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三學起諸邪行 所起正行 云何名法住智 名涅槃智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三學起諸邪行 所起正行 云何名法住智 名涅槃智

復次。有三種法。是諸世間所愛所樂。依內而說。一者勢力。二者妙色。三者壽命。復有違害如是三法。能引所治不可愛樂三種別法。一者疾病。二者衰老。三者夭沒。若於三學起邪行時。便不堪任超越疾病衰老夭沒。若於三學起正行時。即能超越如是三事。云何三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於初學中有所毀犯。或觀於自或觀於他無有羞恥。既自安住無羞恥已。便於一切惡不善法。不自防護。既於彼法不自護已。於佛法僧不起恭敬。於諸所學教授教誡。都無敬忌。由是因緣。若於此事他正諫舉。便於彼言不能忍受。自亦於彼默不與語。於處非處能正諫舉補特伽羅。憎背遠避。於行邪行同己法者。親近交遊。好共安止。由與惡友共安止故。於諸賢聖尚生憎背。況當詣彼躬申敬覲。 設復往彼為說正法。憎背聖故。而不欲聞。設暫屬耳。心無敬順。唯懷違諍。不為知解而有聽聞。於處非處分別正行諸智論中。不樂安住。彼由內懷違諍心故。雖有聽聞。而不信受。亦不依行。又諸賢聖默不與語。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與語教授教誡。彼既自然無法自制。又為賢聖之所棄捨。於其內心恒不寂靜。外身語意猥雜而住。勃惡貪婪。疆口憍傲。於如是事不見過罪。多所毀犯不如法悔。由數習故。漸次毀犯一切尸羅。當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學所起正行。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謂於行時。不如正理執取境界。諸相隨好。由是因緣發起妄念。即於其中不觀過患。煩惱生已堅執不捨。由是因緣不正知住。或於住時。居遠離處。無有第二。即以忘念不正知住為所依止。心外馳散。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學所起正行。

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離近賢聖。依近惡友。聞不正法勝解為因。不如正理思擇諸法。於諸惡欲及諸惡見。喜樂受行。或於廣大所學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輕蔑。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學所起正行。

此中異生補特伽羅。依止如是三種學中所起邪行。無有堪能超異生地。無倒趣入正性離生。永斷三結。由不永斷三種結故。無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羅漢。於現法中無餘永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於三學中。如實正行一切白品。廣說乃至。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

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謂如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又復云何名涅槃智。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竟寂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於苦。若苦因緣。住厭逆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中略)

由四種相。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一能趣寂靜。能令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二能般涅槃。能令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三能趣菩提。能令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四善逝分別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復次。具四圓滿。能生聖處。若隨有一。成此圓滿。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修行時。名曰善來。善出家者。云何名為四種圓滿。一增上意樂圓滿。二根圓滿。三智圓滿。四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

增上意樂圓滿者。謂如有一。於般涅槃極淨修治增上意樂。方乃出家。非為債主及諸怖畏之所逼迫。乃至廣說。當知如是而出家者。名善出家生於聖處。根圓滿者。謂如有一。眼耳無闕。非半擇迦。不缺支分。由得如是根無缺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堪任出家。說正法時堪能聽受。智圓滿者。謂如有一。性不愚戇。無有下品愚癡障故。亦不瘖瘂。無有中品愚癡障故。非手代言。無有上品愚癡障故。離三種智愚癡障故。有力能解善說惡說所有法義。即於聖處有佛出世得值圓滿者。謂如今時。有薄伽梵釋迦牟尼出現於世。是為如來應正等覺。乃至廣說。若廣解釋。應知如前攝異門分。宣說正法。趣寂靜等。廣說如前。當知此中生聖處故。名為善來。善得出家。根無缺故。不愚戇故。不瘖瘂故。亦不以手代其言故。名善獲得具足人身。

註: 又此稱理因果次第。無始時來展轉安立。名為法性。由現在世。名為法住。由過去世。名為法定。由未來世。名法如性。非無因性。故名如性。非不如性。如實因性。故名實性。如實果性。故名諦性。所知實性。故名真性。由如實智依處性故。名無倒性。非顛倒性。(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三)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