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云何瑜伽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瑜伽

云何瑜伽。謂四瑜伽。何等為四。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

當知其信有二行相及二依處。二行相者。一信順行相。二清淨行相。二依處者。一觀察諸法道理依處。二信解補特伽羅神力依處。

欲有四種。何等為四。一為證得欲。二為請問欲。三為修集資糧欲。四為隨順瑜伽欲。為證得欲者。謂如有一於上解脫發生希慕。如前廣說。為請問欲者。謂如有一生希慕已往僧伽藍。詣諸有識同修梵行成就瑜伽妙智者所。為聽未聞為聞究竟。為修集資糧欲者。謂如有一為戒律儀清淨。為根律儀清淨故。於食知量減省睡眠。正知住中展轉增勝發生希慕。為隨順瑜伽欲者。謂於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修習道中。發生希慕發生欣樂。欲有所作。

精進有四。何等為四。一為聞精進。二為思精進。三為修精進。四為障淨精進。為聞精進者。謂為聽未聞。聞已究竟。勤心勇猛審決加行。為思精進者。謂如所聞法。獨處空閑。思惟其義籌量觀察。為修精進者。謂入寂靜。於時時間勤修止觀。為障淨精進者。謂於晝夜。策勵精勤經行宴坐。從諸障法淨修其心。勤心勇猛審決精進。

方便有四。謂尸羅律儀增上力故善守其念。善守念故能無放逸防護其心修諸善法。無放逸故心正於內。修奢摩他增上慧法毘鉢舍那。

此四瑜伽有十六種。當知此中初由信故。於應得義深生信解。信應得已。於諸善法生起樂欲。由樂欲故。晝夜策勵。安住精勤。堅固勇猛。發精進已。攝受方便。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故此四法說名瑜伽。(中略)

問修瑜伽者。凡有幾種瑜伽所作。答四。何等為四。一所依滅。二所依轉。三遍知所緣。四愛樂所緣。所依滅及所依轉者。謂勤修習瑜伽作意故。所有麁重俱行所依。漸次而滅。所有輕安俱行所依。漸次而轉。是名所依滅及所依轉瑜伽所作。遍知所緣及愛樂所緣者。謂或有遍知所緣愛樂所緣。與所依滅轉。而為上首。由此遍知所緣愛樂所緣增上力故。令所依滅及所依轉。或有遍知所緣愛樂所緣。用所依清淨。而為上首。由此所依清淨增上力故。令遍知所緣得善清淨。及愛樂所緣得善清淨。於其所作成辦時轉。是名四種修瑜伽者瑜伽所作。(中略)

云何瑜伽修。謂有二種。一者想修。二者菩提分修。

云何想修。謂或修世間道時。於諸下地修過患想。或修涅槃道時。於斷界離欲界滅界。觀見最勝寂靜功德。修習斷想離欲想滅想。或修奢摩他時。修習止品上下想。或修毘鉢舍那時。修習觀品前後想。

上下想者。謂觀察此身如其所住如其所願。上從頂上下至足下。種種雜類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所有種種髮毛爪齒。如前廣說。前後想者。謂如有一於所觀相。殷勤懇到。善取善思善了善達。謂住觀於坐。坐觀於臥。或在後行觀察前行。此則顯示以毘鉢舍那行。觀察三世緣生諸行。謂若說言住觀於坐。此則顯示以現在作意觀察未來所知諸行。所以者何。現在作意位已現生故。說名為住。未來所知位未現生故。臨欲起故。說名為坐。若復說言坐觀於臥。此則顯示以現在作意觀察過去所知諸行。所以者何。現在作意位臨欲滅故說名為坐。過去所知位已謝滅故說名為臥。若復說言或在後行觀察前行。此則顯示以現在作意。觀無間滅現行作意。所以者何。若已生起無間謝滅所取作意說名前行。若此無間新新生起能取作意。取前無間已謝滅者。說名後行。當知此中為修止觀。修彼二品勝光明想。是名想修。

云何菩提分修。謂於三十七菩提分法。親近積集。若修若習若多修習。是名菩提分修。何等名為三十七種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四念住者。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四正斷者。一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二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三於未生善法。為令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四於已生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令其增長令其廣大。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五根者。一信根。二精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者。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七覺支者。一念等覺支。二擇法等覺支。三精進等覺支。四喜等覺支。五安等覺支。六定等覺支。七捨等覺支。八支聖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406 四神足 四如意足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一 大種蘊第五中執受納息第四之五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四神足 四如意足

四神足者。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問。云何名神。云何名足。有作是說。三摩地名神。欲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攝受令三摩地轉故。問。等持俱有相應法多。何故此四獨名神足。答。此於等持隨順勝故。謂於俱有相應法中。資益等持此四為勝。復有說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擇法是覺亦支。餘六唯支非覺。正見是道亦支。餘七唯支非道。離非時食是齋亦支。餘七唯支非齋。彼亦如是。

問。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應立一。或應立五。何故說四耶。答。唯三摩地立為神足。從四因生故說為四。謂加行位。或由欲力引發等持令其現起。廣說乃至或由觀力引令現起。由加行位四法隨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於一等持建立四種。

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此四何緣說為神足。答。諸所思求。諸所欲願。一切如意故名為神。引發於神故名神足。然此神用略有二種。一世俗所欣。二聖者所樂。若分一為多。合多成一。此等名為世俗所欣。若於世間諸可意事不住順想。於諸世間不可意事不住違想。於諸可意不可意事。安住於捨正念正知。此等名為賢聖所樂。

復有三種神用。一運身。二勝解。三意勢。運身神用者。謂舉身凌虛猶若飛鳥。亦如壁上所畫飛仙。勝解神用者。謂於遠作近解。由此力故。或住此洲手捫日月。或屈伸臂頃至色究竟天。意勢神用者。謂眼識至色頂。或上至色究竟天。或傍越無邊世界。問。此三神用。誰成就幾。有說。聲聞成一。謂運身。獨覺成二除意勢。唯佛世尊具成三種。有說。異生成一。謂運身。二乘成二除意勢。然聲聞運身所顯。獨覺意解所顯。佛具成三意勢所顯。

或復五種神用。一業。二異熟。三變現。四具德。五發心。業神用者。謂中有等。異熟神用者。謂飛禽等。變現神用者。謂依靜慮。分一為多。合多為一等。具德神用者。謂四神足。發心神用者。謂天龍等。此中天者謂欲界天。於所說五神用中。此中說具德神用。

如契經說。苾芻當知。欲三摩地斷行成就修於神足。依止離。依止無染。依止滅。迴向於捨。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說亦如是。此中說何名為離等。有作是說。是三摩地。彼說若緣三摩地為境修於神足。由二緣故名依離等。謂意樂故及所緣故。若緣餘法為境修於神足。但由一緣名依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緣故。有餘師說。是寂滅涅槃。彼說若緣寂滅涅槃為境修於神足。由二緣故名為離等。謂意樂故及所緣故。若緣餘法為境修於神足。但由一緣名依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緣故。復有說者。是三摩地及寂滅涅槃。彼說若緣此二為境修於神足。由二緣故名為離等。謂意樂故及所緣故。若緣餘法為境修於神足。但由一緣名為離等。謂意樂故非所緣故。應知此中依止離者。謂初靜慮。依止無染者。謂第二靜慮。依止滅者。謂第三靜慮。迴向於捨者。謂第四靜慮。

如契經說。苾芻當知。何等名壽。謂四神足。問。何故神足說名為壽。答。由此為依壽不斷故。謂在定位壽必無斷。有說依此離壽災故。謂在定位遠離壽災。有說依此壽自在故。如契經說。若有苾芻苾芻尼等。於四神足若習若修若多修習。彼若希求住壽一劫或一劫餘。隨意自在。由此故說神足為壽。

如契經說。有一梵志。來詣具壽阿難陀所。種種愛語歡喜問訊已。退坐一面。問阿難曰。何故於沙門喬答摩所勤修梵行。問。何故梵志作是問耶。答。彼是阿難昔時朋友。委知尊者是愛行人。於五欲中先恒耽著。故來試驗。為求愛斷而修梵行。為求勝欲修梵行耶。故作斯問。阿難答言。我為愛斷故在佛所勤修梵行。問。勤修梵行。斷七隨眠。何故但言我為愛斷。答。尊者慶喜亦知梵志是愛行人耽著諸欲。為汲引故意云。若汝為愛所纏。欲求離者。宜捨家法來世尊所。隨我勤修清淨梵行。故方便答我為愛斷。

婆羅門曰。沙門喬答摩實有道迹能斷愛不。阿難陀曰。實有勿疑。汝若來修。定能斷愛。梵志請曰。願為說之。令我心開必當依命。尊者告曰。惟我世尊。如實知見說四神足。依之修習速離愛纏。問。若有能於四念住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隨一修習皆能斷愛。何故但言修四神足。答。此是愛結近對治故。謂有愛者馳散諸緣。等持能為彼近對治。梵志復曰。如仁所言。神足無邊。修何能盡。問。梵志何故作是語耶。答。梵志意言。此四神足其體遍在學無學位。彼即無邊。修何能盡修。若不盡何能斷愛。阿難告曰。此非無邊。梵志復言。請為解說。阿難告言。吾今問汝。可隨意答。於意云何。汝曾生欲入園遊不。梵志曰然。復問入園既遊觀已。生欲還不。梵志曰然。復問。二時所生樂欲豈不有異。梵志曰然。尊者告言。如汝生欲二時有異。一欲入園。二欲還出。如是神足學無學位亦各不同。學位所修為欲斷愛。無學所修為現法樂。隨所修異非謂無邊。梵志如何謂修不盡。彼聞歡喜發淳淨心。歸佛出家修於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