染。二見我慢纏雜染。三愛纏雜染。四彼隨眠雜染。若諸新業造作增長。若諸故業數數觸已而不變吐。是名業雜染。若於諸行邪分別起薩迦耶見。於他有情以諸沙門婆羅門等與己挍量。謂自為勝或等或劣。是名見我慢纏雜染。於內於外所起貪欲。於愛行中應知其相。是名愛纏雜染。於相續中。見我慢愛三品麁重。常所隨逐。是名彼隨眠雜染。如是四種總攝為二。謂業。煩惱。煩惱復二。纏及隨眠。

於諸行中。先起邪執後生貪著。由此二種增上力故。雖復有餘煩惱雜染。而但取此。爾所煩惱於諸行中不校量他。自起邪執。說名為見。校量於他。說名我慢。如是邪執。是無明品。由此為先。發起貪著。名為愛品。由此二種根本煩惱。於生死中。流轉不絕。若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者。能斷如是四種雜染。於現法中。能般涅槃。又由此故。能住究竟圓滿涅槃。若不爾者。尚不能住彼分涅槃。何況究竟。是名第三二念差別。

又於此中。見及我慢。說名高視。愛說名烟。何以故。於諸行中。為見我慢所覆障者。不如實知其性弊劣。諸行體相於人天身及彼眾具。謂為高勝。是故彼二。說名高視。愛猶如烟。令心擾亂不得安隱。是故名烟。

308 攝受圓滿涅槃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 行擇攝第一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攝受圓滿涅槃

智有二種。一者正智。二者邪智。此中正智依有事生。邪智亦爾。雖此二智俱依有事。然正智如實取事。邪智邪分別。不如實取事。由有正教如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正智得生。由有邪教非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邪智得生。非正智生。壞所知境。但於此境捨於邪執。而起正智。如闇中色。明燈生時不壞此色。但能照了。當知此義亦復如是。

復次。隨順樂受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又生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中略)

復次當知。由三分故。攝受圓滿涅槃。一由隨順教授故。二由正觀察一切行故。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

隨順教授者。謂記說教誡神變所攝。如來隨欲記說彼心。由自定意。以三行相徧照他心。若展轉久遠滅心。若無間滅心。若於現在所緣轉心。從定起已。隨念分別思惟定內所受他心。如其所受。即如是記汝有如是心。謂久遠滅者。如是意。謂無間滅者。如是識。謂現在者。此據種類。不據剎那。即以如是記說神變為依止故。於其三處而為教誡。一於行處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二於住處遮止不正尋思。開許正尋思。三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未斷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證涅槃。如是宣說。令從三處。諸隨煩惱心得清淨。謂從行處住處依處。

又正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行。名正觀察。

一切諸行又有三漏。三漏為先而有欲害。欲害為先而有尋思熱惱。尋思熱惱為先而有追求憂惱。如是一切皆永斷故。說名永斷一切煩惱。

如是安住心善解脫。無相樂住無恐怖時。於現法中。名入圓滿般涅槃數。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二依佛聽聞所說正法。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復由三緣及五種相。當知證得彼分涅槃。何等三緣。一徧知苦故。二深見一切隨順苦行諸過患故。三超過愁等一切苦故。云何五相。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徧知自性。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徧知因性。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徧知緣性。四隨觀執著我所及我。皆是能順眾苦諸行。是名於彼徧知行性。五隨觀三世欲界所繫諸行過患。能斷一切愁等諸苦。當知由此三緣五相。獲得如是彼分涅槃。

由可愛事無常轉變。悲傷心慼。故名為愁。由彼發言咨嗟歔欷。故名為歎。因此拊膺。故名為苦。內懷冤結。故名為憂。因茲迷亂。故名為惱。又以喪失財寶無病親戚等事。隨一現前創生憂惱。說名為愁。由依此故次乃發言。哀吟悲冤。舉身煩熱。名歎苦位。過此愁歎身煩熱已。內燒外靜。心猶未平。說名憂位。過初日已。或二三五十日夜月。由彼因緣。意尚未寧。說名為惱。

307 須陀般那 一來 不來 阿羅漢 辟支佛

坐禪三昧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須陀般那 一來 不來 阿羅漢 辟支佛

是人多增進一心。極厭世界行。欲了了四諦相。作證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間第一法。一時住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一諦苦法忍共緣故。何以故。觀欲界五受陰。無常苦空無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應心心數法。是名苦法忍。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現在未來世一切無漏法初門。是名苦法忍(法.無漏法。忍.信受也)。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斷結使。苦法智作證。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風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辦。

欲界繫見苦。斷十結得。得爾時。異等智得。無漏智未得。無漏慧得。是時成就一智(等智未來成就)。第二心中成就法智。苦智等智過第三心。第四心成就四智。苦智.法智.比智.等智。習.盡.道法智中一一智增。離欲人。知他心智成就增。苦比忍苦比智斷十八結。是四心。苦諦能得。習法忍習法智斷欲界繫七結。習比忍習比智斷色無色界繫十三結。盡法忍盡法智斷欲界繫七結。盡比忍盡比智斷色無色界繫十二結。道法忍道法智斷欲界繫八結。道比忍道比智斷色無色界繫十四結。

道比智是名須陀般那孖。實知諸法相。是十六心。能十五心中利根名隨法行。鈍根名隨信行。是二人未離欲。名初果向。先未斷結得十六心。名須陀般那。若先斷六品結得十六心。名息忌陀伽迷(秦言一來)。若先斷九品結得十六心。名阿那迦迷(秦言不來)。

先未離欲。斷八十八結故。名須陀般那。復次無漏果善根得。得故名須陀般那。利根名見得。鈍根名信愛。思惟結未斷。餘殘七世生。若思惟結三種斷。名家家。三世生。聖道八分三十七品。名流。流向涅槃。隨是流行故。名須陀般那。是為佛初功德子。惡道得脫。

三結斷三毒薄。名息忌陀伽迷。復次欲界結九種(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見諦斷。思惟斷。若凡夫人先以有漏道斷欲界繫六種結。入見諦道十六心中得。名息忌陀伽迷。若八種斷入見諦道第十六心中。一種。名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若佛弟子得須陀般那。單斷三結。欲得息忌陀伽迷。是思惟斷欲界繫九種結六種斷。是名息忌陀伽迷。八種斷是名一種。息忌陀伽迷果向阿那伽迷。若凡夫人。先斷欲界繫九種結。入見諦道第十六心中。名阿那伽迷。若得息忌陀伽迷。進斷三種思惟結第九解脫道。名阿那伽迷。

阿那伽迷有九種。今世必入涅槃。阿那伽迷中陰入涅槃。阿那伽迷生已入涅槃。阿那伽迷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不勤求入涅槃。阿那伽迷上行入涅槃。阿那伽迷至阿迦尼吒入涅槃。阿那伽迷到無色定入涅槃。阿那伽迷身證。阿那伽迷行向阿羅漢。

阿那伽迷色無色界九種結。以第九無礙道金剛三昧破一切結。第九解脫道盡智修一切善根。是名阿羅漢果。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守法.住法.必知法.不壞法.慧脫.共脫。濡智濡進行五種法退。是名退法。利智利進行五種法不退。是名不退法。濡智濡進利厭思惟自殺身。是名死法。濡智大進自護身。是名守法。中智中進不增不減處中而住。是名住法。少利智勤精進能得不壞心解脫。是名必知法。利智大進初得不壞心解脫。是名不壞法。不能入諸禪未到地中。諸漏盡。是名慧解脫。得諸禪亦得滅禪。諸漏盡。是名共解脫。

有阿羅漢。一切有為法常厭滿足。更不求功德。待時入涅槃。有阿羅漢。求四禪.四無色定.四等心.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入。九次第.六神通.願智.阿蘭若那三昧(秦言無諍。阿蘭若言無事或言空寂。舊言須菩提常行空寂行。非也。自是無諍行耳無諍者。將護眾生不令起諍。於我耳起諍如舍利弗目連。夜入陶屋中宿。致拘迦離起諍者是也) .超越三昧熏禪.三解脫門及放捨(放捨者。三脫門空無願無相。空無願無相。即十二門念反著者也)。更作利智勤精進。入如是諸禪功德。是名得不退法不壞法。

若佛不出世。無佛法無弟子時。是時離欲人辟支佛出。辟支佛有三種上中下。下者本得須陀般那.若息忌陀伽迷。是須陀般那於第七世生人中。是時無佛法不得作弟子。復不應八世生。是時作辟支佛。若息忌陀伽迷二世生。是時無佛法不得作弟子。復不應三世生。是時作辟支佛。有人願作辟支佛。種辟支佛善根。時無佛法。善根熟。爾時厭世出家得道。名辟支佛。是名中辟支佛。有人求佛道。智力進力少。以因緣退(如舍利弗是也)。是時佛不出世。無佛法亦無弟子。而善根行熟。作辟支佛。有相好若少若多。厭世出家得道。是名上辟支佛。

於諸法中。智慧淺入名阿羅漢。中入名辟支佛。深入名佛。如遙見樹不能分別枝。小近能分別枝。不能分別華葉。到樹下盡能分別知樹枝葉華實。聲聞能知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法無主。唯涅槃善安隱。聲聞能如是觀。不能分別深入深知。辟支佛少能分別。亦不能深入深知。佛知諸法分別究暢。深入深知也。

如波羅奈國王。夏暑熱時處高樓上坐七寶床。令青衣磨牛頭栴檀香塗身。青衣臂多著釧。摩王身時釧聲滿耳。王甚患之。教次第令脫。釧少聲微。唯獨一釧寂然無聲。王時悟曰。國家臣民宮人婇女多事多惱。亦復如是。即時離欲。獨處思惟。得辟支佛。鬚髮自落。著自然衣。從樓閣去。以己神足力。出家入山。如是因緣。中品辟支佛也。

306 五根五力 七覺支 八支聖道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譯

五根五力 七覺支 八支聖道

彼由如是勝三摩地為所依持。勝三摩地為所依止。能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由進修習此瑜伽故。於他大師弟子所證。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增上義故。說名信根。問。於何增上。答。於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為上首。及於能起精進.念.定.慧。為其增上。餘精進等。於能生起出世間法。及於能起展轉乃至慧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於能起出世間法為其增上。是故信等。說名五根。

若復了知前後所證而有差別。隨此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難伏義故。說名信力。問。誰不能伏。答。此清淨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餘世間。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不能屈。故名難伏。此為上首。此為前行。餘精進等亦名為力。由此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勢力。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

當觀此中信根信力。即四證淨中所有淨信。何以故。以其證入正性離生。所有證淨。皆由此因此緣此序。由彼即是此增上果。是故世尊。就其因果相屬道理。說言當觀即彼證淨。非即彼體。非即彼相。當觀此中精進根力。即四正斷中所有精進。此何正斷。謂能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方便正斷。此中意說如是正斷。由此正斷。畢竟能斷所有諸惡不善法故。當觀此中念根念力。即四念住中所有正念。謂四念住。能無餘斷一切顛倒。當觀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靜慮中所有正定。謂諸靜慮能為方便。證不還果。當觀此中慧根慧力。即四聖諦中所有正智。謂聖諦智。於四聖諦能證現觀。得沙門果。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便能發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何等為四。一煗。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鑽燧。精勤策勵。勇猛鑽求。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最初生煗。次煗增長。熱氣上衝。次倍增盛。其煙遂發。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發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

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如下木上初所生煗。其煗善根當知亦爾。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如煗增長。熱氣上衝。其頂善根當知亦爾。如次煙發。其順諦忍當知亦爾。如無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當知亦爾。如火無間。發生猛焰。

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爾。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即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謂三覺支奢摩他品攝。三覺支毘鉢舍那品攝。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觀品所攝。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此三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俱品所攝。說名徧行。

彼於爾時。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諦迹。已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修習三蘊所攝八支聖道。此中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所攝。正語.正業.正命。戒蘊所攝。正念.正定。定蘊所攝。問。何因緣故名八支聖道。答。諸聖有學已見迹者。由八支攝行迹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聖道。

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總略此二。合名正見。由此正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名正思惟。若心趣入諸所尋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

若心趣入諸所言論。即由正見增上力故。起善思惟。發起種種如法言論。是名正語。若如法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於追求時。若往若還。正知而住。若覩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鉢及僧伽胝。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或於住時。於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是名正業。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若遠離攝正語業命。彼於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

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答。以諸聖者賢善正至。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由彼長夜。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獲得如是聖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終不故思害眾生命。終不故思不與而取。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終不非法求衣服等。即由如是聖所愛戒增上力故。於修道時。乃至所有語業身業養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命。

依止正見及正思惟正語業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進。出離勇猛。勢力發起。策勵其心。相續無間。名正精進。成就如是正精進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九種行相所攝正念。能攝九種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與正定。

如是一切八支聖道。總立二種。謂無所作。及住所作。無所作者。謂正語正業正命。住所作者。復有二種。謂奢摩他毘鉢舍那。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毘鉢舍那。正念正定。是奢摩他。如是清淨正語業命為所依止。於時時間修習止觀。能斷諸結。無餘永斷。能得最上阿羅漢果。長時相續名為修道。多時串習斷煩惱故。率爾智生名為見道。暫時智起即能永斷諸煩惱故。由是因緣。正語業命。於修道中方始建立。

註: 勝三摩地。謂修四三摩地。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為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亦名勝行。(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305 云何不如正理作意思惟 我有其我 我無其我 云何作者 起者生者 說者受者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不如正理作意思惟 我有其我 我無其我 云何作者 起者生者 說者受者

若於諦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實知。不能盡漏。與此相違。如實知故。能盡諸漏。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為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所起諸智。名不如理。聽聞正法。與上相違。當知如理。

又於此中。住惡說法補特伽羅。於此正法佛佛弟子真善丈夫。不樂瞻仰。於別解脫尸羅律儀密護根門正知而住如是等類賢聖法中。不自調伏。不受學轉。於諸聖諦。無聞思修照了通達。又即於彼諸惡說法毘柰耶中。聞不正法。起邪勝解。於不如理生起如理顛倒妄想。於不如理。不如實知是不如理。又於聽聞正法如理。不如實知是其如理。由不知故。於諸所有惡說惡解有縛無脫。不應思惟顛倒法中。不能解了。而故思惟。於諸所有善說善解有脫無縛。應可思惟無顛倒法。所謂契經及應頌等。乃至廣說。不能解了。而不思惟。如是亦名非理作意。由此作意。不欲寂靜。不為調伏。不為涅槃。故名非理。

又復聽聞不正法故。依三言事增上緣力。顯示過去未來現在計我品類。即由如是增上力故。於三世境起不如理作意思惟。謂於過去。分別計我。或有或無。未來現在。當知亦爾。彼既如是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或緣所取事。或緣能取事。此不如理作意思惟。或即諸行分別有我。或離諸行分別有我。

彼於所計得決定時。若緣所取事。分別為我。或成常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有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或成斷見。由此見故作是思惟。我無其我。於現法中是實是常。若緣能取事。計有我見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於我。或謂我我先有今無。作是思惟。我今以我觀察無我。或復即緣能取之事。計無我見。於現法中。以其無我分別為我。作是思惟。我今以其無我隨觀昔曾有我。如是且說。所取能取差別五相。不如正理作意思惟五種見處。謂即三世所有諸行。分別有我。

又復由於不如正理比度作意。離於諸行分別有我。彼謂如是所計實我。或自能作感後有業。名能作者。或他令作。名等作者。或自能起現法士用。名能起者。或他令起。名等起者。或自己作後有業故。或他令作後有業故。感果異熟。名能生者。或自能起現士用故。或他等起現士用故。得士用果。名等生者。或由自見。或由他見。隨起言說。如是或由自聞覺知。或由他聞覺知。隨起言說。名能說者。或於妻子及奴婢等所有家屬。隨其所應施設教勅令住其處。如是亦復名能說者。或復當來業果已生。名能受者。或於現法諸士夫果已現等生。名等受者。或於過去彼彼生中。造作種種善不善業。今於現法領受種種彼果異熟。名領受者。或有乃至壽量減盡而便夭喪。能捨此蘊。能續餘蘊。若異此者。既無有我。云何得成如上所說諸所作事。是名第六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所攝見處。

如是諸見。且說皆以薩迦耶見。為其自性。能生其餘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有見趣。故名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