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四 蕭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念思滅 入二禪 離喜 入三禪
念思滅者。念思此二法過。入第二禪定。第二禪起。此二法即滅。何以故。為過二大支故。名為第二禪定。又言第二禪定中。無初禪定法。有餘法。初禪定中觸法為初。此中二大支已過。即得第二禪定法。是故律中說。念思滅。入第二禪定。內法者現。問曰。何謂為現。答曰。現者從身生。清者。無垢也。禪亦名清。何以故。如青衣。因有青色故名青衣。禪亦如是。因有清法故。謂之清禪。問曰。何以名定清。答曰。念思是動之根也。念思已滅。名即清淨。
一相者。一法起。問曰。何謂一法起。答曰。為不顧念思故。是名一法相。亦言無上。又言一相者。念思已離。亦言無雙。是名一相。問曰。一法相者。何以名為一法相。答曰。三昧是也。問曰。何謂為三昧。答曰。一心無二。亦言定。亦言不動。是故第二禪一相。何以故。為名故。問曰。何謂為名。非我亦非生。氣是名名也。
問曰。初禪無清耶。答曰有。若爾者。初禪亦名一相。何以只名第二禪名一相。答曰。念思動。水動浪起。不見面像。亦如第一禪。有念思。心不清故。是名非一相。何以故。三昧不明故。問曰。第二禪三昧。何以獨明了。答曰。為心淨故。
從三昧生喜樂者。此是從初禪定三昧生喜樂也。此是第二禪定。第二者。數也。如初禪定有五支。第二禪定有四支。何謂為四。一者清。二者喜。三者樂。四者一心。若廣說有四。略說有三。如經文所說。何時三支起。喜樂一心耶。法師曰。我今證一句。餘自當知。此是第二禪定品竟。
離喜者。問曰。何謂為離喜。答曰。薄喜。亦言過喜。亦言滅喜。是時念思滅已。喜又更起。問曰。第二禪中已論念。念思滅已。喜何故更重而說耶。答曰。欲讚第三禪故所以說之。何以故。譬如第三道。邪見不滅於初須陀洹道。已滅。今於第三道中又說。何謂為讚第三道。故此中亦復如是。
捨而住者。何謂為捨。答曰。捨者。是平等見。不偏見。不黨見。恆大健捨。是第三禪。又曰捨有十種。問曰。何謂為十。一者沙浪求捨。二者梵魔求捨。三者菩提等捨。四者毗梨求捨。五者行求捨。六者觸求捨。七者觀求捨。八者末闍求捨。九者智求捨。十者清淨求捨也。此十種捨。善處處地。人心觀因。一相以略說故。於沙利耶中。曇摩僧伽訶尼耶中。淨道道中。三處中已廣說。自當知。我若於此毘尼中廣說者。即為亂多。
問曰。十捨者。取何捨耶。答曰。取末闍求捨。問曰。何謂末闍求捨。答曰。不知他事因喜而生。問曰。初禪第二禪。此二處無末闍求捨耶。正三禪有也。答曰。初與第二禪亦有。然猶微不現。何以故。念思喜蔽故。第三禪中。念思喜已離。故得現耳。
正思知者。問曰。何謂為思。答曰。心多生想故。謂之思也。知者。問曰。何謂為知。答曰。洞達。知也。問曰。何謂為正思。答曰。正思者。不忘。亦言識。又言起相。知者。問曰。何謂為知。答曰。擇也。亦言聚。又言廣。此略說。末闍中自當知之。問曰。初禪定無思知。答曰。有。何以故。若無思知者。從何往者。初法也。問曰。初禪中何不現思知也。答曰。猶大鈍故。譬如磨刀。初鈍後利。思知亦復如是。初觀禪中猶大鈍。是故不現。亦如人搆乳。驅犢不遠。時時復來。亦如第三禪定。樂離喜不遠。若無思知守者。即與喜合。思知守之。數強者即離。
樂者。無上樂極樂。何以故。思知守故。義文如此。自當知之。以身知樂者。問曰。何謂為身。答曰。名色身。以名色身故知樂。何以故。樂與名色身合。兩理相合極為美味。已知以美味相著故。知起覺之。是故以身知樂者。善人言。捨有思住樂。問曰。何謂為善人言。答曰。佛辟支佛聲聞為第三禪人說第三禪因緣。是名善人言。何謂為言。答曰。開視為說。為分別。亦言讚歎。問曰。何謂捨思住樂。答曰。為欲入第三禪定故。云何入。為極樂故。以極樂美滿故。於第三禪定。而捨之令喜止不起。是名有思。何以故。為善人所念。所入樂樂純無雜。是善人所讚歎。是義本說捨思住樂。善人讚嘆如是。入第三禪者。如入第一第二。第三禪亦如是。所異者。第一有五支。第二有四支。第三有二支。如經本所說。問曰。何時二支出於第三禪定中。答曰。樂一心。此第三禪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