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五十四 結蘊第二中 不善納息第一之九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隨信行 隨法行 信勝解 見至 身證 慧解脫 俱解脫
有五補特伽羅。謂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乃至廣說。問。何故尊者此結蘊中。依五補特伽羅作論。後智定蘊中。依七補特伽羅作論。謂於此五。加慧解脫。及俱解脫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此結蘊中。依有結者而作論故。不說後二。智定蘊中。依有智定者而作論故。有結無結者。俱應說之。復次此結蘊中。依有煩惱者而作論故。不說後二。智定蘊中依有智定者而作論故。有煩惱無煩惱者。俱應說之。復次此結蘊中以補特伽羅為章。以煩惱為門故。不說後二。智定蘊中以補特伽羅為章。以智定為門故。亦說後二。是故此彼。依五依七補特伽羅。而造於論。
云何隨信行補特伽羅。謂有一類。本來稟性多信多愛。多恩多樂。多隨順。多勝解。不好思量觀察簡擇。由彼稟性多信等故。有時遇佛或佛弟子為說法要教授教誡。廣為開闡無常苦空無我等義。彼作是念。所為我說無常苦空無我等義。甚為善哉。欲令我修如是觀行。我應無倒精勤修學。彼勤修學無常苦空無我等觀。既淳熟已。漸次引起世第一法。次復引生苦法智忍。從此見道十五剎那。一切皆名隨信行者。此隨信行補特伽羅。或是預流向。或是一來向。或是不還向。謂若具縛或乃至斷五品結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預流向。若斷六品或乃至斷八品結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一來向。若離欲染或乃至離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彼於見道十五心頃。名不還向。
云何隨法行補特伽羅。謂有一類。本來稟性多思多量。多觀察。多簡擇。不好信愛思樂隨順及與勝解。由彼稟性多思等故。有時遇佛或佛弟子為說法要教授教誡。廣為開闡無常苦空無我等義。彼作是念。所為我說無常苦空無我等義。我應觀察為實為虛。審觀察已。知無顛倒。復作是念。甚為善哉。欲令我修如是觀行。我應無倒精勤修學。所餘廣說如隨信行。
云何信勝解補特伽羅。謂隨信行得道類智。捨隨信行。得信勝解。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答。捨名得名。捨道得道。捨名者捨隨信行名。得名者得信勝解名。捨道者捨見道。得道者得修道。此信勝解補特伽羅。或是預流果。或是一來向。或是一來果。或是不還向。或是不還果。或是阿羅漢向。謂住預流果。未勝進來。名預流果。若從此勝進。名一來向。若住一來果。未勝進來。名一來果。若從此勝進。名不還向。若住不還果。未勝進來。名不還果。若從此勝進。名阿羅漢向。
云何見至補特伽羅。謂隨法行得道類智。捨隨法行。得見至。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答。捨名得名。捨道得道。捨名者捨隨法行名。得名者得見至名。捨道者捨見道。得道者得修道。此見至補特伽羅。或是預流果。乃至或是阿羅漢向。如信勝解。應說其相。
云何身證補特伽羅。謂信勝解或見至。以身具證八解脫。未以慧盡諸漏。彼捨信勝解或見 至得身證。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外國諸師作如是說。捨名得名。捨道得道。捨名者捨 信勝解或見至名。得名者得身證名。捨道者捨信勝解或見至道。得道者得身證道。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此捨名得名。非捨道得道。信勝解等得滅定時。不捨不得無漏道故。
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信勝解或見至。但以慧盡諸漏。未以身具證八解脫。彼捨信勝解或見至得慧解脫。問。彼於爾時何所捨得。答。捨名得名。捨道得道。捨名者捨信勝解或見至名。得名者得慧解脫名。捨道者捨修道。得道者得無學道。
云何俱解脫補特伽羅。謂慧解脫。或見至。或身證。以身具證八解脫亦以慧盡諸漏。彼捨慧解脫或見至或身證。得俱解脫。若先得阿羅漢果後得滅定。彼捨慧解脫得俱解脫。但捨名得名。非捨道得道。如捨信勝解等得身證說。若先得滅定後得阿羅漢果。彼捨身證得俱解脫。捨名得名。捨道得道。捨名者捨身證名。得名者得俱解脫名。捨道者捨修道。得道者得無學道。若諸菩薩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彼盡智時。捨見至得俱解脫。捨名得名。捨道得道。捨名者捨見至名。菩薩修位名見至故。得名者得俱解脫名。諸佛皆是俱解脫故。捨道者捨修道。得道者得無學道。
西方師說。菩薩學位。先起滅定。後得菩提。彼捨身證得俱解脫。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三十四念得菩提故。菩薩學位未起滅定。故盡智時定捨見至。得俱解脫。必無鈍根未得滅定。得盡智時成俱解脫。故無捨信勝解得俱解脫者。
問。何故名俱解脫。答。障有二分。一煩惱障。二解脫障。於二分障心解脫故。名俱解脫。問。若先得阿羅漢果。後得滅定者。彼於解脫障。何等心解脫。有漏耶。無漏耶。有說有漏。以無漏心得盡智時已解脫故。評曰。應作是說。有漏無漏俱得解脫。所以者何。解脫有二種。一者行世解脫。二者在身解脫。彼未得滅定時。入出定心不得行世。不行世故。不得在身。若得滅定。入出定心行世在身。故名解脫。是故有漏無漏二心。俱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