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應供養知法者

應供養知法者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經中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建立正法憶念正法。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何等為四。有人出世具煩惱性是名第一。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羅漢人是名第四。是四種人出現於世。能多利益憐愍世間。為世間依。安樂人天。(中略)

云何名為具煩惱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儀具足建立正法。從佛所聞解其文義。轉為他人分別宣說。所謂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廣說如是八大人覺。有犯罪者教令發露懺悔滅除。善知菩薩方便所行祕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為菩薩不名為佛。(中略)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髮雖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彌十戒。或有長者來請眾僧。未受戒者即與大眾俱共受請。雖未受戒已墮僧數。善男子。若有眾生發心始學是大乘典大涅槃經。書持讀誦亦復如是。雖未具足位階十住。則已墮於十住數中。或有眾生是佛弟子或非弟子。若因貪怖或因利養聽受是經乃至一偈。聞已不謗。當知是人則為已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以是因緣我說四人為世間依。善男子。如是四人若以佛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是故我說如是四人為世間依。善男子。汝應供養如是四人。

世尊。我當云何識知是人而為供養。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是。(中略)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所說真實不虛我當頂受。譬如金剛珍寶異物。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中略)

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飢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淨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

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

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云何菩薩摩訶薩知法。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多伽。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一)

4 不應受畜儲積金銀穀米奴婢僕使牛羊等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如來性品第四之四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不應受畜儲積金銀穀米奴婢僕使牛羊等

若有說言。佛在舍衛祇陀精舍。聽諸比丘受畜奴婢僕使牛羊象馬驢騾鷄猪猫狗。金銀琉璃真珠頗梨車璩馬瑙珊瑚虎珀。珂貝璧玉銅鐵釜鍑大小銅盤所須之物。耕田種植販賣市易儲積穀米。如是眾事。佛大慈故憐愍眾生皆聽畜之。如是經律悉是魔說。

若有說言。佛在舍衛祇陀精舍那梨樓鬼所住之處。爾時如來因婆羅門字羖羝德,及波斯匿王。說言。比丘不應受畜金銀琉璃頗梨真珠車璩瑪瑙珊瑚虎珀珂具璧玉。奴婢僕使童男童 女。牛羊象馬驢騾鷄猪猫狗等獸。銅鐵釜鍑大小銅槃。種種雜色床敷臥具。資生所須。所謂屋宅耕田種殖販賣市易。自手作食自磨自舂。治身呪術調鷹方法。仰觀星宿推步盈虛。占相男女解夢吉凶。是男是女非男非女。六十四能。復有十八惑人呪術種種工巧。或說世間無量俗事。散香末香塗香薰香。種種花鬘治髮方術。姦偽諂曲貪利無厭。愛樂憒閙戲笑談說。貪嗜魚肉和合毒藥治押香油。捉持寶蓋及以革屣。造扇箱篋種種畫像。積聚穀米大小麥豆及諸果蓏。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及諸女人。高聲大笑或復默然。於諸法中多生疑惑。多語妄說長短好醜或善不善。好著好衣。如是種種不淨之物。於施主前躬自讚歎。出入遊行不淨之處。所謂沽酒婬女博弈。

如是之人。我今不聽在比丘中。應當休道還俗役使。譬如稗莠悉滅無餘。當知是等經律所制。悉是如來之所說也。若有隨順魔所說者是魔眷屬。若有隨順佛所說者即是菩薩。

3 佛法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八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七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佛法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菩薩略說契經調伏本母。不共外道陀羅尼義。由此不共陀羅尼義。令諸菩薩得入如來所說諸法甚深密意。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汝今諦聽。吾當為汝略說不共陀羅尼義。令諸菩薩於我所說密意言詞。能善悟入。

善男子。若雜染法若清淨法。我說一切皆無作用。亦都無有。補特伽羅以一切種。離所為故。非雜染法先染後淨。非清淨法後淨先染。凡夫異生於麁重身執著諸法。補特伽羅自性差別。隨眠妄見以為緣故。計我我所。由此妄謂我見我聞。我嗅我甞。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淨。如是等類邪加行轉。若有如實知如是者。便能永斷麁重之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清淨。離諸戲論。無為依止。無有加行。善男子。當知是名略說不共陀羅尼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切雜染清淨法  皆無作用數取趣      由我宣說離所為  染污清淨非先後

於麁重身隨眠見  為緣計我及我所      由此妄謂我見等  我食我為我染淨

若如實知如是者  乃能永斷麁重身      得無染淨無戲論  無為依止無加行

 

陀羅尼是梵語 有許多種解釋的義 在此是總持的意思 就是總略說一下 契經調伏本母就是三藏 經藏律藏論藏 一切討論以十二部經為基礎 離開十二部經 都是外道說或邪說

不共外道陀羅尼義是 簡略的總說一下 佛法和外道不一樣之處 佛法比外道優勝之處 外道所沒有的

我的一位論文指導老師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教徒 大約三四年前 他忍不住了 問我用一句話告訴他 為什麼我覺得信佛教比較好 佛教和基督教最大的不同在那?

哇! 我相信 一般人答不出來的 尤其是用一句話 你呢? 想一下 用一句話 不能想超過幾秒鐘的哦

佛法自稱為內 譬如內法內弟子 和佛法不一樣的信仰或理論 則稱為外 故基督教回教印度教婆羅門稱為外道  星雲惟覺證嚴 一般台灣寺廟禪寺 對我來說都是外道 因為若從佛法正法的觀點來看 並不是真正在弘揚佛法的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他們或者只是剃除鬚髮穿著袈裟 販賣如來 這就沒有比基督教好

 

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誘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家,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楞嚴經卷六)

 

以前從沒想過這問題 我當時頂著莫大的壓力 一秒鐘… 沖出來一句話回答著 因為信佛法可以不再輪迴

這也是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但我的回答是依果 依結果說 佛陀在此的回答是依修行來說 依十二部經來回 我只能沖出一句話 佛陀解釋了一段話

你的回答是什麼呢? 我會很有興趣知道 請不吝告訴我一聲

 

老師說 他們(基督教徒)也不輪迴 不再回到這世界 他們都會去天堂

我馬上追問 都永遠待在天堂 只進不出嗎? 他說應該是

我說那怎麼可能 宇宙內沒有任何地方是無窮大 能容納只進不出 黑洞都會壞滅再生 他說不知道

那人類又從那裡來 殺生那麼多 畜生又從那裡來 他說不知道

哇! 我學佛是在求知 老師的回答倒真乾脆 都不知道

 

雜染是貪嗔癡三毒 或色聲香味觸的五欲 染著使我們無法出離 清淨是其相反義 補特伽羅是有情眾生的意思 是執有我的眾生 凡夫就是異生 還沒入果位的 仍稱為凡夫或異生 隨眠就是煩惱 好像睡眠時仍纏著你 你卻並不知曉 計我我所 就是 這是我 我的身體 這是我的 屬於我有關的等等 我吃我見 我染我淨 我觸我知 都是我我所

但佛法強調的這個我 只是個假我 我與我所 只是此世因緣假合 只是此世的過客 身體是此世業報因緣所合和成的 是假我我所 身體是此假我此世的識 所假住暫住而已 有如旅行時所暫住的客棧

若悟知假我我所 那此世來世還會有什麼 是會捨不掉的煩惱呢 不有煩惱 就無為依止 無有加行 解脫了 不再輪迴 涅槃寂靜

我可以讀懂佛陀這不共外道陀羅尼義 但我什麼時候才會悟證到無我我所呢? 咦 怎麼又有我了 哈哈 心經和一般大乘經書都說 要以無所得心 來修行

阿彌陀佛

2 以不淨心貪受信施之果報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以不淨心貪受信施之果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爾時。波斯匿王國大夫人。出入行來。常使四人。名扇提羅。(扇提羅者。漢言石女。無男女根故名石女)。最大筋力。令此四人擔皇后輿。皇后所乘七寶輦輿。留在祇洹精舍門外。敕諸黃門。令守護之。黃門轉令四扇提羅守夫人輿。其身自往佛邊聽法。扇提羅等。各於輿下睡眠不識。時有凶人。偷取夫人珍寶輦輿一摩尼珠。爾時黃門暫出看輿。不見寶珠。心中惶怖。懼夫人責。問石女言。使汝守輿。何故偷珠。各各答言。實不偷也。黃門大怒。鞭打石女。苦痛徹骨。時有一石女。自審不偷。橫受楚毒。奔走逃突入精舍中。稱怨大喚。眾皆聞之。莫知所由。

佛語阿難。汝可出往彼黃門所。無令橫鞭無過之人。何以故。此四石女者。乃是皇后前世之師。自無過罪。何以橫鞭。自造後世惡業因緣。是時皇后聞佛此語。即起恭敬。合掌白佛。如世尊說。四擔輿石女。乃是皇后前世時師。迷意不解。惟願世尊。說其因緣。令諸會眾。普得聞知。佛告皇后。喚石女來。於世尊前。驗其虛實。皇后奉命。即遣黃門。攝之將來。時四石女。見佛。叩頭啼哭。長跪合掌。白世尊曰。實不偷珠。有何因緣。橫羅此罪。鞭打楚痛。身體破壞。世尊告言。罪業因緣自身所造。非父母為。非從天墮。人行善惡。受苦樂報如響應聲。貪現前利。心行邪諂。不知後世累劫受殃。夫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中略)佛復惟曰。今我法中。有諸比丘。言行不同。心口相違。或為利養錢財飲食。或為名譽要集眷屬。或有厭惡王法役使。出家為道。都無有心向三脫門。度三有苦。以不淨心貪受信施。不知後世。彌劫受殃。償其宿債。為是等故。豈得不說。

佛告王曰。憶念過去。無數劫時。有一大國。名裴扇闍。有一女人。名曰提違。婆羅門種。夫喪守寡。其家大富。都無兒息。又無父母。守孤抱窮。無所恃怙。婆羅門法。若不如意。便生自燒身。諸婆羅門。時時共往到提違所。教化之曰。今身之厄。莫不由汝前身罪故。何謂為罪。不敬奉事諸婆羅門。又不孝順父母。夫婿復無慈心養育兒子。有是罪故。致令今身抱孤守厄。汝今若不修福滅罪。後世轉劇。墮地獄中。當爾之時。悔無所及。提違問曰。當作何福。得滅罪耶。婆羅門曰。(中略)汝今罪重。應以家中一切所有諸珍寶物。布施五百大婆羅門。諸婆羅門得布施已。當為呪願。令汝後生常得大富。欲滅罪者。於恒水邊。積薪自燒。諸婆羅門當復呪願。令汝前身所造一切輕重過罪。一時滅盡。後世更生。無復餘殃。父母兄弟夫婿兒子。壽命無量。快樂無極。於是提違便許可之。決定開心。當自燒身。便敕家奴。將十乘車。入山伐樵。規以自燒。

爾時國中。有一道人。名鉢底婆(齊言辯才)。精進持戒。多聞智慧。常以慈心。教化天下。令改邪就正。捨惡修善。傳聞提違欲自燒身。心生憐愍。往詣其所。問提違言。辦具薪火。欲何所為。提違答言。欲自燒身滅除殃罪。辯才答曰。汝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苦燒身。安能滅罪。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如人餓死。則作餓鬼。苦惱死者。受苦惱報。歡喜死者。受歡喜報。安隱快樂。果報亦爾。汝今云何。於苦惱中。求欲滅罪望善報也。幸可不須。於理不通。(中略)辯才告曰。汝今如是。先身罪故。守窮抱厄。常懷憂惱。復欲燒身。欲離憂惱。當可得不。如困病人。得人呵罵。尚增苦惱百千萬倍。況自燒身。猛炎起時。身體焦爛。氣息未絕。心未壞故。當爾之時。身心被煮。神識未離。故受苦毒。煩悶心惱。從是命終。生地獄中。地獄苦惱。尤轉增劇百千萬倍。求免甚難。況欲燒身。求離苦也。復次提違。譬如車牛厭患車故。欲使車壞。前車若壞。續得後車。扼其項領。罪未畢故。人亦如是。假令燒壞百千萬身。罪業因緣相續不滅。如阿鼻獄燒諸罪人。一日之中。八萬過死。八萬更生。過一劫已。其罪方畢。況復汝今。一過燒身。欲求滅罪。何有得理。(中略)

爾時辯才。教授提違十善法已。提違眷屬。歡喜踊躍盡心奉行。提違女人。為設種種百味飲食及諸珍寶。長跪叉手。白辯才言。願尊留神。垂愍教化。今當為尊造立宮室。隨所便宜。終身奉事。辯才答曰。汝今以能捨邪就正。淨修十善。為正法子。復以十善。教化天下。則為已報師徒重恩。汝已得度。我不宜留。吾今復當往化餘處。爾時提違知師不住。運輦庫藏諸珍寶物。以奉上師。冀得留意。辯才不受。辭退便去。於是提違。心自念言。今日之濟。莫不由我尊師和上。開悟成就。教授重恩。苦請不留。又復不受珍寶之物。當如之何。悲感傷心。涕淚交流。叩頭辭謝。於是別去。

辯才去後。提違女人與其眷屬五百餘人。常以十善法。展轉相化。經於多時。爾時國中。忽遇穀貴。人民飢餓。時有五比丘。懶惰懈怠。不修學問經書義理。又不專行持戒精進。世人輕慢。不供養之。貧窮困苦。無復生理。五人議曰。夫人生計。隨時形宜。人命至重。何宜守死。各共乞索。辦具繩牀。於曠野中。掃灑淨潔。華幡莊嚴。依次而坐。外形似禪。內思邪濁。世人見之。謂是聖人。齎持供養百種飲食。雲集供養。於是五人。飽足有餘。爾時提違。聞是事已。遣人訪覓。信還報曰。有五聖人獨坐山澤。世人雲集如事天神。提違歡喜。而自慶言。我願果矣。(中略)即遣使人莊嚴寶車。迎五比丘。還家供養。(中略)

其五比丘。察見主人慇懃意重。而共議言。雖得主隨宜供給。日富歲貧。不能濟人歲寒富樂。我等今宜更施方便。求覓錢財。充為後時受五欲樂。作是論已。更相易代。差遣一人。遊諸聚落。宣語諸人。唱如是言。彼四比丘。閑居寂靜。護持禁戒。斷絕酒肉。不食蔥蒜。稱於梵行。修禪止觀。證無漏業。不久修行成阿羅漢。則為天下無上福田。眾人聞已。齎持種種錢財飲食。運集來詣。恭敬供養。如是多年。

提違女人直心敬信。隨宜供養。歡喜無厭。壽盡命終。生化樂天。其五比丘。專行巧偽。邪濁心故。福盡命終。生地獄中。八千億劫受大苦報。地獄罪畢。受餓鬼形。魑魅魍魎。如是展轉經八千劫。餓鬼罪畢。受六畜身。償其主人先世供養業報因緣。或作駱駝驢騾牛馬。隨其主人所受福處。常以筋力報償主人。如是展轉復八千世。畜生罪畢。雖獲人身。諸根闇鈍。無男女根。名為石女。自爾以來八千世中。常以筋力報償主人。於今不息。佛告王曰。爾時提違者。皇后是也。爾時辯才者。目連是也。時五比丘。即今皇后隨從擔輿。扇提羅等五人是也。(中略)

皇后白曰。今聞佛說本業因緣。弟子疑解。更無憂懼也。此扇提羅。罪業果報。何當畢也。弟子今者放扇提羅。不敢驅使。隨意東西。唯願世尊。說法開悟。令其心解。改惡修善。速得免苦。佛告之曰。今欲令我開化其者。喚彼宮內除糞者來。皇后即時。遣使令喚扇提羅來。使者受命。須臾將來。扇提羅等五人聚集。於佛前立。世尊大慈。先以善言。慰勞之曰。汝等諸子。體氣康和。安隱快樂。無苦惱不。五人怒曰。佛不知時。所以者何。晝夜勤苦。鞭杖使役。不暇得息。有何樂哉。佛豈不知如是事乎。而反問人快樂以不。佛告五人。今身之苦。皆由前世邪濁諂曲。懷不善心受人供養。罪業因緣。展轉所生。至於今身。償罪因緣猶故未畢。汝若欲求免惡果報者。今應至心。丹誠悔過。改惡修善。從是因緣。可得免苦。扇提羅等。聞佛語已。忿怒隆盛。反背向佛。不欲聽聞。佛以神力。令一化佛對其前立。方便慰喻。勸令懺悔。扇提羅等。又反面向東。復有化佛。對前而立。復反向西。復有化佛。四維上下。皆有佛對。扇提羅等。見佛圍遶。五人即時稱怨大喚。而作是言。我等今者。是弊惡罪人。佛今何為苦見逼耶。爾時。世尊還攝化佛為一佛身。佛告大眾。國王太后。諸比丘等。汝等見是扇提羅不。咸言唯然。汝等當知。眾生罪業。有二種障。一者業障。二者煩惱障。其罪輕者有煩惱障。重罪業障。扇提羅等。具有二障。重罪障故。不得受化。非可如何。(中略)皇后白佛。弟子至意放扇提羅。不肯欲離。當如之何。佛告之曰。扇提羅等。償債未畢。因緣繫縛。不令得去。非可如何。且順其意。復其事業。償因緣畢。自當得脫。(中略)

爾時。世尊慈悲心故。告諸比丘。如我前說。人身難得。值佛時難。法難得聞。終壽亦難。汝等諸子。前身微善。得生人道。遇佛在世。聞法信受。割斷恩愛。離別父母兄弟妻子六親眷屬。出家為道。如囚免獄。應捨惡從善。中表相應。言行無異。少欲知足。不貪世榮。忍飢耐渴。志在無為。研精學問。棄捐眾惡。莊嚴智慧。修無漏業。出生死海。復以智慧。順化天下。使行十善。是則名為自度度人。應菩薩業。

爾時。會中有諸比丘。聞佛說已。自忖所行身口意業。不稱道法。五百餘人。即起修敬。叩頭懺悔。叉手合掌。而白佛言。如世尊教。三不善業。我等悉有。今於佛前。發露懺悔。惟願天尊。表察其誠。從今以往。誓不為非。當如法行。願佛證知。佛言諸子。三界聖尊。眾生之父。子今悔惡修善。甚是所欣。當隨喜爾。
復有五百麤行比丘。聞說是已。即起修敬。叩頭向佛。白言世尊。我等不堪修出家道。所以者何。從昔以來。為利養故。行於邪濁。有虛無實。受人供養。負債滋多。為是等故。實懷憂懼。今欲捨道。還歸俗緣。願佛垂聽。佛告比丘。善哉善哉。吾助爾喜。所以者何。夫人入行。如把刃持毒。不能堪者。不如不為。何以故。執持不勤。反為害故。汝等今者。信於業報。有慚愧心。慚愧因故。除滅過罪。增長善根。彌勒菩薩後成佛時。初會說法。當得上度。又告比丘。寧割身肉以用供口。不以邪心受人施也。甚難甚難。慎之慎之。

 

後註: 這段經文的本文 附在此文後面 是”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內的一段不可思議因緣 未曾有因緣 即是不可思議因緣 是十二部經的一部

2009年 有緣讀到五莖蓮花的故事 不可思議的 我的佛緣真的到了 從網路搜索追尋此五莖蓮花故事的來源 讀到”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豁然觸知 末法市面出家人寺廟的所說所作所為 多已不是佛法正法 從此努力研讀十二部經 得以自我正性思維 信受佛法 而不受末法市面出家人寺廟 偽言異論的影響

若出家人所作所為所言 皆趣入出離涅槃 而受施主衣食臥具醫藥供養 此為受淨信施 進而回報有情眾生法語善行 引導其趣向出離涅槃  因為淨心出家 所以能得受有情供養 出家人若受不淨信施 有大苦報的

隨眼一望末世出家人寺廟 多和經文內 邪道婆羅門一般 希望有情眾生能將錢財都捐出來給他們 只差沒教你給錢後 再將自己燒死而已 但家庭主婦吃飯維生的錢 都被騙到一群邪師邪徒的口袋了 有情和家庭隨員的身心 難免是會在此餘生中的 互相諍議和煩惱的火燒中度過

末世出家人寺廟是不會讀誦流傳此經的 我將此未曾有因緣 迴向有情眾生 願共互勉

但末世有情 見到出家人寺廟或乞食者 以自己能力多多少少 仍應布施 並使佛法綿延流傳 有情眾生需要智慧資糧來修行出離 也需要福德資糧 修出離是需要累劫累世的 仍需福德資糧來好度過這漫長的歲月

布施的福德仍將是施主的 不會少的 不被出家人受不淨信施的影響  但不修智慧資糧 仍在欲界輪迴 無得出離 如經內的提違女士 有大福報 受生到化樂天 化樂天是欲界的第五層天 能長長時時受大欲樂的福報 但仍輪迴生死

 

提違女人。直心敬信。隨宜供養。歡喜無厭。壽盡命終。生化樂天。其五比丘。專行巧偽。邪濁心故。福盡命終。生地獄中。八千億劫受大苦報。地獄罪畢。受餓鬼形。魑魅魍魎。如是展轉經八千劫。餓鬼罪畢。受六畜身。償其主人先世供養業報因緣。或作駱駝驢騾牛馬。隨其主人所受福處。常以筋力報償主人。如是展轉復八千世。畜生罪畢。雖獲人身。諸根闇鈍。無男女根。名為石女。自爾以來。八千世中。常以筋力。報償主人。於今不息。(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全文)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9/T17n0754.pdf

阿彌陀佛

1 末世佛寺出家人

末世佛寺出家人

在末世市上,造寺供養出家人比比皆是,這是有情眾生的福報,會有好的輪迴果報。但佛法的基本教義是引導有情趣向出離,知輪迴苦,努力修行不再輪迴。至少也盡形壽,努力聞思修戒定慧,趣向出離欲界,不再沉淪於五欲,以免永無出離之期。那六祖惠能,怎麼說呢?

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是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曹溪原本 釋功德淨土第二)

 

近距離見到了證嚴法師,很激動。但從上場到下場,一個鐘頭,證嚴口中沒有佛法只有捐款,誰捐了多少錢,誰又捐了一塊地,那塊地要蓋醫院……「開釋」完畢,比丘尼再上場,請大家捐白米、捐水泥,一包兩包都可以……信眾熱烈響應,最後,榮董一百的請舉手!(作者為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楊曼芬)

立志捐一百萬的百萬榮董,畢生殊榮福蔭子孫等下還可接受證嚴法師加持。信眾含淚感恩陸續舉手,小夫妻熱淚盈眶,也成了百萬榮董,說:連做清潔工的阿姨都捐了,反正每個月慢慢扣、慢慢佈施福田給更需要的人……。法會結束,信眾陸續上前對證嚴五體投地頂禮膜拜。從那一天起就不再捐錢給慈濟了。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04081

好傻好天真的本人激動上台感恩:三天有吃有喝萬事不愁,只要靜心打禪,等一下我們都要把我們口袋的錢全捐出來,幫助法鼓山大弘佛法志業。聖嚴師父一旁微微笑:楊施主,這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我們法鼓山建設…有科技公司捐來兩億股票,還是不夠……。

想起佛陀成道只在菩提樹下一簞食一瓢飲,便不服反問:師父,請問為何台灣佛教各大門派一定都要大興土木佔地為王?在語驚四座中,聖嚴師父沒有當頭棒喝,只意味深長地看看我:楊施主問的大問哉,我不能回答。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曰:不可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師父不答,因我不見如來。

駑鈍如我,六年後才開了智慧。

 

這兩首佛偈出自金剛經,但楊教授最後以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來結尾,我想是諷刺吧。這一切都是有為法啊,可能要問她,因為她的語意是沒那麼清楚。若因她沒見到如來,那聖嚴大興土木破壞山林蓋寺廟,也是有為法啊。聖嚴欲以色聲的福報來求見如來,是見不到如來的。

在造價好幾億或數十億的法鼓道場內,大殿祭壇莊嚴肅穆。講台正中央,放了一張聖嚴往常坐的椅子,一本經書,楊教授恍惚看到聖嚴簡單樸素一如在世,但卻是在造價好幾億或數十億的道場內。難倒這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沒有興建法鼓道場,眾僧仍可以讀誦經書,佛法仍得以正直的延傳下去。欲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在這造價好幾億或數十億的法鼓道場內,聽到不絕於耳的誦經聲,為什麼楊教授不可遏止地流下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