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順忍順諦忍 住忍位中 於所緣諦行相先廣後略 生世第一法 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順忍順諦忍 住忍位中 於所緣諦行相先廣後略 生世第一法 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

如世尊說。若有一類成就六法。於現法中。必不能得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云何六法。一不樂聞法。二雖聞說法而不囑耳。三雖囑耳聽。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於未證善法不勤求證。五於已證善法不勤守護。六不成就順忍。應知白品與此相違。(中略)

問。順忍。順諦忍。有何差別。義無異故。應知前說為善。問。因論生論。何故此忍獨名順諦。非煖頂耶。答。亦應說順諦煖。順諦頂。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義皆有故。復次言順諦者。謂極隨順聖諦現觀。忍極隨順聖諦現觀。煖頂不爾。故偏說忍。復次。忍隣近見道。煖頂不爾故。復次。忍與見道相似。煖頂不爾故。謂見道位唯法念住恒現在前。忍位亦爾。煖頂不然。謂彼初位雖但起法念住。而增進位亦得起餘三念住故。復次。忍位必有不出意樂趣入聖道。煖頂不爾故。復次修觀行者。於忍位中樂別觀諦。於頂位中樂別觀寶。於煖位中樂別觀蘊故。(中略)

復次以忍位中。或時以十六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十二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八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四行相觀察聖諦。煖頂位中。但以十六行相觀察聖諦故。復次。以忍位中無雜作意。煖頂位中有雜作意故。謂煖頂位。數數復起欲界善心。觀欲界苦為間雜已。復能引此善根現前。忍位不爾。復次以忍位中。唯別作意別觀諸諦。煖頂位中不如是故。謂煖頂位。雖別作意別觀諸諦。而於中間修總行相。總觀諸諦。謂觀一切有漏皆苦。觀一切行皆是無常。觀一切法皆空無我。唯觀涅槃是真寂靜。復次以忍位中。有時相續。有一剎那觀察聖諦。煖頂位中唯有相續觀聖諦故。復次以忍位中。漸略觀諦。極能隨順。趣向涅槃。如適他方以多貿少。煖頂位中不如是故。以如是等種種因緣。忍名順諦。煖頂不爾。

問。世第一法。何故不立順諦名耶。答。雖復此位一切皆勝。而於四諦不徧觀察故。不建立順諦之名。

問。忍為幾念住。答。現在唯一。雜緣法念住。未來具四。似見道故。問。忍為幾緣。答。為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為因緣者。謂與彼相應俱有同類等法為因緣。為等無間緣者。謂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緣。為所緣緣者。謂與能緣此心心所法為所緣緣。為增上緣者。謂除自性與餘一切有為法為增上緣。問。忍有幾緣。答。有四緣。有因緣者。謂此相應俱有同類法。有等無間緣者。謂已生頂。有所緣緣者。謂四聖諦。有增上緣者。謂除自性餘一切法。問。忍當言何界繫。答。應言唯色界繫。問。忍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三種。問。忍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應言三根相應。問。忍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或多心。或一心以增上忍一剎那故。問。忍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不退。如是等義。依上所說世第一法。如理應知。

問。緣何諦忍後入正性離生耶。有作是說。緣道諦忍後入正性離生。問。若爾。云何所緣行相不成倒錯。若倒錯者。云何不與入正性離生而作留難。答。此於所緣行相雖有倒錯。而於入正性離生不作留難。所以者何。已串習故。謂修行者於此串習。已成徑路。自在現前。如見道中。緣欲界忍智後。緣有頂忍智現在前。緣有頂忍智後。緣欲界忍智現在前。緣苦諦行相後。緣集諦行相現在前。緣集諦行相後。緣滅諦行相現在前。此等所緣行相雖有倒錯。而於現觀不作留難。已串習故。此忍亦爾。

若作是說。緣道諦忍後入正性離生者。則有三心同一所緣。同一行相。謂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二心同一行相。不同一所緣。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二心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智相應。餘心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如是說者。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所以者何。見道是無漏善根。有大勢力。雖所緣行相有倒錯。而於現觀不作留難。忍是有漏善根。無大勢力。若所緣行相有倒錯者。則於入正性離生便作留難。故修行者住忍位中。所緣行相。先廣後略。由此得入正性離生。

謂彼先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道。後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道。齊此名下忍。

從此以後。漸漸略之。謂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諸行道。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道。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色無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一切諸行道。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滅。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色無色界諸行因。漸次略去一切諸行滅。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後觀欲界諸行因。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因。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後觀色無色界苦。漸次略去一切諸行因。復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苦。彼於欲界苦。以四行相相續觀察。復漸略之。至一行相二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齊此名中忍。

彼復於欲界苦。一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此名上忍。

從此無間。復一剎那觀欲界苦。名世第一法。

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

譬如有人。欲從己國適於他國。多有財產不能持去。遂以易鍮。猶嫌其多。復以易金。猶嫌金重。復以貿易大價寶珠。持此寶珠隨意所往。行者亦爾。先廣觀察上下諸諦。後漸略之。乃至唯以一剎那心。觀欲界苦。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

若如是說。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則有四心同一所緣。同一行相。謂增上忍。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二心同一行相。不同一所緣。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二心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智相應。餘心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問。世第一法。亦如忍有三品耶。答。一相續中則無。多相續中則有。謂佛種性是上品。獨覺種性是中品。聲聞種性是下品。依六種性三根說亦爾。

312 世第一法 苦法智忍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二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世第一法 苦法智忍

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卷第二)

問。已知世第一法隨轉。生住老無常亦是。世第一法彼得。為亦是世第一法不。設是或非。俱有何失。若彼得亦是世第一法者。得聖果已。順決擇分應重現前。若彼得非世第一法者。何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而世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彼得定非世第一法。得聖果已。順決擇分不重起故。(中略)沙門果。成就所顯故。沙門果得是沙門果。世第一法等無間緣所顯。彼得既非等無間緣。亦不隨順如彼生等。故彼得非世第一法。煖頂忍得。亦非煖等。勿得聖已重現前故。(中略)

問。世第一法為幾念住。答。現在唯一。雜緣法念住。未來具四。似見道故。問。世第一法為幾緣。答。為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為因緣者。謂與彼相應俱有同類等法為因緣。為等無間緣者。謂與苦法智忍為等無間緣。為所緣緣者。謂與能緣此心心所法為所緣緣。為增上緣者。謂除自性與餘一切有為法為增上緣。問。世第一法有幾緣。答有四緣。有因緣者。謂此相應俱有同類等法。有等無間緣者。謂已生增上忍。有所緣緣者。謂欲界五蘊。有增上緣者。謂除自性餘一切法。

問。文雖不說。義必應有。云何出世第一法耶。答。苦法智忍是。謂此能持一切聖道故。(中略)

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中略)有作是說。此法都勝。故名第一。然約能開聖道門說。非據一切。謂現觀邊世俗智等。雖有如前所說勝事。然皆無力開聖道門。此法獨能。是故都勝。或有說者。此法於餘一切事勝。故名第一。謂現觀邊世俗智等所有勝事。皆由此成。所以者何。彼諸勝事若無此法開聖道門。體尚不修。況有勝用。要由此法開聖道門。方修彼體乃有勝用。彼諸勝事既由此成。故此於餘一切事勝。(中略)

復次體用有異。亦有差別。謂此能作苦法智忍等無間緣。故名為最。超過一切異生善根。故名為勝。映奪一切世俗善根。故名為長。能逮勝德。故名為尊。無二分故名為上。似無漏故名為妙。復次相用有異。亦有差別。謂是異生最後心故。猶如樹端名為最。能開聖道門。故名為勝。根猛利故名為長。以於一切順決擇分此最上。故名為尊。折伏一切煩惱冤。故名為上。引愛果故名為妙。(中略)

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

捨異生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捨異生性。問。誰正能捨異生性耶。為世第一法。為苦法智忍。設爾何失。若世第一法正能捨異生性者。云何住彼能捨彼耶。若苦法智忍正能捨異生性者。此在何位。為生時捨。為滅時捨。若生時捨者。云何未來能有所作。若滅時捨者。彼性已捨。復何所捨。有作是說。世第一法正能捨異生性。問。此既是異生法。云何住彼而能捨彼。答。住彼捨彼亦無有過。如調御者乘象調象。乘馬調馬。乘船御船。乘車御車。如勝怨士昇怨害怨。如伐樹人昇樹伐樹。世第一法亦復如是。依異生性而能捨之。或有說者。苦法智忍正能捨異生性。謂正生時捨異生性。於正滅位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如燈生時發明破闇。滅時燒炷熱器盡油。

問。云何未來能有所作。一法二用。理豈應然。答。於義無違。許亦何失。謂一切法。能於未來有作用者。總有三類。一者內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日等光明。三者內外法。如諸生相。一燈多用世所共知。苦法智忍二用何失。有餘師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資捨異生性。謂世第一與異生性雖恒相違。而力劣故不能獨捨。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捨異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緣。世第一法如無間道。苦法智忍如解脫道。捨異生性。是故世第一法與異生性。成就得俱滅。苦法智忍與異生性。不成就得俱生。

得聖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任持一切聖法。故且說彼以為聖性。又餘聖道雖亦聖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聖性。有餘師說。一切聖道皆是聖性。若不爾者。修道無學道中。應不成就聖性。是則不應名為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於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餘。云何乃言此得聖性。答。一切聖道能成聖者。皆名聖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亦名為得。如說燒衣。

捨邪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捨三種邪性。一業邪性。二趣邪性。三見邪性。業邪性者。謂五無間業。趣邪性者。謂三惡趣。見邪性者。謂五顛倒見。

問。於此位中。業趣邪性。先不成就。道類智時。捨見邪性。乃得究竟。如何可說此位能捨三邪性耶。答。由三緣故。此位名捨。一由不作故名捨。謂業邪性。二由不往故名捨。謂趣邪性。三由不行故名捨。謂見邪性。問。增上忍時三緣已具。何故此位乃說捨邪。答。今破彼依。故說捨彼。問。何謂彼依。答。無覆無記異生性。是謂諸煩惱依異生性。害諸有情。令於生死受諸苦故。如師子王。依止無覆無記窟穴。能害種種傍生等類。世第一法能捨彼依異生性故。說名捨彼。有餘師說。苦法智忍。是彼對治。世第一法。引之令生。故說捨彼。問。業趣邪性是修所斷。苦法智忍如何能治。答。苦法智忍能為五種對治。謂捨.斷.持.不作.不往對治。捨對治者。謂此能捨異生性故。斷對治者。謂此能斷欲界見苦所斷十隨眠故。持對治者。謂此能持一切後位諸聖道故。不作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作五無間故。不往對治者。謂此能令畢竟不往三惡趣故。

得正性者。謂此心心所法。能得苦法智忍。以能任持一切正法。故且說彼以為正性。又餘聖道雖亦正性攝。然非此所得。故不說之。有說見道皆是正性。有餘師說。一切聖道皆是正性。若不爾者。修道為學道中。應不成就正性。是則不應名為聖者。問。世第一法唯能引得苦法智忍。於苦法智尚不能得。況能得餘。云何乃言此得正性。答。一切聖道離顛倒故。皆是正性。種類同故。世第一法得彼一分。亦名為得。如說燒衣。

311 若不能起世第一法 能入正性離生 無有是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若不能起世第一法 能入正性離生 無有是處

佛世尊說。若有一類。於諸行中不能如理思惟。能起世第一法。無有是處。若不能起世第一法。能入正性離生。無有是處。若不能入正性離生。能得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無有是處。若有一類。於諸行中能如理思惟。起世第一法。斯有是處。(中略)

今尊者迦多衍尼子。何故造論。先說世第一法耶。(中略)

謂佛出世。眾生入法。凡有二種。一者世俗。二者勝義。世俗者。謂剃除鬚髮。被以法服。正信出家。勝義者。謂世第一法。無間引生苦法智忍。世俗入法有二種過。一者破戒。二者歸俗。勝義入法無如是過。隨其種性自在證得自乘功德。無退失故。

有說若有住此法時。無始時來。聖道門閉今創能開。捨未曾捨諸異生性。得未曾得所有聖道。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若有住此法時。捨異生名。得聖者名。捨異生數。得聖者數。捨異生分齊。得聖者分齊。捨異生種性。得聖者種性。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若有住此法時。得心不得心因。得明不得明因。得受不得受因。餘心所亦爾。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若有住此法時。捨曾習緣。得未曾習緣。捨共得不共。捨世間得出世間。捨有愛味得無愛味。捨耽嗜依得出離依。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有說為斷疑異生性。是故先說世第一法。謂或有疑此異生性。既無有始。應亦無終。今顯其有終。即世第一法。有說若有住此法時。異生過患。異生變異。異生虛誑。異生剛強。悉不復起。煖頂忍位或有起者。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異生起此法已。要至非異生位。方得命終。如異生非異生。如是未見諦已見諦。未得果已得果。未入正性離生。已入正性離生。未起現觀已起現觀。住不定聚。住正定聚。無聖道有聖道。無證淨有證淨。應知亦爾。煖頂忍等即不決定。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有說若有起此善根。唯一剎那。必無停滯。煖等不爾。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若有住此法時。異生身中念住等行修至究竟。煖等不爾。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若有住此法時。說名最初有漏心斷。無漏心續。餘位不爾。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此法能令異生可傾動身。而不傾動。是故先說。如妙高山踞金輪上。四方猛風不能傾動。如是異生安住此法。四倒惡見不能傾動。餘異生位即不如是。

有說此法猶如明相。能表始終。是故先說。謂如明相。表晝分始。及夜分終。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顯聖道始及異生終。如表始終。如是能表正度已度。趣入已出。加行究竟。應知亦爾。餘位不然。有說顯此。住同法中能有異相。是故先說。謂世第一法雖苦諦攝。而無間引生初滅苦道。雖有世間流轉老死。薩迦耶攝。而能引生初滅彼道。煖等不然。

有說顯此雖是世間緣。而能無間引初出世緣。餘位不爾。是故先說。如世間出世間緣。如是有垢無垢。有過無過。有毒無毒。有濁無濁。有身見無身見事。有顛倒事無顛倒事。有愛事無愛事。有隨眠事無隨眠事緣。應知亦爾。是故先說。有說若有住此法時。有勢有力能有所作。猶如健夫。謂於爾時。無間引起聖初止觀。及起聖見。慧首創冠。餘覺支鬘。餘位不爾。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有說此法其用最勝。能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無間能入正性離生。餘法不然。是故先說世第一法。有說行者住此法時。能捨輕動過妬羅綿柳疊絮等諸異生性。能於聖教 安住不動。如天帝幢。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有說行者住此法時。捨無始來令心心所。成不質直煩惱惡見。得未曾得令心心所。成質直性無漏聖道。有說行者住此法時。捨五補特伽羅同分。謂五無間者。得八補特伽羅同分。謂四向四果。是故先說世第一法。

有作是言。世第一法。由三事故。論先說之。一順經說。二止多謗。三此剎那得初聖果。順經止謗如前廣說。即此剎那得初聖果者。謂彼與世第一法為無間士用果。以如是等諸因緣故。此論先說世第一法。(中略)

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中略)

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為等無間緣。名入見道。為此滅已方名為入。為此住位即名入耶。(中略)世第一法。住時名入。問。若爾異生應即聖者。入聖道故。答。無如是過。世第一法至住位時。苦法智忍在正生位。未成就故。不名聖者。苦法智忍雖未已生。以在正生名等無間。世第一法。爾時為彼等無間緣。故名為入。由此故說。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310 世第一法 頂法頂墮煖法

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一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世第一法 頂法頂墮煖法

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有作是說。若五根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於此義中。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何故名世第一法。答。如是心心所法。於餘世間法。為最為勝。為長為尊。為上為妙。故名世第一法。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答。應言色界繫。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繫耶。答。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若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如是世第一法。應言欲界繫。然非以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乃以色界道能斷蓋制纏。令欲界纏。不復現起。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欲界繫。

何故此法不應言無色界繫耶。答。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若入正性離生。先現觀無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欲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無色界事。後合辯欲色界事。如是世第一法。應言無色界繫。然入正性離生。先現觀欲界苦為苦。後合現觀色無色界苦為苦。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合辯色無色界事。是故世第一法。不應言無色界繫。復次。入無色定除去色想。非除色想能知欲界。

若緣此法。起苦法智忍。即緣此法。起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或有尋有伺。或無尋唯伺。或無尋無伺。云何有尋有伺。答。若依有尋有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無尋唯伺。答。若依無尋唯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無尋無伺。答。若依無尋無伺三摩地。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應言或樂根相應。或喜根相應。或捨根相應。云何樂根相應。答。若依第三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喜根相應。答。若依初二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云何捨根相應。答。若依未至.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一心。何故此法非多心耶。答。從此心心所法無間。不起餘世間心。唯起出世心。若當起餘世間心者。為劣為等為勝。若當劣者。應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非以退道能入正性離生故。若當等者。亦不能入正性離生。何以故。先以此類道。不能入正性離生故。若當勝者。先應非世第一法。後方是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不退。何故此法定不退耶。答。世第一法。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譬如壯士度河度谷度山度崖。中間無能迴轉彼身。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先所發起增上身行未至所趣。必不止息。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此彼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如贍部洲。有五大河。一名殑伽。二名閻母那。三名薩洛踰。四名阿氏羅筏底。五名莫醯。如是五河。隨順大海。趣向大海。臨入大海。中間無能迴轉彼流。還至本處或往餘處。彼決定能流入大海。世第一法亦復如是。隨順諦。趣向諦。臨入諦。彼此中間。無容得起不相似心。令不得入聖諦現觀。

復次世第一法。與苦法智忍。作等無間緣。無有一法。速疾迴轉過於心者。可於爾時能作障礙。令不得入聖諦現觀。是故此法。決定不退。

云何頂。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如世尊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於佛法僧  生起微小信   儒童應知彼  名已得頂法    

云何頂墮。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彼於異時。不親近善士。不聽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故名頂墮。如佛即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人於如是  三法而退失   我說彼等類  應知名頂墮    

云何煖。答。若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受。如世尊為馬師井宿二苾芻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及毘奈耶。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無少分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