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云何根律儀 密護根門 不取其相 不取隨好 云何惡不善法 修行律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 出離地第三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根律儀 密護根門 不取其相 不取隨好 云何惡不善法 修行律儀

云何根律儀。謂如有一。能善安住。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廣說。

云何名為密護根門。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如是名為密護根門。

云何名為防守正念。謂如有一。密護根門增上力故。攝受多聞。思惟修習。由聞思修增上力故。獲得正念。為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於時時中。即於多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不離加行。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云何名為常委正念。謂於此念。恒常所作。委細所作。當知此中。恒常所作名無間作。委細所作名殷重作。即於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總說名為常委正念。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於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於無忘失念得任持力。即由如是功能勢力。制伏色聲香味觸法。

云何名為念防護意。謂眼色為緣生眼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意法為緣生意識。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能起煩惱。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名為念防護意。

云何名為行平等位。平等位者。謂或善捨。或無記捨。由彼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善防護已。正行善捨無記捨中。由是說名行平等位。如是名為行平等位。云何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謂於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終不依彼發生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時忘失念故。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離取相及取隨好。而復發生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儀。由是二相。故能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無記捨。謂即由是二種相故。云何二相。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亦爾。由是二相。於其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謂於眼識所行色中。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取隨好者。謂即於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若能遠離此所行相。於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復有餘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眾色。如是名為執取其相。取隨好者。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即隨所聞名句文身為其增上。為依為住。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如是名為執取隨好。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又此取相及取隨好。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不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若於此中執取其相。執取隨好。不如正理。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彼於如是色類境界。遠離取相及取隨好。

云何名為惡不善法。謂諸貪欲及貪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若諸瞋恚。若諸愚癡。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是名種種惡不善法。云何由彼令心流漏。謂若於彼彼所緣境界。心意識生遊行流散。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是名由彼令心流漏。如是於眼所識色中。乃至於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由是發生種種雜染。彼於取相及取隨好能遠離故。便不發生種種雜染。

若由忘念。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獨閑居。由先所見眼所識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識法增上力故。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隨所發生而不執著。尋便斷滅。除棄變吐。是名於彼修行律儀。

若於其眼所識色中。應策眼根。及於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應策意根。即便於彼作意策發。如是策發。令不雜染。由是因緣。於此雜染防護眼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如是名為防護眼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若於其眼所識色中。不應策發所有眼根。及於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不應策發所有意根。即便於彼徧一切種而不策發。不策發故令不雜染。由是因緣。於此雜染修根律儀。如是名為能正修行眼根律儀。廣說乃至。能正修行意根律儀。如是應知已廣分別根律儀相。(中略)

又根律儀略有二種。一者思擇力所攝。二者修習力所攝。思擇力所攝根律儀者。謂於境界深見過患。不能於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修習力所攝根律儀者。謂於境界深見過患。亦能於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又由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故。於所緣境令煩惱纏。不復生起。不復現前。而於依附所依隨眠。不能斷除。不能永拔。由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故。於所緣境煩惱隨眠。不復生起。不復現前。一切時分。依附所依所有隨眠。亦能斷除。亦能永拔。如是思擇力所攝根律儀。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有此差別。有此意趣。有此殊異。當知此中。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是資糧道所攝。修習力所攝根律儀。當知墮在離欲地攝。

395 一相之法 空無相無作 無生無所有無取相

諸法無行經卷上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一相之法 空無相無作 無生無所有無取相

爾時。世尊讚師子遊步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問者。甚為希有。一切世間之所難信。善男子。止止。勿問。所以者何。新發意菩薩。於此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所不能及。善男子。如此法者不應在新學菩薩前說。何以故。若聞是法或斷善業。於佛道中則行邪道。若墮斷滅。若墮計常。不知如來以何方便隨宜所說。

爾時。師子遊步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哀愍世間。願必為說。當來世中有菩薩。空見無相見無作見無生見無所有見無取相見佛見菩提見者。分別是空是無相無作。好常讚學。勤於事業。樂著文辭。以辯說為妙。貴於名利。如是之人。聞如來說是無文字法。畢竟清淨。當捨是諸見。是諸菩薩隨眾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為說法。雖說少欲知足。而不以為最。雖說經戒。亦不以為最。雖說在眾過惡。亦知一切法遠離相。常稱讚獨處不在憒閙。而不以為最。雖讚發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雖讚大乘經。而知一切諸法皆是大相。雖說菩薩道。而不分別阿羅漢辟支佛諸佛。雖讚布施。而通達布施平等相。雖讚持戒。而了知諸法同是戒性。雖讚忍辱。而知諸法無生無滅無盡相。雖讚精進。而知諸法不發不行相。雖種種讚歎禪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雖種種讚於智慧。而了智慧之實性。雖說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雖說瞋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瞋者。雖說愚癡之過。而知諸法無癡無礙。雖示眾生墮三惡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如是諸菩薩。雖隨眾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為說法。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所謂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所有無取相。世尊。惟願說是不可思議方便之法。一切聲聞辟支佛與新發意菩薩所不能及。但為信解甚深一相法者說之。

爾時。佛告師子遊步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此義。唯然世尊。我當受之。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人欲成佛  勿壞於貪欲    諸法即貪欲  知是則成佛    

貪欲及恚癡  無有能得者    是法皆如空  知是則成佛    

見非見一相  著不著亦然    此無佛無法  知是名大智    

如人於夢中  得道度眾生    無道無眾生  佛法性亦然    

道場無所得  若得則不有    明無明一相  知是為世尊    

眾生即菩提  菩提即眾生    菩提眾生一  知是為世尊    

譬如巧幻師  幻作種種事    所見無有實  無智數若干  

貪瞋癡如幻  幻不異三毒    凡夫自分別  我貪我瞋恚    

如是愚癡人  則墮三惡道    實相無貪恚  癡亦不可得    

分別如幻法  自性煩惱熱    實相無煩惱  無眾生無佛    

分別無生法  凡夫願作佛    不見諸佛法  亦不見眾生    

知是法相者  疾成眾生尊     若人求菩提  則無有菩提    

是人遠菩提  譬如天與地    知諸法如幻  速成人中上    

若人分別戒  是則無有戒    若有見戒者  是則為失戒    

戒非戒一相  知是為導師    如夢受五欲  娛樂自快樂    

分別見女色  此中實無女    戒毀戒如夢  凡夫分別二    

實無戒毀戒  知是為導師    凡夫著名字  不知語言性    

名字非名字  知是得無生    自謂是菩薩  讀誦為人說    

己身無所行  但依恃種性    但讀經求道  常見他人過    

著威儀文頌  見人敬自貴    恃種性文頌  不知法實相    

如是之人等  終不能得佛    為說諸法空  惡心好諍訟    

是人無佛法  亦無有菩提    知瞋忍同相  達是終不瞋    

不了眾生性  是則生瞋恚    自言菩薩者  復作如是說    

我慈悲一切  成佛度眾生    他惱生瞋恚  懷忿不與語    

常求他人過  樂於鬪諍訟    亦稱歎忍辱  及說諸法空    

我心多憍慢  常觀他人過    貪著於美味  晝夜念五欲    

是人入城邑  自說度人者    悲念於眾生  常為求饒益    

口雖如是說  而心好惱他    我未曾見聞  慈悲而行惱    

互共相瞋惱  願生阿彌陀    若人如恒沙  惡口加刀杖 

如是皆能忍  則生清淨土    佛土非佛土  知如虛空相    

不分別國土  及國土功德    如是之人等  能生諸佛國    

自言忍眾惡  見菩薩如佛    我未曾見聞  佛相而瞋者    

各自美毀他  樂檀越知識    言我所教化  護使令如法    

汝應我所度  莫親近餘人    彼人行不純  常處於憒閙    

是人於佛道  不能勤修行    真求佛道者  晝夜各三時    

頂禮諸菩薩  應生恭敬心    隨其所行道  不說其過失    

若見著五欲  不說其過惡    應當念彼人  久後亦得道    

次第行業道  不可頓成佛    或非久發心  是以行此事    

勿分別貪欲  貪欲性是道    煩惱先自無  未來亦無有    

能如是信解  便得無生忍    觀好惡音聲  知非音聲性    

當入無文字  實相之法門    若能信是法  則無婬怒癡    

觀貪欲愚癡  即是無量相    是二無文字  以文字故說    

諸有文字處  是皆無有實    一切諸音聲  觀是一音性    

佛說及邪說  是皆無分別    法雖以言說  實無法無說    

能入一相門  則得無上忍    是忍是非忍  勿作是分別    

於欲瞋恚心  勿計其中利    知是二無生  當為世中尊    

東西南北方  如恒河沙土     皆碎為微塵  一塵為一國    

滿中諸珍寶  於無央數劫    供養諸如來  其所得功德    

若人聞是經  過彼百千倍    若有出家人  一心求佛道    

我囑累是人  此祕密要法    若有誦是經  及以解其義    

無量總持辯  自然皆當得    利根無盡慧  樂說之辯才    

無量億諸佛  皆亦與是人    諸經妙法寶  自然皆能說

爾時。師子遊步菩薩白佛言。世尊。今說是偈。有幾所人得自利益。佛言。善男子。汝見是大眾不。唯然已見。佛言。今說此法時。會中有無量無數眾生共集。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睺羅伽等。滿在虛空。以說法之明。乃至他方世界。多所饒益。九萬二千夜叉神。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增上慢比丘有五百人。未得謂得。聞是法。無增上慢。得真法。信解一切法皆是一相。不受諸法故。漏盡得解脫。於是菩薩眾中六萬二千人。信解諸法。無障礙相。得無生法忍。何以故。如是說法。於諸說法中最為第一。善男子。如我於然燈佛所。信解諸法。一相無礙。然後乃得無生法忍。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若菩薩於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不知如是法相。是人或能斷滅一切善根。善男子。汝見提婆達多。有大功德。善根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有如是功德。不知如是法相故。斷滅善根。墮大地獄。善男子。當知雖久發心。有大功德。不入是法門。皆能斷滅善根功德。

394 煩惱雜染決擇 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貪恚慢無明疑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八 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煩惱雜染決擇 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 見取戒禁取 貪恚慢無明疑

復次。煩惱雜染決擇。我今當說。如先所說煩惱雜染義。當知此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何等為五。一自性故。二自性差別故。三染淨差別故。四迷斷差別故。五對治差別故。

云何自性。略有二種。一見性煩惱。二非見性煩惱。云何自性差別。略有十種。見性煩惱五種差別。非見性者亦有五種。總此十種名為煩惱自性差別。見性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非見性五者。謂貪。恚。慢。無明。疑。

薩迦耶見者。於五取蘊。心執增益見我我所。名薩迦耶見。此復二種。一者俱生。二分別起。俱生者。一切愚夫異生乃至禽獸並皆現行。分別起者。諸外道等計度而起。

邊執見者。於五取蘊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心執增益見我斷常。名邊執見。常見所攝邊執見者。謂六十二諸見趣中。計度前際諸徧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諸有想論無想論非想非非想論。斷見所攝邊執見者。謂諸沙門若婆羅門七事斷論。此邊執見唯分別起無有俱生。唯除即此先世已來串習隨逐邊執見等。若有分別若無分別差別之相。如本地分已廣分別。

邪見者。一切倒見。於所知事顛倒而轉。皆名邪見。當知此見略有二種。一者增益。二者損減。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此四見等。一切皆名增益邪見。謗因謗用謗果壞實事等。心執增益所有諸見。一切皆名損減邪見。無施無愛亦無祠祀。是名謗因。無有妙行亦無惡行。是名謗用。無有妙行惡行諸業果及異熟。是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亦無世間真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如是一切名壞實事。又此邪見。即計前際諸無因論。邊無邊論。不死矯亂論。及計後際現法涅槃等論。所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如是薩迦耶見以為根本六十二見。三見所攝。謂常見所攝諸邊執見。斷見所攝諸邊執見。及諸邪見。

見取者。於六十二諸見趣等。一一別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取執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由此見故。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見取。

戒禁取者。謂所受持隨順見取。見取眷屬。見取隨法。若戒若禁。於所受持諸戒禁中。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威勢執取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由此戒禁。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戒禁取。

貪者。謂能耽著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著諸見。欲。色。無色。

恚者。謂能損害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於損己他。見他有情所。及於所愛不饒益所。於所不愛作饒益所。所有瞋恚。

慢者。謂令心舉心所為性。此復四種。謂於諸見。於諸有情。於受用欲。於諸後有處起。又此慢略有二種。一惑亂慢。二不惑亂慢。於有情處慢者。謂三慢類。已如前說。於受用欲處慢者。謂由大財大族大徒眾等現在前故。心遂高舉。於後有處慢者。謂由計我當有不有。廣說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若動不動戲論造作諸愛趣中。現前轉故。心遂高舉。不惑亂慢者。謂於下劣計己為勝。於等計等而生憍慢。惑亂慢者。謂餘六慢。又由受用鄙劣資具自謂富樂。名惑亂慢。若由受用勝妙資具自謂富樂。名不惑亂慢。又由邪行謂後有勝。名惑亂慢。若由正行謂後有勝。名不惑亂慢。

無明者。謂於所知真實覺悟能覆能障心所為性。此略四種。一無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若於不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所有無智。名無解愚。若於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散亂失念所有無智。名放逸愚。於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污愚。不顛倒心所有無智。名不染污愚。又此無明總有二種。一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非無愚癡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相應所有無明。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貪等諸煩惱纏。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擇覆障纏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

疑者。猶豫二分不決定心所為性。當知此疑略由五相差別建立。謂於他世作用因果諸諦實中。心懷猶豫。

如是所說十種煩惱。亦緣事轉。亦緣煩惱。謂十煩惱皆與自地一切煩惱展轉相緣。亦緣自地諸有漏事。下地煩惱能緣上地煩惱及事。非上地惑能緣下地煩惱及事。如是煩惱展轉相緣。及下地惑能緣上地。於此處所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復次。俱生薩迦耶見。唯無記性。數現行故。非極損惱自他處故。若分別起薩迦耶見。由堅執故。與前相違。

在欲界者唯不善性。若在上地。奢摩他力所制持故。多白淨法所攝受故。成無記性。由染污故。體是隱沒。所餘煩惱由此道理隨應當知。欲界煩惱為諸惡行安足處故。多不善性。又不善者。具三因緣能往惡趣。餘則不定。何等為三。謂極多修習殷重無間。計為功德。不見其失不見其患。縱情而起。是初因緣。用此煩惱以為依處。由身語意。於諸惡行作及增長。是第二因緣。由此煩惱。斷他善品授不善品。是第三因緣。除先所作能往惡趣順後受業。

又十煩惱。七唯意地。貪恚無明亦通五識。又於欲界四見及慢。喜捨相應。貪樂喜捨相應。恚苦憂捨相應。邪見喜憂捨相應。疑憂捨相應。無明一切五根相應。此據多分相應道理。其餘深細。後當廣說。於上諸地。隨所有根。即與彼地煩惱相應。

又十煩惱。見所斷者。名曰無事。彼所緣事非成實故。所餘煩惱有事無事。彼相違故。又貪與慢。緣有漏一分可意事生。恚緣一分非可意生。是故此三煩惱一分所生。名取一分。所餘煩惱。通緣內外若愛非愛及俱相違有漏事生。是故說彼。名曰徧行。

取一切事。若有隨順如是煩惱。煩惱俱行。煩惱品類。名隨煩惱。(下略)

393 薩迦耶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七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譯

薩迦耶見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謂諸經中。佛說有二十句薩迦耶見。尊者舍利子。於池喻經中(雜阿含經卷第五109)。雖略分別此二十句薩迦耶見。而皆未說幾是我見。幾我所見。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未說者。今欲說之。故作斯論。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譬喻者作如是說。薩迦耶見。無實所緣。彼作是言。薩迦耶見計我我所。於勝義中。無我我所。如人見繩謂是蛇。見杌謂是人等。此亦如是。故無所緣。為止彼執。顯示此見實有所緣。故作斯論。問。於勝義中。無我我所。云何此見實有所緣。答。薩迦耶見。緣五取蘊計我我所。如緣繩杌謂是蛇人。行相顛倒。非無所緣。以五取蘊是實有故。

此二十句薩迦耶見。幾我見。幾我所見耶。答。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中。問。如我見行相。緣五取蘊有五。我所見行相。緣五取蘊亦應有五。何故乃說有十五耶。答。我見行相緣五取蘊。無差別故。但有五種。我所見行相緣五取蘊。有差別故。有十五種。謂我眾具於一一蘊。皆有三種差別相故。(中略)

如是緣蘊行相。界地分別。緣處行相。界地分別。緣界行相。界地分別。若以相續。若以世。若以剎那分別。則有無量薩迦耶見。此中且說分別緣蘊。我具行相差別。不分別所起處故。但有二十薩迦耶見。問。何故此中但依緣蘊。說二十句薩迦耶見。非界處耶。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亦應依界處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蘊在初故。且依蘊說。界處不爾。

復次。此中不應問作論者。以作論者依經造論。佛於經中。但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故作論者依之造論。問。若爾。置作論者應問。何故世尊。但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非界處耶。答。觀所化故。謂佛觀察所化有情。若依蘊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便得解了能辦所作。非依界處。設依界處。彼得解了能辦所作。佛亦說之。但不如是。故不為說。復次。薩迦耶見多緣蘊。非界處。故偏說之。問。何故此中。但說薩迦耶見有二十句。不說餘見耶。答。彼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中略)

問。二十句者。句是何義。答。是自性義。謂此見有二十自性。

問。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者。云何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耶。答。諸所有色。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彼一切等隨觀是我。乃至識隨所應當說。問。薩迦耶見。唯有漏緣非無漏。自界地緣非他界地。自界地中。亦非一切一時而緣。何故言彼一切等隨觀是我耶。答。此一切言。是少分一切。非一切一切。故無有失。復次。此一切言。依自所行境界而說。是以無過。

問。頗有於一蘊。執我我所耶。答。有。謂色蘊行蘊中。各有多法。執一為我。餘為我所。受想識蘊。雖無多類。而有種種差別自性。是故亦得計一為我。餘為我所。

等隨觀我有色。乃至廣說者。云何等隨觀我有色。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有。如人有財有瓔珞等。云何等隨觀色是我所。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所。如人有侍有僮僕等。云何等隨觀我在色中。答。於餘四蘊。展轉隨執一是我已。然後於色執為我器我處。其中如油在麻中。膩在摶中。蛇在篋中。刀在鞘中。酥在酪中。血在身中等。如等隨觀色有此三種。乃至等隨觀識。應知亦爾。

問。執受等是我。在於色中。是事可爾。以色是麁。受等細故。執色是我。在受等中。云何可爾。以麁法不應在細中故。脇尊者言。理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有餘師說。若執色是我。在受等中者。彼執色細。受等是麁。是故尊者世友說曰。遍四大種造色身中。隨與觸合皆能生受。此說何義。此說身中遍能起觸。亦遍生受。彼作是念。從足至頂既遍有受。故知色我在於受中。大德說曰。一切身分皆能生受。彼作是念。受遍身有。身之一分是我非餘。是故受中得容色我。如受乃至識亦如是。(中略)

問。為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六法論說當云何通。如彼論說。我體唯一。無有五種。若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我應有五。然蘊自相五種各別。彼所執我相無差別。以所執我。無有細分。無差別相。常住不變。生老病死不能壞故。若無者。諦語經說當云何通。如彼經說諦語。外道白佛言。喬答摩。我說色是我。受想行識是我。有作是說。無有俱時總緣五蘊執為我者。問。若爾。六法論說。便為善通。諦語經說當云何通。答。彼憍慢故。作非理說。實無此執。(中略)

復有說者。有於一時總緣五蘊而起我執。問。若爾。諦語經說便為善通。六法論說當云何通。答。彼於五蘊起一合想。執為一我。故無有失。問。若爾。彼執何為我所。答。若執內蘊為我。彼執外蘊為我所。若執外蘊為我。彼執內蘊為我所。故亦無失。

問。有五蘊外。執有我不。設爾何失。若有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諸有沙門或婆羅門。施設有我。一切皆緣五聚蘊起。若無者。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無五蘊外執有我者。問。若爾。云何說有第六我見。答。於思行蘊所起我見。於餘行蘊所起我見。各別建立。故有六種。

問。梵網經說。六十二見趣。一切皆以有身見為本。師子吼經說。諸有沙門或婆羅門。多種異見皆依二見。謂依有見及無有見。此二經說有何差別。答。依等起故。說諸見趣以有身見為本。依推求故。說諸異見依有無有見。復次薩迦耶見。能引發諸見趣。有無有見能守護諸異見。是謂二經所說差別。(中略)

又於問論。梵網經中。復以一事尋求見趣。謂如是見。由何而起。如是總說。便以三事。尋求見趣。一以自性。二以對治。三以等起。脇尊者言。不應如是尋求見趣。如不應責。無明者愚。盲者墮坑。評曰。應以三事尋求見趣。所以者何。若以三事尋求見趣。則具縛異生。亦畢竟不起。如以聖道永斷遍知。

此中應廣說實法師因緣。謂昔在此迦濕彌羅國中。有一阿練若處。諸瑜伽師共會一處。論說諸見。作如是言。聖者於此無量過患諸惡見趣。永不現行。甚為希有。時彼眾內有一法師。名達臘婆。謂眾人曰。聖者於此諸惡見趣。已斷遍知。永不現前。有何希有。如我今者。具縛異生。以此三事尋求見趣。設我後際流轉生死。如前際來所經劫數。於此見趣更不現行。乃為希有。爾時眾中有阿羅漢。作如是念。具縛異生。乃能於此賢聖眾中。作師子吼。甚為希有。吾當後時驗彼所言。為實非實。然所積財必歸於盡。一切高貴必當墮落。一切合會必當別離。一切壽命必歸於死。此實法師後命終已。還生本國婆羅門家。彼阿羅漢天眼見之。數往其家而問安不。如是荏苒至年長大。時阿羅漢為試驗之。取彼嚴具而問之言。此是誰許。彼默不答。其母謂曰。兒今何故不答師問。彼白母言。師所問者。世間所無。當云何答。母曰。世間無何等物。彼言。無我。所以者何。以一切行皆無我。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無生者無養育者。無作者無受者。唯空行聚。故不應答。時阿羅漢聞已歎言。甚為希有。雖經生死。而諸見趣猶不現行。汝於前世賢聖眾中作師子吼。具縛異生。若以三事尋求見趣。設經多劫亦不現前。斯言有實。是故應以所說三事尋求見趣。有大饒益。

392 須陀洹果行差別相 大種造色 五蘊體相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須陀洹果行差別相 大種造色 五蘊體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須陀洹。須陀洹果行差別相。我及諸菩薩摩訶薩聞是義故。於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為眾生演說。令其證得二無我法。淨除二障。於諸地相漸次通達。獲於如來不可思議智慧境界。如眾色摩尼。普令眾生悉得饒益。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言唯。佛言。大慧。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有三。謂下中上。大慧。下者於諸有中極七反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於此生而入涅槃。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結。謂身見。疑。戒禁取。上上勝進得阿羅漢果。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分別如依緣起有妄計性。大慧。譬如依止緣起性故。種種妄計執著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別相。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凡夫愚癡而橫執著。猶如渴獸妄生水想。此分別身見。無智慧故。久遠相應。見人無我。即時捨離。大慧。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觀已。明見有無。即時捨離。捨身見故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大慧。疑相者。於所證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分別斷故。於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於餘生大師想。為淨不淨。是名疑相。

大慧。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謂以明見生處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謂諸凡愚於諸有中。貪著世樂。苦行持戒。願生於彼。須陀洹人不取是相。惟求所證最勝無漏無分別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

大慧。須陀洹人捨三結故。離貪瞋癡。大慧白言。貪有多種。捨何等貪。佛言。大慧。捨於女色纏綿貪欲。見此現樂生來苦故。又得三昧殊勝樂故。是故捨彼非涅槃貪。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謂不了色相。起色分別。一往來已。善修禪行。盡苦邊際。而般涅槃。是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果。謂於過未現在色相。起有無見。分別過惡。隨眠不起。永捨諸結。更不還來。是名阿那含。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通悉已成就。煩惱諸苦分別永盡。是名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阿羅漢有三種。謂一向趣寂。退菩提願。佛所變化。此說何者。佛言。大慧。此說趣寂非是其餘。大慧。餘二種人。謂已曾發巧方便願。及為莊嚴諸佛眾會。於彼示生。

大慧。於虛妄處說種種法。所謂證果。禪者及禪皆性離故。自心所見得果相故。大慧。若須陀洹作如是念。我離諸結。則有二過。謂墮我見及諸結不斷。復次大慧。若欲超過諸禪無量無色界者。應離自心所見諸相。大慧。想受滅三昧。超自心所見。境者不然。不離心故。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禪與無量  無色四摩提    及以想受滅  惟心不可得    

預流一來果  不還阿羅漢    如是諸聖人  悉依心妄有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復次大慧。有二種覺智。謂觀察智。及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離四句不可得。四句者。謂一異。俱不俱。有非有。常無常等。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大慧。如是觀法汝應修學。云何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謂於堅濕煖動諸大種性。取相執著虛妄分別。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是名二種覺智相。菩薩摩訶薩知此智相。即能通達人法無我。以無相智於解行地善巧觀察。入於初地得百三昧。以勝三昧力見百佛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明照曜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勝願力變現自在。至法雲地而受灌頂入於佛地。十無盡願成就眾生。種種應現無有休息。而恒安住自覺境界三昧勝樂。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了知大種造色。云何了知。大慧。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彼諸大種真實不生。以諸三界。但是分別。惟心所現。無有外物。如是觀時。大種所造悉皆性離。超過四句無我我所。住如實處成無生相。大慧。彼諸大種云何造色。大慧。謂虛妄分別。津潤大種成內外水界。炎盛大種成內外火界。飄動大種成內外風界。色分段大種成內外地界。離於虛空。由執著邪諦。五蘊聚集。大種造色生。

大慧。識者。以執著種種言說境界。為因起故。於餘趣中相續受生。大慧。地等造色有大種因。非四大種為大種因。何以故。謂若有法有形相者。則是所作。非無形者。大慧。此大種造色相。外道分別。非是我說。

復次大慧。我今當說五蘊體相。謂色受想行識。大慧。色謂四大及所造色。此各異相。受等非色。大慧。非色諸蘊。猶如虛空。無有四數。大慧。譬如虛空超過數相。然分別言此是虛空。非色諸蘊。亦復如是離諸數相。離有無等四種句故。數相者。愚夫所說。非諸聖者。諸聖但說如幻所作。唯假施設。離異不異。如夢如像。無別所有。不了聖智所行境故。見有諸蘊分別現前。是名諸蘊自性相。大慧。如是分別汝應捨離。捨離此已說寂靜法。斷一切剎諸外道見。淨法無我入遠行地。成就無量自在三昧。獲意生身。如幻三昧力通自在。皆悉具足。猶如大地普益羣生。

391 十遍處 (十一切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五 結蘊第二中 十門納息第四之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十遍處 (十一切處)

十遍處者。謂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遍處。問。此十遍處自性是何。答。前八遍處以無貪善根為自性。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即欲界者以四蘊為自性。色界者以五蘊為自性。後二遍處俱以四蘊為自性。如是名為遍處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遍處。遍處是何義。答。由二緣故。名為遍處。一由無間。二由廣大。由無間者。謂純青等勝解作意。不相間雜故名無間。由廣大者。謂緣青等勝解作意。境相無邊故名廣大。大德說曰。所緣寬廣無有間隙。故名遍處。

此十遍處。界者。前八遍處是色界。後二遍處是無色界。地者。前八遍處在第四靜慮。第九遍處在空無邊處。第十遍處在識無邊處。所以者何。以淨解脫在第四靜慮。由此能入後四勝處。此後四勝處復能入前八遍處。此中解脫。唯於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後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而未能作無邊行相。前四遍處非唯分別青黃赤白。而亦能作無邊行相。謂觀青等一一無邊。復思青等為何所依。知依大種故。次觀地等一一無邊。復思此所覺色。由何廣大。知由虛空故。次起空無邊處。復思此能覺。誰為所依。知依廣識故。次復起識無邊處。此所依識無別所依。故更不立上為遍處。

所依者。前八遍處唯依欲界身起。後二遍處通依三界身起。行相者。此十皆作無邊行相。所緣者。前八遍處唯緣欲界色處。後二遍處各緣自地四蘊。念住者。前八遍處身念住俱。後二遍處法念住俱。智者。一切皆與世俗智俱。三摩地者。一切不與三摩地俱。根相應者。一切唯與捨根相應。三世者。皆通三世。緣三世者。前八遍處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若生法緣未來。若不生法緣三世。後二遍處俱緣三世。善不善無記者。皆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前八遍處緣三種。後二遍處緣善無記。三界繫及不繫者。前八遍處唯色界繫。後二遍處唯無色界繫。緣三界繫及不繫者。前八遍處唯緣欲界繫。後二遍處唯緣無色界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皆唯緣非學非無學。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者。皆唯修所斷。緣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者。前八遍處唯緣修所斷。後二遍處緣見修所斷。緣名緣義者。皆緣義。緣自相續他相續非相續者。前八遍處。有說唯緣他相續。有說通緣自他相續。後二遍處俱緣自他相續。加行得離染得者。皆通加行得及離染得。離染得者。前八遍處離第三靜慮染時得。第九遍處離第四靜慮染時得。第十遍處離空無邊處染時得。彼後由加行現在前。加行得者由加行故得。亦由加行故現在前。聲聞或由中加行。或由上加行。獨覺由下加行。佛不由加行得及現前。曾得未曾得者。皆通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及內法異生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問。此十遍處加行云何。答。前四遍處以眼識為加行。至成滿時。緣青黃赤白四色處為境。中四遍處以身識為加行。至成滿時。緣地水火風四觸處為境。有作是說。前七遍處以眼識為加行。中一遍處以身識為加行。所以者何。地水火遍處。以形顯色為所緣故。風遍處以動性觸為所緣故。復有說者。前八遍處皆以眼識為加行。所以者何。風遍處亦以色為所緣故。如世間說。東風南風西風北風。有塵風無塵風。毘隰縛風。吠嵐婆風。風輪風等。故風遍處亦緣色處。空無邊處以空為加行。識無邊處以識為加行。

如是已說遍處總相。一一別相今應略說。於一切青。若上若下若傍。無二無量起一青想。是初遍處。一切青者。謂諸青色若小若大。總名為青。上者謂上方。下者謂下方。傍者謂四方四維。無二者謂純青相無餘間雜。無量者謂無邊際。起一青想者。謂由勝解作意。於一切處起一青想。是初遍處者。初謂名數次第在初。或入此定次第在初。遍處謂入此定時所有善色受想行識。總名遍處。如青遍處。廣說乃至識無邊處遍處亦爾。有差別者。後二遍處不應說色。唯應說受想行識蘊。

問。前八遍處可有上下。彼所緣境有方處故。後二遍處緣空緣識。所緣既無方處上下。云何可說有上下耶。答。後二遍處所緣雖無上下方所。而所依定有三品故。可說上下。上謂依上品定。下謂依下品定。復言傍者依中品定。復次修觀行者。身所居處有上下故。可言上下。傍謂處等其事云何。下者住人中。中者住四大王眾天。上者住三十三天。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展轉相望為下中上。上者名上。下者名下。中者名傍。

問。何故第三靜慮無解脫勝處遍處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廣說。復次對治欲界。初靜慮中識身所引緣色貪故。初二靜慮立緣不淨解脫勝處。第二第三靜慮無識身所引緣色貪故。第三第四靜慮。不立緣色不淨解脫勝處。前三靜慮有尋伺喜樂及入出息。擾亂事故無淨解脫。後四勝處前八遍處緣淨妙境能伏煩惱。其事甚難。是故必依無擾亂地。乃得成就。復次第三靜慮去欲界遠。於靜慮中又非最勝。故無解脫勝處遍處。復次第三靜慮。如第三無色無多功德。故無解脫等。謂空識無邊處有無邊行相功德。非想非非想處有滅定功德。無所有處無無邊行相又無滅定。是故此地功德減少。第三靜慮如彼。亦無解脫勝處遍處功德。復次第三靜慮。有生死中最勝受樂。能令行者耽著迷亂。故無解脫勝處遍處。問。若爾。應無無量通等諸餘功德。答。言功德少。不說全無。若此地中無無量等。應此靜慮空無功德。復次。無量總緣通慧遊戲。此地得有解脫勝處遍處功德。別緣色等伏諸煩惱。以難成故。此地中無。

如契經說。得地遍處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地之與我無二無別。得餘遍處定者隨自所緣。廣說亦爾。問。得遍處定者。必已離第三靜慮染。彼所起我見。必是第四靜慮。若第四靜慮我見。必唯緣第四靜慮地等。前八遍處但緣欲界色處為境。如何可說與彼我見同緣地等。有作是說。此中於未得彼定者。說得彼定者。聲如非沙門說名沙門。非婆羅門說名婆羅門。謂以欲界聞思所成初學。修習地等遍處。猶未能斷欲界煩惱。未得根本地等遍處。故緣地等容起我見。或有說者仍舊名說。亦不相違。如有國王雖失王位。仍舊名說亦呼為王。如是先得地遍處等。今雖退失。仍名得者。彼起欲界我見。緣欲界地等計我。於理無違。復有說者。依速入出遍處我見。作如是說。亦不相違。謂彼先得地遍處等。後速退起欲界我見。緣執欲界地等為我。速復還得第四靜慮地遍處等。彼緣欲界地等為境。(中略)

有餘師說。此中有身見。執第四靜慮地等為我。前八遍處亦緣第四靜慮地等。問。豈不前八遍處緣欲界色耶。答。亦緣欲界色。亦緣第四靜慮色。問。色界諸天純一白色。云何緣彼作青等耶。答。色界有情純一白色。彼非情數亦有青等。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有身見與八遍處相應俱有。可設難言。如何相應俱有法。或緣第四靜慮。或緣欲界。然有身見。前八遍處非相應非俱有。不應為難。而一有情名計我者。亦名得定者。以有身見故名計我者。以遍處故名得定者。有身見執第四靜慮地等為我。前八遍處緣欲界色。非俱時故善通此經。此有身見與八遍處所依身同。所緣境異。如契經說。有地等定。有地等遍處。問。此地等定與地等遍處有何差別。答。地等定在欲界四靜慮。地等遍處唯在第四靜慮。復次加行時名地等定。成滿時名地等遍處。復次。因時名地等定。果時名地等遍處。復次。若作少分解時名地等定。若作周遍解時名地等遍處。是謂差別。

問。解脫勝處遍處有何差別。答。名即差別。謂此名解脫。此名勝處。此名遍處。復次下品善根名解脫。中品善根名勝處。上品善根名遍處。復次小善根名解脫。大善根名勝處。無量善根名遍處。復次。唯因名解脫。唯果名遍處。通因果名勝處。復次能有棄背名解脫。能勝伏境名勝處。能廣所緣名遍處。復次唯作勝解名解脫。能伏煩惱名勝處。於所緣境無二無量名遍處。復次。若得解脫未必已得勝處遍處。若得勝處必已得解脫。未必已得遍處。若得遍處必已得解脫及勝處。所以者何。從解脫入勝處。從勝處入遍處故。是謂解脫勝處遍處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