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云何獲得煖法 乃至得須陀洹果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云何獲得煖法 乃至得須陀洹果

善男子。如恒河中有七眾生。一者常沒。二者暫出還沒。三者出已則住。四者出已徧觀四方。五者徧觀已行。六者行已復住。七者水陸俱行。(中略)

言常沒者。所謂大魚。受大惡業。身重處深。是故常沒。(中略)其心不能生善法故。雖有無量諸佛出世。不聞不見。是故名常沒。如恒河中大魚。善男子。我雖復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復有常沒非一闡提。何者是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名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故還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中略)善男子。如彼大魚因見光故暫得出水。其身重故還復沈沒。(中略)

善男子。或復有人樂著三有。是名為沒。得聞如是大涅槃經生於信心。是名為出。何因緣故名之為出。聞是經已遠離惡法修習善法。是名為出。是人雖信。亦不具足。何因緣故信不具足。是人雖信大般涅槃常樂我淨。言如來身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如來則有二種涅槃。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涅槃無常樂我淨。無為涅槃有常樂我淨。雖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一切皆悉有之。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中略)是人成就不具足信。所受禁戒亦不具足。何因緣故名不具足。因不具故。所得禁戒亦不具足。復何因緣名不具足。戒有二種。一威儀戒。二從戒戒。是人唯具威儀等戒。不具從戒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作戒。二者無作戒。是人唯具作戒。不具無作戒。是故名為戒不具足。(中略)

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云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受持讀誦解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善男子。我於經中說聞具足。云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是因緣教授其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已獲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則得正義。得正義已身心寂靜。身心寂已則生喜心。喜心因緣 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已於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是人不具如是三事。施亦不具。施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是人雖復行於財施。為求有故。雖行法施亦不具足。何以故。祕不盡說。畏他勝故。是故名為施不具足。(中略)

是人不具如上四事。所修智慧亦不具足。智慧之性。性能分別。是人不能分別如來是常無常。如來於此涅槃經中說言。如來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脫。(中略)復次不能分別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一切不共之法。不共之法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不共之法。於是義中不能分別。是故名為智不具足。復次。不能分別四諦苦集滅道。不能分別四真諦故不知聖行。不知聖行故不知如來。不知如來故不知解脫。不知解脫故不知涅槃。是故名為智不具足。

是人不具如是五事。則有二種增。一增善法。二增惡法。云何名為增長惡法。是人不見己不具足。自言具足而生著心。於同行中自謂為勝。是故親近同己惡友。既親近已。復得更聞不具足法。聞已心喜其心染著。起於憍慢多行放逸。因放逸故親近在家。亦樂聞說在家之事。遠離清淨出家之法。以是因緣增長惡法。增惡法故。身口意等起不淨業。三業不淨故。增長地獄畜生餓鬼。是名暫出還沒。(中略)

第二之人深自知見行不具足。不具足故求近善友。近善友故樂諮未聞。聞已樂受。受已樂善思惟。善思惟已能如法住。如法住故增長善法。增善法故終不復沒。是名為住。(中略)云何為住。常樂覩見善光明故。以是因緣。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等人終不造惡。是名為住。(中略)

善男子。智不具足凡有五事。是人知已求近善友。如是善友當觀是人。貪欲瞋恚愚癡思覺何者偏多。若知是人貪欲多者。即應為說不淨觀法。瞋恚多者。為說慈悲。思覺多者。教令數息。著我多者。當為分析十八界等。是人聞已至心受持。心受持已如法修行。如法行已。次第獲得四念處。觀身受心法。得是觀已。次第復觀十二因緣。如是觀已。次得煖法。(中略)

善男子。如是煖法是色界法。非欲界有。若言一切眾生有者。欲界眾生亦皆應有。欲界無故。當知一切不必都有。善男子。色界雖有。非一切有。何以故。我弟子有。外道則無。以是義故。一切眾生不必都有。善男子。一切外道唯觀六行。我諸弟子具足十六。是十六行一切眾生不必都有。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煖法。云何名煖。為自性煖。為他故煖。佛言。善男子。如是煖法自性是煖。非他故煖。(中略)善男子。信非煖法。何以故。因於信心獲得煖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智慧。何以故。觀四諦故。是故名之為十六行。行即是智。善男子。如汝所問。何因緣故名為煖者。善男子。夫煖法者。即是八聖道之火相。故名為煖。善男子。譬如攢火先有煖氣。次有火生後則煙出。是無漏道亦復如是。煖者即是十六行也。火者即是須陀洹果。煙者即是修道斷結。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為。是法報得色界五陰。是故名有。是因緣故復名有為。若是有為云何能為無漏道相。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如是煖法雖是有為有法。還能破壞有為有法。是故能為無漏道相。善男子。如人乘馬。亦愛亦策。煖心亦爾。愛故受生。厭故觀行。是故雖復有法有為。而能與彼正道作相。得煖法人七十三種。欲界十種。是人具足一切煩惱。從斷一分至于九分。如欲界。初禪乃至無所有處。亦復如是。是名七十三種。

如是等人得煖法已。則不復能斷於善根。作五逆罪犯四重禁。是人二種。一遇善友。二遇惡友。遇惡友者暫出還沒。遇善友者徧觀四方。觀四方者即是頂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故得名徧觀四方。得頂法已次得忍法。是忍亦爾性亦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得世第一法。是法雖復性是五陰。亦緣四諦。是人次第得苦法忍。忍性是慧。緣於一諦。如是忍法緣一諦已。乃至見斷煩惱。得須陀洹果。是名第四徧觀四方。四方者即是四諦。(下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