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天住 梵住 聖住 佛住 建立三學差別 四法迹

大智度論卷第三 釋初品中住王舍城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 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天住 梵住 聖住 佛住 建立三學差別 四法迹

(大智度論卷第三) 云何名住。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又以怖魔軍眾。自令弟子歡喜。入種種諸禪定故。在是中住。

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住。六種欲天住法。是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眾生故。復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

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三住如前說。佛住者。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門。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學有三種。謂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建立如是三學差別。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略於此諸所學中。所有邪行。應正了知。所有正行。應正了知。言邪行者。謂如有一。不尊重戒。汎爾出家。雖復出家。不以淨戒為其增上。如於淨戒。於定於慧。應知亦爾。彼可容有犯無餘罪。(中略)當知此中。若有定學。必有戒學。若有慧學。必有定學。有戒學者。不必定有定學慧學。若瑜伽師尊重諸學。當知是名所作圓滿。其餘但名所作一分。

復次。於性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淨戒圓滿。於能密護諸根門等。攝受淨戒所有善法。無間受持相續轉故。當知是名善法圓滿。於遮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別解脫圓滿。又依聖所愛戒。若依蘊等五種善巧。及依別解脫律儀。受持世俗所有禁戒。隨其次第。應知淨戒圓滿等第二門差別。

復次依淨尸羅。略有二種所學差別。一者受持非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有如法身語現行所攝學處。二者受持是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攝學處。此復二種。謂或有是毘奈耶所說。非別解脫所說。或有是毘奈耶所說。亦是別解脫所說。是故一切總略而言有三學處。一增上現行。二增上毘奈耶。三增上別解脫。復次。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修習三學速圓滿等。如攝釋分廣辯應知。(中略)

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謂由天住梵住差別。應知增上心學差別。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謂四靜慮四無色等名為天住。四無量定名為梵住。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迹。勝奢摩他毘鉢舍那四法迹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

又有四種若行若住無雜染法。令修觀者。或於境界退出遊行。或於所緣安心靜定。離諸雜染安隱而住。云何為四。一於隨順喜受境界諸雜染喜。深心棄捨。二於隨順憂受境界諸染污憂。深心棄捨。三於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四於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於是四種若行若住。離諸雜染安隱住法。應知四種安足處所所依法迹。如其所應當知即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344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應求近善知識 速證一切智 云何修行離慢智慧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二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應求近善知識 速證一切智 云何修行離慢智慧

外道。從地獄終生人間者。地獄已前作人身時。造諸過惡。起瞋恚故便作殺害。以其彼業牽墮地獄。彼在地獄受種種苦。後生人間猶有習氣。是人既知如是相已。必須自知我從地獄來生人間。是人為捨地獄因緣。應求善知識。遇知識已。彼善知識為除瞋業故說慈悲。亦說慈悲相應助道。以此等行。能除彼人餘殘習氣地獄因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慈悲相應尸波羅蜜。斷除彼人瞋恚過惡。是人修慈悲時。六波羅蜜當得滿足。增長福德。

外道。從畜生終來生人間者。畜生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愚癡之法。以習癡故便行惡業。由作彼業生畜生中。彼人本受畜生身時。與諸畜生久居住故行畜生儀式。彼從畜生終已。由有習氣畜生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畜生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畜生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是人愚癡業故。說十二因緣。以是法故愚癡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般若波羅蜜。既聞般若波羅蜜故。彼人愚癡體性自離。作是觀時。便生智慧。

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餓鬼已前作人身時。修行積習慳貪之法。是人修行慳貪法故堅持不捨。彼業力故生餓鬼中。與諸餓鬼久居住故行餓鬼業。彼從餓鬼終已。由有習氣餓鬼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餓鬼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慳貪業故。為說布施。以是法故慳貪得除。彼善知識。或為彼說與施相應助菩提法。令其慳貪悉得斷除。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檀波羅蜜。是人修行檀波羅蜜故。六度得滿。彼善知識。或為彼人說一切法皆悉平等。是人以修法平等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以修般若波羅蜜故。流注趣向一切智處。

外道。於阿修羅中終生人間者。阿修羅已前作人身時。多作善根行於憍慢。彼以慢故而作諸業。修行積習憍慢業已。彼業力故生阿修羅中。與諸修羅久居住故行阿修羅業。從修羅終已。由有習氣修羅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當須自知我本必從修羅中終來生人間。是人為捨修羅行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除彼人憍慢業故。為說聖住處。以是法故。令彼得除憍慢之業。或為彼人說空法門。以是空法。令其彼人慢業得除。亦除吾我。得無我解。或為彼說因緣和合故有諸法。以和合故而有所作。若無和合亦無所作。作是觀已。慢使及業悉得除斷。或為彼人說諸法一相。修行彼故。般若波羅蜜得滿。修般若波羅蜜滿已。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於人中終生人間者。彼人昔作人身之時。修行積習十善業道。作彼業已數數修行。以彼業力還生人中。昔作人時與人久居行人儀式。今歸得人。由有習氣。是人得聞如是法已。應當自知我本必從人中終已還生人中。是人為超彼習氣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其彼人說無常想。以無常想令除習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生死過。涅槃至樂。聞此法已。是人能得厭生死過。欣涅槃樂。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六波羅蜜。既得聞已。能發無上菩提之心。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善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即能堅持六波羅蜜。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天中終生人間者。天身已前作人身時。所修梵行布施持戒皆希來報。是人如是修行積習作業久訖。以是業力生於天上。得生天已。與天久居行天儀式。從天終已。由有習氣諸天行法。是人得人身已。聞如是法。見己身行。應當自知我本必從天中終來生人間。彼人為超天中習氣。應求知識。彼善知識教其彼人。修持梵行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修淨梵行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布施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行於布施無所依著得福無量。教行持戒不期來報。說於求報是其過惡。但為顯說。受持禁戒無所依著功德無量。彼善知識。或為彼說善巧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能行六波羅蜜。行六波羅蜜已。六波羅蜜漸得滿足。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地獄終得人身者。彼應依善知識。依知識已。應聽三世佛平等法。聞平等法已。應發勤精進。依城邑聚落與大眾共居。具四部處。更互相於論量佛法學問難答。三世法平等得現在前。解一切法無有自性。修此解故。煩惱漸除。

外道。從畜生中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親近多聞。以近多聞斷除愚癡。是人雖復求多聞人及諸經論。作非有想。是人觀察非有想已。自然解證無自性法。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餓鬼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修行布施。除其慳貪。作諸功德。以修捨故心不積聚。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現前。作一相解。所言一相即是無相。是人修此無相解故。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

外道。從阿修羅終生人間者。彼應依善知識。與煩惱魔戰。何者是煩惱魔。所謂憍慢。是時彼人應當觀察。何者是慢。是其誰慢。誰受是慢。誰以此慢起煩惱使。誰捨此慢。是人如是推求之時。無慢可得。亦不見有人攝受慢者。彼人如是觀察義故。無慢可得。無起慢者。與慢相應境界亦不可得。亦不見有人能捨慢者。如是觀已。無一法可得。復作是觀。以惡攝受。自誑己身。他亦如是。作是觀時。能見諸法悉無自性。以見諸法無自性故。見法非有。以非有故知不成就。不成就故知即不生。若不生者知彼不滅。若不生不滅者。彼非可說。若解不可說者。則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三世不可得。若法三世不可得者。當知未曾有得有失。

外道。當知此是一切法平等。以此一切法平等。當知一切法是真如。不變不異。如來亦真如。不變不異。以一切法即是真如。是故觀慢。得知是人從人中終得生人間。以有憍慢習氣力故。乃至從彼地獄中終得生人間。以慢習故得知此相。若無慢習。不可得說此從人來。乃至此從地獄中來。外道。此名離慢智慧。彼相要以具巧方便乃能得知。又為般若波羅蜜加持此人。方乃得知。

註: 聖住處者。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大智度論卷第三)

343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智者云何知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 菩薩見實會第十六之十二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若從六道終 還生人中者 智者云何知

外道。如我所說。三法和合而得受胎。我今當說。汝等外道一心諦聽。當為汝等說受胎法門。

外道。我言母者。是其過去作業之緣。我言父者。是其過去作業之因。我言乾闥婆者。謂是業招識。外道。我言迦羅羅者。謂是業安置。外道。我言母腹者。業安識依處所。識住腹已。生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譬如藥草叢林依於大地。而得增長漸漸廣闊。外道。如是彼識入母腹已。增長廣闊。亦復如是。彼母腹中嬰孩成長。方得產生。生已漸增。既得長大。行宿時性隨終來處。彼過所行此現習起。彼是智知。非愚能了。共住交友。常恒觀察方知其性。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地獄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聲嘶破。騾聲。怱急聲。怖畏聲。高聲淺聲。小心常怖。數數戰悚。其毛數竪。夢中多見大火熾然。或見山走。或見火聚。或見釜鑊沸湧。或見有人執杖而走。或見己身為鉾矟所刺。或見羅剎女。或見群狗。或見群象來逐己身。或見己身馳走四方而無歸處。其心少信。無有親友。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地獄終來生人間。此智所知。非愚能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畜生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闇鈍少智。懈怠多食。樂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語不辯。樂與癡人而為知友。喜黑闇處。愛樂濁水。喜嚙草木。喜以脚指剜掘於地。喜樂動頭驅遣蠅虻。常喜昂頭欠呿空噍。常喜拳脚隨宜臥地。不避穢污。常喜空嗅。喜樂裸形。常喜虛詐異言異作。多喜綺語。夢泥塗身。或夢見己身於田野食草。或夢見己身為眾蛇纏繞。或夢見己身入於山谷叢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畜生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惻。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餓鬼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頭髮黃。怒目直視。常喜飢渴。慳貪嫉妬。喜饒飲食。喜背說人。身體饒毛。眼精光赤。多思眾食。貪樂積集。不欲割捨。不樂見善人。所見財物其心欲盜。乃至得其少許財物即便欣喜。常求財利。樂不淨食。見他資產便生妬嫉。復於他財生己有想。見他受用便生悋惜。聞說好食心生不樂。乃至巷路見遺落果及以五穀。便生貪心採取收斂。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鬪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齒長多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疎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阿修羅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所測。

外道。諦聽。若從人終還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人賢直。親近善人。毀呰惡人。好惜門望。篤厚守信。樂好名聞及以稱譽。愛樂工巧。敬重智慧。具慚羞恥。心性柔軟。識知恩養。於善友所心順無違。好喜捨施。知人高下。善觀前人有益無益。善能答對領其言義。善能和合亦能乖離。善能作使宣傳言語。於種種語能善通達憶持不忘。亦復能知是處非處。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人中終還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天中終生人間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為人端正。樂好清淨。喜著花鬘及以香熏。樂香塗身。常喜洗浴。所樂五欲簡擇好者。不喜於惡。喜樂音聲及以歌舞。純與上人而為交友。不與下人而為朋黨。好喜樓閣高堂寢室。樂慈為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天中終生於人間。此智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欲超此相。應近善知識。順彼人意。彼所作者。即隨作之。彼善知識。令彼超度為其說法。

342 所謂行者 云何名行 云何入滅正受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所謂行者 云何名行 云何入滅正受

(五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云何名行。

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復問。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復問尊者。覺觀已。發口語。是覺觀名為口行。想思是心數法。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尊者。有幾法。若人捨身時。彼身屍臥地。棄於丘塜間。無心如木石。答言。長者。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彼身棄塜間。無心如木石。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正受。答言。長者。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答言。長者。從滅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以觀。

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341 沙門 婆羅門 梵行 苾芻 精勤 出家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沙門 婆羅門 梵行 苾芻 精勤 出家

云何補特伽羅異門。謂有六種。何等為六。一沙門。二婆羅門。三梵行。四苾芻。五精勤。六出家。

第一沙門。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宣說正法。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法。

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眾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任持世俗法毘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為得未得。為觸未觸。為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由彼現有諸善法煗。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為活道沙門。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為壞道沙門。

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於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第二婆羅門。復有三種。一種姓婆羅門。二名想婆羅門。三正行婆羅門。種姓婆羅門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名想婆羅門者。謂諸世間 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正行婆羅門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已能驅擯惡不善法。如說當知。婆羅門更無有所作。所作事已辨。是謂婆羅門。

第三梵行。復有三種。一受遠離梵行。二暫時斷梵行。三畢竟斷梵行。受遠離梵行者。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暫時斷梵行者。謂諸異生。由世間道離欲界欲。畢竟斷梵行者。謂諸聖者。得不還果。復得最上阿羅漢果。

第四苾芻。復有五種。一乞匃苾芻。二自稱苾芻。三名想苾芻。四破壞煩惱苾芻。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

第五精勤。復有三種。一止息犯戒精勤。謂能遠離一切不善身業語業。二止息境界精勤。謂密護根門。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廣說。三止息煩惱精勤。謂能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及於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尋思。或恚尋思。或害尋思。或貪或瞋。或諸邪見。或忿恨覆惱誑諂等。能往惡處那洛迦等諸險惡趣非沙門法。隨所生起。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當知此中。略有二種止息煩惱。一止息隨眠。二止息諸纏。

第六出家。復有二種。一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二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諸外道。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復有所餘如是等類眾多外道。

是故說言。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修梵行。若諸苾芻。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數取趣所有異門。

340 初地菩薩無何等怖畏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地相品第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初地菩薩無何等怖畏

復次。菩薩得初地無諸怖畏故。心多歡喜。若怖畏者心則不喜。問曰。菩薩無何等怖畏。答曰

無有不活畏   死畏惡道畏   大眾威德畏   惡名毀呰畏

繫閉桎梏畏   拷掠刑戮畏   無我我所故   何有是諸畏

問曰。菩薩何故住初地無不活畏。答曰。有大威德故。能堪受故。大智慧故。知止足故。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中略)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有智之人。少設方便能得自活。能求佛道。佛智慧分今已有之。是智慧利能得自活也。不應有不活畏。復次。菩薩作是念。我住世間。世間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如是八事何得無也。不應以不得故有不活畏。復次。是菩薩以知足故。好醜美惡隨得而安。不應有不活畏。若不知足者。設得滿世間財物。意猶不足。如說

若有貧窮者   但求於衣食   既得衣食已   復求美好者

既得美好者   復求於尊貴   既得尊貴已   求王一切地

設得盡王地   復求為天王   世間貪欲者   不可以財滿

若知足之人。得少財物。今世後世能成其利。是菩薩樂布施故。具足智慧故。多能發起不貪善根。若不樂施。若多作眾惡。以慳貪愚癡因緣故。增益慳貪不善根。無厭足法屬於慳貪。是故菩薩。多發不貪善根故知足。知足故無不活畏。

復次無死畏者。多作福德故。念念死故。不得免故。無始世界習受死法故。多修習空故。菩薩作是念。若人不修福德。則畏於死。自恐後世墮惡道故。我多集諸福德。死便生於勝處。是故不應畏死。(中略)復作是念。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心滅為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有差別故。

若謂畏墮惡道故。畏末後心滅者。福德之人不應畏墮惡道。如先說我當受念念滅故。於末後心滅。不應有死畏。復作是念。我於無始世界往來生死。受無量無邊阿僧祇死法。無有處所能免死者。佛說生死無始。若人於一劫中。死已積骨。高於雪山。如是諸死。不為自利。不為利他。我今發無上道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故。勤心行道。有大利故。云何驚畏。如是菩薩即捨死畏。

復次作是念。今此死法必當應受。無有免者。(中略) 又諸佛辟支佛阿羅漢。心得自在離垢得道。皆為死法之所磨滅。一切眾生無能過者。我發無上道心。不應畏死。又為破死畏故。發心精進。自除死畏。亦除於他。是故發心行道。云何於死而生驚畏。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復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中略)

無惡道畏者。菩薩常修福德故。不畏墮惡道。作是念。罪人墮惡道。非是福德者。我乃至一念中。不令諸惡得入。而於身口意。常起清淨業。是故我得無量無邊功德。成就如是大功德聚。云何畏墮惡道。復次。菩薩一發心。為利安一切眾生故。大慈悲所護故。住四功德處。得無量功德。度一切惡道。何以故。是心勝一切聲聞辟支佛。如淨毘尼經中。迦葉白佛言。希有世尊。善說菩薩以是薩婆若多心。能勝一切聲聞辟支佛。我成就如是大功德。住如是大法。云何當畏墮於惡道。復作是念。我無始已來。往來生死。墮諸惡道。受無量苦。不為自利。亦不利他。我今發無上大願。為欲自利。亦為利他。先來墮惡道無所利益。今為利益眾生故。設墮惡道。不應有畏。(中略)

無有大眾畏者。成就聞慧思慧修慧故。又離諸論過咎故。是菩薩建立語端所說無失。能以因緣譬喻結句。不多不少。無有疑惑。言無非義。無有諂誑。質直柔和。種種莊嚴。易解易持義趣次序。能顯己事。能破他論。離四邪因。具四大因。如是等莊嚴言辭大眾中說。無有所畏。

無惡名畏呵罵畏者。不貪利養故。身口意行清淨故。

無有繫閉桎梏拷掠畏者。無有罪故。慈愍一切眾生故。忍受一切眾苦惱故。依止業果報故。我先自作。今還受報。是菩薩以如是等因緣故。無有不活等畏。

復次。樂觀一切法無我。是故無一切怖畏。一切怖畏皆從我見生。我見皆是諸衰憂苦之根 本相。是菩薩利智慧故。如實深入諸法實相故。則無有我。我無故。何從有怖畏。問曰。是 菩薩云何無有我心。答曰。樂空法故。菩薩觀身。離我我所故。如說

我心因我所   我所因我生   是故我我所   二性俱是空

我則是主義   我所是主物   若無有主者   主所物亦無

若無主所物   則亦無有主   我即是我見   我物我所見

實觀故無我   我無無非我   因受生受者   無受無受者

離受者無受   云何因受成   若受者成受   受則為不成

以受不成故   不能成受者   以受者空故   不得言是我

以受是空故   不得言我所   是故我非我   亦我亦非我

非我非無我   是皆為邪論   我所非我所   亦我非我所

非我非我所   是亦為邪論

菩薩如是常樂修空無我故。離諸怖畏。所以者何。空無我法。能離諸怖畏。

339 初地菩薩有何相貌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二 地相品第三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初地菩薩有何相貌

問曰。得初地菩薩有何相貌。答曰

菩薩在初地   多所能堪受   不好於諍訟   其心多喜悅

常樂於清淨   悲心愍眾生   無有瞋恚心   多行是七事

菩薩若得初地。即有是七相。能堪受者。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於無量恒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堅心難化惡眾生。心不退沒。能堪受如是等事故。名為堪忍。無諍訟者。雖能成大事。而不與人諍競共相違返。喜者。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悅者。於轉上法中。心得踊悅。清淨者。離諸煩惱垢濁。有人言。信解名為清淨。有人言。堅固信名為清淨。是清淨心。於佛法僧寶。於苦集滅道諦。於六波羅蜜。於菩薩十地。於空無相無作法。略而言之。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悉皆心信清淨。悲者。於眾生憐愍救護。是悲漸漸增長。而成大悲。有人言。在菩薩心名為悲。悲及眾生名為大悲。大悲以十因緣生。如第三地中廣說。不瞋者。是菩薩結未斷故。多行善心。少於瞋恨。

如是菩薩在於初地。心不畏沒故。名為能有堪忍。樂寂滅故。名為不好諍訟。得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故。名為心多喜。離諸煩惱垢濁故。於佛法僧寶諸菩薩所心常清淨。心安隱無患故。名為心悅。深愍眾生故。名為悲。心常樂慈行故。名為不瞋。是名菩薩在初地相貌。

問曰。何故不說菩薩於初地中有此七事。而言多。答曰。是菩薩漏未盡故。或時懈怠。於此事中暫有廢退。以其多行故說為多。於初地中已得是法。後諸地中轉轉增益。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

常念於諸佛   及諸佛大法   必定希有行   是故多歡喜

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礙。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如是等法後當廣說。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法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不惜身命。為得菩提勤行精進。是名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礙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為歡喜。

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

菩薩得初地   其心多歡喜   諸佛無量德   我亦定當得

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以得此初地。入必 定中。餘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餘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是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餘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

復次。菩薩在初地念諸佛時。作是思惟。我亦不久當作利益諸世間者。及念佛法。我亦當得相好嚴身。成就佛不共法。隨諸眾生所種善根心力大小。而為說法。又我已得善法滋味。不久當如必定菩薩遊諸神通。又念必定菩薩所行之道。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我亦當行。如是念已。心多歡喜。餘者不爾。何以故。是菩薩入初地故。其心決定。願不移動。求所應求。譬如香象所作。唯有香象能作。餘獸不能。

338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唐南天竺師子國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伽陀國無垢園中寶光明池。與大菩薩及大聲聞。天龍藥叉。犍闥婆訶蘇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前後圍遶。爾時眾中有一大婆羅門。名無垢妙光。多聞聰慧。人所樂見。常行十善。歸信三寶。善心殷重。智慧微細。常恒欲令一切眾生圓滿善利。大富豐饒。(中略)

時婆羅門以恭敬心持妙香華。與諸眷屬及天龍八部釋梵四王先行治道。奉引如來。爾時。世尊前路不遠中至一園。名曰豐財。於彼園中有古朽塔。摧壞崩倒。荊棘掩庭。蔓草封戶。瓦礫埋隱狀若土堆。爾時世尊逕往塔所。于時塔上放大光明照耀熾盛。於土聚中出聲讚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今日所行極善境界。又婆羅門。汝於今日獲大善利。

爾時。世尊禮彼朽塔。右繞三迊。脫身上衣用覆其上。泫然垂淚涕血交流。泣已微笑。當爾之時十方諸佛。皆同觀視。亦皆流淚。各所放光來照是塔。于時大眾驚愕變色。互欲決疑。爾時。金剛手菩薩等亦皆流淚。威焰熾盛。執杵旋轉。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緣現是光相。何如來眼流淚如是。亦彼十方諸佛大瑞光相現前。唯願如來於此大眾解釋我疑。時薄伽梵告金剛手。此大全身舍利積聚如來寶塔。一切如來無量俱胝心陀羅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中略)

佛言諦聽。汝金剛手。後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復我等四部弟子。發心書寫此一經典。即准書寫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所說一切經典。即過於彼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諸一切如來加持護念。猶如愛眼。亦如慈母愛護幼子。若人讀誦此一卷經。即為讀誦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所說經典。由如是故。九十九百千萬俱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側塞無隙。猶如胡麻重疊赴來。晝夜現身加持其人。如是一切諸佛如來無數恒沙。前聚未去後群重來。須臾推遷迴轉更赴。譬如細沙在水旋急。不得停滯迴去復來。若有人以香華塗香華鬘衣服微妙嚴具供養此經。即成於彼十方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之前。以天香華衣服嚴具七寶所成。積如須彌盡以供養。種植善根。亦復如是。(中略)

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是七寶塔現為土聚。佛告金剛手。此非土聚。乃是殊妙大寶塔耳。由諸眾生業果劣故。隱蔽不現。由塔隱故。如來全身非可毀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可壞哉。我若滅度。後世末法逼迫之時。若有眾生習行非法應墮地獄。不信三寶不植善根。為是因緣佛法當隱。然猶是塔堅固不滅。一切如來神力所持。無智眾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寶不知採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淚。彼諸如來亦皆流淚。

復次佛告金剛手言。若有眾生書寫此經置塔中者。是塔即為一切如來金剛藏窣都婆。亦為一切如來陀羅尼心祕密加持窣都婆。即為九十九百千萬俱胝如來窣都婆。亦為一切如來佛頂佛眼窣都婆。即為一切如來神力所護。若佛像中。窣都婆中。安置此經。其像即為七寶所成。靈驗應心。無願不滿。其窣都婆傘蓋羅網。輪橖露盤。德宇鈴鐸。楹礎基階。隨力所辦或土或木。若石若甎。由經威力自為七寶。一切如來於此經典加其威力。以誠實言。不斷加持。若有有情能於此塔。一香一華禮拜供養。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時消滅。生免災殃。死生佛家。若有應墮阿鼻地獄。若於此塔。或一禮拜。或一右遶。塞地獄門。開菩提路。(中略)

其處即為一切如來護念加持。由納經故。塔即如是。若人作塔以土石木金銀銅鉛。書此神呪安置其中。纔安置已。其塔即為七寶所成。上下階級。露盤傘蓋。鈴鐸輪樘。純為七寶。其塔四方。如來形相由法要故。一切如來堅住護持。晝夜不去。其七寶塔全身舍利之妙寶藏。以呪威力。擢竦高至阿迦尼吒天宮之中。塔所串峙。一切諸天晝夜瞻仰。守衛供養。

金剛手言。何因緣故。此法如是殊勝功德。佛言。當知以此寶篋印陀羅尼威神力故。金剛手言。唯願如來哀愍我等。說是陀羅尼。佛言諦聽。思念莫忘。現在未來一切如來分身光儀。過去諸佛全身舍利。皆在寶篋印陀羅尼。是諸如來所有三身亦在是中。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那莫悉怛哩野 地尾迦南 薩婆怛他蘖多喃 唵 部尾婆嚩娜嚩唎 嚩者梨 嚩者𪘨 祖嚕祖嚕 馱囉馱囉 薩嚩怛他蘖多 馱覩馱梨 鉢娜𤚥 婆嚩底 惹也嚩梨 畝怛梨 薩磨囉 怛他蘖多 達磨斫迦囉 鉢羅靺栗多娜 嚩日羅 地滿拏 楞迦囉 楞訖哩諦 薩嚩怛他蘖多 地瑟恥諦 馱野 馱野 地 沒𠆙沒𠆙 參馱儞 參馱野 者攞 者攞 者懶都 薩嚩嚩囉拏儞 薩嚩播波尾蘖諦 戶嚕 戶嚕 薩嚩戍迦弭蘖帝 薩嚩怛他蘖多 紇哩娜野 嚩日囉抳 三婆囉 三婆囉 薩嚩怛他蘖多 虞呬野馱囉抳 畝涅梨 囉沒悌蘇沒悌 薩嚩怛他蘖多 地瑟恥多 馱覩蘖陛 娑嚩賀 三摩耶 地瑟恥帝 娑嚩訶 薩嚩怛他蘖多 紇哩娜野 馱覩畝捺犁 娑嚩訶 蘇鉢羅 底瑟恥多薩覩閉 怛他蘖多 地瑟恥帝 戶嚕 戶嚕 吽吽 娑嚩訶 唵 薩嚩怛他蘖多 塢瑟抳沙 馱覩畝捺囉尼 薩嚩怛他蘖單 娑馱覩 尾部使多 地瑟恥帝 吽吽 娑嚩訶

爾時。佛說是神呪已。諸佛如來自土聚中出聲讚言。善哉善哉。釋迦世尊。出濁惡世。為利無依無怙眾生。演說深法。如是法要久住世間。利益廣多。安穩快樂。(中略)

若我滅後。四部弟子於是塔前濟苦界故。供養香華。至心發願。誦念神呪。文文句句放大光明。照觸三途。苦具皆辟。眾生脫苦。佛種牙萌。隨意往生十方淨土。若人往在高山峰上至心誦呪。眼根所及遠近世界。山谷林野江湖河海。其中所有毛羽鱗甲一切生類。碎破惑障。覺悟無明。顯現本有三種佛性。畢竟安處大涅槃中。若與此人往過道路。或觸衣風。或踏其跡。或唯見面。或暫交語。如是等人重罪咸滅。悉地圓滿。

爾時。佛告金剛手言。今此祕密神呪經典付囑汝等。尊重護持。流布世間。不令眾生傳受斷絕。金剛手菩薩言。我今幸蒙世尊付囑。唯願我等為報世尊深重恩德。晝夜護持。流布宣揚一切世間。若有眾生書寫受持憶念不斷。我等麾催釋梵四王龍神八部。晝夜守護不暫捨離。佛言。善哉。金剛手。汝為未來世一切眾生大利益故。護持此法。令不斷絕。

一切如來心祕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337 云何入初地 何等是佛十力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入初地品第二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云何入初地 何等是佛十力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說此十地。是故言。已說今說當說。菩薩在初地。始得善法味。心多歡喜故名歡喜地。第二地中行十善道。離諸垢故名離垢地。第三地中廣博多學為眾說法。能作照明故名為明地。第四地中布施持戒多聞轉增。威德熾盛故名為炎地。第五地中功德力盛。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第六地中障魔事已。諸菩薩道法皆現在前故名現前地。第七地中去三界遠。近法王位故名深遠地。第八地中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第九地中其慧轉明調柔增上故名善慧地。第十地中菩薩於十方無量世界能一時雨法雨。如劫燒已普澍大雨名法雲地。

問曰。已聞十地名。今云何入初地。得地相貌及修習地。答曰

若厚種善根   善行於諸行   善集諸資用   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所護   具足於深心   悲心念眾生   信解無上法

具此八法已   當自發願言   我得自度已   當復度眾生

為得十力故   入於必定聚   則生如來家   無有諸過咎

即轉世間道   入出世上道   是以得初地   此地名歡喜

厚種善根者。如法修集諸功德。名為厚種善根。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癡。一切善法從此三生故。名為善根。如一切惡法皆從貪恚癡生。是故此三。名不善根。(中略)此中善根。為眾生求無上道故。所行諸善法皆名善根。能生薩婆若智故。名為善根。

行於諸行者。善行名清淨。諸行名持戒。清淨持戒。次第而行。是持戒與七法和合故。名為善行。何等為七。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命淨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又經說。諸禪為行處。是故得禪者名為善行諸行。此論中不必以禪乃得發心。所以者何。佛在世時。無量眾生皆亦發心。不必有禪。又白衣在家亦名為行。

善集資用者。上偈中所說厚種善根。善行諸行。多供養佛。善知識護。具足深心。悲念眾生。信解上法。是名資用。又本行善法必應修行。亦名資用。所謂布施忍辱。質直不諂。心柔和。同止樂。無慍恨。性殫盡。不隱過偏執。不佷戾不諍訟。不自恃不放逸。捨憍慢離矯異。不讚身。堪忍事。決定心。能果敢。受不捨。易教授。少欲知足。樂於獨處。如是等諸法隨行已。漸能具足殊勝功德。是法味堅牢故。名為本行。若離是法。不能進得勝妙功德。是故此本行法與八法和合故。為初地資用。

善供養諸佛者。若菩薩世世如法常多供養諸佛。供養有二種。一者善聽大乘正法。若廣若略。二者四事供養恭敬禮侍等。具此二法供養諸佛。名為善供養諸佛。

善知識者。菩薩雖有四種善知識。此中所說。能教入大乘。具諸波羅蜜。能令住十地者。所謂諸佛菩薩及諸聲聞。能示教利喜大乘之法。令不退轉。守護者。常能慈愍教誨。令得增長善根。是名守護。

具足深心者。深樂佛乘無上大乘一切智乘。名為具足深心。(中略)諸菩薩所有發心皆名深心。從一地至一地故名為趣心。(中略)又深心義者。等念眾生普慈一切。供養賢善。悲念惡人。尊敬師長。救無救者。無歸作歸。無洲作洲。無究竟者為作究竟。無有侶者能為作侶。曲人中行於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於正行。憍慢人中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供養福田。隨順教誨受化不難。阿練若處一心精進。不求利養。不惜身命。復次。內心清淨故無有誑惑。善口業故不自稱歎。知止足故不行威迫。心無垢故行於柔和。集善根故能入生死。為眾生故忍一切苦。菩薩有如是等深心相故。不可窮盡。(中略)

此十住經地地別說深心相。是故菩薩隨諸地中皆得深心。深心之義。即在其地。今初地中。說二深心。一者發大願。二者在必定地。是故當知。隨在十地。善說深心。(中略)

悲心於眾生者。成就悲故名為悲者。何謂為悲。悼愍眾生。救濟苦難。

信解諸上法者。於諸佛法。信力通達。

發願我得自度已當度眾生者。一切諸法。願為其本。離願則不成。是故發願。問曰。何故不言我當度眾生。而言自得度已當度眾生。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淤泥。何能拯拔餘人。又如為水所㵱。不能濟溺。是故說我度已當度彼。(中略)

問曰。得何利故能成此事入必定地。又以何心能發是願。答曰。得佛十力能成此事。入必定地能發是願。問曰。何等是佛十力。答曰。佛悉了達一切法因果。名為初力。如實知去來今所起業果報處。名為二力。如實知諸禪定三昧分別垢淨入出相。名為三力。如實知眾生諸根利鈍。名為四力。如實知眾生所樂不同。名為五力。如實知世間種種異性。名為六力。如實知至一切處道。名為七力。如實知宿命事。名為八力。如實知生死事。名為九力。如實知漏盡事。名為十力。為得如是佛十力故。大心發願。即入必定聚。

問曰。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答曰。或有人說。初發心便有如是相。而實不爾。何以故。是事應分別。不應定答。所以者何。一切菩薩初發心時。不應悉入於必定。或有初發心時即入必定。或有漸修功德。如釋迦牟尼佛初發心時。不入必定。後修集功德。值燃燈佛。得入必定。是故汝說。一切菩薩初發心便入必定。是為邪論。問曰。若是邪論者。何故汝說以是心入必定。答曰。有菩薩初發心即入必定。以是心能得初地。因是人故。說初發心入必定中。(中略)

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嬾惰。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渧。苦已滅者如大海水。餘未滅者如二三渧。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天王梵王。沙門婆羅門。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餘苦。如二三水渧。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渧。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為歡喜。

336 云何名為菩薩 云何堅心者 云何為善人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序品第一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云何名為菩薩 云何堅心者 云何為善人

敬禮一切佛    無上之大道    及諸菩薩眾    堅心住十地

聲聞辟支佛    無我我所者    今解十地義    隨順佛所說 (中略)

問曰。若人不能修行菩薩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答曰。若有人行聲聞辟支佛乘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若人欲以無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當具足修行十地。

問曰。行聲聞辟支佛乘者。幾時得度生死大海。答曰。行聲聞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過是數。隨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行辟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若行大乘者。或一恒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十百千萬億。或過是數。然後乃得具足修行菩薩十地。而成佛道。亦隨根之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

問曰。聲聞辟支佛佛。俱到彼岸。於解脫中有差別不。答曰。是事應當分別。於諸煩惱得解脫是中無差別。因是解脫入無餘涅槃。是中亦無差別。無有相故。但諸佛甚深禪定障解脫。一切法障解脫。於諸聲聞辟支佛有差別。非說所盡。亦不可以譬喻為比。

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恒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効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辟支佛何由得度。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所以者何。世間有四種人。一者自利。二者利他。三者共利。四者不共利。是中共利者。能行慈悲。饒益於他。名為上人。(中略)

菩薩眾者。為無上道發心。名曰菩薩。問曰。但發心便是菩薩耶。答曰。何有但發心而為菩薩。若人發心必能成無上道。乃名菩薩。或有但發心亦名菩薩。何以故。若離初發心則不成無上道。如大經說。新發意者名為菩薩。猶如比丘雖未得道。亦名道人。是名字菩薩。漸漸修習。轉成實法。(中略)

堅心者。心如須彌山王不可沮壞。亦如大地不可傾動。(中略)問曰。若菩薩更有殊勝功德。何故但稱堅心。答曰。菩薩有堅心功德。能成大業。不墮二乘。軟心者怖畏生死。自念何為久在生死受諸苦惱。不如疾以聲聞辟支佛乘速滅諸苦。(中略)若堅心者。見地獄畜生餓鬼天人阿修羅中受諸苦惱。生大悲心。無有怖畏。作是願言。是諸眾生深入衰惱。無有救護。無所歸依。我得滅度。當度此等。以大悲心勤行精進。不久得成所願。是故我說。菩薩諸功德中。堅心第一。復次菩薩有八法能集一切功德。一者大悲。二者堅心。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勤精進。七者常攝念。八者善知識。是故初發心者疾行八法。如救頭然。然後當修諸餘功德。又依此八法故。有一切聲聞眾四雙八輩。所謂須陀洹向須陀洹等。辟支佛無我我所者。世間無佛無佛法時。有得道者名辟支佛。諸賢聖離我我所貪著故。名為無我我所者。(中略)

有利根深智之人。聞佛所說諸深經。即能通達第一義。所謂深經者。即是菩薩十地。第一義者。即是十地如實義。有諸論師有慈悲心。隨佛所說。造作論議莊嚴辭句。有人因是而得通達十地義者。(中略)問曰。眾生自所樂不同。於汝何事。答曰。我發無上道心故。不捨一切。隨力饒益。或以財或以法。(中略)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不為是人而造此論。

問曰。云何為善人。答曰。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善人者略說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信。二者精進。三者念。四者定。五者善身業。六者善口業。七者善意業。八者無貪。九者無恚。十者無癡。如說

若人以經文   難可得讀誦   若作毘婆沙   於此人大益

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諳。若有好樂莊嚴語言雜飾譬喻諸偈頌等。為利益此等故造此論。是故汝先說但佛經便足利益眾生。何須解釋者。是語不然。如說

思惟造此論   深發於善心   以然此法故   無比供養佛

我造此論時。思惟分別。多念三寶及菩薩眾。又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故。深發善心則是自利。又演說照明此正法故。名為無比供養諸佛。則是利他。如說

說法然法燈   建立於法幢   此幢是賢聖   妙法之印相

我今造此論   諦捨及滅慧   是四功德處   自然而修集

今造此論。是四種功德自然修集。是故心無有倦。諦者一切真實。名之為諦。一切實中。佛語為真實。不變壞故。我解說此佛法。即集諦處。捨名布施。施有二種。法施財施。二種施中。法施為勝。如佛告諸比丘。一當法施。二當財施。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是故我法施時。即集捨處。我若義說十地時。無有身口意惡業。又亦不起欲恚癡念及諸餘結。障此罪故。即名集滅處。為他解說法。得大智報。以是說法故。即集慧處。如是造此論。集此四功德處。復次

我說十地論   其心得清淨   深貪是心故   精勤而不倦

若人聞受持   心有清淨者   我亦深樂此   一心造此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