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六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愛即纏縛 初結波羅夷戒因緣
佛成道十二年後。須提那出家。須提那在他國八年。學道八年後還迦蘭陀村。(中略)須提那父。種種方便令須提那還俗。了無從意故。喚新婦言。唯汝先相愛念。能令其心回。何以故。一切財寶猶不能壞。唯有女人能令人迴轉。天上玉女端正。若為者。此是新婦問須提那辭。新婦所以見諸剎利及諸貴姓。捨諸財寶及宮殿妻子眷屬。意謂諸種姓。悉皆為求天玉女故而修梵行。不為天女者。不求天女。(中略)可留續種者。父母語須提那。願汝恆修梵行。於虛空中而入涅槃。願汝留一子以續種姓。勿令財寶空失無有主領。我等死亡。必入梨車毗王庫藏。故請求續種耳。須提那答。此事甚易。我能為之。問曰。何以須提那作是言。須提那心生念言。若我不與種者。終不置我。日夜惱我。我若與子。令其心息。不復嬈我。我因此故。得安住道門修習梵行。(中略)
爾時。佛從菩提樹下二十年中。未為諸弟子結戒。諸弟子既新涉學故。佛未為制戒。須提那不知罪相。謂之無罪。若須提那以知罪相者。乃可沒命。何敢有犯。(中略)時。子漸漸長大。與母俱共出家者。續種年八歲。與續種母出家。母依比丘尼。續種依比丘僧。各得善知識。是故律本說。即共出家。次第得阿羅漢果。
即生悔心者。前既作不淨行。故恆日夜生悔心。於利我不得利者。於佛法中修習梵行得三達智。我不得此利。是名於利。我不得此利。我得惡利者。餘人出家得善利。我不得善利得惡利。梵行者。總持戒定慧藏。而我不得總持。羸瘦者。為自悔所行。飲食不通。是故血肉燋小。(中略)羞恥低頭者。於清淨行。自觀不善而生羞恥。時諸比丘各出房前遊戲。見須提那羸瘦而問。先面貌休滿者。身體美滿手足平正肥壯。今何以羸瘦。諸比丘語須提那。汝於梵行中何所憂恨。為不樂出家耶。須提那答諸長老。我於梵行非不樂。於清淨法勤心修治。為我已作惡法故。已作惡者。已得惡法恆在眼前見。諸比丘語須提那言。汝所作足可狐疑。問曰。何謂狐疑。答曰。於清淨法中。為不淨行故而生狐疑。不得修梵行。
於是諸比丘作方便。釋須提那意。而作是言。不爾。長老。佛以種種方便說法。離欲者。所以佛為一切眾生。於三界中說五欲法。皆令離欲。不使得合。語異而義同說法。令愛盡者令至涅槃。不住三界。是故不令愛。佛已如是說。欲令分別不共。汝今而合者。佛說離不淨行。而汝與故二作不淨行。此義易解佛種種說法。令離迷惑者。佛所以為眾生說法。令除迷惑。斷渴愛者。所以一切眾生渴於五欲。佛說法令眾生斷除渴愛故。斷種者。佛說法令斷三界種。愛盡涅槃。愛者。三界愛欲。眾生所以不得出。為愛欲所纏縛。盡者。滅。為愛盡而得涅槃者。三界中。四生五道。七識住。九眾生居。從此至彼。從彼還此。猶如綖繡衣孔。更相貫穿。纏縛不解。愛即纏縛。盡即滅也。愛盡者。即涅槃也。又涅槃者。涅者言不。槃者言織。謂不織義。佛說除欲者。五塵欲煩惱欲。皆悉令除。知欲者。一切諸欲應一一知已。而調伏之。是名為知。渴欲者。於諸欲中極求欲。思欲者。有所思。與欲共思。煩悶欲者。於五欲中思。未得而生煩悶。此說皆道諦所說。前句說世間法。後句說出世間法。
長老。是不信人。不信令信者。為作惡法故。未信心人。不得令信。長老。信心者更迴轉其心。迴轉心者於法中。信心而生悔恨。若人以道信心。譬如須彌山。四方風搖不能轉動。此信心者。亦復如是。是故律本所說。有人如此。無人如此。
時諸比丘以事白世尊。諸比丘以須提那所作惡法而白佛。令知心不希佛獨譽已。亦不令佛賤薄遣須提那出於清淨法中。又不以此惡法鬥亂故。但依實理而言。諸比丘各自念言。垢法已起。白世尊言。今垢法已起。願為聲聞弟子結戒。以此因緣集比丘僧者。以須提那所行惡過聖人法。是故集比丘僧。佛即賤薄須提那者。若人作惡。法應薄賤。如來即薄賤。有人能持戒精進者應讚歎。如來即讚歎。如此善惡行者。佛不覆藏。如須提那者應薄賤。是故律本所說應薄賤。如來以慈悲心薄賤。
佛言。汝癡人。空無所有。痴者。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不順從。作即不淨。以不淨故。即非沙門法。佛問以何因緣作如此事。佛言。我說離欲。一一如前說。佛見須提那已作惡法。以慈悲之心而言癡人。譬如慈父母見子作惡。亦呵罵其子癡人。何以作如此事。是故律本所說。癡人。汝可以男根內毒蛇口。勿內女根中。毒蛇口者。若人觸毒蛇口。肉即爛壞。此死為善。若人以男根內女根中者。死入地獄。無有出期。寧可以男根內蝮蛇口。亦復如是。一入即爛。為此命終不墮地獄。若內女根中。輪轉地獄。寧以男根置大火聚中。不內女根。何以故。癡人。若火聚置者。或死或不死。若死者。現身暫小受苦。不為此因緣墮地獄受大苦痛。(中略)於靜處者。唯有二人。可作不淨行。一切惡法為初。問曰。佛何以作是言。答曰。於清淨法中。而須提那作垢故。名須提那於淨法中最初犯垢。如來以種種方便者。種種薄賤。
此人難養者。於覆藏法。自不能護其身。是名難養。不知足者。為住於覆藏處。故名不知足。若得珍寶如須彌山。亦不稱意。故名不知足。說身聚集一處者。共集一處。而相讚歎或煩惱讚歎。懶墮者有八所作悉具足。如來方便讚歎少欲知足易養易長。少欲者。無慳貪心。若於一供養。隨其所得若持。易養者。能制六情。不隨六塵。是名易養。易長者。於四供養知量知足。是名易長。若粗若細。趣得而受。為少欲故即是知足。淨者。為少欲知足是名淨。已淨故不染塵垢。即是抖擻。因抖擻塵垢。是名端正。又言三業俱淨。棄除三不善業無人毀呰。是名端正。不聚者。身覆藏煩惱令開發使分散。是名不聚。以不聚故即勇猛精進。佛為諸比丘制戒。善者能信受隨應。比丘。何以故。若少欲知足人者。即能受持。是故佛為說戒本。如五色華次第貫穿。亦如七寶珠貫之次第。
今世後世說令恐怖。若人樂學者。住學地而得阿羅漢。或得斯陀含。阿那含。須陀洹。若無因緣者亦得生天。若佛說長阿含短阿含。善者能信受。戒者。學地。何謂為學地。答曰。禪定三昧法。何謂為學地。因十法。因十法故而為結戒。令眾僧安隱。安隱者。不傾危。若人能受如來所說禁戒者。當來世極大安樂。是名安隱。佛言。若人受我語者。我為結戒。若人不受我語。我不說戒。但說根本因緣。亦不強伏。是故律本所說。因十法故令眾僧安樂。此作不得罪。此作得罪。此時應作。此時不應作。為樂學故。莫令狐疑。
是故律本所說。慚愧比丘不言制。不慚愧比丘以此法故令慚愧。得安樂。何以故。不慚愧比丘不得入眾集僧布薩自恣。慚愧比丘得安樂。何以故。得聞禪定三昧。不慚愧比丘不得觸嬈故。故律本說慚愧比丘得安樂。斷今世惱漏故。今世惱漏者為不覆五情。即於今身作不淨行。或人捉或打或殺。或自悔過。如是種種苦惱斷。令得度脫。制不慚愧比丘。不慚愧者。破戒。又言已作不善法故而不羞恥。如此人佛制之。若如來制已。作惡法反問他人。見我何所作。何所聞。我得何罪。如是惱亂眾僧。若結戒者。眾僧以毘尼法呵責。破戒比丘不得動轉。是故律本說制不慚愧比丘。慚愧者得安樂住。若有慚愧比丘樂學法戒。此應作。此不應作。
斷滅未來漏者。為不斷五情故而行惡法。後身墮地獄中。受諸種種苦毒。非直一受而已。輪轉在中無央數劫。如來為此說戒。斷此因緣。未信心者令信。如來所以結戒。若善比丘隨順戒律。威儀具足。若未信心。見之即生信心。而作是言。此沙門釋家種子。勤心精進。難作能作。所作極重。見如是作已而生信心。若外道見毘尼藏。而作是言。佛諸比丘亦有圍陀。如我無異。而生敬心。是故律本所說。未信令信。已信者令增長。若有信心出家。隨禁戒所說。人見所行。甚為恭敬。又言云何盡形壽。日止一食。而修梵行。護持禁戒。見如是已。信心增長。是故律本所說。已信者令增長。
令正法久住者。正法有三種。何謂為三。一者學正法久住。二者信受正法久住。三者得道正法久住。問曰。何謂學正法久住。答曰。學三藏一切久住。佛所說是名正法。於三藏中。十二頭陀。十四威儀。八十二大威儀戒。禪定三昧。是名信受正法久住。四沙門道果及涅槃者。是名得道正法久住。如來結戒故令比丘隨順。若隨順者具足而得聖利。是故學為初正法久住。為愛重律者有結戒故。覆藏毘尼。棄捨毘尼。調直毘尼。結戒毘尼。此四毘尼極為愛重。是故律本所說愛重毘尼藏。法師曰。以一切語句。若初中後句。汝自當知。於戒中罪福。比丘應學。是故律本說。佛語諸比丘。汝當說戒。問曰。此語云何。佛語比丘。我已結戒。汝當說當持當學。當教餘人作如是說。若比丘行淫欲法。得波羅夷罪。不得共住。如是斷根法堅固作已。初結波羅夷。(中略) 初結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