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 結蘊第二中 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現法樂住
如契經說。有四種增上心所。現法樂住。問。何故名為增上心所。答。此中。心所即三摩地。無三摩地具大勢力有大功用能成大事。能如根本四靜慮者。故此獨名增上心所。復次四靜慮中。有無量種增上心所殊勝功德。如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無礙解無諍願智。邊際定等。是故獨名增上心所。復次依四靜慮。諸瑜伽師以無量門受心所樂。謂前所說諸功德門。及空空等三三摩地。是故獨名增上心所。復次。此四靜慮樂通行攝。是故獨名增上心所。
問。四靜慮中。亦有能引後樂功德。何故但說現法樂住。答。亦應說為後法樂住。而不說者。應知此經是有餘說。復次若說此為現法樂住。應知已說後法樂住。以後法樂用現法樂為因得故。(中略)復次現法樂住。若愚若智。內道外道。正觀邪觀。皆共信有。故偏說之。後法樂住有不信者。如諸外道。是故不說。復次。諸愚夫類多貪現樂。不求後樂。於現樂中貪少欲樂。不求廣大離欲妙樂。世尊欲令捨小欲樂。得四靜慮廣大妙樂。作如是說。汝等若求廣大樂者。當捨欲樂。修四靜慮。是故但說現法樂住。復次。以四靜慮現在前時。必受現樂。故偏說之。後樂不定。或退生下。或進生上。或般涅槃。是故不說。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世尊但說。四種靜慮名現法樂。近分無色雖亦有樂義。而苦通行攝。故不說之。(中略)
如契經說。初靜慮憂根滅。第二靜慮苦根滅。問。離欲染時。斷憂及苦。契經何故作是說耶。答。依過對治。故作是說。謂離欲染位雖斷苦根。而未名為過苦對治。於初靜慮得離染時過苦對治。故說苦滅。苦對治者。謂初靜慮。復次。依過族姓及苦所依。故作是說。謂離欲染位雖斷苦根。而未過苦所依族姓。於初靜慮得離染時。過苦所依及苦族姓。故說苦滅。所依族姓謂諸識身。
問。離欲染位雖斷憂根。而未過彼對治所依及彼族姓。不應說憂初靜慮滅。答。憂根對治所依族姓皆在意識。既與憂根同在意識。故正斷時即說彼滅。苦根所依及苦族姓。不與對治同在一識。故過對治所依族姓。方說苦滅。有作是說。第二靜慮苦根滅者。謂尋伺滅。以諸賢聖於尋伺中發生苦想。過諸異生。厭地獄苦。能生苦想。故名苦根。(中略)
有契經說。四種靜慮譬如涼風。問。世尊何故說四靜慮如涼風耶。答。此能止業煩惱熱故。謂初靜慮能止欲界種種不善業煩惱熱。第二靜慮能止初靜慮尋伺相應業煩惱熱。第三靜慮能止第二靜慮極喜相應業煩惱熱。第四靜慮能止第三靜慮極樂相應業煩惱熱。故說靜慮譬如涼風。(中略)
有契經中。佛為梵志說第四靜慮名究竟迹。問。世尊何故為婆羅門捨前三靜慮。說第四靜慮名究竟迹。答。有婆羅門聞佛具有一切智見。復聞諸佛無不皆依第四靜慮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施設第四靜慮為究竟迹。彼作是念。若佛施設第四靜慮是究竟迹。決定具有一切智見。作是念已。來問世尊。佛知彼意。故但為說第四靜慮是究竟迹。彼聞決定。信佛具有一切智見。佛又告彼婆羅門言。第四靜慮是如來迹。是佛所行。佛所習近。如野龍象。夏日中時從稠林出。見地方所。其地沃潤花果茂盛。流泉浴池其水清美。雜花映發甚可愛樂。見已歡喜。以牙掘地而安其足。世尊亦爾。第四靜慮行捨現前。掘爾焰地而安智足。應知此中。如來迹者。說第四靜慮究竟奢摩他。佛所行者。說第四靜慮究竟毘鉢舍那。佛所習近者。總說第四靜慮究竟止觀。
有契經中說。四靜慮皆是樂住。問。世尊何故說四靜慮是樂住耶。答。根本靜慮易現在前。故名樂住。非如近分及無色定。難現在前。所以者何。諸有情類為欲界業煩惱繫縛。引未至定令現在前。極為艱難。如被反縛。甚難自解。有情亦爾。既為欲界業煩惱縛。為解自縛。引未至定極為艱難。修不淨觀或持息念。經於十年或十二年。有能引起未至定者。有不能引。故極艱難。若離欲染起初靜慮。不由功用。故易現前。
從初靜慮復欲引起靜慮中間。多用功力。異心所滅。異心所生。麁心所滅。細心所生。尋俱者滅。伺俱者生。故定中間亦難現起。譬如有人以木破木。多用功力。然後乃破。以初靜慮自地心所。有滅有生。亦復如是。後三靜慮近分難起。根本易起。如初應知。(中略)
復次。依四靜慮易可離染。非近分等。故名樂住。譬如二人俱往一處。一從陸路。一則乘船。雖俱到彼。而乘船者不為艱難。非陸路者。如是有情。有依靜慮而離染者。有依近分或依無色而離染者。雖俱離染。而依靜慮不為艱難。非近分等。故唯靜慮得樂住名。
復次唯靜慮中具二種樂。故名樂住。一樂受樂。二輕安樂。前三靜慮皆具二樂。第四靜慮雖無受樂。而輕安樂勢用廣大。勝前二樂。近分無色雖有輕安。而不廣大。故不名樂。復次樂有二種。一者主樂。二者客樂。主樂者。謂依靜慮起靜慮。客樂者。謂依靜慮起無色住。住靜慮地具起二樂。故名樂住。住無色地不具二樂。故非樂住。近分非勝。故不得名。復次。四靜慮中無惱害樂。勢用廣大。非近分等。故名樂住。如契經說。若於是處無諸惱害。說名為樂。
復次。根本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徧身中生。令身充悅。故名樂住。近分定等現在前時。長養大種唯心邊生。非極充悅。故非樂住。有作是說。近分定等現在前時。長養大種雖徧身生。而長養用不及靜慮現在前時長養大種。故非樂住。譬如二人同一池浴。一身入水。一用手澆。雖俱洗浴。而入水者潤益為勝。非手澆者。
復次四靜慮中。止觀力等。故名樂住。近分定中。觀強止劣。無色定中。止強觀劣。俱非樂住。復次四靜慮中。精進與止。平等而轉。故名樂住。雖一切地精進力強。而靜慮中為止所制。故平等轉。餘地不爾。故非樂住。復次四靜慮中。增上捨斷。離染可得。故名樂住。謂離染時有二種斷。一增上捨斷。二有功用斷。依近分無色離諸染時。名有功用斷。極艱難故。依根本靜慮離諸染時。名增上捨斷。任運轉故。譬如二人俱詣一方。一乘良馬。一乘惡馬。乘良馬者甚不艱難至所詣處。乘惡馬者甚為艱難方得至彼。復次四靜慮中。無功用道。離染可得。故名樂住。近分無色。有功用道。而得離染。故非樂住。如多人眾俱渡大河。有依草束。有依浮瓠。有依棑筏。有依船舫。依船舫者任運安樂得至彼岸。依餘物者怖畏艱難而到彼岸。有情亦爾。度煩惱河。有依靜慮。有依餘地。雖俱從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而依靜慮者安樂易到。故名樂住。非依近分無色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四靜慮名為樂住。如名樂住。如是亦名觸住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