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 雜蘊第一中 世第一法納息第一之四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順忍順諦忍 住忍位中 於所緣諦行相先廣後略 生世第一法 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
如世尊說。若有一類成就六法。於現法中。必不能得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云何六法。一不樂聞法。二雖聞說法而不囑耳。三雖囑耳聽。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於未證善法不勤求證。五於已證善法不勤守護。六不成就順忍。應知白品與此相違。(中略)
問。順忍。順諦忍。有何差別。義無異故。應知前說為善。問。因論生論。何故此忍獨名順諦。非煖頂耶。答。亦應說順諦煖。順諦頂。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義皆有故。復次言順諦者。謂極隨順聖諦現觀。忍極隨順聖諦現觀。煖頂不爾。故偏說忍。復次。忍隣近見道。煖頂不爾故。復次。忍與見道相似。煖頂不爾故。謂見道位唯法念住恒現在前。忍位亦爾。煖頂不然。謂彼初位雖但起法念住。而增進位亦得起餘三念住故。復次。忍位必有不出意樂趣入聖道。煖頂不爾故。復次修觀行者。於忍位中樂別觀諦。於頂位中樂別觀寶。於煖位中樂別觀蘊故。(中略)
復次以忍位中。或時以十六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十二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八行相觀察聖諦。或時以四行相觀察聖諦。煖頂位中。但以十六行相觀察聖諦故。復次。以忍位中無雜作意。煖頂位中有雜作意故。謂煖頂位。數數復起欲界善心。觀欲界苦為間雜已。復能引此善根現前。忍位不爾。復次以忍位中。唯別作意別觀諸諦。煖頂位中不如是故。謂煖頂位。雖別作意別觀諸諦。而於中間修總行相。總觀諸諦。謂觀一切有漏皆苦。觀一切行皆是無常。觀一切法皆空無我。唯觀涅槃是真寂靜。復次以忍位中。有時相續。有一剎那觀察聖諦。煖頂位中唯有相續觀聖諦故。復次以忍位中。漸略觀諦。極能隨順。趣向涅槃。如適他方以多貿少。煖頂位中不如是故。以如是等種種因緣。忍名順諦。煖頂不爾。
問。世第一法。何故不立順諦名耶。答。雖復此位一切皆勝。而於四諦不徧觀察故。不建立順諦之名。
問。忍為幾念住。答。現在唯一。雜緣法念住。未來具四。似見道故。問。忍為幾緣。答。為四緣。謂因.等無間.所緣.增上緣。為因緣者。謂與彼相應俱有同類等法為因緣。為等無間緣者。謂與世第一法為等無間緣。為所緣緣者。謂與能緣此心心所法為所緣緣。為增上緣者。謂除自性與餘一切有為法為增上緣。問。忍有幾緣。答。有四緣。有因緣者。謂此相應俱有同類法。有等無間緣者。謂已生頂。有所緣緣者。謂四聖諦。有增上緣者。謂除自性餘一切法。問。忍當言何界繫。答。應言唯色界繫。問。忍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答。應言三種。問。忍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答。應言三根相應。問。忍當言一心多心耶。答。應言或多心。或一心以增上忍一剎那故。問。忍當言退不退耶。答。應言不退。如是等義。依上所說世第一法。如理應知。
問。緣何諦忍後入正性離生耶。有作是說。緣道諦忍後入正性離生。問。若爾。云何所緣行相不成倒錯。若倒錯者。云何不與入正性離生而作留難。答。此於所緣行相雖有倒錯。而於入正性離生不作留難。所以者何。已串習故。謂修行者於此串習。已成徑路。自在現前。如見道中。緣欲界忍智後。緣有頂忍智現在前。緣有頂忍智後。緣欲界忍智現在前。緣苦諦行相後。緣集諦行相現在前。緣集諦行相後。緣滅諦行相現在前。此等所緣行相雖有倒錯。而於現觀不作留難。已串習故。此忍亦爾。
若作是說。緣道諦忍後入正性離生者。則有三心同一所緣。同一行相。謂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二心同一行相。不同一所緣。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二心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智相應。餘心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如是說者。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所以者何。見道是無漏善根。有大勢力。雖所緣行相有倒錯。而於現觀不作留難。忍是有漏善根。無大勢力。若所緣行相有倒錯者。則於入正性離生便作留難。故修行者住忍位中。所緣行相。先廣後略。由此得入正性離生。
謂彼先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道。後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道。齊此名下忍。
從此以後。漸漸略之。謂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諸行道。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道。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色無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一切諸行道。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滅。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色無色界諸行因。漸次略去一切諸行滅。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後觀欲界諸行因。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因。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後觀色無色界苦。漸次略去一切諸行因。復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苦。彼於欲界苦。以四行相相續觀察。復漸略之。至一行相二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齊此名中忍。
彼復於欲界苦。一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此名上忍。
從此無間。復一剎那觀欲界苦。名世第一法。
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
譬如有人。欲從己國適於他國。多有財產不能持去。遂以易鍮。猶嫌其多。復以易金。猶嫌金重。復以貿易大價寶珠。持此寶珠隨意所往。行者亦爾。先廣觀察上下諸諦。後漸略之。乃至唯以一剎那心。觀欲界苦。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智忍。展轉乃至生道類智。
若如是說。緣苦諦忍後入正性離生。則有四心同一所緣。同一行相。謂增上忍。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二心同一行相。不同一所緣。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二心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智相應。餘心不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
問。世第一法。亦如忍有三品耶。答。一相續中則無。多相續中則有。謂佛種性是上品。獨覺種性是中品。聲聞種性是下品。依六種性三根說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