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三學起諸邪行 所起正行 云何名法住智 名涅槃智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三學起諸邪行 所起正行 云何名法住智 名涅槃智

復次。有三種法。是諸世間所愛所樂。依內而說。一者勢力。二者妙色。三者壽命。復有違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愛樂三種別法。一者疾病。二者衰老。三者夭沒。若於三學起邪行時。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沒。若於三學起正行時。即能超越如是三事。云何三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於初學中有所毀犯。或觀於自或觀於他無有羞恥。既自安住無羞恥已。便於一切惡不善法。不自防護。既於彼法不自護已。於佛法僧不起恭敬。於諸所學教授教誡。都無敬忌。由是因緣。若於此事他正諫舉。便於彼言不能忍受。自亦於彼默不與語。於處非處能正諫舉補特伽羅。憎背遠避。於行邪行同己法者。親近交遊。好共安止。由與惡友共安止故。於諸賢聖尚生憎背。況當詣彼躬申敬覲。 設復往彼為說正法。憎背聖故。而不欲聞。設暫屬耳。心無敬順。唯懷違諍。不為知解而有聽聞。於處非處分別正行諸智論中。不樂安住。彼由內懷違諍心故。雖有聽聞。而不信受。亦不依行。又諸賢聖默不與語。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與語教授教誡。彼既自然無法自制。又為賢聖之所棄捨。於其內心恒不寂靜。外身語意猥雜而住。勃惡貪婪。疆口憍傲。於如是事不見過罪。多所毀犯不如法悔。由數習故。漸次毀犯一切尸羅。當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學所起正行。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謂於行時。不如正理執取境界。諸相隨好。由是因緣發起妄念。即於其中不觀過患。煩惱生已堅執不捨。由是因緣不正知住。或於住時。居遠離處。無有第二。即以忘念不正知住為所依止。心外馳散。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學所起正行。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離近賢聖。依近惡友。聞不正法勝解為因。不如正理思擇諸法。於諸惡欲及諸惡見。喜樂受行。或於廣大所學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輕蔑。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學所起正行。

此中異生補特伽羅。依止如是三種學中所起邪行。無有堪能超異生地。無倒趣入正性離生。永斷三結。由不永斷三種結故。無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羅漢。於現法中無餘永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於三學中。如實正行一切白品。廣說乃至。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謂如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又復云何名涅槃智。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竟寂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於苦。若苦因緣。住厭逆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中略)

由四種相。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一能趣寂靜。能令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二能般涅槃。能令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三能趣菩提。能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四善逝分別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復次。具四圓滿。能生聖處。若隨有一。成此圓滿。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時。名曰善來。善出家者。云何名為四種圓滿。一增上意樂圓滿。二根圓滿。三智圓滿。四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

增上意樂圓滿者。謂如有一。於般涅槃極淨修治增上意樂。方乃出家。非為債主及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廣說。當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於聖處。根圓滿者。謂如有一。眼耳無闕。非半擇迦。不缺支分。由得如是根無缺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堪任出家。說正法時堪能聽受。智圓滿者。謂如有一。性不愚戇。無有下品愚癡障故。亦不瘖瘂。無有中品愚癡障故。非手代言。無有上品愚癡障故。離三種智愚癡障故。有力能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者。謂如今時。有薄伽梵釋迦牟尼出現於世。是為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若廣解釋。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宣說正法。趣寂靜等。廣說如前。當知此中生聖處故。名為善來。善得出家。根無缺故。不愚戇故。不瘖瘂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獲得具足人身。

註: 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321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略篇)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略篇)

如是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有違犯及無違犯。是染非染。軟中上品。應當了知。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淨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懶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淨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淨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淨苾芻。恒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其大欲。而無喜足。於諸利養及以恭敬。生著不捨。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無違犯者。謂為斷彼生起樂欲。發勤精進。攝彼對治。雖勤遮遏。而為猛利性惑所蔽。數起現行。(中略)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持種種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寶。及持種種眾多上妙財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或恚惱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捨有情故。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違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或心狂亂。或觀受已心生染著。或觀後時彼定追悔。或復知彼於施迷亂。或知施主隨捨隨受。由是因緣定當貧匱。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盜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緣多生過患。或殺或縛。或罰或黜。或嫌或責。違拒不受。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他來求法。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嫉妬變異。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不施其法。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諸外道伺求過短。或有重病。或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或於是法未善通利。或復見彼不生恭敬。無有羞愧。以惡威儀而來聽受。或復知彼是鈍根性。於廣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當生邪見。增長邪執。衰損惱壞。或復知彼。法至其手轉布非人。而不施與。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於諸暴惡犯戒有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由彼暴惡犯戒為緣。方便棄捨。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棄捨。由忘念故。不作饒益。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何以故。非諸菩薩。於淨持戒身語意業寂靜現行諸有情所。起憐愍心欲作饒益。如於暴惡犯戒有情。於諸苦因而現轉者。無違犯者。謂心狂亂。或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或為將護多有情心。或護僧制。方便棄捨。不作饒益。皆無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諸有情類未淨信者令生淨信。已淨信者令倍增長。於中菩薩與諸聲聞。應等修學無有差別。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尚不棄捨將護他行。為令有情未信者信。信者增長學所學處。何況菩薩利他為勝。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如薄伽梵。於別解脫毘奈耶中。為令聲聞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建立遮罪。制諸聲聞令不造作。於中菩薩與諸聲聞不應等學。何以故。以諸聲聞自利為勝。不顧利他。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不顧自利。於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得名為妙。如是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里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鉢亦爾。如求衣鉢。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畜種種憍世耶衣諸坐臥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復過是數亦應取積。如是等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制止遮罪。菩薩不與聲聞共學。安住淨戒律儀菩薩。於利他中。懷嫌恨心。懷恚惱心。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有懶惰懈怠忘念無記之心。少事少業少悕望住。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謂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眾生或以善心。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於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劫盜賊奪他財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於彼有情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逼而奪取。勿令受用如是財故。當受長夜無義無利。由此因緣。所奪財寶。若僧伽物還復僧伽。窣堵波物還窣堵波。若有情物還復有情。又見眾主或園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縱情受用。菩薩見已思擇彼惡。起憐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業。當受長夜無義無利。隨力所能。廢其所主。菩薩如是雖不與取。而無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處在居家。見有母邑現無繫屬。習婬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菩薩見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亦當令其捨不善業。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習如是穢染之法。而無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一切不應行非梵行。

又如菩薩。為多有情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刖手足難。劓鼻刵耳剜眼等難。雖諸菩薩為自命難。亦不正知。說於妄語。然為救脫彼有情故。知而思擇故說妄語。以要言之。菩薩唯觀有情義利。非無義利。自無染心。唯為饒益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說異語。說是語時。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惡朋友之所攝受。親愛不捨。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能隨力說離間語。令離惡友捨相親愛。勿令有情。由近惡友。當受長夜無義無利。菩薩如是以饒益心。說離間語乖離他愛。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麁惡語猛利訶擯。方便令其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以饒益心。於諸有情出麁惡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信樂倡伎吟詠歌諷。或有信樂王賊飲食婬蕩街衢無義之論。菩薩於中皆悉善巧。於彼有情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現前為作綺語相應。種種倡伎吟詠歌諷王賊飲食婬衢等論。令彼有情歡喜引攝。自在隨屬。方便獎導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菩薩如是現行綺語。無所違犯。生多功德。(下略)

320 菩薩一切戒 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菩薩一切戒 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云何菩薩一切戒。謂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三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

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眾別解脫律儀。即是苾芻戒。苾芻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為攝善法戒。此復云何。謂諸菩薩依戒住戒。於聞於思。於修止觀。於樂獨處。精勤修學。如是時時。於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於尊長勤修敬事。於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於諸妙說施以善哉。於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讚美。於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於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時時發起種種正願。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於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於身語意住不放逸。於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友。於自愆犯審諦了知深見過失。既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於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如是等類所有引攝護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戒。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何等十一。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贍侍病等亦作助伴。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又諸菩薩於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又諸菩薩於墮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護。令離如是諸怖畏處。又諸菩薩於諸喪失財寶親屬諸有情類。善為開解令離愁憂。又諸菩薩於有匱乏資生眾具諸有情類。施與一切資生眾具。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御眾。又諸菩薩隨順世間事務言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以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於所餘事。心皆隨轉。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言進學。又諸菩薩於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樂增上意樂。調伏訶責治罰驅擯。為欲令其出不善處。安置善處。又諸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入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云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善護律儀戒。善修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

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捨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如有貧庶為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捨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於未來世天魔王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於彼妙欲尚如實觀。猶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餘諸欲。

又諸菩薩既出家已。於現在世尊貴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審觀。尚如變吐。曾不味著。何況於餘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

又諸菩薩常樂遠離。若獨靜處。若在眾中。於一切時。心專遠離寂靜而住。不唯於是尸羅律儀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無量菩薩等持。為欲引發證得自在。

又諸菩薩雖處雜眾。而不樂為乃至少分不正言論。居遠離處。不起少分諸惡尋思。或時失念暫爾現行。尋便發起猛利悔愧。深見其過。數數悔愧。深見過故。雖復暫起不正言論諸惡尋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於彼獲得無復作心。由此因緣則能拘檢。習拘檢故。漸能如昔於彼現行深生喜樂。於今安住。彼不現行喜樂亦爾。又能違逆。令不現起。

又諸菩薩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及聞已入大地菩薩廣大無量不可思議長時最極難行學處。心無驚懼。亦不怯劣。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漸次修學。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常察己過。不伺他非。普於一切兇暴犯戒諸有情所。無損害心。無瞋恚心。菩薩於彼由懷上品法大悲故。現前發起深憐愍心。欲饒益心。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雖復遭他手足塊石刀杖等觸之所加害。於彼尚無少恚恨心。況當於彼。欲出惡言。欲行加害。況復發言毀辱訶責。以少苦觸作不饒益。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具足成就五支所攝不放逸行。一前際俱行不放逸行。二後際俱行不放逸行。三中際俱行不放逸行。四先時所作不放逸行。五俱時隨行不放逸行。謂諸菩薩。於菩薩學正修學時。若於過去已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前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未來當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後際俱行不放逸行。若於現在正所違犯。如法悔除。是名菩薩中際俱行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先於後時當所違犯。發起猛利自誓欲樂。謂我定當如如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令無所犯。是名菩薩先時所作不放逸行。若諸菩薩。即以如是先時所作不放逸行為所依止。如如行所應行。如如所應住。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住。不起毀犯。是名菩薩俱時隨行不放逸行。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覆藏自善。發露己惡。少欲喜足。堪忍眾苦。性無憂慼。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詐等一切能起邪命之法。菩薩成就如是十支。名住律儀戒。

善護律儀戒。謂不顧戀過去諸欲。又不希求未來諸欲。又不耽著現在諸欲。又樂遠離。不生喜足。又能掃滌不正言論諸惡尋思。又能於己不自輕蔑。又性柔和。又能堪忍。又不放逸。又能具足軌則淨命。

又諸菩薩已能安住攝善法戒。若於身財少生顧戀。尚不忍受。何況其多。又於一切犯戒因緣.根本煩惱.少分煩惱.忿恨等生。亦不忍受。又於他所發生恚害怨恨等心。亦不忍受。又於所起懈怠懶惰。亦不忍受。又於所起等至味著.等至煩惱。亦不忍受。又於五處如實了知。謂如實知善果勝利。又能如實了知善因。又能如實知善因果倒與無倒。又如實知攝善法障。是諸菩薩能於善果見大勝利。尋求善因。為攝善故如實了知倒與無倒。由此菩薩獲得善果。不於無常妄見為常。不於其苦妄見為樂。不於不淨妄見為淨。不於無我妄見為我。如實了知攝善法障。為攝善故速疾遠離。菩薩由此十種相故。名住攝善法戒。速能攝善一切種相。謂施漸次。若戒漸次。若忍漸次。若精進漸次。若靜慮漸次。及五種慧。

又諸菩薩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種饒益有情戒。於一一相中成就一切種。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彼彼事業。皆為助伴。謂於思量所作事業。及於功用所作事業。悉能與彼而作助伴。或於道路若往若來。或於無倒事業加行。或於守護所有財物。或於和合展轉乖離。或於義會。或於修福皆為助伴。於諸救苦亦為助伴。謂於遭遇疾疫有情。瞻侍供給。盲者啟導。聾者撝義。手代言者曉以想像。迷方路者示以遇途。支不具者惠以荷乘。其愚騃者誨以勝慧。為貪欲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貪欲纏苦。如是若為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疑纏等苦。欲尋思纏所苦有情。開解令離欲尋思苦。如欲尋思。恚.害.親里.國土.不死.輕侮相應.族姓相應所有尋思。當知亦爾。他蔑他勝所苦有情。開解令離被蔑勝苦。行路疲乏所苦有情。施座施處。調身按摩。令其止息勞倦眾苦。(下略)

319 云何諸魔 云何魔所作事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譯

云何諸魔 云何魔所作事

當知諸魔。略有四種。魔所作事。有無量種。勤修觀行諸瑜伽師。應善徧知。當正遠離。云何四魔。一蘊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蘊魔者。謂五取蘊。煩惱魔者。謂三界中一切煩惱。死魔者。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殀喪殞歿。天魔者。謂於勤修勝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三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

當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種建立四魔。謂依已生。已入現在五取蘊故。方有其死。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夭喪殞歿。諸有情類。命根盡滅殀喪殞歿。是死自性。勤修善者。為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為障礙。由障礙故。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又魔於彼或有暫時不得自在。謂世間道離欲異生。或在此間或生於彼。或魔於彼得大自在。謂未離欲。若未離欲。在魔手中隨欲所作。若世間道而離欲者。魔縛所縛未脫魔罥。由必還來生此界故。

云何魔事。謂諸所有能引出離善法欲生。耽著諸欲。增上力故尋還退捨。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密護根門。於諸所有可愛色聲香味觸法。由執取相執取隨好。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於食知量於諸美味不平等食。由貪愛欲。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精勤修習初夜後夜覺寤瑜伽。於睡眠樂。於偃臥樂。於脇臥樂。由懈怠力。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若正安住。正知而住。於往來等諸事業時。若見幼少盛年美色諸母邑等。由不如理執取相好。心樂趣入。或見世間諸妙好事。心樂趣入。或於多事多所作中。心樂趣入。或見在家及出家眾歡娛雜處。或見惡友共相雜住。便生隨喜。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於佛法僧。苦集滅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當知一切皆是魔事。住阿練若。樹下塚間。空閑靜室。若見廣大可怖畏事。驚恐毛竪。或見沙門婆羅門像。人非人像。欻爾而來。不如正理勸捨白品勸取黑品。當知一切皆是魔事。若於利養恭敬稱譽。心樂趣入。或於慳吝。廣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惱及矯詐等沙門莊嚴所對治法。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如是等類。無量無邊諸魔事業。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隨其所應。當正了知。

由三因緣。正修行者。精勤發趣。空無有果。何等為三。一由諸根未積集故。二由教授不隨順故。三由等持力微劣故。若有諸根猶未積集。雖復獲得隨順教授強盛等持。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雖已積集。其等持力亦復強盛。而不獲得隨順教授。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雖已積集。亦復獲得隨順教授。而等持力若不強盛。精勤發趣空無有果。若有諸根已得積集。教授隨順。等持強盛。精勤發趣。決定有果。如是名為由三因緣。空無有果。由三因緣。決定有果。

318 尸羅律儀虧損因緣 圓滿因緣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尸羅律儀虧損因緣 圓滿因緣

尸羅律儀由十因緣。當知虧損。即此相違十因緣故。當知圓滿。云何十種虧損因緣。一者最初惡受尸羅律儀。二者太極沈下。三者太極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攝。五者發起邪願。六者軌則虧損所攝。七者淨命虧損所攝。八者墮在二邊。九者不能出離。十者所受失壞。

云何名為最初惡受尸羅律儀。謂如有一。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為狂賊之所逼迫。或為債主之所逼迫。或為怖畏之所逼迫。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不為沙門性。不為婆羅門性。不為自調伏。不為自寂靜。不為自涅槃。而求出家。如是名為最初惡受尸羅律儀。

云何名為太極沈下。謂如有一。性無羞恥。惡作羸劣。為性慢緩。於諸學處所作慢緩。如是名為太極沈下。

云何名為太極浮散。謂如有一。堅執惡取。非處惡作。於不應作諸惡作中。浪作惡作。非處於他起輕蔑心。或惱害心。於其非處強生曉悟。如是名為太極浮散。

云何放逸懈怠所攝。謂如有一。由過去世毀犯所犯。於此毀犯由失念故。一類不能如法還淨。如由過去。由未來世。由現在世。當知亦爾。謂毀犯所犯。於此毀犯由失念故。一類不能如法還淨。又非先時。於所毀犯發起猛利無犯樂欲。謂我定當如如所行如如所住。如是如是行於所行。如是如是住於所住。於所毀犯終不毀犯。由是因緣。隨所行住如是如是毀犯所犯。由此成就前際俱行。後際俱行。中際俱行。先時所作及俱隨行所有放逸。又自執取睡眠為樂。偃臥為樂。脇臥為樂。性不翹勤。為性懶惰。不具起發。於諸有智同梵行者。不能時時覲問供事。是名放逸懈怠所攝。

云何名為發起邪願。謂如有一。依止邪願修行梵行。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若修梵行。當得生天或餘天處。或復愛樂利養恭敬而修梵行。謂因此故。從他希求利養恭敬。即於如是利養恭敬。深生染著。如是名為發起邪願。

云何軌則虧損所攝。謂如有一。於威儀路。或所作事。或諸善品加行處所。所有軌則。不順世間。違越世間。不順毘奈耶。違越毘奈耶。如前廣說。是名軌則虧損所攝。

云何淨命虧損所攝。謂如有一。為性大欲。不知喜足。難養難滿。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不以正法。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恒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又多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姓。或求多聞。或住持法為利養故。亦復為他宣說正法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自宣說。己實有德或少增益。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或為求多或求精妙。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蔽衣裳。為令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其衣服有所匱乏。殷重承事。給施眾多上妙衣服。如為衣服。為餘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或於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如其所欲不得稱遂。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即便強逼。研磨麁語。而苦求索。或彼財物無所闕乏。得下劣時。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方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由非法故說名邪命。如是名為尸羅淨命虧損所攝。

云何名為墮在二邊。謂如有一。耽著受用極樂行邊。從他所得。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愛玩受用。不觀過患。不知出離。是名一邊。復有一類。好求受用自苦行邊。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受極苦楚。謂依棘刺或依灰坌。或依木杵或依木板。或狐蹲住或狐蹲坐。修斷瑜伽。或復事火。謂乃至三承事於火。或復升水。謂乃至三升上其水。或一足住隨日而轉。或復所餘如是等類。修自苦行。是第二邊。如是名為墮在二邊。

云何名為不能出離。謂如有一。或戒或禁。由見執取。謂我因此若戒若禁。當得清淨解脫出離。一切外道所有禁戒。雖善防護。雖善清淨。如其清淨不名出離。如是名為不能出離。

云何名為所受失壞。謂如有一。都無羞恥。不顧沙門。毀犯淨戒。習諸惡法。內懷腐敗。外現貞實。猶如淨水所生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如是名為所受失壞。

略由如是十種因緣名戒虧損。世尊或說尸羅虧損。或時復說尸羅艱難。當知於彼諸因緣中由二因緣。謂不能出離及所受失壞。由餘因緣當知唯說尸羅虧損。與此安立黑品因緣。相違白品所有因緣。當知說名尸羅圓滿。尸羅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