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 願可移轉可捨離 菩提種性不可移轉不可捨離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 趣入地品第二

卷第二十六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一

卷第五十二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願可移轉可捨離 菩提種性不可移轉不可捨離

(卷第二十一 種性地品第一) 云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性。種子.界.性。是名種性。(中略)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徧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中略)

云何名為諸佛出世。謂如有一。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多千難行苦行。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安坐無上勝菩提座。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諸佛出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由如是名為出世。

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名為說正法教。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 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下略)

(趣入地品第二) 云何趣入自性。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本性成就涅槃種子。若於爾時有佛出世。生於中國。不生達須.蔑戾車中。乃至廣說。初得見佛及佛弟子。往詣承事。從彼聞法。得初正信。受持淨戒。攝受多聞。增長惠捨。調柔諸見。從是已後。由此法受。由此因緣。身滅壞已。度此生已。獲得六處異熟所攝殊勝諸根。能作長時轉勝正信。生起依止。亦能與彼受持淨戒。攝受多聞。增長惠捨。調柔諸見。轉上轉勝。轉復微妙。為所依止。復由如是轉上轉勝。轉復微妙信等諸法。更得其餘殊勝異熟。由此異熟。復得其餘隨順出世轉勝善法。如是展轉互為依因。互與勢力。於後後生轉轉勝進。乃至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是名趣入。何以故。若道若路。若正行跡。能得涅槃。能趣涅槃。彼於爾時。能昇能入。能正行履。漸次趣向至極究竟。是故說此。名已趣入。如是名為趣入自性。

(卷第二十六) 云何由願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或有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獨覺乘已發正願。或有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當知此中。若補特伽羅於聲聞乘已發正願。彼或聲聞種性。或獨覺種性。或大乘種性。若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已發正願。彼或獨覺種性。或聲聞種性。或大乘種性。若補特伽羅於其大乘已發正願。彼或大乘種性。或獨覺種性。或聲聞種性。若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於獨覺菩提或於無上正等菩提。已發正願。彼是聲聞種性故。後時決定還捨彼願。必唯安住聲聞乘願。獨覺乘種性。大乘種性補特伽羅。應知亦爾。此中所有補特伽羅。願可移轉。願可捨離。決定不可移轉種性。捨離種性。

(卷第五十二) 復次種子。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何以故。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如是若時望彼名為種子。非於爾時即名為果。若時望彼名果。非於爾時即名種子。是故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譬如穀麥等物所有芽莖葉等種子。於彼物中。磨擣分析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然諸大種。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穀麥等物能為彼緣令彼得生。說名種子。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云何。答。若常殷重習善相違諸染污法。是初損伏。若執取邪見。多習邪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若多修習邪見誹謗。如斷善根者。是第三損伏。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

復次。若略說一切種子。當知有九種。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四果不現前。五軟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損伏。九不被損伏。若已與果。此名果正現前。若果正現前。此名已與果。若未與果。此名果不現前。若果不現前。此名未與果。若住本性名軟品。若修若練。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練。已到究竟名上品。損及不損如前應知。

復次。我當略說安立種子。云何略說安立種子。謂於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徧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即此亦名徧行麁重。

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徧行麁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麁重自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於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是故無過。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

註:有五種種性。謂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