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 因身心故息得出入 覺喜 覺樂 覺心 解脫心 觀離欲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一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因身心故息得出入 覺喜 覺樂 覺心 解脫心 觀離欲

當作是念。今著三昧捨婆傍伽心(漢言心羸弱心眠)。而起諦心。住剎那而滅。復起四五闍婆那(漢言分別心)。此五心。初心作心。第二學心。第三隨心。第四中間心。第五著心。若合五為四。初作學心。第二隨心。第三中間心。第四著心。此第四亦名為四。亦名為五。無六無七。初者欲界心。著心色界心。以此心故。滅五支起五支。具足十相及三善。得第一禪已。即於觀中思念滅已。得第二禪。如是相滅。得第三四。如是教心乃至上。法師曰。此略說也。若廣說於淨道經。汝自當知。

如是比丘得第四禪定。善記識之。令其增長。若欲進至真處。此第四禪五事善。一者安置心。二者入。三者勅。四者起。五者反觀。以此五事而至真處。此比丘已作流利。或觀色為初。或觀無色為初。色無色觀已。更增毘婆舍那。云何增。此比丘從第四禪定起已。而取禪支。取已。此禪支依止心中。心依倚四大。觀四大身。從此禪支言。非色處為初是色。非色等法而見識。從此四大為初色。共諸色等法。識非色也。

若從三昧起出息入息。身心即是其因。見如是已。譬如鍛師。有皮囊筒。因人鼓動。風得出入。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因身心故息得出入。此比丘見出息入息。見身見色。心等與諸法此非色。如是名色。已復觀其因緣。見已。於三世中連續名色不斷。因續名色而生狐疑。斷狐疑已而觀三相。觀三相已復觀起滅因。觀起滅故。先見光明。離十毘婆舍那煩惱。離已而起道智慧。起已捨起法。見生滅法已。念念相滅。若二法(生滅法)起已。於三界中而生厭患。如是次第得四道已。至阿羅漢果。有十九覆觀智。知至極已。於三界中。梵魔沙門婆羅門中。成無上福田。

此是阿那波那念數。第一四廣說竟。餘三四中。與餘禪法不異。是故我今當分別說之。覺者。現離喜也。我今出息入息而現喜。以二事覺喜。何謂為二。一者用觀。二者用不迷。云何用觀而覺喜。入二禪有喜。正入時欲得智慧以觀。自然覺喜。是故用觀覺喜。云何不迷而覺喜。二禪有喜入已。從禪定。起智與喜等。而觀消滅。於毘婆舍那貫度其相而不迷。以不迷故。而成覺喜。

於波致三毗陀經說。以喘息入息而成一心。心不散亂而知生識。因識已知。便即覺喜。以長出息。用短入息。覺一切身滅。身出息入息成一心已知識。以此二法而成覺起。以安心故。而用覺喜。以知故。以觀故。反覆觀已。整心至心。而取精進。而用起識。正心安置。以慧知之。應知已知。應捨而捨。應觀而觀。應現而現。即成覺喜。如是覺喜已。餘句次儀亦如是。此三禪定。便有異有覺樂。若以四禪定而覺。心增訶羅。

問曰。何謂為心增訶羅。答曰。受二陰為初。是名心增訶羅。覺樂。此是毘婆舍那地。樂者。有二樂。一者身樂。二者心樂。於三毗陀中說。滅心增訶羅者麁麁心增。訶羅而滅。亦言定止。若廣說者。於身增訶羅。汝自當知。於喜文句中受亦入。若取樂者。受即覆現二心增訶羅。句中想受支多私迦。此諸法與心不離。若取心增訶羅。想與受等共入。如是觀受已。此是說四事。汝自當知。

於三四中。四禪定覺心。云何覺心。覺心歡喜。善歡喜。心極歡喜。我今覺出息入息故。有二種歡喜。何謂為二種歡喜。一者以三昧。二者以毘婆舍那。云何以三昧而覺喜入二禪定。有喜正入。一剎那心與喜等。心中怡悅喜極喜。云何毘婆舍那入二禪定。有喜從禪定起已。以消滅法而觸禪喜。如是於毘婆舍那。剎那作禪喜為觀而心喜。如是隨。心即怡悅。我今覺出息入息善安置心者。以第一禪定。於觀處中善安置心。入禪定已從定起。以滅滅法而觀禪心。於毘婆舍那中現觀度想。一剎那心定。如是起剎那心定。為一心定。故於觀處。心即善住。我覺如是。

解脫心者。從煩惱處。即得解脫。從第二禪定離思念。從第三禪定離喜。從第四禪定離苦樂。如是從次第得脫。從定起已。見滅滅法。於毘婆舍那。時見無常而捨常法。復見苦復捨樂想。復見無我復捨樂想。心不樂著。因不樂著故。而觀離欲。從欲而觀滅想。從取想而觀棄捨。從取。心即解脫。是故律本說。出息入息。心即解脫。如是觀心。此是說四。汝自當知。

於第四四中。觀無常者。無常想應當知觀無常。應當知恆觀無常。問曰。何謂無常。五陰無常。云何五陰無常。答曰。為生滅法。云何生滅。變相法。以變相故。而生無相法。剎那剎那。汝自當知。是名觀無常。其色為初觀無常者。此恆觀無常也。因觀故。如是四大出息入息。而滅法是名觀無常。

觀離欲者。有二離欲。云何二離欲。一者消離欲。二者無餘離欲。問曰。何謂消離欲。一切法相剎那而滅。云何無餘離欲。觀離欲是涅槃支因。二法故而至道處因。至已。見寂滅法。見已觀捨。以毘婆舍那捨除煩惱。轉即入涅槃。如是阿那念而至極處。阿那波那品竟。

(首楞嚴經卷第五)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註:  喘息。勞動之後。坐下舒氣。名為喘息。

356 數息 隨念 禪定 禪相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卷第十一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數息 隨念 禪定 禪相

憶識心中者。云何憶識。數隨觸安置。觀還淨歷觀。數者。一二為初。隨者。隨息出入。觸。息所觸處。安置者。道也。淨者。果。歷觀者。法相。若初學者。先數。安置心中。數法者。下數從一至五置。更始不得三四。上數者。從一至十置。更始不得八九。(卷第十竟)

(卷第十一) 問曰。若數至三四置者。有何不善。答曰。出入息逼促。因逼促故。心難調伏。譬如牛欄內牛極多。在欄裡迮切。會當破欄出。若足十者。身中寬容。如大欄寬容牛故。易可守養。若至八九有何不善。答曰。勿使亂錯。而生狐疑心。或言我得禪味。起迷惑心故。如是之過。汝自捨離。

若數息者。安徐數也。如人量穀。先滿覆竟。然後數為一。復更取量。若有塵草。選拾棄之。覆竟唱二。如是次第乃至十。坐禪比丘。數出息入息亦復如是。若駃者。如牧牛人數牛。云何數牛。黠了牧牛人。手執杖。門柱上坐。驅牛出時。打牛駃出已完而數。一二三四五。如是至十。何以故作如是數。有時四大不和。氣息駃出入時。隨出入而數。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數牛時當門關而數。不數內外。因駃數故。而心得定。何以故。譬如人乘船上湍。一二三四五。篙更互刺住。船然後定。出息入息亦復如是。何以心者如船。出入息者如篙。心流五欲。而出息入息制其令定。若息入心隨入。如肪膏入身美滿。若息出心隨出。於觀中最大。因其大故。心亦難調。除此二法。於觸處住至而數之。然後即成三昧。是故律本中說。莫數內外息。

數何時可止者。若心不亂如息出入。便止不數。如是已。便作隨念。何謂名為隨念。知出入息。不假數而知。隨念有三種。何謂為三。答曰。臍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是名三種。若出息者。臍為初。心為中。鼻頭為後。若入息。鼻頭為初。心為中。臍為後。若心隨出息。心即不定。因心不定。身即動搖。是故律本。若心隨出息入息。而內不定。而外動搖內動搖。因動搖故。不成三昧。若隨入隨出亦復如是。是故莫隨息中後出入。但安置鼻頭住。正心而住待息出入。若斷數心。憶識自定。譬如跛腳人守養小兒。以籃貯懸系屋間。坐住攬至而盪一處。手不移動。比丘坐禪。亦復如是。又曰譬如守門人。人出入不先遙問。臨到門限然後問之。亦不問所從來及所持雜物。但知其出入而已。比丘坐禪。亦復如是。不先逆取知出入息。汝自當知。

佛言。若知三法。心即定。何謂為三。一者樂入。二者方便。三者得上。是名為三。譬如大木善置地上。有人欲解木。先觀木際。然後用鋸解之。心恆注看鋸齒。令其正直。不觀往還。出息入息亦復如是。現思禪法。辦立方便如大木在地。善觀木際如心善思。禪法如鋸往還。出入息亦爾。心注看鋸齒如注鼻頭。比丘坐禪應知此譬。亦現禪定。亦立方便。亦至上處。

問曰。何謂為禪定。答曰。身心精進調柔成就。此是名為禪定。問曰。何謂辦立方便。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煩惱及滅斷思。是名辦立方便。問曰。何謂至上處。答曰。以勇猛精進消除結使。是名至上處。此三法非一心觀成。非不知三法心亦不動。現禪定法。辦立方便。往至上處。得如是者。然後按阿那波那念。名為成就。若比丘入阿那波那念者。此比丘光徹世間。如月從雲得出。光明照於世間。此禪定中。有人初作而現瑞相。有人用數息而現瑞相。其瑞云何。此比丘或坐地或坐床上。無有敷具。其坐處柔濡。猶如木綿華無異。何以故。已數息故其身輕利。如是次第粗出入息滅。身心無極故猶處虛空。出息轉細如有如無。如人打磬。初粗後細。坐禪比丘數息。亦復如是。是故律本中說。先大後小。法師曰。此數息禪定。與餘禪定有異。餘禪定先細後粗。

若此比丘入禪。禪相不現。莫從坐起。安心正坐。更自思惟。云何思惟。以知禪相不現。而言。此出息入息。何處有。何處無。誰有誰無。而言。人在母腹中無出入息。於水中無出入息。長壽天無出入息。死屍無出入息。入第四禪定無出入息色。無色界無出入息。滅盡三昧無出入息。作是念已。自呵責身。汝智慧人。非在母腹中。亦非在水。亦非在色無色天。亦非在滅盡三昧。亦非在長壽天。亦非在死屍。亦非入第四禪定有出息入息極細微。而不能自知。但更正心。若長鼻者。安心鼻弗咤(漢言鼻兩邊)。若鼻短者。安心置唇上。是故勤守此處。如修多羅中說。

佛告諸比丘。若人好忘。不安心在前。不得入阿那波那禪定。非但阿那波那禪定。餘一切禪定亦如是。若思念之。禪定即現。此阿那波那禪定極重。諸佛辟支佛大阿羅漢。悉用阿那波那念為地。然後得隨。道念極靜。是故於此定中。憶念為上及慧。譬如絹練用針。綖極細。針者如憶念。綖如智慧。連勿使斷。因二法故。不失出息入息。

譬如耕田人。牛已疲極。其人亦復疲極。解牛而放。放已牛即入林中。其人蘇息已。起追逐牛而不逐牛跡。入林直先往牛飲水處止。或坐或臥。待牛飲水竟。取繩穿鼻。以杖驅去。更還耕田。比丘禪定亦復如是。若出息入息悉疲極。暫時放之。令蘇息不還出入。但先住鼻端。聽息出入而數。憶念如繩。智慧如杖加之。令出息入息。若得如是。不久而現禪相。身體怡悅。如木綿觸身柔弱。有人見如古貝華。有人見如猛風起。有人見如星宿。有人見如連珠。有人見如散白珠。有人見如古貝華核。有人見如繩。有人所觸悉強。有人見如火焰。有人見如獼猴。有人見如雲起。有人見如蓮華。有人見如車輪。有人見如月圓。何以故。如修多羅說。諸比丘集眾誦經。而各各有。所見異瑞。

有人見如山如江如樹。如是為初。問曰。如是山江樹者。從何生也。答曰。從心想有而生。人憶想各異。是故想亦爾。有人觀息出。有人觀息入。有人觀禪相。若不觀如是。亦不起阿那波那。亦不成初禪法。若有此三法者。成就禪定。

若坐禪比丘現如是相。應往白師。我見如是相。師答言。是見相。不言是禪相。不言非禪相。作是答已。更語長老。汝更進心。法師曰。師何不向語。是禪相是非禪相也。答曰。若向其分別說者。是禪相即懈怠。非禪相而心生退。是故不說。但殷勤教之。禪相自現。而說往昔偈言。

置心於觀後   現相非一種   若有智慧人   正心而數之
於出息入息   精勤不錯亂

如是從禪相現已。諸蓋寂然而住。諸煩惱寂然自止。用此二法(憶念及慧)。正心安置。即成三昧。或得初地。或得除煩惱地。或因現禪支。或得初地者。此現得初三昧地。問曰。著三昧與初三昧。有異為同。答曰。有異。初三昧。心善行已入婆傍伽心(漢言心羸弱心眠)。著三昧。心境界一日恆入善行。不隨婆傍伽。此二法。是名有異。

若禪相現已。或觀色。或觀相貌。將養令長。如轉輪王在胎。父母愛重護之。令冷熱調適。及諸飲食若善守護。得成其果。比丘護禪相。亦復如是。不護即失。云何護之。一者善住處。二者善行處。三者親近善人。四者飲食調適。五者和調四時。六者善經行立坐臥。七者離諸憒鬧及飲食為初。是名為七。以此七法以用護之。若護如是。禪相堅固而住。次第增長現之。已具諸根極清淨。調伏柔弱。若欲捉。心即得。若欲放之即去。若欲起之即起。若欲調之即調。若欲歡喜即歡喜。若欲捨之即成捨。離非禪人。親近禪人。至心於禪。知禪相。此是十法。善安置心中。莫作懈怠。精勤修習。(後續)

(首楞嚴經卷第五)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婬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355 滅出息入息 淨戒善行戒 慈心觀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滅出息入息 淨戒善行戒 慈心觀

又禪比丘見出息如散塵。此現前見。初出見。中後不得見。欲見中後。心不能及。又出息只見中。不見初後。又見後出息。不見初中。又有比丘悉見初中後。何以故。心無疲倦故。若得如是。即為善出入息。於禪學者。不休息不住。恆觀出入息。若如是者。護身口意業。名為學戒定慧。若三昧心。名為學定。若能分別。戒定者名為慧。此是三學。於觀處中。以念正心已。學繫心中。已作恆使不絕。從此以後。於彼若殷勤當學。

滅出息入息者。麁出息入息而滅。滅者住也。云何為麁。比丘初入禪定。身心疲極。是故出息入息麁。鼻孔盈滿。復從口出。入息從麁。身心不疲極。漸漸細微。於出入息中比丘而生狐疑。我出入息為有為無。譬如有人登上高山。身心疲勞。氣息麁大。又從山下至平地。下有池水及大樹。入池洗浴竟。還於樹下穌息。或眠或坐。身心清涼。漸漸氣息微細。比丘初入定。亦復如是。初未錄身心。出入息粗。何以故。為無念故。何以漸細念。錄身心故。而說偈言

身心極疲勞   出入息亦麁

第一禪麁。第二禪細。第三禪轉細。第四禪定第三禪為麁。第四禪名為細。此極處出入若不捉息。出入息麁。若捉。出入息細者不捉者放息。捉者於第四禪初而捉心。至第四禪而滅出息入息。此是舍摩陀法。毘婆舍那法者不捉。出息入息大麁。若觀四大即細。又觀優波陀那色細。四大成麁。復觀一切色細。優波陀那色成麁。又觀無色細。一切色成麁。又觀色無色細。無色成麁。又觀因緣細。色無色成麁。又觀因及名色細。因緣成麁。又觀觀相毘婆舍那細。因及名色成麁。觀小毘婆舍那細。觀相毘婆舍那成麁。觀大毘婆舍那細。小毘婆舍那成麁。此次第前次第。前者細。後後者麁。麁細波薩提者(漢言寂靜無有疲極)。於三跋陀中說。

云何學滅出息入息。云何出息。云何入息。答曰。身有入息念。學滅出息入息。如是身心不傾不危不動不搖。寂靜極微細如無。是名學滅出息入息。如是風住。如未成阿那波那念。亦未成就觀。未成就智慧人不入此三昧。不從此起。若學滅出息入息。如是成就。風住不起。即名善開智慧人。入如是法。亦從此起。云何知之。譬如打銅器。聲初大後微。大聲已。自憶識後。漸復善憶識微聲。善憶置心中。微聲已滅。猶思憶不離心中。出息入息亦復如是。初麁後細。憶識麁者漸以至細。細者已滅。猶憶識心中。自此憶識故心定住。如是得風息。心定住關煉成就。出息入息亦成就。阿那波那三昧亦成就。如是智慧人入此禪定。亦從此起。是故律本中說。滅出息入息已。隨念更起。故名隨觀。知出息入息非隨念。隨念非出息入息。因此二法故。有知起。觀看此身。如是次第。得阿羅漢果。

如是初學禪人。云何學之。善心比丘應淨四戒。淨者有三。何謂為三。一者不犯。二者犯已懺悔。三者諸煩惱不壞。如是淨戒已。然後成念。應作佛房跋多。菩提樹地前跋多。和尚阿阇梨浴室說戒堂八十二揵陀迦跋多。有四種摩訶跋多。如是作已。名為善行戒也。若比丘樂學此戒。應當滿持。若比丘言。我持戒具足無有缺漏。而不自念言我應當死。作如是念。捨諸營作善行戒。此比丘戒滿者。無有是處。若比丘作善行戒者。此比丘戒具足美滿。因美滿故得受取三昧。何以故。如修多羅中說。佛告諸比丘。若人不習學善行戒。此人戒難得具足。而說偈言

住處寂利養   眾業足為五   遠親及諸病   讀誦長為十

此十戀慕法。若人能捨者。然後入禪定。禪定法者。有二種。一者一切觀。二者攝觀。問曰。何謂為一切觀。答曰。於比丘僧。為初作大慈心及念死。觀不淨也。若比丘慈心。云何初作慈心觀。比丘初觀作界心觀。先觀比丘僧。次觀天人。次觀大富長者。次觀常人。次觀一切眾生。何以先觀比丘僧者。為同住故。若慈心遍覆。比丘僧中安樂而住。何以觀天人。為護持故若慈心遍覆。天人者。天人柔心而行善法。何以觀大富長者。為行善法故。何以觀常人。為同法行故莫自相害。何以觀一切眾生。為無艱難故。何以念死者。覓增長悲嘆。無懈怠故。觀不淨。此聖觀也。若觀不淨便得離欲。一切諸惡。欲為根本。是故應敬重不淨觀。能立一切諸善。是名一切觀。三十八觀隨意能修。修習不離。是名攝觀。此是阿那波那念入攝觀。法師曰。我今略說。若欲知。於阿毘曇婆沙廣說。

如是淨戒已。離諸緣事。而入阿那波那定。因阿那波那定。即入第四禪定。入已。觀苦空無常。觀已。往問阿羅漢。若無阿羅漢至阿那含。若無阿那含往至斯陀含。若無斯陀含至須陀洹。若無須陀洹往至得禪人。何以尋覓如此人。其已得禪。易指示故。譬如象行。腳跡易尋。不迷正路。得道得禪。亦復如是。何以故。易指示故。

法師曰。我欲說初行。此比丘裝束輕身。無餘長物。威儀具足。往至師所。到已而作跋多。以下承師意。師漸以愛念。應取五品。問曰。何謂為五品。一者取。二者問。三者起。四者著。五者相。問曰。何謂為取。答曰。取禪定法。何謂為問。問其次第。何謂為起。起禪定法。何謂為著。著禪定法。何謂為相。分別禪定相貌。是名五品。何故前取五品。為身莫勞。亦莫惱師故。是故先取五品。為易憶識。易從習故。若取五品已。若於師處善者住。若不善可移住。無智慧者去師一由旬。有智慧者過此亦得住。應遠離十八住處。善有五種應當取。取已斷滅小小緣事。中食已少時消息。息已先念三寶。令心歡喜。隨如師教。勿有忘失。此阿那波那念。善置心中。法師曰。我今略說已。於阿毘曇廣說。汝自當知。(後續)

(首楞嚴經卷第五)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瑠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354 不淨觀 初禪 阿那波那念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不淨觀 初禪 阿那波那念

爾時。佛住毘舍離大林中。(中略)種種方便讚歎不淨觀者。以種種因緣觀身不淨。云何不淨。從頭至足。頭髮指爪。筋肉膿血。屎尿涕唾。從七孔流出不淨。此略說。汝自當知。佛告諸比丘。此身一尋。汝當善觀。於一一身分中。無有真珠珊瑚摩尼等寶。及牛頭栴檀等香。唯有臭穢不淨。髮毛為初。觀髮有五種。一者色。二者形。三者氣。四者長。五者住處。毛亦如是。法師曰。我今略說。已在屈陀迦廣說。如是於一一身分。悉有五種觀。說不淨者。如來以種種方便說不淨。膖脹為初。內外俱觀。內者自己身。外者他身。如思念自利益故。是故如來讚歎。

有五種失。得有五種。有三善。具足十相。名為得第一禪。因第一禪故。調心柔忍。而起毘婆毘婆舍那(漢言觀苦空無我)。因此觀故。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果。何因何緣為具足十相。一者心離煩惱怨家。二者入中三昧。三者心不搖動極清而放。四者已入靜放。五者一心不越等法。六者合成一味。七者五根怡悅。八者精勤執境不置。九者增進。十者成就堪受。

是故禪從中說。初禪何者為中。何者為後。初入第一禪。極淨為初。滿捨為中。怡悅為後。又問。初禪極淨者為初。淨有幾相。答曰。淨有三相。何謂為三。一者從怨家得離。心淨。二者因淨故而入。三者已入三昧而住。此是初禪極淨三相。初禪滿捨為中。中者有幾相。答曰。中復有三相。一者心淨而放。二者入靜而住。三者一處而住。此是初禪滿捨。為中三相。是後禪本。中說中善。何謂為初禪怡悅。為斷。斷中幾相。答曰。斷有四相。一者不越同生法。二者合成一味。五根怡悅。三者應足精勤。生怡悅心。更足精勤怡悅。四者增進。此是初禪怡悅。為後四相。是故禪經中說後善。如是心至真。以三相十相具足。以思觀喜樂具足。以志心至心憶念三昧。智慧具足。指示讚歎。

入不淨三昧者。如是更重思量。分別不亂。是故如來殷勤讚歎說利者。所以讚其所利。云何為利。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數觀不淨。因觀不淨故。心得離淫欲。捨淫欲。憎淫欲。比丘。譬如雞毛與筋。近火燋縮不能得伸。比丘亦數觀不淨。見欲穢污。心不樂近。(中略)是故如來為諸凡人說不淨觀。因不淨觀故。厭離愛欲。若其命終得生天上。若不離愛欲。死不生善處。(中略)羞者。觀身穢污不淨。而自羞恥賤薄。厭惡此身。(中略)見此穢污不淨。厭惡欲速棄捨之。比丘厭惡其身。亦復如是。取刀自相殺者。各各相語。長老。卿為度我。答言。我為度汝。如是次第而共相殺。(中略)

時。阿難不知五百比丘宿業果報。唯見觀不淨故。各自殺身如是。而作是言。善哉世尊。願易餘觀。令得羅漢。譬如大海多諸川流。佛法亦爾。多諸方便。十念十極四大梵觀。如是為初。令入涅槃。惟願世尊。以此方便教諸比丘。(中略)於是佛告諸比丘。我前所說觀不淨者。令得羅漢。今以餘方便。更為汝等說。是故律本所說。阿那波那念者。佛為比丘說無上禪法。次第文句我今當說。無有漏失。汝當勤心。諦聽受之。

今此比丘者。佛告諸比丘。不但觀不淨行得除煩惱。今阿那波那亦得除煩惱。法師曰。今廣說次第。阿那波那者入息出息。如經文所說。入息相非出息相。出息相非入息相。念入息。念出息。念出入息故。便得定心。阿那波那念則是三昧。如是義汝自當知。數觀者。將養令大。更作者。已思更思。極靜好者。此二法其義云何。答曰。此阿那波那不同不淨。其心不亂。不淨觀者其心恆亂。何以故。為厭故。律本所說。極靜妙不假更足。安樂不止。從初發心無有惱亂。是故如來讚為靜好極。有氣味時身心怡悅。易可入耳。起者。不住不覆。惡法須臾消滅。於四道果隨其所能。譬如春中半月不雨。象馬人牛踐蹋塵起滿虛空中。夏初五月疾風暴雨。塵滅消除。無復遺餘。阿那波那除煩惱。如雨淹塵。

佛告諸比丘。阿那波那念三昧者。云何思。云何念。云何作。知之阿那波那念。諸比丘。若人善出家為道。若在空閒樹下山林。此是出靜處。問曰。何以出靜處。答曰。離諠鬧故。譬如牧牛人有一犢子。從出生飲母乳至於長大。欲取乳時。以繩繫犢著柱。犢子念乳。牽繩跳踉。無時暫停。繩堅牢故不能得脫。倚柱而息。比丘譬如牧牛人。牛母為聚落。心為犢子。乳為五欲。柱為阿蘭若。繩為阿那波那念。一切禪定念。阿那波那。諸佛緣覺阿羅漢之所尊重。若不捨城邑聚落。難入阿那波那。若禪比丘取此定已阿那波那。第四禪定作已而取為地。復觀苦空無我。觀已得阿羅漢果。是故佛為諸禪人。現阿蘭若住處。(中略)

諸禪人。如師子王依住此林。隱蔽其身伺禽獸。若近其處而起。捉取得便食之。比丘亦爾。住在阿蘭若。伺候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次第得者。即便取之。往昔偈言

譬如師子王   隱住山林中   伺諸禽獸近   即便捉取食
佛子亦如是   隱住阿蘭若   伺取無上道   獲得沙門果

樹下者。於樹下若坐若行。靜室者。除樹下阿蘭若處。餘一切住皆名靜室。時節及四大。和適時所。宜阿那波那念。是故律本中說。加趺而坐。此是現阿那波那念。易可解耳。結加趺坐者易解。正身者。十八背骨骨相累。筋脈皮寬舒。若急坐者。須臾疲勞。從禪定退。安念前者。念禪定法安置其前。出入息者。比丘結加趺坐。念禪定已念出入息。云何念喘息長。念喘息短。因長短故。而心得定。無有動搖。因不動搖。念即起成。以念及智慧。然後知喘息長短。(中略)

以正念故。心已生樂。因樂故極細長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因出息入息心轉樂已。出入息轉細長。因轉樂已生怡悅。因怡悅故知息轉成微細。因此怡悅復增怡悅。怡悅故倍。息增微細難得分別。已生捨心。以此九法。汝自當知。我出息知一切身。入息亦知一切身者。知一切身出息身入息長短初中後。一切知現前。知知與心合。知息初後。(後續)

(首楞嚴經卷第五)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