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業感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徧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遊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已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歎。唯願世尊略而說之。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隣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其隣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鼈之屬。所食魚鼈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噉。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飢寒即當言說。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却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發誓願已。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吾觀汝母十三歲畢。捨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恒河沙願。廣度眾生。

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婬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眾生。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願不有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定自在王菩薩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四天王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于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婬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鬪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悋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飢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瘂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鬪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麁略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是故汝等護人護國。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四天王聞已。涕淚悲歎。合掌而退。

194 云何唯施設愛 是集諦攝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唯施設愛 是集諦攝

問。若是苦諦亦集諦耶。設是集諦亦苦諦耶。答。諸是集諦者皆是苦諦。或是苦諦而非集諦。謂一切阿羅漢清淨相續中。所有若善若無記。一切世間法一切異生身中。所有果異熟攝無記諸法。一切現在士用所生。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俱行無記諸行。當知唯是苦諦所攝。

問。若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世間諸法。彼何因緣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諦所攝。問。若一切後有業煩惱。由相故皆是集諦攝。何緣世尊唯施設愛。答。此愛能起取故。能發業故。徧諸事故。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種無義利故。徧諸事者。謂如此愛。名順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名徧諸事。當知亦爾。順後有愛復有二種。一緣後有境。二是後有因。喜貪俱行愛者。謂於已得可意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不相離久住愛。彼彼喜樂愛者。謂於未得所求境界。或為和合。或為不離。或為增益。諸所有愛。

問。若是愛者。亦是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耶。答。應作四句。或有是愛。非順後有。非喜貪俱行。非彼彼喜樂。謂於上解脫希求欲證。或有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而非是愛。謂與順後有喜貪俱行彼彼喜樂。愛及餘煩惱相應。所有受想思無明等。即此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順後有愛。是喜貪俱行愛耶。設喜貪俱行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諸喜貪俱行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喜貪俱行愛。謂染污.憂俱行愛。或別離愛。或不和合愛。

問。若順後有愛。亦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順後有愛耶。答。若彼彼喜樂愛亦是順後有愛。或有順後有愛。非彼彼喜樂愛。謂緣後有境愛。及喜貪俱行愛。

問。若喜貪俱行愛。是彼彼喜樂愛耶。設彼彼喜樂愛。亦喜貪俱行愛耶。答。應作四句。謂於已得可愛境界或於正受用中所有愛是初句。即於可愛未來當得未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二句。即於此當得決定中所有愛是第三句。除上爾所相。是第四句。

問。若成就欲界繫受。亦成就色界繫受耶。設成就色界繫受。亦成就欲界繫受耶。答。應作四句。或成就欲界繫非色界繫。謂生欲界未得色界彼對治。或成就色界繫非欲界繫。謂生色界。或成就欲界繫亦色界繫。謂生欲界已得色界彼對治。或俱不成就。謂生無色界。

又生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所作已辦。住出世道及滅盡定。如欲界繫望色界繫作四句。如是欲界繫望無色界繫。欲界繫望不繫。色界繫望無色界繫。色界繫望不繫。無色界繫望不繫。如其所應皆作四句。

問。諸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耶。設是過患過失相應欲是妙欲耶。答。應作四句。或有妙欲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能不染污現行。若於彼不作功力。無罪安樂住。能攝受梵行。或有過患過失相應欲非妙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一向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欣不能悅意。及煩惱欲。或有妙欲亦是過患過失相應欲。謂若色聲香味觸。不能不染污現行。一向可愛乃至悅意。或有非妙欲亦非過患過失相應欲。謂一切色無色界繫煩惱及事。世尊依此妙欲及過患過失相應欲故。說如是言。妄分別貪是士夫欲。

復次此愛略有二種。初是有愛。後是受用愛。此復二種。謂於已得未得所受用處差別故。又即此愛。界差別故復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若生欲界希求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所受用事。欣於未得所受用事。諸所有愛。是名欲愛。若生欲界。或生色界已離欲界。欲希求色界後有者。喜於已得色界等至。欣於未得勝上等至。諸所有愛。是名色愛。如色愛如是。無色愛隨其所應。當知亦爾。即此後有愛。常見斷見為依止故。建立有愛及無有愛。是故此愛。名徧諸事。

云何此愛生時。普能發起十五無義。一令隨眠堅固。二由纏故。染惱一切心心所法。三令心相續於所緣境顛倒而轉。四發起取所攝所餘煩惱。五能安立自類相續。六能隨順生起未生惡不善法。七能隨順已生惡不善法。令其增廣。八能障礙未生善法。令不得生。九能障礙已生善法。令不得住不忘倍增。長益廣大。十令行惡行故。結集一切諸惡趣苦。十一希求後有故。結集生老病死等苦。十二能令有情怖畏涅槃。十三能令有情愛樂生死。邪執所有功德勝利。十四如於生死。於境界亦爾。十五能令有情。思為自害。思為害他。廣說如經。乃至受愛所生心諸憂苦。

193 心經 (玄奘譯本 般若共利言等譯本)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即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具壽舍利弗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應觀五蘊性空。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櫱諦櫱諦 波羅櫱諦 波羅僧櫱諦 菩提娑婆訶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

如是說已。即時。世尊從廣大甚深三摩地起。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應如是行。如是行時,一切如來皆悉隨喜。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弗大喜充徧。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大歡喜。時彼眾會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192 內空外空內外空 破四顛倒 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一 釋初品中十八空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內空外空內外空 破四顛倒 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經)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 內空者內法。內法空。內法者。所謂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眼空無我無我所無眼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外空者外法。外法空。外法者。所謂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色 空者無我無我所無色法。聲香味觸法亦如是。內外空者內外法。內外法空。內外法者。所謂內外十二入。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中略)

問曰。般若波羅蜜空十八空。為異為一。若異者。離十八空以何為般若空。又如佛說。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所謂色空受想行識空。乃至一切種智空。若不異者。云何言欲住十八空當學般若波羅蜜。答曰。有因緣故言異。有因緣故言一。異者。般若波羅蜜名諸法實相。滅一切觀法。十八空則十八種觀令諸法空。菩薩學是諸法實相。能生十八種空。是名異。一者。十八空是空無所有相。般若波羅蜜亦空無所有相。十八空是捨離相。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中亦捨離相。是十八空不著相。般若波羅蜜亦不著相。以是故學般若波羅蜜則是學十八空。

不異故。般若波羅蜜有二分。有小有大。欲得大者先當學小方便門。欲得大智慧當學十八空。住是小智慧方便門能得十八空。何者是方便門。所謂般若波羅蜜經。讀誦.正憶念.思惟.如說修行。譬如人欲得種種好寶當入大海。若人欲得內空等三昧智慧寶。當入般若波羅蜜大海。

問曰。行者云何學般若波羅蜜時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答曰。世間有四顛倒。不淨中有淨顛倒。苦中有樂顛倒。無常中有常顛倒。無我中有我顛倒。行者為破四顛倒故。修四念處十二種觀。

所謂初觀內身。三十六種不淨充滿九孔常流。甚可厭患。淨相不可得。淨相不可得故名內空。行者既知內身不淨。觀外所著亦復如是。俱實不淨。愚夫狂惑為婬欲覆心。故謂之為淨。觀所著色亦如我身淨相不可得。是為外空。行者若觀己身不淨或謂外色為淨。若觀外不淨或謂己身為淨。今俱觀內外。我身不淨外亦如是。外身不淨我亦如是。一等無異。淨不可得。是名內外空。行者思惟知內外身俱實不淨。而惑者愛著。愛著深故由以受身。身為大苦而愚以為樂。

問曰。三受皆外入所攝。云何言觀內受。答曰。六塵初與六情和合生樂。是名外樂。後貪著深入生樂。是名內樂。復次內法緣樂是名內樂。外法緣樂是名外樂。復次五識相應樂是名外樂。意識相應樂是名內樂。麤樂名為外樂。細樂名為內樂。如是等分別內外樂。苦受.不苦不樂受亦如是。復次行者思惟。觀是內樂實可得不。即分別知實不可得。但為是苦強名為樂。何以故。是樂從苦因緣生。亦生苦果報。樂無厭足故苦。復次如人患疥。搔雖小樂。後轉傷身。則為大苦。愚人謂之為樂。智者但見其苦。如是世間樂顛倒病。故著五欲樂。煩惱轉多。以是故。行者不見樂但見苦。如病如癰如瘡如刺。復次樂少苦多。少樂不現。故名為苦。如大河水投一合鹽則失鹽相不名為鹹。復次樂不定故。或此以為樂彼以為苦。彼以為樂此以為苦。著者為樂失者為苦。愚以為樂智以為苦。見樂患為苦。不見樂過者為樂。不見樂無常相為樂。見樂無常相為苦。未離欲人以為樂。離欲人以為苦。如是等。觀樂為苦。觀苦如箭入身。觀不苦不樂無常變異相。如是等。觀三種受。心則捨離。是名觀內受空。觀外受.內外受亦如是。

行者作是念。若樂即是苦。誰受是苦。念已則知心受。然後觀心為實為虛。觀心無常生住滅相。苦受心.樂受心.不苦不樂受心。各各異念。覺樂心滅而苦心生。苦心爾所時住。住已還滅。次生不苦不樂心。知爾所時不苦不樂心住。住已還滅。滅已還生樂心。三受無常故。心亦無常。復次知染心.無染心.瞋心.無瞋心.癡心.不癡心.散心.攝心.縛心.解脫心。如是等心各各異相。故知心無常。無一定心常住。受苦受樂等心從和合因緣生。因緣離散心亦隨滅。如是等。觀內心.外心.內外心無常相。問曰。心是內入攝。云何為外心。答曰。觀內身名為內心。觀外身名為外心。復次緣內法為內心。緣外法為外心。復次五識常緣外法不能分別故名為外心。意識能緣內法亦分別好醜故名為內心。復次意識初生未能分別決定。是為外心。意識轉深能分別取相。是名內心。如是等分別內外心。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為不淨相。知受為苦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主。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為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初取相故名為想眾。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行。是名行眾。是二眾則是法念處。於想行眾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諸法皆從因緣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法。行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相。如遠見野馬無水有水想。但誑惑於眼。如是等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問曰。法是外入攝。云何為內法。答曰。內法名為內心相應想眾行眾。外法名為外心相應想眾行眾。及心不相應諸行及無為法。一時等觀名為內外法。復次內法名為六情。外法名為六塵。復次身.受.心及想眾行眾。總觀為法念處。何以故。行者既於想眾行眾及無為法中求我不可得。還於身.受.心中求亦不可得。如是一切法中。若色若非色。若可見若不可見。若有對若無對。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若遠若近。若麤若細。其中求我皆不可得。但五眾和合故強名為眾生。眾生即是我。我不可得故亦無我所。我所不可得故。一切諸煩惱皆為衰薄。

復次身念處名一切色法。行者觀內色無常苦空無我。觀外色觀內外色亦如是。受.心.法亦爾。

四念處內觀相應空三昧名內空。四念處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外空。四念處內外觀相應空三昧名內外空。問曰。是空為是三昧力故空。為是法自空。答曰。有人言名為三昧力故空。如經說。三三昧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是空三昧緣身.受.心.法。不得我我所故名為空。

問曰。四念處空法皆應觀無常苦空無我。何以故身觀不淨。受觀苦。心觀無常。法觀無我。答曰。雖四法皆觀無常苦空無我。而眾生身中多著淨顛倒。受中多著樂顛倒。心中多著常顛倒。法中多著我顛倒。以是故行者觀身不淨。觀受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復次內外空者。無有內外定法。互相因待故謂為內外。彼以為外我以為內。我以為外彼以為內。隨人所繫內法為內。隨人所著外法為外。如人自舍為內他舍為外。行者觀是內外法無定相故空。復次是內外法無有自性。何以故。和合生故。是內外法亦不在和合因緣中。若因緣中無者。餘處亦無。內外法因緣亦無。因緣無故內外法空。

問曰。內外法定有。云何言無。如手足等和合故有身法生。是名內法。如梁椽壁等和合故有屋法生。是名為外。是身法雖有別名亦不異足等。所以者何。若離足等身不可得故。屋亦如是。答曰。若足不異身者。頭應是足。足與身不異故。若頭是足者。甚為可笑。問曰。若足與身不異者。有如是過。今應足等和合故更有法生名為身。身雖異於足等應當依於足住。如眾縷和合而能生氈。是氈依縷而住。答曰。是身法為足等分中具有。為分有。若具有頭中應有足。何以故。身法具有故。若分有與足分無異。又身是一法所因者多。一不為多。多不為一。復次若除足等分別有身者。與一切世間皆相違背。以是故身不得言即是諸分。亦不得言異於諸分。以是故則無身。身無故足等亦無。如是等名為內空。房舍等外法亦如是空。名為外空。問曰。破身舍等是為破一破異。破一破異是破外道經。佛經中實有內外法。所謂內六情外六塵。此云何無。答曰。是內外法和合假有名字。亦如身如舍。

復次略說有二種空。眾生空法空。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眾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餘法。大乘弟子利根故為說法空。即時知世間常空如涅槃。聲聞論議師說內空於內法中。無我無我所.無常無作者.無知者.無受者。是名內空。外空亦如是。不說內法相外法相即是空。大乘說內法中無內法相。外法中無外法相。如般若波羅蜜中說。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眼眼相空。耳鼻舌身意意相空。色色相空。聲香味觸法法相空。如是等一切諸法自法空。

問曰。此二種說內外空。何者是實。答曰。二皆是實。但為小智鈍根故先說眾生空。為大智利根者說法空。如人閉獄破壞桎梏。傷殺獄卒隨意得去。又有怖畏盜穿牆壁亦得免出。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不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復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為事。大乘者破三界獄。降伏魔眾。斷諸結使及滅習氣。了知一切諸法本末。通達無礙。破散諸法。令世間如涅槃同寂滅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將一切眾生令出三界。

問曰。大乘云何方便能破壞諸法。答曰。佛說色從種種因緣生。無有堅實。如水波浪而成泡沫。暫見即滅。色亦如是。今世四大.先世行業因緣和合故而得成色。因緣滅故色亦俱滅。行無常道。轉入空門。所以者何。諸法生滅無有住時。若無住時則無可取。

復次有為相故。生時有滅。滅時有生。若已生。生無所用。若未生。生無所生。法與生亦不應有異。何以故。生若生法。應有生生。如是復應有生。是則無窮。若生生更無生者。生不應有生。若生無有生者。法亦不應有生。如是生不可得。滅亦如是。以是故。諸法空不生不滅是為實。復次諸法若有者。終歸於無。若後無者。初亦應無。如人著屐。初已有故微細不覺。若初無故則應常新。若後有故相初亦有。故法亦如是。後有無故初亦有無。以是故一切法應空。以眾生顛倒著內六情。故行者破是顛倒。名為內空。外空.內外空亦如是。

191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眾五百人俱。時有眾多苾芻身患痔病。形體羸瘦。痛苦縈纏。於日夜中極受憂惱。時具壽阿難陀見是事已。詣世尊所。頂禮雙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今王舍城多有苾芻。身患痔病。形體羸瘦。痛苦縈纏。於日夜中極受憂惱。世尊。此諸病苦云何救療。爾時。佛告阿難陀。汝可聽此療痔病經。讀誦受持。繫心勿忘。亦於他人廣為宣說。此諸痔病悉得除殄。所謂風痔熱痔癊痔三合痔。血痔腹中痔鼻內痔。齒痔舌痔眼痔耳痔。頂痔手足痔脊背痔糞門痔。徧身支節所生諸痔。如是痔瘻悉皆乾燥墮落消滅。畢瘥無疑。皆應誦持如是神呪。即說呪曰

怛姪他 頞蘭帝 頞蘭謎 室利鞞 室里室里 磨羯失質 三婆跋覩 莎訶

阿難陀。於此北方有大雪山王。中有大莎羅樹。名曰難勝。有三種華。一者初生。二者圓滿。三者乾枯。猶如彼華乾燥落時。我諸苾芻所患痔病。亦復如是。勿復血出。亦勿膿流。永除苦痛。悉皆平復。即令乾燥。又復若常誦此經者。得宿命住智。能憶過去七生之事。呪法成就莎訶。又說呪曰

怛姪他 苫謎苫謎 捨苫謎 捨末泥 捨苫泥 莎訶

佛說是經已。時具壽阿難陀及諸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註: 苫(音山)

190 欲斷愛者當先觀受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七 迦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欲斷愛者當先觀受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皆從煩惱而得果報。言煩惱者所謂惡也。從惡煩惱所生煩惱亦名為惡。如是煩惱則有二種。一因。二果。因惡故果惡。果惡故子惡。(中略)因亦眾生。果亦眾生。因亦煩惱。果亦煩惱。煩惱因果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因果。若從是義。云何如來。先喻雪山亦有毒草微妙藥王。若言煩惱即是眾生。眾生即是煩惱。云何而言眾生身中有妙藥王。(中略)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眾生。言毒草者即是煩惱。妙藥王者即淨梵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修如是清淨梵行。是名身中有妙藥王。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有清淨梵行。善男子。猶如世間從子生果。是果有能與子作因。有不能者。有能作者是名果子。若不能作。唯得名果不得名子。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皆有二種。一者有煩惱果是煩惱因。二者有煩惱果非煩惱因。是煩惱果非煩惱因。是則名為清淨梵行。

善男子。眾生觀受。知是一切漏之近因。所謂內外漏。受因緣故不能斷絕一切諸漏。亦不能出三界牢獄。眾生因受。著我我所。生於心倒想倒見倒。是故眾生先當觀受。如是受者為一切愛而作近因。是故智者。欲斷愛者當先觀受。善男子。一切眾生十二因緣所作善惡。皆因受時。是故我為阿難說言。阿難。一切眾生所作善惡。皆是受時。是故智者先當觀受。既觀受已。復當更觀如是受者何因緣生。若因緣生。如是因緣復從何生。若無因生。無因何故不生無受。復觀是受不因自在天生。不因士夫生。不因微塵生。非時節生。不因想生不因性生。不從自生不從他生。非自他生非無因生。是受皆從緣合而生。因緣者即是愛也。是和合中。非有受非無受。是故我當斷是和合。斷和合故則不生受。

善男子。智者既觀因已次觀果報。眾生因受。受於地獄餓鬼畜生。乃至三界無量苦惱。受因緣故受無常樂。受因緣故斷於善根。受因緣故獲得解脫。作是觀時不作受因。云何名為不作受因。謂分別受何等受能作愛因。何等愛能作受因。善男子。眾生若能如是深觀愛因受因。則便能斷我及我所。善男子。若人能作如是等觀。則應分別愛之與受在何處滅。即見愛受有少滅處。當知亦應有畢竟滅。爾時。即於解脫生信。生信心已。是解脫處何由而得。知從八正道。即便修習。

云何名為八正道耶。是道觀受有三種相。一者苦。二者樂。三者不苦不樂。如是三種俱能增長身之與心。何因緣故能增長耶。觸因緣也。是觸三種。一者無明觸。二者明觸。三者非明無明觸。言明觸者即八正道。其餘二觸增長身心及三種受。是故我應斷二種觸因緣。觸斷故不生三受。善男子。如是受者。亦名為因。亦名為果。智者當觀亦因亦果。云何為因。因受生愛名之為因。云何名果。因觸生故名之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

智者如是觀是受已。次復觀愛。受果報故名之為愛。智者觀愛復有二種。一者雜食。二者無食。雜食愛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諸有。無食愛者。斷生老病死一切諸有。貪無漏道智者復當作如是念。我若生是雜食之愛。則不能斷生老病死。我今雖貪無漏之道。不斷受因。則不能得無漏道果。是故應當先斷是觸。觸既斷已。受則自滅。受既滅已愛亦隨滅。是名八正道。善男子。若有眾生能如是觀。雖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善男子。如是眾生雖從煩惱而得果報。而是果報更不復為煩惱作因。是即名為清淨梵行。

復次善男子。智者當觀受愛二事何因緣生。知因想生。何以故。眾生見色亦不生貪。及觀受時亦不生貪。若於色中生顛倒想。謂色即是常樂我淨。受是常恒無有變易。因是倒想。生貪恚癡。是故智者應當觀想。云何觀想。當作是念。一切眾生未得正道皆有倒想。云何倒想。於非常中生於常想。於非樂中生於樂想。於非淨中生於淨想。於空法中生於我想。於非男女大小晝夜歲月衣服房舍臥具。生於男女至臥具想。是想三種。一者小。二者大。三者無邊。小因緣故生於小想。大因緣故生於大想。無量緣故生無量想。復有小想。謂未入定。復有大想。謂已入定。復有無量想。謂十一切入。復有小想。所謂欲界一切想等。復有大想。所謂色界一切想等。復有無量想。謂無色界一切想等。三想滅故受則自滅。想受滅故名為解脫

迦葉菩薩言。世尊。滅一切法名為解脫。如來云何說想受滅名解脫耶。(中略)善男子。如來雖說想受二滅。則已總說一切可斷。智者既觀如是想已。次觀想因。是無量想因何而生。知因觸生。是觸二種。一者因煩惱觸。二者因解脫觸。因無明生名煩惱觸。因明生者名解脫觸。因煩惱觸生於倒想。因解脫觸生不倒想。(中略)

善男子。一切凡夫有二種想。一者世流布想。二者著想。一切聖人唯有世流布想。無有著想。一切凡夫惡覺觀故。於世流布生於著想。一切聖人善覺觀故。於世流布不生著想。是故凡夫名為倒想。聖人雖知。不名倒想。智者如是觀想因已。次觀果報。是惡想果在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中受。如我因斷惡覺觀故無明觸斷。是故想斷。因想斷故果報亦斷。智者為斷如是想因。修八正道。善男子。若有能作如是等觀。則得名為清淨梵行。善男子。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復次善男子。智者觀欲。欲者即是色聲香味觸。善男子。即是如來因中說果。從此五事生於欲耳。實非欲也。善男子。愚癡之人貪求受之。於是色中生顛倒想。乃至觸中亦生倒想。倒想因緣便生於受。是故世間說因倒想生十種想。欲因緣故在於世間受惡果報。以惡加於父母沙門婆羅門等。所不應作而故作之。不惜身命。是故智者觀是惡想因緣。故生欲心。智者如是觀欲因已。次觀果報。是欲多有諸惡果報。所謂地獄餓鬼畜生人中天上。是名觀果報。若是惡想得除滅者。終不生於此欲心也。無欲心故不受惡受。無惡受故則無惡果。是故我應先斷惡想。斷惡想已。如是等法自然而滅。是故智者為滅惡想修八正道。是則名為清淨梵行。是名眾生毒身之中有妙藥王。如雪山中雖有毒草亦有妙藥。

189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 琉璃光法王子風大圓通章

瑠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188 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阿彌陀佛 極樂國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中略)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中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中略)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 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又舍利子。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淨佛土者。一切皆應信受發願。如說修行。生彼佛土。

 

註: 念。今心也。念佛非唸佛也。是念佛往生非唸佛往生也。是念佛(身)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佛土功德莊嚴等。從未讀過十二部經內有惟唸佛名號。得往生之章節文句。末世惟十二部經是善知識。阿彌陀佛。

187 云何九品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譯

云何九品往生西方極樂國土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中略)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次作水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氷想。見氷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中略)是為水想。名第二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麤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中略)地想成已。次觀寶樹。(中略)。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中略)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麤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中略)

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中略)釋迦毘楞伽摩尼寶以為其臺。(中略)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中略)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徧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中略)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中略)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中略)但當憶想。令心眼明。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徧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中略)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中略)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中略)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中略)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中略)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中略)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徧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186 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卷下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中略)佛告阿難。前已過去事。摩訶僧祇已來。其劫無央數不可復計。乃爾時有過去佛。名提惒竭羅(定光佛)。次復有佛。(中略)已過去。佛告阿難。次復有佛名樓夷亘羅(世自在王如來)。在世間教授。壽四十二劫。乃爾時世有大國王。王聞佛經道。心即歡喜開解。便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字曇摩迦(法藏)。作菩薩道。為人高才。智慧勇猛。與世人絕異。往到樓夷亘羅佛所。前為佛作禮。却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欲求佛為菩薩道。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如是者寧可得不。

佛語阿難。其樓夷亘羅佛。知其高明所願快善。即為曇摩迦菩薩說經言。譬如天下大海水。一人斗量之。一劫不止尚可枯盡。令空得其底埿。人至心求道。可如當不可得乎。求索精進不休止。會當得心中所欲願爾。(中略)夷亘羅佛說經竟。曇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即選擇心中所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則奉行之。精進勇猛勤苦求索。如是無央數劫。所師事供養諸已過去佛亦無央數。其曇摩迦菩薩。至其然後自致得作佛。名阿彌陀佛。最尊智慧勇猛光明無比。今現在所居國土甚快善。在他方異佛國。教授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莫不得過度解脫憂苦。(中略)

(卷下)佛告阿逸菩薩。其世間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有三輩。作德有大小轉不相及。佛言。何等為三輩。最上第一輩者。當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就無為之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虧經戒。慈心精進。不當瞋怒。不當與女人交通。齋戒清淨。心無所貪慕。至誠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常念至心不斷絕者。其人便於今世求道時。即自然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則往生阿彌陀佛國。便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大。則作阿惟越致菩薩。便即與諸菩薩。共翻輩飛行。供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即逮智慧勇猛。樂聽經道。其心歡樂。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在所欲作為去阿彌陀佛近。佛言。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當精進持經戒。奉行如是上法者。則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為眾所尊敬。是為上第一輩。

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雖不能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經語深。當作至誠中信。飯食諸沙門。作佛寺起塔。散華燒香然燈。懸雜繒綵。如是法者。無所適莫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愛欲。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便於今世。亦復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往至阿彌陀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

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人然後復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彌陀佛國。不信有往生其國。雖爾者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其善願為本。故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但心中歡喜踊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戒作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即心自悔過。悔過者小差少。悔無所復及。其人壽命終盡。即往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心便大歡喜。便止其城中。即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歲。(中略)其人於城中亦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雖爾。其人城中不能得出。復不能得見阿彌陀佛。但見其光明。心自悔責。踊躍喜耳亦復不能得聞經。亦復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復不能得見知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愁苦如是。比如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中略)其人於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阿彌陀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復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喜。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喜。次當復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毀失經法。意志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復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作德不至心。用是故爾。是為第二中輩。

佛言。其三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繒綵。作佛寺起塔。飯食諸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復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土。心中大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復言。即自悔過。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亦復於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大。其城亦復如前城法。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復於城中。五百歲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中略)

佛言。其欲求作菩薩道生阿彌陀佛國者。其人然後皆當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隨所願在所求。欲於他方佛國作佛。終不復更泥犁禽獸薜荔。隨其精進求道早晚之事同等爾。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欲願也。(中略)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幅。捐志虛空中。何不各精進。努力自求索。可得超絕去。往生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道。惡道自然閉塞。升道之無極易往。無有人其國土。不逆違自然之隨牽。何不棄世事。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共憂思無常。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共於是處劇惡極苦之中。勤身治生。用相給活。無尊無卑。無富無貧。無老無少。無男無女。皆當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思慮。為心使走。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中略)有衣被錢財金銀寶物。復共憂之。(中略)小家貧者窮困苦乏。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中略)無衣被錢財什物飲食之屬。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小具有便復賜盡。如是苦生。當復求索。思想無益不能時得。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意相隨勤苦如此。(中略)或時家室中外。父子兄弟夫婦。至於死生之義。更相哭泣轉相思慕。憂念憤結恩愛繞續。心意著痛對相顧戀。晝夜縛礙無有解時。教視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情欲不離。閉塞矇瞑交錯覆蔽。不能思計心自端正決斷世事專精行道。便旋至竟壽終。命盡不能得道。無可那何。總猥憒譊皆貪愛欲。(中略)

佛告阿逸菩薩等諸天帝王人民。我皆語汝。造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汝曹熟思惟之。惡者當縱捨遠離之去。從其善者當堅持。勿妄為非。益作諸善大小多少。愛欲之榮皆不可常得。由當別離無可樂者。(中略)若有慈心於佛所者大喜。實當念佛。天下久久乃復有佛耳。今我於苦世作佛。所出經道。教授洞達。截斷狐疑。端心正行。拔諸愛欲。絕眾惡根本。遊步無拘。典總智慧眾道。表裏攬持維綱。照然分明開視五道。決正生死泥洹之道。(中略)

若曹宿命從無數劫已來。展轉是五道中。死生呼嗟更相哭淚。轉相貪慕憂思愁毒。痛苦不可言至今世。死生不絕。乃今日與佛相見共會值。是乃聞阿彌陀佛聲。甚快善。我助汝曹喜。亦可自厭死生痛痒。生時甚痛甚苦甚極。至年長大亦苦亦極。死時亦痛亦苦亦極。甚惡臭處不淨潔了。無有可者。佛故悉語若曹。若曹亦可自決斷臭處惡露。若曹亦可端心正身。益作諸善。於是常端中外。潔淨身體。洗除心垢。自相約撿。表裏相應。言行忠信。人能自度脫。轉相扶接。拔諸愛欲。精明至心。求願不轉。結其善道根本。雖精苦一世。須臾間耳。今世為善。後世生阿彌陀佛國。快樂甚無極。(中略)

佛告阿逸菩薩等。若曹於是世。能自制心正意。身不作惡者。是為大德善。都有一輩為八方上下最無有比。所以者何。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中。諸天人民皆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教化。今我於是世間作佛。為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作佛為最劇。教語人民令縱捨五惡。令去五痛。令去五燒之中。降化其心。令持五善。得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中略)天地之間五道各明。恢曠窈窕浩浩汗汗。轉相承受善惡毒痛。身自當之無有代者。道之自然隨其所行。追命所生不得縱捨。善人行善慈孝。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從冥。誰能知者。獨佛見知耳。教語人民信用者少。死生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不可悉道說。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屬。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為勤苦如是。比若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

佛告阿逸菩薩等。我皆語若曹。是世五惡勤苦如是。令起五痛。令起五燒。展轉相生。世間人民不肯為善。欲作眾惡。敢欲犯此諸惡事者。皆悉自然當具更歷入惡道中。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壽終趣入至極大苦。愁憂酷毒自相焦然轉相燒滅。至其然後共作怨家更相傷殺。從小微起至大困劇。皆從貪婬財色。不肯忍辱施與。各欲自快。無復曲直欲得健名。為癡欲所迫。隨心思想不能復得結憤胸中。財色縛束無有解脫不知厭足。厚己諍欲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知施善。威勢無幾隨惡名焦。身坐勞苦久後大劇自然隨逐。無有解已王法施張自然糺舉。上下相應羅網綱紀。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都無義理不知正道。(中略)

佛言。若曹當信者。云何第一急。當自端身當自端心。當自端目當自端耳。當自端鼻當自端口。當自端手當自端足。能自撿斂莫妄動作。身心淨潔俱善相應。中外約束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行步坐起所作當安。作事所為。當先熟思慮計之。揆度才能視瞻圓規。安定徐作為之。作事倉卒不豫計熟。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敗悔在後唐苦亡身。至誠忠信得道絕去。

佛言。若曹於是益作諸善。布恩施德能不犯道禁忌。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復相教化作善為德。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於在阿彌陀佛國作善百歲。所以者何。阿彌陀佛國皆積德眾善無為自然。在所求索無有諸惡大如毛髮。佛言。於是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德勝於他方佛國中人民作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皆悉作善。作善者多為惡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間為惡者多作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令得。世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爾耳。是間無有自然。不能自給。當行求索勤苦治生。轉相欺殆調詐好惡。得其財物歸給妻子。勞心身苦如是至竟。心意不專忩恫不安。人能自安靜。為善精進德。故能爾耳。佛言。我皆哀若曹及諸天帝王人民。皆教令作諸善。不為眾惡。隨其所能輒授與道。教戒開導悉奉行之。(中略)

佛語阿難。阿逸菩薩等。其世間帝王人民。善男子善女人。前世宿命作善所致相祿巍巍。乃當聞阿彌陀佛聲者。甚快善哉代之喜。(中略)佛言。我語若曹。若曹所當作善法。皆當奉行信之無得疑。我般泥洹去後。汝曹及後世人無得復言。我不信有阿彌陀佛國。我故令若曹悉見阿彌陀佛國土。所當為者各求之。我具為若曹道說經戒慎法。若曹當如佛法持之。無得毀失。我持是經以累若曹。若曹當堅持之。無得為妄增減是經法。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留止千歲。千歲後經道斷絕。我皆慈哀持留是經法。止住百歲。百歲中竟。乃休止斷絕。在心所願皆可得道。佛言。師開導人耳目。智慧明達度脫人。令得善合泥洹之道。常當孝慈於佛父母。常當念師恩。常念不絕即得道疾。佛言。天下有佛者甚難值。若有沙門若師。為人說經者甚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