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付法藏因緣 深歎生死受苦長遠無有邊際 法為清涼除煩惱熱 即是眾生真善知識

付法藏因緣傳卷第五卷第六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付法藏因緣 深歎生死受苦長遠無有邊際 法為清涼除煩惱熱 即是眾生真善知識

(卷第五) 在昔尊者佛陀蜜多化緣既訖。將欲捨壽。告一弟子名脇比丘。汝當於後廣敷聖教。化諸眾生。令得解脫。白言大師。敬承尊教。我當至心守護正法。(中略)勤修苦行。精進勇猛。未曾以脇至地而臥。時人即號為脇比丘。善說法要。化諸眾生。所作已訖。便入涅槃。收集舍利起塔供養。彼脇比丘垂當滅度。告一比丘名富那奢。長老當知。佛法微妙有大功德。是故諸聖頂戴奉持。我受付囑守護斯法。今欲涅槃。用累於汝。汝宜至心擁護受持。時富那奢答曰唯然。於是演暢微妙勝法。其所化度無量眾生。後於一時在閑林下。結跏趺坐。寂然思惟。

有一大士名曰馬鳴。智慧淵鑒超識絕倫。有所難問靡不摧伏。譬如猛風吹拔朽木。起大憍慢。草芥群生計實有我。甚自貢高。聞有尊者名富那奢。智慧深邃多聞博達。言諸法空無我無人。懷輕慢心往詣其所。而作是言。一切世間所有言論。我能毀壞如雹摧草。此言若虛而不誠實。要當斬舌以謝其屈。富那奢言。佛法之中凡有二諦。若就世諦假名為我。第一義諦皆悉空寂。如是推求我何可得。爾時馬鳴心未調伏。自恃機慧猶謂己勝。富那語曰。汝諦思惟。無出虛語。我今與汝定為誰勝。於是馬鳴即作是念。世諦假名。定為非實。第一義諦性復空寂。如斯二諦皆不可得。既無所有。云何可壞。我於今者定不及彼。便欲斬舌以謝其屈。富那語言。我法仁慈不斬汝舌。宜當剃髮為吾弟子。爾時尊者度令出家。(中略)

昔富那奢臨涅槃時。以法付囑弟子馬鳴。而告之曰。譬如闇室燃大明炬。所有諸物皆悉照了。法之明燈亦復如是。流布世間能滅癡闇。是故如來演斯正法。普令一切皆悉修行。諸賢聖人常加守護。共相委囑乃至於我。我以勝眼持用付汝。汝當於後至心受持。令未來世普得饒益。

馬鳴敬諾當受尊教。於是頒宣深奧法藏。建大法幢摧滅邪見。於華氏城遊行教化。欲度彼城諸眾生故。作妙伎樂。名賴吒啝羅。其音清雅哀婉調暢。宣說苦空無我之法。所謂有為如幻如化。三界獄縛無一可樂。王位高顯勢力自在。無常既至。誰得存者。如空中雲須臾散滅。是身虛偽猶如芭蕉。為怨為賊不可親近。如毒蛇篋誰當愛樂。是故諸佛常呵此身。如是廣說空無我義。令作樂者演暢斯音。時諸伎人不能解了。曲調音節皆悉乖錯。爾時馬鳴著白㲲衣。入眾伎中。自擊鍾鼓調和琴瑟。音節哀雅曲調成就。演宣諸法苦空無我。時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時開悟。厭惡五欲。出家為道。時華氏王恐其民人聞此樂音。捨離家法。國土空曠。王業廢壞。即便宣令其土人民。自今勿復更作此樂。(中略)

馬鳴菩薩臨欲捨命。告一比丘名曰比羅。長老當知。佛法純淨能除煩惱垢。汝宜於後流布供養。比羅答言。善哉受教。從是已後廣宣正法。微妙功德而自莊嚴。巧說言辭智慧淵遠。外道邪論無不摧伏。於南天竺興大饒益。造無我論足一百偈。此論至處莫不摧靡。譬如金剛所擬斯壞。臨當滅時。便以法藏付一大士。名曰龍樹。然後捨命。(中略)

(卷第六) 僧伽難提捨身已後。有羅漢名僧伽耶舍。次受付囑流布法眼。廣化眾生拯諸苦惱。有大智慧。言辭清辯。昔雖山家。未證道迹。(中略)如是尊者僧伽耶舍。周遊大海遍行觀察。見于地獄凡有五百。即生厭惡。深患三有。呵責五欲。甚生怖畏。便作是念。世間造業終不敗亡。如影隨形誰能捨離。我今應當方便求免。觀察情至。得羅漢道。六通無礙三明清徹。於一山林有五百仙。勤修苦行欲望梵福。僧伽耶舍往至其所。為宣三偈讚佛法僧。五百仙人俱得道迹。如是尊者廣為佛事。教化已訖便入涅槃。收集舍利起塔供養。僧伽耶舍未滅度時。以法付囑鳩摩羅馱。(中略)

鳩摩羅馱臨捨命時。告一比丘名闍夜多。長老當知。如人渡海必由船栰。眾生如是欲離三界。修行善法。然後得出。故我今者欲付汝法。宜好習學利益人天。闍夜多言。善哉受教。遂演深法度化世間。彼闍夜多有大功德。精進勇猛勤修苦行。善持禁戒無有漏失。世尊所記最後律師。

曾於眾中有一比丘。其嫂至寺持食餉之。婬火熾盛便共交通。犯重禁已。尋自悔責。極生慚恥。我大愚癡造斯惡業。吾今定非沙門釋子。衣鉢盡置三奇杖上。處處遊行高聲唱言。我是罪人。不應復著佛法染衣。為釁既重必入地獄。當於何處而得救護。時闍夜多語比丘言。汝今若能隨順我語。當令汝罪尋自消滅。比丘歡喜白言受教。時闍夜多即以神力化作火坑。其焰猛盛。令此比丘自投其中。爾時比丘為滅罪故。舉身投入大火坑內。於時猛焰轉成清流。纔齊其膝都不傷害。時闍夜多告比丘曰。汝以善心至誠悔過。所有諸罪今悉摧滅。即為說法得羅漢道。由是緣故。世皆號為清淨持律。

復於一時將諸弟子。圍遶往詣德叉尸羅城。至其城已。時闍夜多慘然嚬蹙。弟子疑怪。問其師意。答言且止。後當宣說。小復前行。路見一烏。爾時尊者欣然微笑。諸弟子眾重白師言。唯願哀愍說其因緣。時闍夜多告眾人曰。我初至城。於其門下見餓鬼子。飢急羸困。前白我言。母生吾已入城求食。自與別來滿五百年。飢虛窮乏。命不云遠。尊若入城見我母者。為吾具宣辛苦之事。我始入城便見彼母。即為具說其子飢乏。爾時鬼母前白我言。吾入城來經五百年。未曾能得一人涕唾。何以故。我既新產。氣力羸惙。設得少唾。為諸鬼神之所欺奪。始於今日值一人唾。邊無餘鬼會遇得之。欲出城外共子分食。門下多有大力鬼神。畏其侵奪。復不敢出。唯願尊者垂哀矜愍。持我出城與子相見。我於爾時將此鬼母出於城外。今共子食。即問彼言。汝生已來為幾時耶。鬼答我曰。吾見此城七返成壞。國土豐樂人民熾盛。又見毀敗殄滅無遺。我聞彼言。深歎生死。受苦長遠無有邊際。以是緣故。慘然嚬蹙。

彼烏因緣。善聽當說。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在世教化。我於爾時為長者子。志厭五欲。常念出家。我若爾時作沙門者。必斷眾結得羅漢道。吾之父母不見從志。強為娉妻欲遮斷我。我不違命便即娶妻。娶妻已後復欲出家。父母語言。為汝娉妻正求繼嗣。若生一子乃當相放。我尋受教。與共交會生一男兒。年始六歲。爾時父母即教此兒。汝父若出欲作沙門。當抱其足而語之曰。父若捨我誰見養活。先當見殺然後可去。爾時此兒如父母教。啼泣抱我甚生悲戀。我於爾時以愛染心。即語子言。吾當為汝不復出家。由彼兒故不得道證。九十一劫流轉生死。於五道中未曾得見。今以道眼觀察彼烏。乃我前世所生之子。愍其嬰愚久處生死。以斯因緣。是故微笑。如是尊者善說法要。以辯才力遊化世間。所為已訖入般涅槃。(中略)

復有比丘名曰師子。於罽賓國大作佛事。時彼國王名彌羅掘。邪見熾盛。心無敬信。於罽賓國毀壞塔寺殺害眾僧。即以利劍用斬師子。頂中無血。唯乳流出。相付法人。於是便絕。如此之法為大明燈。能照世間愚癡黑闇。是故如上諸賢聖人。皆共頂戴。受持守護。更相付囑。常轉法輪。為諸眾生起大饒益。斷塞惡道。開人天路。逮至最後斯法衰殄。賢聖隱沒無能建立。世間闇冥永失大明。造作惡業行十不善。命終多墮三惡八難。

是故智者宜當觀察。無上勝法有大功德。微妙淵遠不可思議。譬如賈人欲過大海。必乘船舫。然後得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即是眾生真善知識。為大利益濟諸苦惱。何以故。一切眾生。性無定相。隨所染習起善惡業。若有習近外道邪見受其教誡。永即流轉無有邊際。是則不名善知識也。若有人能起信敬心。親近賢聖聽受妙法。由聽斯法功德因緣。出欲淤泥受最勝樂。是故此人名善知識。宜應勤心習近供養。必能令人離三惡苦。

379 佛不聽比丘畜莊嚴身具 呵擯賓頭盧尊者 於未受大戒人前 現過人聖法 不聽歌 聽作聲唄

十誦律卷第三十七 第六誦之二 雜誦中調達事之二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佛不聽比丘畜莊嚴身具 呵擯賓頭盧尊者 於未受大戒人前 現過人聖法 不聽歌 聽作聲唄

六群比丘畜莊嚴身具。諸居士呵責言。諸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畜莊嚴身具自莊嚴身。如王如大臣。是事白佛。佛言。從今不聽比丘畜莊嚴身具。畜者突吉羅。六群比丘以臂釧自莊嚴。佛言。不應畜臂釧自莊嚴。畜者突吉羅。六群比丘著指環。如王如大臣。佛言。不應著指環。著者突吉羅。六群比丘著瓔珞。佛言。比丘不應著瓔珞。著者突吉羅。六群比丘著縷臂釧。佛言。比丘不應著縷臂釧。著者突吉羅。六群比丘以金銀鎖鑷穿耳。佛言。不得以鎖鑷穿耳。穿耳者突吉羅。(中略)爾時六群比丘著耳環。佛言。不應著耳環。著者突吉羅。(中略)

佛在王舍城。爾時樹提居士舉物。客從海中還。持一栴檀段。餉樹提居士。居士大富。多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珊瑚等無量。得是栴檀不以在意。即使作栴檀鉢。著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便取。(中略)皆作是念。是居士欲見神通力。挑頭而去。(中略)

爾時長老賓頭盧頗羅墮。過夜中前著衣持鉢。以好威儀行住坐立。往詣樹提居士舍。樹提居士遙見賓頭盧。行住坐立威儀清淨。著衣持鉢。作是念。如是比丘。行住坐立威儀清淨。著衣持鉢。必能取鉢。居士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賓頭盧言。善來頗羅墮。久不來此。命就座坐。樹提居士頭面禮頗羅墮足。賓頭盧坐已。問居士言。汝實作栴檀鉢。盛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諸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取者。與非不與。答言。實爾。賓頭盧即入如是禪定。便於座上申手取鉢以示居士。居士語言。如我先語。即便屬汝。居士又言。暫與我來。即取鉢入。盛滿粳米飯。授與賓頭盧。賓頭盧食已。便持是鉢示諸比丘言。汝等看是鉢。香好可愛。諸比丘言。實爾。從何處得。賓頭盧廣說上事。

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為赤裸外道物故。未受大戒人前。現過人聖法。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賓頭盧頗羅墮。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種種因緣呵責賓頭盧。云何名比丘。為赤裸外道物木鉢故。於未受大戒人前。現過人聖法。呵責已。語頗羅墮。盡形壽擯汝。不應此閻浮提住。賓頭盧受佛教已。頭面禮佛足右遶。還自房。所受僧臥具床榻。盡以還僧。持衣鉢入如是定。於閻浮提沒。瞿耶尼現。到已。多教化優婆塞優婆夷。多畜弟子。起僧坊房舍。畜共行弟子近行弟子。廣宣佛法。(中略)

六群比丘往觀伎樂歌舞。諸居士呵責言。諸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往觀聽伎樂歌舞。如王如大臣。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是事白佛。佛知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云何名比丘。自往觀聽伎樂歌舞。如是呵已。語諸比丘。從今比丘不應往觀聽伎樂歌舞。往觀者突吉羅。

又六群比丘自歌。諸居士呵責言。諸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歌如白衣。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是事白佛。佛語諸比丘。從今不應歌。歌者突吉羅。歌有五過失。自心貪著。令他貪著。獨處多起覺觀。常為貪欲覆心。諸居士聞作是言。諸沙門釋子亦歌。如我等無異。復有五過失。自心貪著。令他起貪著。獨處多起覺觀。常為貪欲覆心。諸年少比丘聞亦隨學。隨學已常起貪欲心。便反戒。

有比丘名跋提。於唄中第一。是比丘聲好。白佛言。世尊。願聽我作聲唄。佛言。聽汝作聲唄。唄有五利益。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疲勞。聲音不壞。語言易解。復有五利。身不疲極。不忘所憶。心不懈惓。聲音不壞。諸天聞唄聲。心則歡喜。

註: 唄。出家人頌佛的歌。如唄梵。

378 四種毘尼 律師者三法成就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四種毘尼 律師者三法成就

今起餘法。悉是因拔闍子而起。如調達得拔闍子都黨而破和合僧。此是拔闍子起。又佛涅槃後一百歲。而作非法非毘尼非佛教。皆是拔闍子起。如律本所說。佛已結戒竟。拔闍子恣食恣眠已。而生欲意。又不捨戒。行淫欲法。而後眷屬壞敗。壞敗者。各迸散為王所罰。或死亡別離。是名眷屬壞敗。或病苦逼迫。病者。身體羸損。以羸損故。而生大苦。(中略)

如來已觀拔闍子等無有因緣。若佛與拔闍子等具足戒者。此等已得波羅夷罪。不應共住。是故律本所說。無有是處。若至。莫與具足戒。若眾僧與具足戒者。非清淨法。不成沙門。於沙彌地而住。若住沙彌地者。尊重正法所修而得。佛以憐愍此等故。不與具足戒。亦與具足戒。何以故。為不破戒故。於清淨法中恭敬尊重。此有因不久得道。是故律本說。若出家者。與具足戒。不與具足戒。此三法已具。如來為欲結戒。告諸比丘。汝當如是說戒。若比丘不應共住。

法師曰。此律本已具。我今當分別說。若者總名。不屬一人。法師曰。於戒句中。於戒本中。於問難中。若欲知者。有四毘尼應當知。諸大德有神通者。抄出令人知。爾時集眾時。問曰。何謂為四。一者本。二者隨本。三者法師語。四者自意。

問曰。何謂為本。一切律藏是名本。何謂隨本。四大處名為隨本。佛告諸比丘。我說不淨而不制。然此隨入不淨。於淨不入。是名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不淨而不制。然此隨入淨。是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聽淨。然此隨入不淨。於淨不入。此於汝輩不淨。佛告諸比丘。我說聽淨。然此隨入淨。於汝輩淨。是名四大處。問曰。何謂法師語。答曰。集眾五百阿羅漢時。佛先說本。五百阿羅漢廣分別流通。是名法師語。

問曰。何謂自意。答曰。置本置隨置法師語。以意度用方便度以修多羅廣說。以阿毘曇廣說。以毘尼廣說。以法師語者。是名自意。又問。此義云何。莫輒取而行。應先觀根本已。次觀句義。一一分別共相度量。後觀法師語。若與文句等者而取。若觀不等莫取。是名自意。從自意者。法師語堅強。法師語應觀。隨本文句俱等應當取。若文句不等勿取。從法師語。隨本堅強。若觀隨本文義等者應當取。若不等莫取。從隨本本皆強堅。不可動搖。如眾僧羯磨。亦如佛在世無異。法師曰。若觀隨本不能自了者。應觀修多羅本義疏。俱等者取。

法師曰。有二比丘共相詰問。一比丘言淨。第二比丘言不淨。更觀本及隨本。若本與隨本。言淨者善。若言不淨莫取。若一比丘觀本已。淨又文義證多。第二比丘文義寡少。應從第一比丘語。法師曰。若二比丘文義俱等者。應反覆思惟籌量義本。應可取不可取。此是學四種毘尼人。

若律師者。有三法者然後成就。問曰。何謂為三。答曰。一者。於本諷誦通利。句義辯習文字不忘。此是一法。第二者。於律本中堅持不雜。三者。從師次第受持不令忘失。

問曰。何謂為本。答曰。一切毘尼藏。是名為本。諷誦通利者。若有人不以次第句問。不假思慮隨問能答。句義辯習者。律本句義善能分別。義及義疏皆悉能解。堅持不雜者。有慚愧意是名堅持。若無慚愧人。雖多文解義。敬重供養。不依法律。是法中蕀刺。何以故。亦能破和合僧。亦能惱僧。有慚愧者。於戒中恆生慚愧。乃可沒命。不為供養而破正法。緣有慚愧者而有戒律。不雜者。於文句中不相雜亂。若有人問者。次第而答。若顛倒。律本義及義疏而答。譬如人行刺蕀中。難可得度。若有人以此理問者。乃以彼語而答。若能辯者。有所問難。隨問而答。無所脫落。如以金碗請師子膏。不得漏失。故名不雜。次第從師受持不忘者。優波離從如來受。陀寫俱從優波離受。須提那俱從陀寫俱受。悉伽婆從須那俱受。目揵連子帝須從悉伽婆受。又栴陀跋受。如是師師相承乃至於今。若知如是者。是名堅固受持。若不能得次第盡知師名者。須當知一二名字也。若能具足善三法者。是名律師。

若是律師。眾僧集判諸諍事。律師於中。先觀六事。安詳而答。問曰。何謂為六。答曰。一者觀處。二者觀本。三者觀文句。四者觀三叚。五者觀中間罪。六者觀無罪。問曰。何謂為觀處。答曰。若草若樹葉應覆身而來。若不覆身裸形入寺者。得突吉羅。如是觀罪相已。即取律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觀處。觀本者。問曰。何謂為觀本。答曰。若故妄語得波夜提罪。如是五篇罪。於五篇中。可一一觀罪性。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觀本。何謂觀文句。身未壞者得偷蘭遮。如是七聚罪相。可一一觀罪性。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各觀文句。何謂三叚。僧伽婆屍沙有三叚。波夜提有三叚。於三叚中觀。即取本為證而滅諍法。何謂為觀中間罪。答曰。舉火榛得突吉羅罪。如是戒本中。觀中間罪。取本為證而滅諍法。是名為觀中間罪。何謂無罪。不受樂。無盜心。無殺心。無妄語意。無出心。不故作不知。如是一一無罪相觀。以本為證而滅諍法。

若比丘知四毘尼法。又善三法。觀六事已成滅法。若比丘滅法不俱迴轉。如佛在世無異。若比丘犯制戒。即往律師。自有狐疑。而便問言。此事云何。律師先善觀。若有罪答言有罪。無罪者應答言無罪。可懺悔者語令懺悔。應與阿浮呵那者答言與。若不與當言不與。見波羅夷罪相。莫道言汝得波羅夷。何以故。初波羅夷淫欲。虛誑妄語。其相易現。殺盜二戒其相難知。因細而得從細而解。是故莫向狐疑人道。汝得波羅夷罪。

若有師者。答言。汝今可往諮問汝師。即便遣去。仍往到律師所。而問言。此罪云何。若此律師觀其罪相可治。此比丘得律師語已。即還報律師言可治。律師言。善哉。隨語而作。若無師者。教問同學。同學若答言可治。還報律師。律師答言。善哉。若無同學。教問弟子。弟子又答言可治。還報律師。律師言。善哉。隨語而作。若弟子見有罪相。莫作是言。汝得波羅夷罪。何以故。法師曰。佛出世難得。出家亦難得。受具足戒甚難。

語已。律師即淨掃灑房舍。令狐疑比丘盡日坐。坐已即與三十禪法。令其自觀。若戒無病。觀者禪法即現。威儀貫通。心便入定。坐在定中。若過一日亦不覺知到瞑。律師往至其所。而問言。長老。心意云何。答言。大德。我心意唯有定耳。律師又言。長老。出家人甚難。於沙門法慎勿懈怠。皆應修學。若破戒者入禪。心即不定。如坐棘刺。何以故。為悔過火所燒。亦如坐熱石上。不得安定。而復起去。若律師往到其所而言。長老。心意云何。為定與不。答言。不定。律師言。人於世間為罪行。不可覆藏。初作時。護身善神先應觀知。又沙門婆羅門略知人心。長老。汝可隨宜覓安止處。四種毘尼及律師三法品竟。

377 齋法云何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七 入寺品第十七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齋法云何 若見破戒者 不應起輕恚 應生憐愍心 訶責諸煩惱

齋日受八戒   親近淨戒者   以戒善因緣   深心行愛敬

齋日者。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及遮三忌。三忌者。十五日為一忌。從冬至後四十五日。此諸惡日多有鬼神侵剋縱暴。世人為守護日故。過中不食。佛因教令受一日戒。既得福德。諸天來下觀察世間。見之歡喜則便護念。在家菩薩於諸小事猶尚增益。何況先有此齋而不隨順。是故應行一日齋法。既得自利。亦能利人。

問曰。齋法云何。答曰。應作是言。如諸聖人常離殺生。棄捨刀杖。常無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我某甲今一日一夜遠離殺生。棄捨刀杖。無有瞋恚。有慚愧心。慈悲眾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不與取。身行清淨。受而知足。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劫盜不與取。求受清淨自活。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斷婬佚。遠離世樂。我今一日一夜除斷婬佚。遠離世樂。淨修梵行。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我今一日一夜遠離妄語。真實語正直語。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酒。酒是放逸處。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於酒。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歌舞作樂花香瓔珞嚴身之具。我今一日一夜遠離歌舞作樂華香瓔珞嚴身之具。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我今一日一夜遠離高廣大床。處在小榻草蓐為座。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諸聖人常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我今一日一夜過中不食。遠離非時行非時食。以如是法隨學聖人。如說

殺盜淫妄語   飲酒及華香   瓔珞歌舞等   高床過中食

聖人所捨離   我今亦如是   以此福因緣   一切共成佛

親近持淨戒比丘者。在家菩薩應親近諸比丘。盡能護持清淨禁戒成就功德防遠眾惡者。以戒善因緣者。又應親近持戒比丘身口業淨心行直善無眾惡者。深心愛敬者。於上直心善行持戒比丘成就諸功德者。應生最上恭敬。深心愛樂。

問曰。在家菩薩若於持戒比丘。成就功德生愛敬心者。應於破戒比丘生輕恚心耶。答曰。若見破戒者。不應起輕恚。在家菩薩若見破戒雜行比丘。威儀不具。所行穢濁。覆藏瑕疵。無有梵行。自稱梵行。於此比丘不應輕慢有瞋恚心。問曰。若不瞋恨。應生何心。答曰。應生憐愍心。訶責諸煩惱。在家菩薩若見破戒比丘。不應生瞋恨輕慢。應生憐愍利益之心。

作是念。咄哉。此人遇佛妙法。得離地獄畜生餓鬼。色無色界邊地生處。諸根具足。不聾啞不頑鈍。值佛妙法。別識好醜。心存正見。解知義理。人身難得。如大海中有一眼鼈。頭入板孔。生在人中。倍難於此。既聞佛法。能滅諸惡。度諸苦惱。得至正智。捨諸資生所有多少。永割親族無所顧戀。若生凡庶或在種姓。信佛語故能捨出家。常聞破戒之罪。所謂自賤其身。智所訶責。惡名流布。常懷疑悔。死墮惡道。得聞此事而猶破戒。行十善道乃得人身。而不能如法善用以自利益。咄哉三毒。其力甚惡。常陵眾生。難得捨離。諸佛種種呵罵煩惱惡賊惡行。如實有理。如是思惟。不應輕賤破戒之人。

又作是念。若我不能都離瞋恚輕慢心者。應自思惟。佛法無量猶如大海。或有開通。而我不知。如大乘決定王經中。佛告阿難。或有比丘。根鈍闇塞。心不明了。不達諸法相。常念有想。無想法中而取有想。生男女想。生罪礙想。生垢想生淨想。生如是想者。名為鈍根。心不明了。則為有罪。阿難。若人一切法中。不能善解。名為不了。一切諸法從初以來。本體性相常不可得。是人不知如是之事。生是諸想。則與外道無有差別。阿難。我所說法皆有開通。明了清淨。此中無罪。亦無罪者。阿難。罪。名疑悔愚癡闇冥。罪者。名生眾生想.我想.命想.人想。皆因身見名為罪者。於我法中無如此人。若我法中定實有我.眾生.命.人.身見等者。不言我法有開。非是不開。我法從本已來。常清淨明了。

復次阿難。若決定有罪有受罪者。則身即是神。即墮常見。則無佛道。若身異於神。即墮斷見。亦無佛道。如是六十二見。皆可是菩提。但是事不然。是故阿難。我於大眾中師子吼說。而無所畏言。我法有開。非不有開。從本已來。常清淨明了。阿難。若罪定有。則畢竟無涅槃。我則不言我法有開。阿難。我法實從本已來清淨明了。是故我弟子降心安隱。無有疑悔。無諸罪惡。清淨行道。菩薩應如是思惟。不應瞋恚破戒者。

又作是念。是戒。必定得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曾聞必定菩薩有起罪者。如過去十萬劫。有菩薩誹謗漏盡阿羅漢名為阿羅漢。又聞必定菩薩。於此劫前三十一劫。以矛刺須陀洹。又此賢劫中。聞有菩薩誹謗拘樓孫佛言。何有禿人而當得道。如是等。眾生難可得知。是故我於此事何用知為。得失好惡。彼自作自受。何豫於我。我今若欲實知彼事。或自傷害。籌量眾生。佛所不許。如經中說。佛告阿難。若人籌量於他。即自傷身。唯我可得籌量眾生。與我等者。亦應籌量。如說

有瓶蓋亦空   無蓋亦復空   有瓶蓋亦滿   無蓋亦復滿

當知諸世間   有此四種人   威儀及功德   有無亦如是

若非一切智   何能籌量人   寧以見威儀   而便知其德

正智有善心   名為賢人相   但見外威儀   何由知其內

內有功德慧   外現無威儀   遊行無知者   如以灰覆火

若以外量內   而生輕賤心   敗身及善根   命終墮惡道

外詐現威儀   遊行似賢聖   但有口言說   如雷而無雨

諸心所行處   錯謬難得知   是故諸眾生   不可妄度量

唯有一切智   悉知諸心心   微密所行處   是故量眾生

佛言與我等   乃能量眾生   若佛如是說   誰能籌量人

若見外威儀   稱量其內德   自敗其善根   如水自崩岸

若於此錯謬   則起大業障   是故於此人   不應起輕賤

是故在家菩薩。不應於破戒人起輕慢瞋恚。又持戒破戒白衣之人。不與同住。何由得知。我若欲於此事分別明了者。則起罪障。罪障因緣故。於千萬劫受諸苦分。如無行經中說。又大乘經中。佛告郁伽羅長者。如是在家菩薩應於破戒比丘生憐愍心。是人垢行惡行不善。何以故。是人披如來善寂滅聖主法衣。自不善軟。不能調伏諸根。行敗壞行。又佛經中說。不輕未學。此非人罪。是煩惱罪。此人以是煩惱起不善事。又佛法有開。是人或能自除過罪。正念因緣得入法位。若入。必定在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佛言。唯有智慧可破煩惱。又復說言。不應妄稱量人。若稱量者。則為自傷。唯佛智慧乃能明了。如此事者非我所知。即於破戒人中。不生瞋恚輕慢之心。

376 云何令正法久住 成律師十一德 食咽細蒜蔥不犯 與三歸授十戒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云何令正法久住 成律師十一德 食咽細蒜蔥不犯 與三歸授十戒

若有檀越欲飯僧。遣人往寺。請僧受我等飯。僧中有解律比丘。自念言。此僧中多有行頭陀法。使者不解法。故作是請。解律比丘答言。明日當知。使者復來。故如前不解語請僧。知法比丘答言。明日當知。如是展轉乃至半月。若猶不解。知法比丘語言。若檀越如是請僧者。但得沙彌。不得大僧。使者言。諸大德亦受餘家請。今者何以不受我請。答言。非不受請。猶汝不知法故。但言請僧。莫言與飯麨魚肉等。但言請僧。比丘得受不犯。(中略)

若比丘知他比丘粗罪已。覆藏。第二比丘復覆藏。如是百千人共覆藏。皆犯波夜提。此是性罪。因身心起。覆藏他罪戒竟。若年不滿二十。欲受具足戒。聽數胎月閏月數。十四日布薩。足滿二十得受戒。與賊眾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與比丘尼議共道行者。此是制罪。律中已說。阿栗挓邪見者。摩著細滑。不遮天道。不遮解脫道。阿栗咤所以生此邪見者。言須陀洹斯陀含有婦兒。亦不障道。牽此自比。言摩著細滑不能障道。若言細滑能障道者。一切氈褥及隱囊亦細滑。那獨言女人細滑能障道耶。阿栗咤邪見戒廣說竟。

若學比尼者。有五德有六德。有七德有八德。有九德有十德。有十一德。何謂為五德。一者身自護戒。二者能斷他疑。三者入眾無畏。四者能伏怨家。五者令正法久住。

云何身自護戒。持戒清淨無有缺漏。是名護戒。律師以六法不得罪。一者不無趣。二者無知。三者不狐疑。四者不淨言淨。五者淨言不淨。六者不迷惛。云何不無趣。知而故作是名無趣。如律本中說。知而故作得罪。以知而覆藏。往不應行處。是名無趣。云何無知。此人不知戒相。欲作而作。是名無知得罪。云何狐疑得罪。欲作。心生狐疑而作。是名狐疑得罪。云何不淨言淨。是熊肉不淨。言是豬肉而啖。是名不淨言淨。虎肉言是鹿肉。非時食言是時食。是名不淨言淨。云何淨言不淨。實是鹿肉。作虎肉想啖。如是乃至時言非時而食。是名淨言不淨。云何迷惛。與未受具足戒人。過二宿不知。是名迷惛得罪。有迷惛不知。時與非時離衣宿。亦復不知。是名迷惛。

云何能斷他疑。有比丘犯罪。狐疑不能決判。若來諮問。依律為判。是名能斷他疑。云何入眾無畏。以知律故。隨事能作。是名入眾無畏。云何能伏怨家。如離車子起十非法。能依律除滅。是名能伏怨家。

云何令正法久住。一者身自隨法。二者能令他得法。因得法故正心持律。因持律故得入禪定。因禪定故而得道果。是名令正法久住。如律本中說。佛語阿難。若我滅度後。毘尼即是汝大師也。是名令正法久住。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若中天竺佛法滅。若邊地有五人受戒。滿十人。往中天竺。得與人具足戒。是名令正法久住。如是乃至二十人得出罪。是名令正法久住。因律師故令正法久住。是名持律五德。云何持律六德。一者守領波羅提木叉。二者知布薩。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法。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畜沙彌。是名六德。(中略)

眾僧有四法。一者白僧。二者白羯磨。三者白二羯磨。四者白四羯磨。此四法是律師所知。非修多羅師阿毘曇師所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羅阿毘曇。不得度沙彌受人依止。有五德六德僧。成律師十一德。以律師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歲。是故多諸比丘。就優波離學律。云何學律。讀誦解義是名學律。

雜碎者。從二不定乃至眾學。是名雜碎。若向大比丘毀呰戒。得波夜提。向未受具戒毀呰戒。得突吉羅罪。餘文句易可解。不須廣說。毀呰戒竟。此是性罪。從身口起。打者。六群比丘恆驅使十七群比丘。以不從語故便打之。若嗔心打乃至死。得波夜提罪。嗔心打者。乃至頭破手腳折。波夜提罪。若打未受具戒下至畜生。得突吉羅。若欲心打女人得僧殘。若虎狼師子乃至梵行難。以手打求脫不犯。(中略)若夫婦俱得須陀洹道。若有百千兩金。布施亦盡。由得道故。於財無有慳惜。布施太過。居家貧窮。是以佛制不得受食。(中略)

爾時佛呵責六群比丘。何以自在下。人在高而為說法。佛語比丘。往昔於波羅奈國。有一居士名曰車波加。其婦懷妊。思庵羅果。語其婿言。我思庵羅果。君為我覓。其夫答言。此非庵羅果時。我云何得。婦語夫言。君若不得庵羅果。我必當死矣。夫聞婦語。心自念言。唯王園中有非時庵羅果。我當往偷取。作是念已。即夜入王園偷庵羅果。取果未得。時明相已出。不得出園。於是樹上藏住。時王與婆羅門入園。欲食庵羅果。婆羅門在下。王在高座。婆羅門為王說法。偷果人在樹上。心自念言。我今偷果事應合死。因王聽婆羅門說法故。我今得脫。我無法。王亦無法。婆羅門亦無法。何以故。我為女人故而偷王果。王猶憍慢。故師在下。自在高座而聽法。婆羅門為貪利養故。自在下坐為王說法。我與王婆羅門相與無法。我今得脫。作是念已。即便下樹往至王前。而說偈言

二人不知法    二人不見法    教者不依法    聽者不解法
為食粳米飯    及餘諸餚饍    為是飲食故    我言是無法
為以名利故    毀碎汝家法

我為凡人時。見人在上。說法者在下。言其非法。何況我今汝諸弟子。為在高人。自在下而為說法。時偷果人者。我身是也。眾學戒廣說竟。(中略)

蒜者。唯大蒜食咽。咽。波夜提。餘細蒜蔥不犯。亦得以大蒜與食中作調和不犯。(中略)往觀看伎樂者。下至獼猴孔雀。共戲往看。波夜提。若寺中作伎往看不犯。(中略)

云何與三歸。答曰。受三歸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云何別受。別受者。歸依佛歸依佛歸依佛竟。歸依法歸依法歸依法竟。歸依僧歸依僧歸依僧竟。是名別受。總受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是名總受。不得先歸依僧。後歸依法佛。亦不得雜說。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語不正。言歸依佛。亦成受。若師教言歸依佛。弟子言歸依佛。亦成受三歸。若師與弟子。語俱不正言歸依佛。不成受三歸。若師教歸依佛。弟子答言爾。或語不出口。或逐語不具足。皆不成受三歸。受三歸竟。

次與授十戒。受十戒有二種。一者別受。二者總受。云何別受。我受不殺我受不殺我受不殺竟。如是次第亦如是說。是名別受。云何總受。我受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過中食。七不歌舞作唱嚴飾樂器。亦不故往觀聽。乃至鬥諍悉不得看。八不著香花瓔珞以香塗身。九不高廣大床上坐臥。十不得捉持生像。生像者。此是金與銀及一切寶。皆不得捉。

375 除三疑不食 破和合僧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三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除三疑不食 破和合僧

爾時。佛住王舍城竹林精舍。此破和合僧戒中。於是提婆達多。往至拘迦利迦一吒無迦利騫陀毘耶子娑勿陀達多所。至已。語諸長老言。我等共破和合僧及如來威德。破和合僧因緣。後騫陀迦中當說。善哉大德者。此是乞語也。願一切比丘。盡形受在阿蘭若處住。此是受頭陀法。若比丘還聚落中住犯罪。願佛為諸比丘如是結戒。餘四法亦如是。我等令人知者。佛不隨我等制。我等自行此法令人知。我等少欲知足。於是發大善心。

佛聞調達乞五法。欲破和合僧。佛念言。此人為利養故。必墮地獄。佛念言。我若許調達五法者。多有善男子出家。若受持此法。則於道有難。是故律本中說。止止。調達。勿建此法。若善男子。或在阿蘭若處。或在聚落。隨心所樂各不障道。頭陀乞食。捨糞掃衣。半月樹下。不食魚肉。

佛言。除三疑不食。云何三疑。一者見。二者聞。三者疑。云何見。見檀越為比丘殺。云何聞。聞檀越為比丘殺。云何疑。疑為比丘殺。若見疑者。云何見疑。比丘從阿蘭若處。入聚落乞食。道逢見諸白衣入山行獵。明日聚落作大會。諸比丘於會得肉。心自念言。昨日見諸檀越行獵。疑此肉當是為獵得也。是名見疑不得食。若檀越言。我本為王及自為行獵。不為比丘。大德但食。若如是者食無罪。聞疑者。比丘在阿蘭若處。聞聚落行獵設會。檀越請比丘食。比丘疑心。若食得罪。若檀越言。我自為行獵。不為比丘。若如是者食無罪。是名聞疑。若不見不聞不疑為比丘殺。如是食無罪。有見得食。云何有見得食。若見人屠殺。不為比丘。後若得肉食無罪。是名有見殺得食無罪。聞者。比丘自聞殺聲。不為比丘。比丘若得此肉。比丘得食無罪。是名聞疑得食無罪。疑者。比丘入聚落乞食。見新肉疑不敢受。若檀越言不為比丘殺。得食無罪。是名疑得食。若檀越為比丘殺。若不見不聞不疑。得食無罪。

若檀越請二人與食。下座心自念言。此當為上座殺。不為我。我食無罪。上座復自念言。此當為下座殺。本不為我。我食無罪。若如此者。兩各自疑為彼上下座。疑俱食無罪。若人為比丘殺。比丘不知。食竟方知。如此者無罪。若比丘得肉食。應問然後食。何以故。為欲分別淨不淨得食故。熊豬肉相似故。不但熊豬。更有相似者。是故應問。

歡喜踴躍者。調達乞五法。世尊不與。調達歡喜自念言。我今定得破和合僧。拘迦利聞語已。心大懊惱。如服毒藥無異。調達教化同伴。作如是言。汝何以懊惱。出家求道宜應精進。瞿曇沙門亦有此法。不盡形壽。我今盡形壽受持此法。何以懊惱。同伴聞已歡喜隨從。法師曰。調達癡人。已向阿鼻地獄不覺不知。歡喜禮佛而去。還向拘迦利等言。我共汝等當行此五法。令人知我等少欲知足。

多欲無厭足者。衣服飲食受不節量。是名多欲無厭足也。調達語同伴言。瞿曇沙門恆自思念。我聲聞弟子云何得衣服飲食不以為勞。此是多欲無厭足人。佛語調達。汝勿樂此法破和合僧。是重罪也。若眾僧和合。如水乳合安樂行。若破如是僧者。一劫在阿鼻地獄受諸苦痛。若僧破。能令更和合者。一劫在天上歡喜受梵天福也。諸比丘為調達種種方便說法。諸善比丘見調達破和合僧。以種種方便教化。令其開解。心同身同。與僧和合。如水乳合。心同者。心同法。身同者。身同共一。和合佈薩。云何不同身。雖共一處。心行外法。是名形同心不同。

堅持不捨者。執破僧事不置。是名堅持。諸比丘諫是比丘者。諸有慚愧比丘諫諸比丘。莫破和合僧。令與僧同住。諸比丘應三諫。捨者善。若不捨。第一諫不捨。突吉羅罪。第二諫不捨。偷蘭遮。第三諫不捨。僧伽婆屍沙罪。外諫者。諸比丘聞欲破和合僧。往到其所諫言。長老。莫破和合僧。若破僧者甚重。若捨者善。若不捨。捉手牽至僧中語言。汝莫破和合僧。如是三諫外。軟語三諫。將至僧中軟語三諫。不捨悉犯突吉羅罪。若捨者善。不捨者。應作白四羯磨諫。若初白羯磨不捨。犯突吉羅罪。若作第一羯磨不捨。犯偷蘭遮罪。第二羯磨亦偷蘭遮罪。第三羯磨不捨。僧伽婆屍沙。問曰。第三羯磨。為初得僧伽婆屍沙。為中得。為後得。答曰。最後得。最初犯者。調達是也。問曰。餘戒最初不犯。調達亦應不犯。答曰。以其僧三諫不捨故。所以犯罪。法師曰。次第文句易可解耳。不須廣說。此戒具三事。身心意業苦受。破和合僧說竟。

374 佛不聽噉三種不淨肉 若見若聞若疑 聽噉三種淨肉 不見不聞不疑 調達五法破和合僧

十誦律卷第三十七 第六誦之二 雜誦中調達事之二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佛不聽噉三種不淨肉 若見若聞若疑 聽噉三種淨肉 不見不聞不疑 調達五法破和合僧

佛在王舍城方黑石聖山。與大比丘眾七百人俱。爾時。世尊中前著衣持鉢。阿難隨後。入王舍城乞食。食後往詣講堂。於眾僧前敷坐處坐。調達亦如是。中前著衣持鉢。迦留羅提舍隨後。入王舍城乞食。食後詣講堂隨次第坐。坐已。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受著納衣。應盡形受乞食。應盡形受一食。應盡形受露地住。應盡形受斷肉魚。是五法隨順。少欲知足。易養易滿。知時知量。精進持戒清淨。一心遠離。向泥洹門。若比丘行是五法。疾得泥洹。

調達爾時。非法說法法說非法。善說非善非善說善。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言說非言非言說言。佛爾時自約勅調達。汝莫作方便破和合僧。莫受持破僧因緣事。汝與僧共和合。和合者歡喜無諍。一心一學。如水乳合安樂行。汝莫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善說善善說非善。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說常所行法。言說非言非言說言。調達聞佛如是約勅。不捨破僧因緣事。當佛約勅。調達不捨是事。

爾時迦留羅提舍比丘。在調達後以扇扇調達。迦留羅提舍比丘。即時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如佛讚歎頭陀功德。上人調達亦讚歎頭陀功德。佛何以生妬心。佛言。癡人。我有何妬心。過去諸佛讚歎納衣聽著納衣。我今亦讚歎納衣聽著納衣。亦聽著居士衣。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乞食聽乞食。我今亦讚歎乞食聽乞食。亦聽請食。癡人。過去諸佛讚歎一食聽一食。我今讚歎一食聽一食。亦聽再食。癡人。過去諸佛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我今讚歎露地住聽露地住。亦聽房舍住。癡人。我不聽噉三種不淨肉。若見若聞若疑。見者。自眼見是畜生為我故殺。聞者。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疑者。是中無屠賣家。又無自死者。是人兇惡。能故奪畜生命。癡人。如是三種肉我不聽噉。癡人。我聽噉三種淨肉。何等三。不見不聞不疑。不見者。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畜生。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我聽噉如是三種淨肉。癡人。若大祠。所謂象祠馬祠人祠。和闍毘耶祠。三若波陀祠。隨意祠。若諸世會殺生處祠。如是大祠世會中。不聽沙門釋子噉肉。何以故。是大祠世會皆為客故。佛說是已。即從坐起入室坐禪。

爾時調達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唱已。調達及四伴即起捉籌。調達第二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唱第二語已。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調達第三復作是言。我調達僧中唱言。比丘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喜樂是五法者。便起捉籌。第三唱已。復有二百五十比丘。從坐起捉籌。爾時調達。即將是眾還自住處。更立法制。調達作是言。應盡形著納衣。應盡形乞食。應盡形一食。應盡形露地住。應盡形不噉肉魚。隨何比丘。不喜樂不忍受是五法者。是人去我等遠。與我別異不共語。

373 有法 令法滅亡沒 有法 法不滅不亡不沒 有二白法護世間 有慚有愧

十誦律卷第四十八第八誦之一 增一法之一 一法初二法初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有法 令法滅亡沒 有法 法不滅不亡不沒 有二白法護世間 有慚有愧

(一法初) 說一語竟。名為捨戒。云何說一語。名為捨戒。謂言捨佛。說是一語名為捨戒。如是。法僧和上阿闍梨同。和上阿闍梨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知我是白衣。我是沙彌。我非比丘。我是外道。非沙門非釋子。我不受汝法。說是一語。名為捨戒。

若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毘尼說毘尼。毘尼說非毘尼。犯說不犯。不犯說犯。重說輕。輕說重。無殘說殘。殘說無殘。非常所行事說是常所行事。是常所行事說非常所行事。非說言說。說言非說。是人得大罪。若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非法說非法。法說法。非毘尼說非毘尼。毘尼說毘尼。犯說犯。非犯說非犯。重說重。輕說輕。無殘說無殘。殘說殘。非常所行事說非常所行事。是常所行事說是常所行事。非說言非說。說言是說。是人得大功德。(中略)

如來出世現毘尼法。不一時說戒。漸漸說。如來出世現毘尼法。不一時破。漸漸破。有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於如來所現毘尼法中。更生異想。於文字中。更作相似文句。遮法覆法。不隨順法。所說不了。是邊人下賤人。無益於世。無男子行。若比丘多知識有力勢。所可說者。人皆信用。眾所知識。能供給僧。於如來所現毘尼法中。不生異想。於文字中。不作相似文句。不遮法不覆法。隨順法。所說明了。是非邊人非下賤人。非無利益。有男子行。

佛在釋迦國。大愛道往到佛所。在一面立已。白佛言。世尊。願壽一劫住世。以是因緣故。佛語大愛道。不應如是讚歎如來。汝所讚歎者。非好讚歎。不應以是讚歎如來。是非讚歎如來法。

有一法令法滅亡沒。破僧故。有一法。法不滅不亡不沒。和合僧故。有一法。法滅亡沒。鬪故法滅亡沒。如是共諍相罵相言故。法滅亡沒。有一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不鬪故法不滅不亡不沒。如是不共諍不相罵不相言故。法不滅不亡不沒。有一法。法滅亡沒。貪故法滅亡沒。如是無厭。多欲不知足。惡欲惡見故。法滅亡沒。有一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不貪故法不滅不亡不沒。如是有厭。少欲知足。不惡欲不惡見故。法不滅不亡不沒。

隨何方有比丘。鬪共諍相罵相言。如是方不應聞。何況憶念。有如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鬪諍相罵相言。更不應念。何況往到。多有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諍不相罵不相言。如是方應聞。何況不憶念。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諍不相罵不相言。如是方應更憶念。何況不往。無如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

隨何方有比丘。鬪諍相罵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遮欲覺。捨遮瞋覺。捨遮嫉妬覺。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欲覺。受瞋覺。受嫉妬覺。是名受三法。多有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諍不相罵不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欲覺。捨瞋覺。捨嫉妬覺。受三法者。受遮欲覺。受遮瞋覺。受遮嫉妬覺。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

隨何方有比丘。鬪諍相罵相言。實知彼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遮欲想。捨遮瞋想。捨遮嫉妬想。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欲想。受瞋想。受嫉妬想。是名受三法。有是諸過。鬪諍相罵相言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不共諍不相罵不相言。實知彼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欲想。捨瞋想。捨嫉妬想。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遮欲想。受遮瞋想。受遮嫉妬想。是名受三法。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

隨何方有比丘。共鬪諍相罵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遮欲界。捨遮瞋界。捨遮嫉妬界。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欲界。受瞋界。受嫉妬界。是名受三法。有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隨何方有比丘。不鬪諍不相罵不相言。實知是處捨三法受三法。捨三法者。捨欲界。捨瞋界。捨嫉妬界。是名捨三法。受三法者。受遮欲界。受遮瞋界。受遮嫉妬界。是名受三法。無是鬪諍相罵相言過故。(一法竟)

(二法初) 有二法無智犯罪。不自見過。不悔是罪。有二法有智犯罪。見過。見過已能悔是罪。有二犯。輕犯重犯。更有二犯。有殘無殘。更有二犯。可向他悔過。可自心悔過。有二眾。法眾非法眾。復有二眾。濁眾清淨眾。有二法故。僧名苦住。不樂住數數犯。不隨順教隨順惡法。有二無智。應悔不悔。不應悔便悔。有二智。應悔便悔。不應悔不悔。有二無智。有犯有覆藏。有二智。不犯不覆藏。無智覆藏者有二果。地獄餓鬼。有智不覆藏者有二果。人天。佛言。我有所說。不信受故。便覆藏。覆藏者。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有所說。能信受者。是名不覆藏。不覆藏者。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有二善。知犯知悔過。有二清淨。戒清淨見清淨。有二非法見。非法見法。法見非法。有二法見。非法見非法。法見法。(中略)

有二法。斷事人有過。非法作法斷。法作非法斷。是名有過。有二種斷事無過。非法作非法斷。法作法斷。是名無過。有二種說有過。非法說法。法說非法。是名有過。有二說無過。非法說非法。法說法。是名無過。有二種法。教化人有過。非法作法教。法作非法教。是名有過。有二法。教化人無過。非法作非法教。法作法教。是名無過。有二法。法滅亡沒。有比丘疑法疑毘尼。是名二法。法滅亡沒。有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不疑法不疑毘尼。是名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有二法。法滅亡沒。有比丘教他非法。教他非毘尼。是名二法。法滅亡沒。有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如法教如毘尼教。是名二法。法不滅不亡不沒。(中略)

有二謗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有二不謗佛。非法言非法。法言法。有二出佛過。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有二不出佛過。非法言非法。法言法。有二不隨佛語。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有二隨佛語。非法言非法。法言法。(中略)

有二白法護世間。有慚有愧。若是二白法慚愧。不護世間者。則不分別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里。則破人法。如牛羊鷄狗野干鳥獸。若是二白法慚愧。在世間者。則分別父母兄弟姊妹兒女親里。不破人法。非如牛羊雞狗野干鳥獸。無是慚愧。有白法者。終無是處。心無白法。但有生死。無有解脫。有是慚愧。白法在。心即得清淨。則不生死。度生死岸。更不受有。(二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