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當勤思禪 若知因生苦 知諸受滅盡 知因緣法盡 則知有漏盡 有四食資益眾生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當勤思禪 若知因生苦 知諸受滅盡 知因緣法盡 則知有漏盡 有四食資益眾生

(三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老死如實顯現。乃至行。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是如實顯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六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從三昧覺。說此偈言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因緣生法
 若知因生苦  知諸受滅盡    知因緣法盡  則知有漏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有因生苦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諸受滅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因緣法盡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永離諸疑惑  知盡諸有漏
 如此諸法生  梵志勤思禪    普照諸世間  如日住虛空
 破壞諸魔軍  覺諸結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三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鬱毘羅尼連禪河側大菩提所。不久當成正覺。往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廣說。

(三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

頗求那復問。為誰觸。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復問。為誰受。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復問。世尊。為誰愛。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何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

復問。世尊。為誰取。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復問。世尊。為誰有。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汝今應問。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

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集滅。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33 厭離欲滅 勤修正行 云何四法為食 食永斷故 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厭離欲滅 勤修正行 云何四法為食 食永斷故 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復次。略有三種。於現法中真實寂滅。乃至壽量未永止息。恒相續轉所知境事。於彼有學正修行時。施設學性。於彼無學作是思惟。我一切盡。不復當盡。盡.無生智所思擇故。名思擇法。云何為三。一六處。二六處緣觸。三觸緣受。當知此中。所有多聞諸聖弟子。隨所領受。即於彼受如實徧知。又即於彼厭.離欲.滅。勤修正行。又能如實了知彼受。觸所引生。觸復由彼六處引生。即於彼觸引因六處。厭離欲滅。勤修正行。又於彼受觸及六處一切實事。略攝為一。了知一切。由無常滅。名滅法已。於現法中。於此一切三種實事無常滅法。如前修行厭離欲滅。(中略)

有四種法。於現法中。最能長養諸根.大種。云何為四。一者氣力。二者喜樂。三者於可愛事專注希望。四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之所依止。諸根大種并壽并煖。安住不壞。如是四法。隨其次第當知。

別用四法為食。一者段。二者順樂受觸。三者有漏意會思。四者能執諸根大種識。當知此中。段與現法氣力為食。由氣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能順樂受諸有漏觸。能與喜樂為食。由喜樂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若在意地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能與一切於可愛境專注希望為食。由專注希望故。便能長養諸根大種。由能執受諸根大種。識故令彼諸根大種并壽并煖。與識不離身。為因而住。是故說識。名彼住因。由彼住故。氣力喜樂專注希望。依彼而轉。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又由段故。而有氣力。有氣力故。諸根大種皆得增長。由是因緣。諸有顧戀身命愚夫。為此義故。有所追求。於追求時。造作種種新善惡業。亦令增長。又能增長種種煩惱。如說於段。觸.意會思。隨其所應。當知亦爾。由此三門。能集後有業煩惱識。此於現法由業煩惱所隨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攝受當來後有。如是四食。令求後有。愛樂後有。於其後有未能斷者。能攝後有。徧攝後有。隨攝後有。

又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為細。或處中有母腹卵㲉。當知亦爾。欲界餘位段食名麁。觸意會思及以識食。在無色界。當知名細。餘處名麁。有色為依易分別故。無色為依難分別故。又此諸食。當知有異麁細義門。謂若能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說名為麁。攝益求有諸有情者。當知是細。如是應知。安立四食。   

復次。如上所說諸根大種。由集諦攝先愛而生。為欲令彼得增長故。追求四食。由此道理。已生有情雖由四食而得安住。然本藉愛為緣故有。又有愛故。於現法中依諸食身。由三種門。滋長業惑。能辦業惑。常所隨逐有取之識。於現法中攝受後有。是故一切求有有情。雖由四食之所攝益。然復藉愛為緣故有。

又即此愛。於現法中。由無明觸所生諸愛為緣故起。此無明觸所生諸受。由無明觸為緣故起。此無明觸由先串習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為緣故起。此六處後更無餘因。於現法中。唯此六處展轉相依有色諸根。依止於識。識亦依止識所執受有色諸根。由此因緣。六處已後更無所說。

或復有時。聽聞正法為外支力。如理作意正勤修習為內支力。由是因緣。正見生起。正見生故。能斷無明。能生於明。彼現法中。諸無明界所隨六處皆得除滅。明界所隨六處得生。名為轉依。彼品麁重皆止息故。六處既滅。漸次乃至愛亦隨滅。由愛滅故。諸食亦滅。能取後有諸法滅故。當知後有亦復隨滅。是故應知。處於明者。不求後有。

復次。三食為因。能令三種內苦生起。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二者欲希求苦。三者求不允苦。初苦段食為因。第二苦觸食為因。第三苦意會思食為因。

段食因緣生內病苦。是故苾芻。當觀段食如子肉想。不應貪著。

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生於內欲希求苦。是故苾芻。當觀順彼六種觸處如無皮牛。應作是觀。若我依於六種觸處。發起種種欲希求貪。便為依止諸色而住。依止色故。令我發起種種諸惡不善尋思。如無皮牛觸處諸蟲之所唼食。多生眾苦。不安隱住。如是觀已。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依於色。如是依聲香味觸法。當知亦爾。如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是乃至於第六觸處。當知亦爾。

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生於內求不允苦。是故苾芻。當觀有漏意會思食。如一分火。觀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熱惱故。彼作如是正觀察已。終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詣他家。是故不為所求不允所生苦觸。其心坦然安樂而住。

由是因緣。應正觀察如是三食。所謂段觸意會思食。即由如是三食因緣。生如所說依識內苦。是故苾芻。當觀識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所以者何。段食因緣。能令非一種種眾多品類病苦依識而起。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識而起。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令種種求不允苦依識而起。如是行者於識食中。正觀諸食以識為依。多生過患。由是因緣。不顧身命。

如是如理於四種食。審正觀察。審觀為依。能於現法永斷諸食。食永斷故。得至當來後有苦際。

332 因明處 (五明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五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因明處 (五明處)

云何醫方明處。當知此明。略有四種。謂於病相善巧。於病因善巧。於已生病斷滅善巧。於已斷病後更不生方便善巧。如是善巧廣分別義。如經應知。已說醫方明處。

云何因明處。謂於觀察義中。諸所有事。此復云何。(中略)當知此中。略有七種。一論體性。二論處所。三論所依。四論莊嚴。五論墮負。六論出離。七論多所作法。

云何論體性。謂有六種。一言論。二尚論。三諍論。四毀謗論。五順正論。六教導論。

言論者。謂一切言說。言音。言詞。是名言論。

尚論者。謂諸世間。隨所應聞。所有言論。

諍論者。謂或依諸欲所起。若自所攝諸欲。他所侵奪。若他所攝諸欲。自行侵奪。若所愛有情所攝諸欲。更相侵奪。或欲侵奪。若無攝受諸欲。謂歌舞戲笑等所攝。若倡女僕從等所攝。或為觀看。或為受用。於如是等諸欲事中。未離欲者。為欲界貪所染污者。因堅執故。因縛著故。因耽嗜故。因貪愛故。發憤乖違。喜鬪諍者。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故名諍論。或依惡行所起。若自所作身語惡行。他所譏毀。若他所作身語惡行。自行譏毀。若所愛有情所作身語惡行。互相譏毀。於如是等行惡行中。願作未作諸惡行者。未離欲界貪瞋癡者。重貪瞋癡所拘蔽者。因堅執故。因縛著故。因耽嗜故。因貪愛故。更相憤發。懷染污心。互相乖違。喜鬪諍者。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故名諍論。或依諸見所起。謂薩迦耶見。斷見。無因見。不平等因見。常見。兩眾見等。種種邪見。及餘無量諸惡見類。於如是諸見中。或自所攝。他所遮斷。或他所攝。自行遮斷。或所愛有情所攝。他正遮斷。或已遮斷。或欲攝受所未攝受。由此因緣。未離欲者。如前廣說。乃至興種種論。興怨害論。是名諍論。(中略)

云何論處所。當知亦有六種。一於王家。二於執理家。三於大眾中。四於賢哲前。五於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前。六於樂法義者前。

云何論所依。當知有十種。謂所成立義有二種。能成立法有八種。所成立義有二種者。一自性。二差別。所成立自性者。謂有立為有。無立為無。所成立差別者。謂有上立有上。無上立無上。常立為常。無常立無常。如是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如是等無量差別門。當知名所成立別。能成立法有八種者。一立宗。二辯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量。

立宗者。謂依二種所成立義。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或攝受論宗。若自辯才。若輕蔑他。若從他聞。若覺真實。或為成立自宗。或為破壞他宗。或為制伏於他。或為摧屈於他。或為悲愍於他。建立宗義。(中略)

論莊嚴者。略有五種。一善自他宗。二言具圓滿。三無畏。四敦肅。五應供。

善自他宗者。謂如有一。若於此法毘奈耶中。深生愛樂。即於此論宗旨。讀誦受持。聽聞思惟。純熟修行。已善已說已明。若於彼法毘奈耶中。不愛不樂。然於彼論宗旨。讀誦受持。聞思純熟。而不修行。然已善已說已明。是名善自他宗。

言具圓滿者。謂如有一。凡有所說。皆以其聲。不以非聲。何等為聲。謂具五德。乃名為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不鄙陋者。謂離邊方邊國鄙俚言詞。輕易者。謂有所說皆以世間共用言詞。雄朗者。所謂依義建立言詞。能成彼義。巧妙雄壯。相應者。謂前後法義相符不散。義善者。謂能引發勝生定勝。無有顛倒。又此聲論。由九種相。言具圓滿。一不雜亂。二不麁獷。三辯了。四限量。五與義相應。六以時。七決定。八顯了。九相續。如是一切相。總名言具圓滿。

無畏者。謂如有一。處在多眾雜眾大眾執眾諦眾善眾等中。其心無有下劣恒懼。身無戰汗。面無怖色。音無謇吃。語無怯弱。如是說者。名為無畏。

敦肅者。謂如有一。待時方說。而不嚵速。是名敦肅。

應供者。謂如有一。為性調善。不惱於他。終不違越諸調善者調善之地。隨順他心而起言說。以時如實能引義利。言詞柔軟。如對善友。是名應供。(中略)

論出離者。謂立論者。先應以彼三種觀察。觀察論端。方興言論。或不興論。名論出離。三種觀察者。一觀察得失。二觀察時眾。三觀察善巧及不善巧。

觀察得失者。謂立論者。方興論端。先當觀察。我立是論。將無自損損他及俱損耶。不生現法後法及俱罪耶。勿起身心諸憂苦耶。莫由此故。執持刀杖鬪罵。諍訟諂誑妄語而發起耶。將無種種惡不善法而生長耶。非不利益安樂若自若他及多眾耶。非不憐愍諸世間耶。不因此故。諸天世人無義無利不安樂耶。彼立論者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所立論能為自損。乃至天人無義無利亦無安樂。便自思勉。不應立論。若如是知。我所立論不為自損。乃至能引天人義利及與安樂。便自思勉。當立正論。是名第一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觀察時眾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善觀察。現前眾會為有僻執。為無執耶。為有賢正。為無有耶。為有善巧。為無有耶。如是觀時。若知眾會唯有僻執。非無僻執。唯不賢正。無有賢正。唯不善巧。無善巧者。便自思勉。於是眾中不應立論。若知眾會無所僻執。非有僻執。唯有賢正。無不賢正。唯有善巧。無不善巧。便自思勉。於是眾中應當立論。是名第二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觀察善巧不善巧者。謂立論者。方起論端。應自觀察。善與不善。我於論體論處。論依論嚴。論負論出離等。為善巧耶。不善巧耶。我為有力。能立自論摧他論耶。於論負處能解脫耶。如是觀時。若自了知。我無善巧非有善巧。我無力能非有力能。便自思勉。與對論者不應立論。若自了知。我有善巧非無善巧。我有勢力非無勢力。便自思勉。與對論者當共立論。是名第三或作不作論出離相。

論多所作法者。謂有三種。於所立論。多所作法。一善自他宗。二勇猛無畏。三辯才無竭。問。如是三法。於所立論。何故名為多有所作。答。能善了知自他宗故。於一切法能起談論。勇猛無畏故。處一切眾。能起談論。辯才無竭故。隨所問難。皆善酬答。是故此三。於所立論。多有所作。(中略)

云何聲明處。當知此處略有六相。一法施設建立相。二義施設建立相。三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四時施設建立相。五數施設建立相。六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中略)云何法施設建立。謂名身句身文身。及五德相應聲。一不鄙陋。二輕易。三雄朗。四相應。五義善。(中略)

云何工業明處。謂於十二處。略說工業所有妙智。名工業明處。何等十二工業處耶。謂營農工業。商估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呪術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邪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

331 佛教所應知處 (三法至七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本地分中聞所成地第十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教所應知處 (三法至七法)

復有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若於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於苦於因。能知能斷。謂於欲界繫法。染污希求。於色無色界繫法亦爾。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謂於勝欲發意希求。名初煩惱趣。於色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希求。名第二煩惱趣。於邪解脫發意希求。名第三煩惱趣。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為根本作業方便。一為得勝欲。二為得勝自體。三為證勝解脫道。(中略)

復有三種邪執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燒惱。一貪愛燒惱。二愁憂燒惱。三顛倒燒惱。又有三火。為化樂福邪事外火勝解有情。示無虛誑所應事火。雖實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實應供福田。(中略)又有三法。能害現行煩惱怨敵。一者信順善友。二者不與在家出家諸眾雜住。三者內正作意覺悟所知真實道理。復有三種正教誡方便。能展轉證後後所證及得涅槃。一於尸羅正教誡方便。二於心住正教誡方便。三於覺悟所知真實道理正教誡方便。如正教誡方便有三種。當知數習正教誡方便亦爾。又於正教誡方便。現修習時。由三種法得安隱住。一者空無願無相滅盡等至。二者四靜慮。三者四無量。(中略)

又有四種。為欲住心。為得勝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長門。一樂出離欲。二受持讀誦悔過精進。三能取賢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閑處觀察諸法。又有四種心定心住。一有尋有伺有喜心住。二無尋無伺有喜心住。三無尋無伺離喜心住。四捨念清淨超度一切苦樂心住。(中略)復有四種證預流支。能令行者於佛聖教及善趣中。畢竟不動。謂於大師所真覺所生無動心淨。如於大師所。當知於所證法。及為證法修證行者所亦爾。如是三種。名心清淨。第四一種。名色清淨。聖所愛戒所攝故。前之三種令於聖教無有動搖。最後一種。令於善趣無有動搖。又有四種證預流支。一於說法師及教授者。能善承事。無所違犯。二無倒聽聞師所說法及教授法。三於所聞法。能正思惟及善通達。四成辦所修。(中略)又有四法。能令信者。為斷煩惱修正方便。一相續殷重作用精進。二正知行念。三奢摩他。四毘鉢舍那。(中略)

又有四種於生死中。諸識流轉所依足迹。謂於諸色。見已趣向。由貪愛故取為所緣。所依境界俱有建立。如於諸色。於受想行。當知亦爾。又諸苾芻。顧戀現法身命為依止故。而於衣服飲食臥具。生希求愛。顧戀後法身命為依止故。而於後有。生希求愛。愚於涅槃為依止故。而於無有。生希求愛。如是略有四種希求之愛。謂衣服愛。飲食愛。臥具愛。有無有愛。又有四法。能令有情現行造作所不應作。謂隨順可愛事。違逆不可愛事。怖畏強敵。其心顛倒愚於現法及後法果。(中略)

又有四清淨道。一背惡說法及毘奈耶。二向善說法及毘奈耶。三資糧道。四清淨道。此中最初謂如有一。於外道見及引無義苦切行中。心不愛樂。亦不忍可。第二謂如有一。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等。諸善巧中。愛樂忍可。又能堪忍寒熱等苦。第三。謂淨尸羅守根門等諸善資糧所攝正法。第四。謂奢摩他毘鉢舍那。斷諸煩惱。現法樂住。又有四種學增上心方便。謂未離欲者為得不還果。或不還果依未至定求現法樂住。又為令他斷諸惡法及往善趣。又為自己斷諸煩惱得勝決擇。(中略)又有四種補特伽羅。一以苦自任。不任於他而生非福。謂受外道自苦戒者。二以苦任他。不任於自而生非福。謂隨有一不律儀者。三以苦俱任。而生非福。謂諸國王及祠祀主馬祠祀等。四不以苦任。於自他而生大福。謂住靜慮者。及離諸惡補特伽羅。又略有四種語失。一不實。二乖離。三毀德。四無義。興此相違。當知即是四種語德。(中略)

又有二種下分。謂見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無色界下分。約此二種下分。說五下分結。依初下分。說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依第二下分。說貪欲瞋恚。又有二種上分。謂色界及無色界。依此二種上分。說五上分結。或有無差別結。謂色貪無色貪。或有有差別結。謂愛上靜慮者掉。慢上靜慮者慢。無明上靜慮者無明。(中略)又有五種為斷煩惱正精進障。一者耽著等至及生。二者耽著利養恭敬。三者放逸。四者惡慧。五者其心下劣或增上慢。(中略)又阿羅漢。雖現追求供身財物。亦常受用。而能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謂能超過殺生偷盜妄語所引三邪追求。亦能超過妻妾畜積二邪受用。(中略)

又有五種。能圓滿解脫。厭離所對治法。謂於諸法中。有三種愚以為依止。起三顛倒。三種愚者。一時節愚。二分位愚。三自性愚。三顛倒者。一於無常計常顛倒。二者於苦計樂顛倒。三於無我計我顛倒。及規求利養。希望壽命。為治如是五所治法。起五取相。謂於諸行。取無常相。亦取苦相。於諸法中。取無我相。於飲食中。取惡逆相。於其命根。取中夭相。又有五種修定修智二勝行者。正心解脫生長之門。定勝行者。因聞依諦聖言論故。正解法義。如因聽聞。因廣大音讀誦經典。因為他人開闡妙義。在空閑處審諦思惟。正解法義。當知亦爾。智勝行者。於上品亂貪欲對治。無倒思惟。又有五種修觀行者。意樂方便。悉皆具足。謂於涅槃菩提。起猛利信解。名意樂具足。無間殷重。修習正智。而行奢摩他毘鉢舍那。名方便具足。(中略)

次說六種。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為令墮在我及有情命者見等眾生。趣入無我故。謂我所依事差別。境界事差別。自性事差別。受用因事差別。受用事差別。隨說事差別。作用事差別。希望事差別。於如是等事差別中。未善純熟修觀行者。便謂有我。依眼等根。於色等境。由觸及受。種種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食等。於自於他。隨起言說。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於可愛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於非愛事。希望不合。不住損減。若於如是事差別中。已善純熟修觀行者。爾時妄計皆不得生。又於寶學有六輕懱。能令善法或未得退。或已得退。捨佛聖教。乃至微信亦皆退失。謂於佛法僧寶。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由惡友故。於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誡教授。由惡語故。全無所得。彼由邪僻及無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與此相違。當知即是白品六法。(中略)

復有三處諸修行者難可超越。一者超越欲貪恚害不樂所攝下界。二者超越一切行相現行。三者超越有頂。超越此三難超越處。當知由六種無上對治。四無量是初對治。無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對治。我慢永盡是第三對治。永害如是所對治故。諸三摩地皆悉成滿。善修對治故。害所對治令彼決定不復現行。已斷我慢者。終不為彼我為究竟為不究竟。如是疑惑纏擾其心。當知有疑惑者。必不離我慢。若離我慢必無疑惑。(中略)

又於聖諦未得現觀補特伽羅。略有六種能障諦現觀法。謂如前說。三種愚癡增上力故。起三顛倒。規求利養。希望壽命。此中差別者。於順惡見惡聞惡說惡分別處法中。喜樂惡見惡聞惡說惡分別事。如是喜樂。於未得聖諦現觀異生。心最能漂動。極為障礙。非於聖者。是故說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脫成熟分中。對治如是能障礙法。當知即是六種正取相。謂如前說五種取相。及一切世間不可樂取相。(中略)

次說七種。謂有七法。能於諸諦如實覺了。圓滿解脫。謂毘鉢舍那品有三。一擇法。二精進。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地。三捨。念通二品。又由根故.果故.解脫故。建立七種補特伽羅。於向道中。依鈍根利根故。建立隨信隨法行。於果道中。即此二種名信解脫.見到。定障解脫非煩惱障解脫故。建立身證。煩惱障解脫非定障解脫故。建立慧解脫。定障煩惱障俱解脫故。建立俱分解脫。(中略)

又有七種第一義法涅槃品法。能令正法無退久住。一聞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四不為惡緣侵損依止。五正求財法。六無增上慢。七於可供養不可供養補特伽羅。能善簡擇此可供養.此不可供養。此中由聞慧故。於未了義能正解了。由思慧故。於未善決定義能善思惟。由修慧故。斷諸煩惱。由無惡緣侵損依止故。堪能修斷。正求財法故。速證通慧。無增上慢故。於下品所證不生喜足。能善揀擇補特伽羅故。於諸世智大福者等。不樂親近。亦不供養。唯樂親近供養少欲者等。

註: 云何賢善定相。謂所思惟青瘀等相。為欲對治欲貪等故。何故此相說名賢善。諸煩惱中。貪最為勝。於諸貪中。欲貪為勝。生諸苦故。此相是彼對治所緣。故名賢善。(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