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云何勤修緣起觀者 勤修界差別觀者 勤修阿那波那念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一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勤修緣起觀者 勤修界差別觀者 勤修阿那波那念者 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云何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謂尋思時。尋思六事。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既尋思已。復審伺察。(卷第三十)

云何勤修緣起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謂依緣性緣起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諸法滅故。彼彼法滅。此中都無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諸法。亦無自性士夫中間能轉變者轉變諸法。若能了知如是等義。是名尋思諸緣起義。

復審思擇。十二有支若內若外。而起勝解。是名尋思諸緣起事。

復審思擇。無明支等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如是廣說如前分別緣起支中。是名尋思緣起自相。復審思擇。如是一切緣生諸行。無不皆是本無今有。有已散滅。是故前後皆是無常。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不自在故。中間士夫不可得故。性空無我。是名尋思緣起共相。

復審思擇。我若於彼無常苦空無我諸行。如實道理。發生迷惑。便為顛倒。黑品所攝。廣說如前。若不迷惑。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說如前。是名尋思諸緣起品。

復審思擇。於過去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已住。於現在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今住。於未來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當住。是名尋思諸緣起時。

復審思擇。唯有諸業及異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謂作者及與受者。唯有於法假想建立。謂於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中。發起假相施設言論。說為作者及與受者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極於壽量邊際。

又於此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自體果者。謂於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受用境界果者。謂愛非愛業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牽引因者。謂於二果發起愚癡。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後有之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為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如是一切名牽引因。生起因者。謂若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由境界愛生後有愛。及能攝受愛品癡品所有諸取。由此勢力。由此功能。潤業種子。令其能與諸異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為三苦之所隨逐。招集一切純大苦蘊。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緣起所有道理。

復審思擇。於是緣性緣起觀中。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愚癡。又審思擇。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現證。有比度法。亦有成立法性等義。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緣起所有道理。是名勤修緣起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云何勤修界差別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謂依界差別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義。謂種性義及種子義。因義性義。是其界義。如是名為尋思界義。又正尋思。地等六界內外差別。發起勝解。如是名為尋思界事。又正尋思。地為堅相。乃至風為輕動相。識為了別相。空界為虛空相。徧滿色相。無障礙相。是名尋思諸界自相。又正尋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無常。乃至無我。是名尋思諸界共相。又正尋思。於一合相界差別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別所合成身。發起高慢。便為顛倒。黑品所攝。廣說如前。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說如前。如是名為尋思界品。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六界為緣。得入母胎。如是名為尋思界時。

又正尋思。如草木等眾緣和合。圍遶虛空。數名為舍。如是六界為所依故。筋骨血肉眾緣和合。圍遶虛空。假想等想施設言論。數名為身。復由宿世諸業煩惱。及自種子以為因緣。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又正尋思。若於如是界差別觀。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憍慢。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是名勤修界差別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謂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於入出息所緣境界。繫心了達。無忘明記。是阿那波那念義。如是名為尋思其義。又正尋思。入息出息。在內可得。繫屬身故。外處攝故。內外差別。如是名為尋思其事。又正尋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風入內名為入息。若風出外名為出息。復正了知。如是為長入息出息。如是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徧一切身分。是名尋思諸息自相。又正尋思。入息滅已有出息生。出息滅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轉。繫屬命根及有識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常。是名尋思諸息共相。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為惡尋思擾亂其心。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廣說如前。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廣說如前。如是名為尋思其品。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入出息轉繫屬身心。身心繫屬入息出息。如是名為尋思其時。

又正尋思。此中都無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繫屬於彼。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其理。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尋思。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其理。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毘鉢舍那。

如是依止淨行所緣。尋思六事差別觀已。數數於內令心寂靜。數數復於如所尋思。以勝觀行審諦伺察。彼由奢摩他為依止故。令毘鉢舍那速得清淨。復由毘鉢舍那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長廣大。

284 修聖諦現觀 略有四種障礙 云何放逸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 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修聖諦現觀 略有四種障礙 云何放逸

復次。於四聖諦未入現觀能入現觀。當知略有四種瑜伽。謂為證得所未得法。淨信增上。發生厚欲。厚欲增上精進熾然。熾然精進有善方便。言淨信者。謂正信解。所言欲者。謂欲所得。精進如前略有五種。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其軛。善方便者。謂為修習不放逸故。無忘失相。說名為念。於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說名正知。此二所攝。名不放逸。於諸染法防守心故。常能修習諸善法故。(中略)

復次。若有為修聖諦現觀。當知略有四種障礙。何等為四。一者不信。二者上慢。三者待時。四者放逸。(中略)云何放逸。謂略而言。若邪思惟。若邪尋思。若邪戲論。是名放逸。

當知若於不應思處。而強思惟。名邪思惟。謂或思惟我於過去世為曾有耶。乃至廣說。於未來世。於內猶豫我為是誰。誰當是我。今此有情從何而來。於是沒已當往何所。或思世間。謂世間常乃至廣說。如是或謂世間有邊乃至廣說。或思有情。謂命即身乃至廣說。或思有情業果異熟。謂妄思惟此作此受。乃至廣說。或復思惟諸靜慮者靜慮境界。或思諸佛諸佛境界。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廣說。

彼由世俗.勝義善巧。於是一切二因緣故。不應思惟。一非思惟所緣境故。二由其事無所有故。若有思求非思境事。或有思求無所有事。如是一切皆無所得。唯有令心轉增迷亂。若於此中。不如正理疆思惟者。雖有一類由宿因力。或起厭離。或起厭離相應作意。緣實境界。於其中間暫爾現行。而復於彼見為過患。生不實想。如是思惟世間等法。能引無義。

邪尋思者。當知即是欲等尋思。

邪戲論者。復有六種。謂顛倒戲論。唐捐戲論。諍競戲論。於他分別勝劣戲論。分別工巧養命戲論。耽染世間財食戲論。

如是一切總名放逸。為欲斷除此放逸故。如來親自為教誨者。為堪受化補特伽羅聞已。速能斷諸放逸。

世尊弟子。為斷如是聖諦現觀四種障礙。由三行相任持聖諦。何等為三。一由聞慧任持其文。二由思慧任持其義。三由修慧任持其證。此中聞慧如其所聞。能正任持是苦聖諦。乃至廣說。又由思慧任持其義。謂諸聖者知其是諦。故名聖諦。當知此中由二緣故。得名為諦。一法性故。由真實義說名為諦。二勝解故。由即於此真實義中起諦勝解。說名為諦。一切愚夫但由法性得名為諦。非勝解故。若諸聖者。俱由二種得名為諦。故偏說此名為聖諦。又由修慧於諸諦中。獲得內證現量諦智。亦得證淨。由是因緣。於諸諦實遠離疑惑。諦智.證淨。更互相依。若處有一。必有第二。

283 四神足 四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九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四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四神足 四三摩地

從此復修四三摩地。謂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當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觀三摩地。

若於是時。純生樂欲。生樂欲已。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起一境念。於諸善法。自性.因緣。功德.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習故。觸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過去未來現在所緣境界。能順所有惡不善法。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行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廣說乃至。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若於能順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為不如理。復於能順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為如理。如是遠 離彼諸纏故。及能生起諸纏對治。定為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所有惡不善法皆不現行。便自思惟。我今為有現有惡不善法不覺知耶。為無現無惡不善法不覺知耶。我令應當徧審觀察。彼由觀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觀察斷與未斷。正審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觸證心一境性。由是因緣。離增上慢。如實自知。我唯於纏心得解脫。未於一切一切隨眠心得解脫。我唯獲得及已修習諸纏對治。定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獲得及未修習隨眠對治。是名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遠諸纏。復為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諸隨眠故。及為修集能對治彼諸善法故。便更生起樂欲策勵。廣說如前修四正斷加行道理。彼於如是正修習時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為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

何等名為八種斷行。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二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三者信。謂不捨加行正安住故。於上所證。深生信解。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麁重。五者念。謂九種相。於九種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攝持故。六者正知。謂毘鉢舍那品慧。七者思。謂心造作。於斷未斷正觀察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八者捨。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不善法中。心無染污。心平等性。由二因緣。於隨眠斷分別了知。謂由境界不現見思。及由境界現見捨故。如是名為八種斷行。亦名勝行。如是八種斷行勝行。即是為害隨眠瑜伽。

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勵。即彼精進。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捨。即彼方便。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摩地。若今所說八種斷行。於為永斷所有隨眠。圓滿成辨三摩地時。一切總名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辨。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真。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彼由如是勝三摩地為所依持。勝三摩地為所依止。能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

282 八念 云何念戒念捨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釋初品中八念義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八念 云何念戒念捨

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

論。(中略)佛弟子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林曠野。善修九想內外不淨觀。厭患其身。而作是念。我云何擔是底下不淨屎尿囊。自隨懎然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來恐怖之。欲令其退。以是故。佛次第為說八念。

如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若於阿蘭若處.空舍.塚間.山林曠野。在中思惟。若有怖畏衣毛為竪。爾時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乃至婆伽婆。恐怖則滅。若不念佛當疾念法。佛法清淨巧出善說。得今世報。指示開發有智之人。心力能解。如是念法怖畏則除。若不念法則當念僧。佛弟子眾修正道.隨法行。僧中有阿羅漢。向阿羅漢。乃至須陀洹。向須陀洹。四雙八輩。是佛弟子眾應供養。合手恭敬禮拜迎送。世間無上福田。作如是念僧。恐怖即滅。(中略)

問曰。經中說三念因緣除恐怖。五念復云何能除恐怖。答曰。是比丘自念布施持戒功德。怖畏亦除。所以者何。若破戒心畏墮地獄。若慳貪心畏墮餓鬼及貧窮中。自念我有是淨戒布施。若念淨戒。若念布施。心則歡喜。作是言。若我命未盡當更增進功德。若當命終。不畏墮惡道。以是故念戒施。亦能令怖畏不生。念上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報。此諸天以福德因緣故生彼。我亦有是福德。以是故念天亦能令怖畏不生。十六行念安那般那時。細覺尚滅。何況恐怖粗覺。念死者。念五眾身念念生滅。從生已來常與死俱。今何以畏死。是五念佛雖不說。亦當除恐怖。所以者何。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則難。自念己事以除恐怖則易。以是故佛不說。(卷第二十一。下略)

(卷第二十二。上略)念戒者。戒有二種。有漏戒.無漏戒。有漏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行者初學。念是三種戒。學三種已但念無漏戒。是律儀戒能令諸惡不得自在。枯朽折減。禪定戒能遮諸煩惱。何以故。得內樂故。不求世間樂。無漏戒能拔諸惡煩惱根本故。問曰。云何念戒。答曰。如先說念僧中。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膽病人。戒如服藥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隨禁忌。三寶於我為無所益。又如導師指示好道。行者不用。導師無咎。以是故我應念戒。復次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處。譬如百穀藥木依地而生。持戒清淨能生長諸深禪定實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門。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緣。如說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脫涅槃。

行者念清淨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著戒.智者所讚戒。無諸瑕隙名為清淨戒。云何名不缺戒。五眾戒中除四重戒。犯諸餘重者是名缺犯。餘罪是為破。復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復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善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惡覺觀得入是名不穿。為涅槃為世間向二處是名為雜隨戒。不隨外緣如自在人無所繫屬。持是淨戒不為愛結所拘是為自在戒。於戒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鎖所繫。人為恩愛煩惱所繫如在牢獄。雖得出家。愛著禁戒如著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漏因緣而不生著。是則解脫無所繫縛是名不著戒。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所讚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讚戒。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復次智所讚者。於三種戒中。無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實智慧。是聖所讚戒。無漏戒有三種。如佛說正語.正業.正命。是三業義如八聖道中說。是中應廣說。(中略)

問曰。無漏戒應為智者所讚。有漏戒何以讚。答曰。有漏戒似無漏。隨無漏同行因緣。是故智者合讚。如賊中有人叛來歸我。彼雖是賊今來向我。我當內之可以破賊何可不念。諸煩惱賊在三界城中住。有漏戒善根。若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與餘有漏法異故。行者受用。以是因緣故破諸結使賊。得苦法忍無漏法財。以是故智者所讚。是名念戒。

念捨者有二種捨。一者施。二者捨諸煩惱。施捨有二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三種捨和合名為捨。

財施是一切善法根本故。行者作是念。上四念因緣故。得瘥煩惱病。今以何因緣故。得是四念。則是先世今世。於三寶中少有布施因緣故。所以者何。眾生於無始世界中。不知於三寶中布施故。福皆盡滅。是三寶有無量法。是故施亦不盡。必得涅槃。復次。過去諸佛初發心時。皆以少多布施為因緣。如佛說是布施。是初助道因緣。復次。人命無常。財物如電。若人不乞猶尚應與。何況乞而不施。以是應施作助道因緣。復次。財物是種種煩惱罪業因緣。若持戒禪定智慧種種善法。是涅槃因緣。以是故財物尚應棄。何況好福田中而不布施。(中略)以是故。知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得大福而不布施。(中略)如是等種種訶慳貪.讚布施。是名念財施。

云何念法施。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緣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復次。佛說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何以故。財施果報有量。法施果報無量。財施欲界報。法施三界報。亦出三界報。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度眾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如市易法。復次。財施施多財物減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財施是無量世中舊法。法施聖法初來未得。名為新法。財施但能救諸飢渴寒熱等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諸煩惱等病。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財施法施。行者應念法施。問曰。何等是法施。答曰。佛所說十二部經。清淨心為福德與他說。是名法施。復有以神通力令人得道。亦名法施。如網明菩薩經中說。有人見佛光明。得道者生天者。如是等口雖不說。令他得法故。亦名法施。

是法施應觀眾生心性。煩惱多少智慧利鈍。應隨所利益而為說法。譬如隨病服藥則有益。有婬欲重.有瞋恚重.有愚癡重。有兩兩雜.三三雜。婬重者為說不淨觀。瞋重者為說慈心。癡重者為說深因緣。兩雜者說兩觀。三雜者說三觀。若人不知病相錯投藥者。病則為增。若著眾生相者。為說但有五眾。此中無我。若言無眾生相者。即為說五眾相續有。不令墮斷滅故。求富樂者為說布施。欲生天者為說持戒。人中多所貧乏者為說天上事。惱患居家者為說出家法。著錢財居家者為說在家五戒法。若不樂世間為說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依隨經法自演作義理譬喻。莊嚴法施為眾生說。如是等種種利益。故當念法施。

捨煩惱者。三結乃至九十八使等皆斷除。是名為捨。念捨是法。如捨毒蛇。如捨桎梏。得安隱歡喜。復次。念捨煩惱亦入念法中。問曰。若入念法中。今何以更說。答曰。捨諸煩惱。是法微妙難得。無上無量。是故更別說。復次。念法與念捨異。念法念佛法。微妙諸法中第一。念捨念諸煩惱。罪惡捨之為快。行相別。是為異。如是等種種因緣。行者當念捨。念捨者是初學禪智中。畏生增上慢。

281 云何隨順學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隨順學法

云何隨順學法。謂有十種違逆學法。對治彼故。應知十種隨順學法。

云何十種違逆學法。一者所有母邑少年盛壯可愛形色。是正修學善男子等上品障礙。二者於薩迦耶所攝諸行生起愛著。三者懶墮懈怠。四者薩迦耶見。五者依於段食貪著美味。六者於諸世聞種種戲論。非一眾多別別品類所思念中發欲貪愛。七者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此復云何。謂十一種。一於諸諦實蘊業果中猶豫疑惑。二樂修斷者身諸麁重。三有慢緩者於修止觀過患作意。惛沈睡眠映蔽其心令心極略。四太猛精進者身疲心惱。五太劣精進者不得勝進善品衰退。六於少利養名譽稱讚。隨一樂中深生欣喜。七掉舉不靜踊躍躁擾。八於薩迦耶永滅涅槃而生驚恐。九於諸言說非量加行言論太過。雖說法論而好折伏起諍方便。十於先所見所聞所受。非一眾多別別品類諸境界中。心馳心散。十一不應思處而強沈思。應知是名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八者於諸靜慮等至樂中。深生愛味。九者樂欲證入無相定者。於諸行中隨順流散。十者觸身苦受乃至奪命苦受時。貪愛壽命希望存活。隨此希望傷歎迷悶。是名十種違逆學法。

云何對治如是十種違逆學法。隨順學法謂有十種。一不淨想。二無常想。三無常苦想。四苦無我想。五厭逆食想。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七光明想。八離欲想。九滅想。十死想。如是十想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十種障礙學法違逆學法。當知此中有四光明。一法光明。二義光明。三奢摩他光明。四毘鉢舍那光明。依此四種光明增上。立光明想。今此義中。意取能斷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障礙法者。

當知此中復有十種隨順學法。何等為十。一者宿因。二者隨順教。三者如理加行。四者無間殷重所作。五者猛利樂欲。六者持瑜伽力。七者止息身心麁重。八者數數觀察。九者無有怯弱。十者離增上慢。

云何宿因。謂先所習諸根成熟諸根積集。云何隨順教。謂所說教無倒漸次。云何如理加行。謂如其教無倒修行。如是修行能生正見。云何無間殷重所作。謂由如是正加行故。於諸善品不虛捨命。速能積習所有善品。云何猛利樂欲。謂如有一於上解脫發生希慕。謂我何時當於是處能具足住。如諸聖者於是處所具足而住。

云何持瑜伽力。謂二因緣能令獲得持瑜伽力。一者本性是利根故。二者長時串修習故。云何止息身心麁重。謂如有一或由身勞身乏。發身麁重發心麁重。此因易脫威儀而便止息。或由太尋太伺。發身麁重發心麁重。此因內心寂止方便而便止息。或由心略心劣惛沈睡眠之所纏遶。發身麁重發心麁重。此因增上慧法毘鉢舍那順淨作意而便止息。或由本性煩惱未斷有煩惱品。身心麁重未能捨離。此因相續勤修正道而便止息。

云何數數觀察。謂依尸羅數數觀察惡作不作。數數觀察善作而作。於其惡作不作不轉。於其善作不作不退。於其惡作作而棄捨。於其善作作而不捨。又於煩惱斷與未斷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數數觀察。若知已斷便生歡喜。若知未斷則便數數勤修正道。云何無有怯弱。謂於後時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發生怯弱。其心勞倦其心匱損。彼既生已。而不堅執。速能斷滅。云何離增上慢。謂於所得所觸所證。無增上慢離顛倒執。於真所得起於得想。於真所觸起於觸想。於真所證起於證想。如是十法。於樂修學諸瑜伽師所應修學。初中後時恒常隨順無有違逆。是故名為隨順學法。

280 諸蘊本空 不生不滅 無住無行 即無有我

佛說頻婆娑羅王經 宋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 法賢譯   

諸蘊本空 不生不滅 無住無行 即無有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中。與大苾芻眾俱。皆是法中耆舊大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除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證得解脫。(中略)時摩伽陀國頻婆娑羅王。聞佛世尊與諸耆舊大阿羅漢。數滿千人。住杖林山靈塔之處。時。王思念欲往聽法。(中略)時。王出城往杖林山。詣於佛所親近供養。復有婆羅門及長者等。亦隨於王詣於佛所。(中略)

佛知其意。告頻婆娑羅王言。大王。當知色有生有滅。了知此色有生有滅。受想行識亦復生滅。而彼蘊法。當知有生。即知有滅。大王。此色蘊法。若善男子。能實了知。有生即滅。色蘊本空。色蘊既空。生即非生。生既無生。滅何所滅。色蘊如是。諸蘊皆然。若善男子。了知此已。即悟諸蘊不生不滅。無住無行。即無有我。我說是人於無量阿僧祇劫中。為真寂靜者。

爾時。會中諸婆羅門長者等作如是念。以何法故。可得了知無我。無受想行識。何謂有彼我人眾生壽者。乃至摩那嚩迦。主宰.作者.生者.起者。無動者.說者.分別者.知者如是等類。何者不生。何者不滅。又復彼類以何緣故。所作善不善業而受果報。

爾時。世尊知彼婆羅門長者等起心念已。即告諸苾芻言。苾芻。若無我說我。是即愚癡少聞凡夫異生我相。苾芻當知。我本無我。復無我者。而諸苦法。若作生想。苦蘊即生。若作滅想。苦蘊即滅。及與諸行。若作生想。諸行即生。若作滅想。諸行即滅。此因此緣生諸行法。以此行緣。即有生滅。我於如是。如實了知生滅法已。乃可告語一切眾生。諸苾芻。我以清淨天眼過於肉眼。見諸眾生。生滅好醜貴賤上下。善趣惡趣。眾生所作善惡之業所得果報。皆如實知。

又復眾生具身口意三業不善。毀謗賢聖。起於邪見。由此邪見作諸邪業行諸邪法。以此因緣。命終之後墮於惡趣受地獄苦。又復眾生具身口意三業之善。不謗賢聖。起於正見。由此正見作諸善業行諸善法。由此因緣。命終之後生於天界而為天人。我如實知。我如實見。

諸苾芻。我時不言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又彼知者等類。何生何滅。作善惡業而受果報。如是等法無有我想。所有五蘊。由有法想。由彼法想乃生五蘊。又彼無明緣於行法。諸行法生。集法乃生。諸行法滅。集法得滅。諸苾芻。如是行苦。因集而有。因集滅故行苦即滅。苦法滅已。非法皆滅。更不復生。如是苦法已盡邊際。苾芻。滅復何證。即此苦邊是真寂滅。是得清涼。是謂究盡。苾芻。此寂靜句。謂捨一切法。愛法若盡。欲法得滅。是即寂靜涅盤。

爾時。世尊復告王言。大王。於意云何。色是常非常耶。王言。色滅即是非常。

佛復告言。是苦非苦耶。

王言。世尊。苦滅即非苦。苦者是顛倒法。此顛倒法。是彼聲聞少知少聞。乃稱我是大聲聞。我是大智。起此我想。彼我想者。不也。世尊。

佛又告言。受想行識是常非常耶。王言。滅即非常。

佛言。是苦非苦耶。

王言。苦法因顛倒生。此顛倒法是即為苦。是彼聲聞少知少聞。而生我想。是故稱我是大聲聞。我是大智。彼我想者。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善思念之。此色蘊法。所有過去未來現在。內外中間。若大若小。若高若下。若近若遠。彼一切法。本來無有。無相無我。大王。以彼正智。當如實見。佛復告言。大王。乃至受想行識。所有過去未來現在。內外中間。若大若小。若高若下。若近若遠。彼一切法。本來無有。無相無我。大王。如是以彼正智。當如實見。

是時會中聲聞眾等。聞此法已。了色無常。乃至受想行識。亦復了知。而生厭離。由厭離故。即得解脫。證解脫已正智現前。我得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時頻婆娑羅王聞說是法。遠塵離垢。法眼清淨。會中復有八萬天人及無數百千婆羅門長者。亦得遠塵離垢。法眼清淨。

爾時。頻婆娑羅王法眼清淨。得正知見。住法堅固。離諸所欲。離諸苦惱。於佛法中得法無畏。是時大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向佛合掌。諦信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我得大利。我得大利。我誓歸依佛法僧眾。受近事戒。從今已後。盡形不殺。乃至不飲酒等。

註: 摩那嚩迦。又音譯為摩納.摩納婆.摩那婆。年少淨行淨持也。儒童也。儒為美好之義。童為少年或青年。或特指婆羅門之青少年。

279 執有我論 非如理說 當說第一義我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執有我論 非如理說 當說第一義我相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計無因斷空   最勝淨吉祥  由十六異論

由十六種異論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中略)

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如是等。諦實當住。謂外道等作如是計。

問。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

彼如是思。若無我者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有我覺。一見色形已。唯應起於色形之覺。不應起於薩埵之覺。二見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劣薩埵之覺。三見已立名者名相應行已。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佛授德友等薩埵之覺。四見作淨不淨相應行已。唯應起於行覺。不應起於愚者智者薩埵之覺。五見於境界。識隨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我能見等薩埵之覺。由如是先不思覺。於此五事唯起五種薩埵之覺。非諸行覺。是故先不思覺。見已率爾而起有薩埵覺故。如是決定知有實我。

又彼如是思。若無我者。不應於諸行中。先起思覺。得有所作。謂我以眼。當見諸色。正見諸色。已見諸色。或復起心。我不當見。如是等用。皆由我覺。行為先導。如於眼見。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爾。又於善業造作。善業止息。不善業造作。不善業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覺為先。方得作用。應不可得。如是等用唯於諸行。不應道理。由如是思。故說有我。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為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耶。若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汝不應言即於色等。計有薩埵。計有我者。是顛倒覺。若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或有勝劣。或剎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耶。為亦由餘體起此覺耶。若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於所見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為顛倒覺。若亦由餘體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故不應理。又汝何所欲。於無情數有情覺。於有情數無情覺。於餘有情數餘有情覺。為起為不起耶。若起者。是即無情應是有情。有情應是無情。餘有情應是餘有情。此不應理。若不起者。則非撥現量。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薩埵覺。為取現量義。為取比量義耶。若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蘊是現量義。我非現量義。故不應理。若取比量義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應率爾起於我覺。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世間所作。為以覺為因。為以我為因。若以覺為因者。執我所作。不應道理。若以我為因者。要先思覺。得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常無常耶。若無常者。此所作因。體是變異。執我有作不應道理。若是常者。即無變異。無變有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為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耶。若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即常作。不應復作。若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者。無動作性而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因故我有所作。為無因耶。若有因者。此我應由餘因策發方有所作。不應道理。若無因者。應一切時作一切事。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我為依自故能有所作。為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雜染等事。不應道理。若依他者。計我所作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蘊。施設有我。為於諸蘊中。為蘊外餘處。為不屬蘊耶。若即於蘊施設我者。是我與蘊無有差別。而計有我。諦實常住。不應道理。若於諸蘊中者。此我為常為無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為諸苦樂之所損益。不應道理。若無損益起法非法。不應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應諸蘊身畢竟不起。又應不由功用。我常解脫。若無常者。離蘊體外有生有滅。相續流轉。法不可得。故不應理。又於此滅壞。後於餘處。不作而得。有大過失。故不應理。若蘊外餘處者。汝所計我應是無為。不應道理。若不屬蘊者。我一切時應無染污。又我與身不應相屬。此不應理。

又汝何所欲。所計之我。為即見者等相。為離見者等相。若即見者等相者。為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為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若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者。則應見等是見者等。而汝立我為見者等。不應道理。以見者等與見等相。無差別故。若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者。彼見等法。為是我所成業。為是我所執具。若是我所成業者。若如種子應是無常。不應道理。若言如陶師等假立丈夫。此我應是無常。應是假立。而汝言是常是實。不應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丈夫。此我亦應無常。假立於諸所作。隨意自在。此亦如前。不應道理。

若言如地。應是無常。又所計我。無如地大顯了作業。故不應理。何以故。世間地大所作業用。顯了可得。謂持萬物令不墜下。我無是業顯了可得。若如虛空。應非實有。唯於色無。假立空故。不應道理。虛空雖是假有。而有業用。分明可得。非所計我。故不應理。世間虛空所作業用分明可得者。謂由虛空故。得起往來屈伸等業。是故見等是我所成業。不應道理。若是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鎌。如離鎌外。餘物亦有能斷作用。如是離見等外。於餘物上。見等業用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言如火。則徒計於我。不應道理。何以故。如世間火。離能燒者。亦自能燒故。若言離見者等相。別有我者。則所計我相。乖一切量。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為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耶。若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於諸行中。有疾疫災橫。及彼止息順益可得。即彼諸行雖無有我。而說有染淨相應。如於外物。內身亦爾。雖無有我。染淨義成。故汝計我不應道理。若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離染淨相。我有染淨。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為不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若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於諸行中有五種流轉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滅。四展轉相續生起。五有變異。若諸行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牙河燈乘等流轉作用中。雖無有我。即彼諸行得有流轉及與止息。何須計我。若不與彼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則所計我無流轉相。而有流轉止息。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樂。及由思業并由煩惱隨煩惱等之所變異。說為受者作者及解脫者。為不由彼變異。說為受者等耶。若由彼變異者。是即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何須計我。設是我者。我應無常。不應道理。若不由彼變異者。我無變異。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不應道理。

又汝今應說自所欲。為唯於我說為作者。為亦於餘法說為作者。若唯於我。世間不應說火為燒者。光為照者。若亦於餘法。即於見等諸根說為作者。徒分別我。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為唯於我建立於我。為亦於餘法建立於我。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於彼假說士夫身。呼為德友佛授等。若亦於餘法者。是則唯於諸行假說名我。何須更執別有我耶。何以故。諸世間人。唯於假設士夫之身。起有情想。立有情名。及說自他有差別故。

又汝何所欲。計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是善者。何為極愚癡人。深起我見。不由方便。率爾而起。能令眾生怖畏解脫。又能增長諸惡過失。不應道理。若不善者。不應說正及非顛倒。若是邪倒。所計之我。體是實有。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無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言是善。於彼常住實有我上。見無有我。而是善性。非顛倒計。不應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諸眾生不怖解脫。能速證得白淨之果。諸惡過失如實對治。不應道理。

又汝意云何。為即我性自計有我。為由我見耶。若即我性自計有我者。應一切時無無我覺。若由我見者。雖無實我。由我見力故。於諸行中。妄謂有我。是故汝計定實有我。不應道理。如是不覺為先。而起彼覺故。思覺為先。見有所作故。於諸蘊中。假施設故。由於彼相安立為有故。建立雜染及清淨故。建立流轉及止息故。假立受者作者解脫者故。施設有作者故。施設言說故。施設見故。計有實我。皆不應理。

又我今當說第一義我相。所言我者。唯於諸法假立為有。非實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說言與彼諸法異不異性。勿謂此我是實有體。或彼諸法即我性相。又此假我。是無常相。是非恒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生起法相。老病死相。唯諸法相。唯苦惱相。故薄伽梵說。苾芻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無常無恒。不可安保。是變壞法。如是廣說。由四因故。於諸行中。假設有我。一為令世間言說易故。二為欲隨順諸世間故。三為欲斷除謂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成就功德。成就過失。令起決定信解心故。是故執有我論。非如理說。

278 四無垢性 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五 無垢性品第四 大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四無垢性 衣服臥具飲食湯藥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既出家已。齊整法服。五輪著地。禮如來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佛聞所未聞在家所有種種過失。發菩提心厭離世間。剃除鬚髮而作比丘。唯願如來應正等覺。為我等類及諸眾生。演說出家殊勝功德。令得聞者發清淨心。樂遠離行。不斷佛種。世尊大恩。無緣慈悲。憐愍眾生如羅睺羅。出家菩薩應云何住。云何修習無垢之業。云何調伏有漏之心。

爾時。世尊讚歎智光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為未來一切眾生。問於如來如是大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世尊憐愍眾生。平等無二猶如一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演說。出家菩薩應如是住。如是修行無垢之業。如是調伏有漏之心。(中略)

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於何處。三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捨。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中略)

智光比丘。汝等諦聽。云何名為四無垢性。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如是四事。隨有所得。麤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比丘等。以何因緣。如是四行名無垢性。智光當知。諸佛如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為四無垢性。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汝諦聽  出家菩薩所應作   無緣大慈攝眾生  猶如一子皆平等

發菩提心求正覺  應作三種成佛法   心常住四無垢性  當修十二頭陀行   

下心猶如旃陀羅  四威儀中作是念   十方無量諸菩薩  剎那剎那趣聖道   

彼既修證我亦爾  如何流轉三界中   恒居生死無量苦  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輪迴處何道  胎卵濕化受何生   身口意業於何修  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  如是微細觀察已   大慈大悲恒相續  大喜大捨為先心   

為有緣者說妙法  晝夜修心不暫停   如去頂石救頭燃  念三觀門常不離   

觀諸有情是佛身  唯我獨處於凡類   一切眾生等尊貴  我為僮僕居卑賤   

世間眾生同父母  我如男女行孝養   被他打罵不瞋嫌  勤修忍辱無怨嫉   

四事供養心不著  是則名為無垢性   三十七品菩提分  及以如來果報身   

如是殊勝無漏法  四無垢性為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習  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種念念增  無漏聖道皆成就   速得超於無量劫  端坐華王法界中   

福智二嚴皆圓滿  無邊劫海利群生   由無垢性皆成就  證獲如來常住果

復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薩於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麤隨其所得。但於施者為生福田。勿嫌麤惡。不得為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中略)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常行乞食。應捨身命不斷是心。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無窮。(中略) 復次。智光菩薩。出家佛子於諸醫藥不應貪著。若有病時。他煎藥已所棄捨藥。訶梨毘梨及阿摩勒。取是等藥即應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棄藥。於諸藥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為真實沙門。(中略)

復次智光。出家菩薩遠離喧鬧。住阿蘭若修攝其心。無量千歲以求佛道。三世如來離諸喧鬧。寂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復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云何名為十種勝德。一者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他故。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三者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四者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六者能捨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捨凡愚。無散亂故。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九者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智光當知。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訶薩。(中略)

爾時。如來告諸大眾。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為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於現世獲大福智。住持三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覲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77 云何隨身念 如是作意修習為依 證得近分根本勝定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二 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隨身念 如是作意修習為依 證得近分根本勝定

復依世間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無間道。若解脫道。或為斷滅或為證得而修習者。彼於所緣。或觀過失。或觀寂靜。觀下過失。觀上寂靜。若勝進道。當知彼是徧滿所緣或無漏緣。復次。諸近分攝六種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勝解作意。方便道攝。遠離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中略)

復有四種修靜慮者。一依近分定修靜慮者。二依染污定修靜慮者。三依世間定修靜慮者。四依出世間定修靜慮者。於六作意。謂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轉時當知是初。愛上靜慮。廣說乃至疑上靜慮當知第二。若住餘善世間靜慮當知第三。謂能引發現法樂住無量作意世間功德。又能引發遊戲神通。若順決擇分所攝受。空無願無相解脫門所顯靜慮當知第四。(中略)

復次當釋隨身念經。謂心清淨行苾芻有四種隨煩惱。一毀犯禁戒。二散亂尋思。三保著內身。四保著外境。

毀禁戒者。由憂悔門。於三摩地能為障礙。亂尋思者由三種門。一由於過去境隨念散亂門。二由依掉舉流散惡見惡聞惡語惡行。唯樂聞思散亂門。三由先串習勢力所持散亂門。保著內身者。由於生死無厭患門。保著外境者。於未來境由欣樂門。

當知此中為欲對治初隨煩惱故。修一作意。謂正知作意。為欲對治第二隨煩惱故。修三作意。謂稱順彼所緣作意。了別彼相能對治彼尋思作意。彼所依心調練作意。為欲對治第三隨煩惱故。應修分析積聚作意。為欲對治第四隨煩惱故。應當修習不淨作意。

又初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忘念。第二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保著內身外境二種貪欲。第三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惡見等所有散亂。第四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先所串習勢力任持所有散亂。第五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於身淨有情想。第六作意修習多修習故。能斷四貪。所謂色貪.觸貪.形貪.及承事貪。

如是作意修習為依。斷隨煩惱。心觸正定。證得近分根本勝定。又能證得有喜離喜清淨安樂。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實了知上地有情無常性。及諸行無常性。云何了知有情無常性。謂得天眼清淨過人。見諸有情。乃至廣說。云何了知諸行無常性。謂能隨入未來過去現在作意緣生智故。

此隨身念依於三處。謂依增上心.增上慧學修治業地。依增上心學處。依增上慧學處。為欲斷除所餘諸結。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由三因緣。不與一切外道沙門婆羅門共。謂於修治業地資糧圓滿故。於奢摩他聚無有愛味故。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故。又此修念。資糧圓滿為依止故。四果清淨。謂處聚落世法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空閑所生煩惱不染。處阿練若.聚落所生煩惱不染。於二處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煩惱不染。奢摩他聚無有愛味為依止故。五果清淨。謂四種清淨靜慮及寂靜解脫。於般涅槃愛樂隨逐。心非煩惱火所生處為依止故。九果清淨。謂初三果及六神通。

此隨身念當知五種清淨所攝。謂不定地清淨故。定地清淨故。攝清淨故。不共清淨故。不共果清淨故。又隨逐身轉故。彼所攝受故。名隨身念。(中略)

復次當釋眠經。勤修習內心寂靜奢摩他行諸苾芻等。為欲斷除諸隨煩惱。應知五種對治之相。謂遠離闇相。於能隨順舉歡喜法發生正舉加行道理。損害諸見。諸見功用。諸見所依功用。彼隨煩惱既斷滅已。復有五種任持定法。何等為五。謂諸遠離。遠離處所順定言說。順無染心資生眾具。從有智者同梵行所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美妙言說。於諸世間等持等至遠離愛味及無漏行如理作意。

復次。彼勤修習增上心學諸苾芻等。由三因緣。當遣現行染污尋思。謂遠離所緣故。厭患自性故。遠離自性故。由三因緣遠離自性。謂有對治力根猛利者。能頓遠離。無對治力根處中者。如其麁相能漸遠離。無對治力根下劣者。於諸尋思因緣財食深見過患。

276 云何應知正勤修習入出息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 攝事分中契經事菩提分法擇攝第四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應知正勤修習入出息念

入出息念修習差別有十六行。廣分別義如聲聞地。應知其相。又勤修行諸瑜伽師。修習如是入出息念。爾時應知五障礙法。一者於其外緣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轉有所艱難。三者掉舉惡作纏現在前。四者惛沈睡眠纏現在前。五者樂與道俗共相雜住。如是五法。於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長。當知一切能為障礙。

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習入出息念。身心輕安。能令惛沈下劣俱行身心麁重。皆悉遠離。毘鉢舍那品諸隨煩惱所染污時。發生種種尋伺妄想。謂欲尋伺等不正尋伺及無明分尋伺所起。諸欲想等種種妄想。由正修習入出息念。令尋伺等悉皆靜息。為欲對治彼無明分諸妄想故。純修明分想。令速得圓滿。

復次。正勤修習入出息念諸瑜伽師。於緣過去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損減。於緣未來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止息。於緣現在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寂靜。(中略)

復次。入出息念修習差別略有二種。一者有上。二者無上。其有上者。謂如有一獨處空閑。以靜定心。如理觀察命根繫屬入息出息。若我於入息後無有出息。或出息後無入息者。如是命根即應斷滅。而於無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出息生時。出息滅已我命根住。乃復得至入息生時。彼由攀緣如是事故深心厭離。於三世境所發愛恚。淨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當知無上。

復次。如是入息出息念住。緣細風色為境界故。名微細住。隔絕一切亂尋伺故。名不流散。發生廣大身心所有妙輕安故。名不可伏。

復次。修習如是入出息念。令身無勞善能除遣奢摩他品隨煩惱故。令眼無勞善能除遣毘鉢舍那品隨煩惱故。由隨觀察涅槃樂故。名隨觀樂。由隨領受第三靜慮地中樂故。名領受樂。無染住故。無恐畏故。名安樂住。(中略)

復次。修瑜伽師。入出息念為所依止。修四念住如理作意以為依止。於諸未斷內心所有非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非理。於內所有如理作意。如實了知是為如理。既了知已。於內所有非理作意。一向遠離。於內所有如理作意。一向修習。為欲令彼永斷滅故。又於此中身等四法如四大路。非理作意如塵土丘。不堅牢故。不真實故。迷亂心故。如理作意如四方來輿乘車。車緣身等四境界門轉。能損害彼如塵土丘非理作意。亦令一切相續清淨。

復次。精勤修習諸息念者。由正修習四種念住無我等故。平等平等。是身種類。能取於身如理作意。如身無我。作意亦爾。是故說彼為身一分。能修如是身念住者都不可得。如身念住。廣說乃至修法念住。當知亦爾。如是諸佛修念住教。外道法中皆無所有。是故說此修念住教。名非一切外道所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