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貪欲生已 由是寂靜
欲貪所摧蔽 我心徧燒然 惟大仙哀愍 為說令寂靜
由汝想顛倒 令心徧燒燃 是故常遠離 引貪淨妙相
汝當修不淨 常定於一境 為貪火速滅 數數應澆灌
觀非妙諸行 為苦為無我 亦繫念於身 多修習厭離
修習於無相 壞慢及隨眠 由於慢現觀 當證苦邊際
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希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欲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
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云何貪欲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欲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