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七處善 三觀義

雜阿含經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七處善 三觀義

(四二)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云何比丘七處善。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跡。如是受滅道跡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為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云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如是想滅如實知。云何想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想滅道跡。如是想滅道跡如實知。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滅如實知。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如是識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云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跡。如是識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云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實知。比丘。是名七處善。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

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16 順決擇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 順解脫分善根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順決擇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 順解脫分善根

問。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集一切善根。謂從布施乃至七處善。皆以迴向解脫。是其意趣。問。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定。問。煖以何為因。答。前生自地同類善根。問。煖誰為所緣。答。四聖諦。問。煖以何為果。答。以頂為近士用果。問。煖誰為等流。答。後生自地同類善根。問。煖誰為異熟。答。色界五蘊。問。順決擇分亦能牽引眾同分不。有說不能。所以者何。厭背有故。謂此善根厭背諸有。於眾同分但能圓滿不能牽引。有說亦能。謂此善根雖厭背有。而能牽引隨順聖道眾同分果。謂此所招眾同分果。增上熾盛。微妙殊勝。無有災橫。順勝善品。問。煖有何勝利。答。能與涅槃作決定因。有說得煖。定不斷善。問。煖有幾行相。答。十六行相。問。煖為緣名。為緣義。答。名義俱緣。問。煖為聞所成。為思所成。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問。煖為欲界繫。為色界繫。為無色界繫。答。唯色界繫。問。煖為在定。為不在定。答。唯在定。問。煖為有尋有伺。為無尋唯伺。為無尋無伺。答。具三種。問。煖為樂根相應。為喜根相應。為捨根相應。答。三根相應。問。煖為一心。為多心。答。多心。問。煖為可退。為不可退。答。可退。

頂意趣者。謂從布施乃至煖。果者。以忍為近士用果。勝利者。不斷善根。有說亦不作無間業。餘如煖說。忍意趣者。謂從布施乃至頂。果者。以世第一法為近士用果。勝利者。不退。不作無間業。不墮惡趣。有說亦不執我。餘如頂說。世第一法意趣者。謂從布施乃至忍。所緣者。唯苦諦。果者。以苦法智忍為近士用果。勝利者。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行相者。苦諦四行相。一心多心者。當言一心。餘如忍說。(中略)

問。修煖加行。其相云何。答。以要言之。三慧為相。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問。云何修習聞所成慧。答。修觀行者。或遇明師。為其略說諸法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或自讀誦素怛纜藏。毘奈耶藏。阿毘達磨藏。令善熟已。作如是念。三藏文義甚為廣博。若恒憶持。令心厭倦。三藏所說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處五蘊。作是念已。先觀察十八界。彼觀察時立為三分。謂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眼界。乃至此名意識界。自相者。謂此是眼界自相。乃至此是意識界自相。共相者。謂十六行相所觀十八界。十六種共相。彼緣此界修智修止。

於十八界修智止已。復生厭倦。作如是念。此十八界即十二處。故應略之入十二處。謂十色界即十色處。七心界即意處。法界即法處。彼觀察此十二處時。立為三分。謂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眼處。乃至此名法處。自相者。謂此是眼處自相。乃至此是法處自相。共相者。謂十六行相所觀十二處。十六種共相。彼緣此處修智修止。

於十二處修智止已。復生厭倦。作如是念。此十二處。除無為即五蘊。故應略之入於五蘊。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即色蘊。意處即識蘊。法處中受即受蘊。想即想蘊。餘心所法不相應行即行蘊。彼觀察此五蘊時。立為三分。謂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色蘊。乃至此名識蘊。自相者。謂此是色蘊自相。乃至此是識蘊自相。共相者。謂十二行相所觀五蘊。十二種共相。彼緣此蘊修智修止。

於五蘊修智止已。復生厭倦。作如是念。此五蘊并無為。即四念住。故應略之入四念住。謂色蘊即身念住。受蘊即受念住。識蘊即心念住。想行蘊并無為。即法念住。彼觀察此四念住時。立為三分。謂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身念住。乃至此名法念住。自相者。謂此是身念住自相。乃至此是法念住自相。共相者。謂十六行相所觀四念住。十六種共相。彼緣此念住修智修止。

於四念住修智止已。復生厭倦。作如是念。此四念住。除虛空非擇滅。即四聖諦。故應略之入四聖諦。謂有漏法。果分即苦諦。因分即集諦。擇滅即滅諦。對治即道諦。彼觀察此四聖諦時。立為三分。謂名故。自相故。共相故。名者。謂此名苦諦。乃至此名道諦。自相者。謂此是苦諦自相。乃至此是道諦自相。共相者。謂四行相所觀苦諦。四種共相。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四行相所觀集諦。四種共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緣。四行相所觀滅諦。四種共相。一滅。二靜。三妙。四離。四行相所觀道諦。四種共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彼緣此諦修智修止。

於四聖諦修智止時。如見道中。漸次觀諦。謂先別觀欲界苦。後合觀色無色界苦。先別觀欲界集。後合觀色無色界集。先別觀欲界滅。後合觀色無色界滅。先別觀欲界道。後合觀色無色界道。如是觀察四聖諦時。猶如隔絹觀諸色像。齊此修習。聞所成慧方得圓滿。依此發生思所成慧。修圓滿已。次復發生修所成慧。即名為煖。煖次生頂。頂次生忍。忍次生於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生見道。見道次生修道。修道次生無學道。如是次第。善根滿足。

善根有三種。一順福分。二順解脫分。三順決擇分。順福分善根者。謂種生人生天種子。生人種子者。謂此種子。能生人中高族大貴。多饒財寶。眷屬圓滿。顏貌端嚴。身體細渜。乃至或作轉輪聖王。生天種子者。謂此種子。能生欲色無色天中。受勝妙果。或作帝釋魔王梵王。有大威勢。多所統領。順解脫分善根者。謂種決定解脫種子。因此決定。得般涅槃。順決擇分善根者。謂煖頂忍世第一法。

此中應廣分別順解脫分善根。問。此善根以何為自性。答。以身語意業為自性。然意業增上。問。此善根為在意地。為五識身。答。在意地。非五識身。問。此善根為加行得。為離染得。為生得耶。答。唯加行得。有說亦是生得。評曰前說者好。加行起故。問。此善根為聞所成。為思所成。為修所成耶。答。聞思所成。非修所成。有說亦是修所成。評曰前說者好。唯欲界繫故。問。此善根於何處起。答。於欲界起。非色無色界。欲界中人趣起。非餘趣。人趣中三洲起。非北俱盧。問。此善根於何時種。答。佛出世時。要有佛法方能種故。有餘師說。雖無佛法。若遇獨覺。亦能種此善根。問。此善根依何身起。答。亦依男身。亦依女身。

問。為因何事種此善根。答。或因施。或因戒。或因聞。而不決定。所以者何。意樂異故。謂或有人因施一摶食。或乃至一淨齒木。即能種殖解脫種子。如戰達羅等。彼隨所施皆作是言。願我因斯。定得解脫。或有雖設無遮大會。而不能種解脫種子。如無暴惡等。彼隨所施皆求世間富貴名稱。不求解脫。或有受持一晝一夜八分齋戒。即能種殖解脫種子。或有受持盡眾同分別解脫戒。而不能種解脫種子。或有讀誦四句伽他。即能種殖解脫種子。或有善通三藏文義。而不能種解脫種子。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

問。若有種殖此善根已。為經久如能得解脫。答。若極速者。要經三生。謂初生中種此種子。第二生中令其成熟。第三生中即能解脫。餘則不定。謂或有人種順解脫分善根已。或經一劫。或經百劫。或經千劫流轉生死。而不能起順決擇分。或復有人起順決擇分善根已。或經一生。或經百生。或經千生流轉生死。而不能入正性離生。

315 煖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煖法

問。何故名煖。答。智於境轉。故有勝智煖生。能燒諸煩惱薪。故名為煖。猶如鑽火。上下相依有火煖生。能燒薪等。有說諸有相依故有墮。有智煖生。能令諸有皆悉萎悴。故名為煖。猶如夏時聚花為𧂐。花生煖氣。還自萎悴。又如夏時積聚糞壤中生煖氣。還自腐爛。有說諸蘊相依故有墮。蘊智煖生。能燒蘊林。令其永滅。故名為煖。如竹等相摩煖生。能燒彼林令為灰燼。尊者妙音作如是說。依求解脫有善根生。是聖道日前行前相。故名為煖。如日將出。明相先現。復次。依求解脫有善根生。是聖道火前行前相。故名為煖。如火將然。烟為前相。

云何煖。答。若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愛。即信名愛。故名信愛。於正法中有信愛者。說緣道諦信。於毘奈耶中有信愛者。說緣滅諦信。問。此煖善根。具以十六行相。緣四聖諦。何故此中。但說緣滅道諦。非苦集耶。答。依勝說故。謂四諦中滅道是勝。出生死故。餘如頂中廣說。有說於正法中。有信愛者。說緣三諦信。於毘奈耶中。有信愛者。說緣滅諦信。以煖具緣四聖諦故。

問。緣滅道諦。可爾是可信事。是生信處。是所歸依應信愛故。緣苦集諦云何可爾。煩惱惡行及所得果。猶如糞穢深可厭患。不應於中生信愛故。答。信有二種。一者信可。二者信愛。於滅道諦具二種信。於苦集諦雖無信愛。而有信可。故緣苦集亦生於信。餘廣說如頂。

問。諸於正法毘奈耶中。有少信愛者。彼皆得煖耶。答。不爾。所以者何。煖是色界定地修地十六行相所攝善根。此中說有如是信愛。非餘信愛。故言不爾。此中尊者引經為證。如世尊為馬師井宿二苾芻說。此二愚人。離我正法及毘奈耶。譬如大地去虛空遠。此二愚人。於我正法毘奈耶中。無少分煖。此經文句。雖已隱沒。而作論者以願智力引之為證。

問。此煖善根殊勝微妙住寂靜地。世尊何故名少分耶。答。此於所餘順決擇分最微小故。得少分名。有說此於正法毘奈耶中。觀事不共微小善根後邊生故。說名少分。

問。諸有未得煖善根者。皆如此二被訶擯耶。答。不爾。所以者何。世尊所化總有三種。一於佛法有意樂。二於佛法息意樂。三於佛法無意樂。此二苾芻於佛正法。全無意樂。故佛訶擯。諸如是類亦被訶擯。非餘未得煖善根者。有說此二苾芻。捨離親愛歸佛出家。然於正法毘奈耶中。全無信愛可以攝受。故佛訶擯。非餘未得煖善根者。

即彼經中。世尊先告馬師井宿二苾芻言。吾當為汝說四句法。汝欲知不。當恣汝意。二苾芻言。我今何用知尊法為。問。此中何者是四句法。有說四聖諦是。所以者何。彼不見諦造惡行故。有說四念住是。所以者何。彼由顛倒造惡行故。有說四正斷是。所以者何。彼由懈怠造惡行故。有說四神足是。所以者何。彼闕勝德造惡行故。有說四聖種是。所以者何。彼貪利養造惡行故。有說四沙門果是。所以者何。彼實未得四沙門果。而稱我得。造惡行故。有說四無量是。所以者何。彼由貪瞋嫉妬增上。造惡行故。有說四靜慮是。所以者何。彼由欲界煩惱增上。造惡行故。有說四善巧是。謂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所以者何。彼愚因果。造惡行故。有說即四種順決擇分善根是。所以者何。佛說彼二人無少分煖故。有說即增一阿笈摩中。四法迹是。一無貪法迹。二無瞋法迹。三正念法迹。四正定法迹。有說即雜阿笈摩中。四句法是。如彼頌言  

賢聖法中善言最  二常愛言遠不愛   三常實言離虛誑  四常法言遠非法

如是說者。四聖諦是。彼愚諦理背聖教故。

314 頂法 頂墮 云何得頂 云何捨頂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六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頂法 頂墮 云何得頂 云何捨頂

云何頂。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問。何故名頂。答。如山頂故。謂如山頂。人不久住。若無諸難。便過此山。更至餘山。若有諸難。即還退下。如是行者。至頂位中必不久住。若無諸難。便進至忍。若有諸難。還退住煖。(中略)順決擇分總有二種。一可退。二不可退。可退中。下者名煖。上者名頂。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世第一法。此於可退順決擇分中。勝故名頂。

問。何故此信名小量耶。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欲界名小。以下劣故。此在欲界故名小量。有說此信應名異量。量謂決定信順印可。故名為量。煖是第一。頂是第二。此異於前。故名異量。有說此信應名少量。以頂位中不久住故。如露懸枝不久停住。應作是說。此頂但應名小量信。在可退位。樂觀寶故。此中於佛僧生小量信者。說緣道諦信。於法生小量信者。說緣滅諦信。問。此頂善根。具以十六行相緣四聖諦。何故此中。但說緣滅道諦。非苦集耶。答。依勝說故。謂四諦中滅道是勝。出生死故。復次。滅道二諦清淨無垢離過微妙。是可信事。是生信處。是所歸依。是故偏說。復次。滅道二諦非唯可信。亦是可求。難可證得。極可欣故。苦集不爾。是故不說。復次。為受化者生信樂故。若佛為彼說苦集諦。便作是念。我無始來。為此鄙劣煩惱惡行。及所得果擾亂逼迫。寧可信樂。若說滅道。便深信樂。不欲捨離。故於此中。偏說滅道。有說於佛僧。生小量信者。說緣道諦信。於法生小量信者。說緣三諦信。以頂具緣四聖諦故。

問。緣滅道諦。可爾是可信事。是生信處。是所歸依應信樂故。緣苦集諦云何可爾。煩惱惡行及所得果。猶如糞穢深可厭患。不應於中生信樂故。答。信有二種。一者信可。二者信樂。於滅道諦具二種信。於苦集諦雖無信樂。而有信可。故緣苦集亦生於信。如人掘地求水寶等。具二種信。一者信可。謂信地中有水寶等故。二者信樂。謂信水等是可欣樂故。脇尊者言。為厭患苦集故。稱讚滅道。謂此滅道寂靜美妙。止息對治下劣鄙穢苦集法故。如人風雨所逼惱故。稱讚舍宅。故於四諦皆可生信。然於道諦。亦非一切具二種信。謂隨信行者。於隨法行道。具二種信。謂信可彼。信樂彼故。隨法行者。於隨信行道。唯有一信。謂雖信可彼。而不信樂彼故。信勝解者。於見至道。具二種信。見至者於信勝解道。唯有一信。時解脫者。於不時解脫道。具二種信。不時解脫者。於時解脫道。唯有一信。佛於佛道。具二種信。於二乘道。唯有一信。獨覺於二道。具二種信。於聲聞道。唯有一信。聲聞於三道皆具二信。此中尊者。欲令前義得成立故。復引契經。如世尊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於佛法僧  生起微小信   儒童應知彼  名已得頂法    

問。此頂善根。十六行相觀四聖諦。何故世尊為摩納婆說信三寶。答。彼於三寶愚惑不信。然三寶希有難可值遇。欲令信解。故為說之。有說彼摩納婆為苦所逼欲求出要。來詣佛所。說是頌言  

為苦所逼諸眾生  不知出要來詣佛   唯願為說除眾患  如熱所逼入涼池    

出苦之要。無過三寶。故佛為說於三寶信。有說欲令所化於佛法中深生信重。故佛為說於佛法僧生微小信。若佛為說四聖諦者。所化有情便作是念。我等何用信重如是煩惱惡行顛倒見趣。及所得果苦集諦為。若佛為說佛法僧寶。彼便踊躍深生信重。有說隨修行者樂別觀故。謂修行者於煖位中樂別觀蘊。於頂位中樂別觀寶。於忍位中樂別觀諦。故於頂位說信三寶。

如世尊告阿難陀言。吾今為汝等。說頂及頂墮。謂聖弟子。於五取蘊。起作有為緣生法中。思量觀察。此是無常苦空無我。彼即於如是思量觀察時。有忍有見。有欲樂。有行解。有見審慮忍。如是名為頂。

問。何故世尊為波羅衍拏。說信為頂。為諸新學苾芻。說慧為頂耶。答。佛善知法相及善知根器。應為說者即為說之。餘無此能。故不應問。(中略)復次。佛隨所闕而為說故。謂波羅衍拏有慧闕信。故為彼說信為頂。新學苾芻有信闕慧。故為彼說慧為頂。復次。為止諂曲及愚癡故。謂波羅衍拏是婆羅門種。雖有智慧而闕淨信。無信之慧增長諂曲。為止彼諂曲故。說信為頂。新學苾芻是釋迦種。雖有淨信而闕智慧。無慧之信增長愚癡。為止彼愚癡故。說慧為頂。復次。世尊所化有利根者。有鈍根者。為利根者說信為頂。為鈍根者說慧為頂。(中略) 

於三時中。諸業煩惱極與行者而作留難。一從頂入忍時。能感惡趣諸業煩惱極為留難。義言行者若入忍位。定不復受諸惡趣生。我於誰身受異熟果。二聖者離欲染時。能感欲界諸業煩惱極為留難。義言行者若離欲染。於欲界生。定不復受我於誰身受異熟果。三得阿羅漢果時。能感後有諸業煩惱極為留難。義言行者若得阿羅漢果。定不復受一切生死。我於誰身受異熟果。(中略)

云何頂墮。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增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彼於異時。不親近善士。不聽聞正法。不如理作意。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故名頂墮。問。何故作此論。答。前雖說頂自性。而未說頂云何得。云何捨。今欲說之。故作此論。

親近善士者。謂親近善友。聽聞正法者。謂屬耳聽聞如理所引。訶毀流轉。讚歎還滅。順瑜伽法。如理作意者。謂自內正解。信佛菩提法是善說增修妙行者。顯信三寶。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者。顯信五蘊。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者。顯信四諦。此中信佛菩提。乃至信善施設道諦。皆共顯示法隨法行。此及前三即是顯示四預流支。是名得頂。

問。佛為何等所化有情。於頂位中顯示三寶。復為何等顯示五蘊。又為何等顯示四諦。答。為愚寶者顯示三寶。為愚蘊者顯示五蘊。為愚諦者顯示四諦。復次。為初業者顯示三寶。為已串習者顯示五蘊。為已超作意者顯示四諦。復次。為鈍根者顯示三寶。為中根者顯示五蘊。為利根者顯示四諦。復次。為疑行者顯示三寶。為我慢行者顯示五蘊。為諸邪見損覺慧者顯示四諦。有作是說。為樂廣者顯示三寶。為樂略者顯示四諦。為樂廣略者顯示五蘊。是名三種所為差別。

已說得頂。云何捨頂。彼於異時者。謂彼散亂時。不親近善士者。謂親近惡友。不聽聞正法者。謂作意聽聞非理所引。讚歎流轉。訶毀還滅。違瑜伽法。不如理作意者。謂自內邪解。於已得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者。謂於已得。即頂位中。頂等流世俗信。退沒破壞。移轉亡失。此中尊者。欲令頂墮義得成立故。復引契經為證。如佛即為波羅衍拏摩納婆說  

若人於如是  三法而退失   我說彼等類  應知名頂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