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卷第六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執有我論
非如理說 當說第一義我相
復次。云何不如理作意施設建立。嗢拕南曰
執因中有果 顯了有去來 我常宿作因 自在等害法
邊無邊矯亂 計無因斷空 最勝淨吉祥 由十六異論
由十六種異論差別。顯不如理作意應知。何等十六。一因中有果論。二從緣顯了論。三去來實有論。四計我論。五計常論。六宿作因論。七計自在等為作者論。八害為正法論。九有邊無邊論。十不死矯亂論。十一無因見論。十二斷見論。十三空見論。十四妄計最勝論。十五妄計清淨論。十六妄計吉祥論。(中略)
計我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有我薩埵命者生者。有養育者。數取趣者如是等。諦實當住。謂外道等作如是計。
問。何故彼外道等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謂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二種因故。一先不思覺。率爾而得。有薩埵覺故。二先已思覺。得有作故。
彼如是思。若無我者見於五事。不應起於五有我覺。一見色形已。唯應起於色形之覺。不應起於薩埵之覺。二見順苦樂行已。唯應起於受覺。不應起於勝劣薩埵之覺。三見已立名者名相應行已。唯應起於想覺。不應起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佛授德友等薩埵之覺。四見作淨不淨相應行已。唯應起於行覺。不應起於愚者智者薩埵之覺。五見於境界。識隨轉已。唯應起於心覺。不應起於我能見等薩埵之覺。由如是先不思覺。於此五事唯起五種薩埵之覺。非諸行覺。是故先不思覺。見已率爾而起有薩埵覺故。如是決定知有實我。
又彼如是思。若無我者。不應於諸行中。先起思覺。得有所作。謂我以眼。當見諸色。正見諸色。已見諸色。或復起心。我不當見。如是等用。皆由我覺。行為先導。如於眼見。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應知亦爾。又於善業造作。善業止息。不善業造作。不善業止息。如是等事皆由思覺為先。方得作用。應不可得。如是等用唯於諸行。不應道理。由如是思。故說有我。
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為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耶。若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汝不應言即於色等。計有薩埵。計有我者。是顛倒覺。若異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我有形量。不應道理。或有勝劣。或剎帝利等。或愚或智。或能取彼色等境界。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耶。為亦由餘體起此覺耶。若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者。即於所見起彼我覺。不應說名為顛倒覺。若亦由餘體起此覺者。即一切境界。各是一切境界覺因。故不應理。又汝何所欲。於無情數有情覺。於有情數無情覺。於餘有情數餘有情覺。為起為不起耶。若起者。是即無情應是有情。有情應是無情。餘有情應是餘有情。此不應理。若不起者。則非撥現量。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薩埵覺。為取現量義。為取比量義耶。若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蘊是現量義。我非現量義。故不應理。若取比量義者。如愚稚等未能思度。不應率爾起於我覺。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世間所作。為以覺為因。為以我為因。若以覺為因者。執我所作。不應道理。若以我為因者。要先思覺。得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所作事因。常無常耶。若無常者。此所作因。體是變異。執我有作不應道理。若是常者。即無變異。無變有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為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耶。若有動作之我能有所作者。是即常作。不應復作。若無動作之我有所作者。無動作性而有所作。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為有因故我有所作。為無因耶。若有因者。此我應由餘因策發方有所作。不應道理。若無因者。應一切時作一切事。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此我為依自故能有所作。為依他故能有所作。若依自者。此我自作老病死苦雜染等事。不應道理。若依他者。計我所作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為即於蘊。施設有我。為於諸蘊中。為蘊外餘處。為不屬蘊耶。若即於蘊施設我者。是我與蘊無有差別。而計有我。諦實常住。不應道理。若於諸蘊中者。此我為常為無常耶。若是常者。常住之我為諸苦樂之所損益。不應道理。若無損益起法非法。不應道理。若不生起法及非法。應諸蘊身畢竟不起。又應不由功用。我常解脫。若無常者。離蘊體外有生有滅。相續流轉。法不可得。故不應理。又於此滅壞。後於餘處。不作而得。有大過失。故不應理。若蘊外餘處者。汝所計我應是無為。不應道理。若不屬蘊者。我一切時應無染污。又我與身不應相屬。此不應理。
又汝何所欲。所計之我。為即見者等相。為離見者等相。若即見者等相者。為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為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若即於見等假立見者等相者。則應見等是見者等。而汝立我為見者等。不應道理。以見者等與見等相。無差別故。若離於見等別立見者等相者。彼見等法。為是我所成業。為是我所執具。若是我所成業者。若如種子應是無常。不應道理。若言如陶師等假立丈夫。此我應是無常。應是假立。而汝言是常是實。不應道理。若言如具神通假立丈夫。此我亦應無常。假立於諸所作。隨意自在。此亦如前。不應道理。
若言如地。應是無常。又所計我。無如地大顯了作業。故不應理。何以故。世間地大所作業用。顯了可得。謂持萬物令不墜下。我無是業顯了可得。若如虛空。應非實有。唯於色無。假立空故。不應道理。虛空雖是假有。而有業用。分明可得。非所計我。故不應理。世間虛空所作業用分明可得者。謂由虛空故。得起往來屈伸等業。是故見等是我所成業。不應道理。若是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鎌。如離鎌外。餘物亦有能斷作用。如是離見等外。於餘物上。見等業用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言如火。則徒計於我。不應道理。何以故。如世間火。離能燒者。亦自能燒故。若言離見者等相。別有我者。則所計我相。乖一切量。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為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耶。若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於諸行中。有疾疫災橫。及彼止息順益可得。即彼諸行雖無有我。而說有染淨相應。如於外物。內身亦爾。雖無有我。染淨義成。故汝計我不應道理。若不與染淨相應而有染淨者。離染淨相。我有染淨。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為不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耶。若與流轉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於諸行中有五種流轉相可得。一有因。二可生。三可滅。四展轉相續生起。五有變異。若諸行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牙河燈乘等流轉作用中。雖無有我。即彼諸行得有流轉及與止息。何須計我。若不與彼相相應。而有流轉及止息者。則所計我無流轉相。而有流轉止息。不應道理。
又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汝所計我。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樂。及由思業并由煩惱隨煩惱等之所變異。說為受者作者及解脫者。為不由彼變異。說為受者等耶。若由彼變異者。是即諸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何須計我。設是我者。我應無常。不應道理。若不由彼變異者。我無變異。而是受者作者及解脫者。不應道理。
又汝今應說自所欲。為唯於我說為作者。為亦於餘法說為作者。若唯於我。世間不應說火為燒者。光為照者。若亦於餘法。即於見等諸根說為作者。徒分別我。不應道理。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為唯於我建立於我。為亦於餘法建立於我。若唯於我者。世間不應於彼假說士夫身。呼為德友佛授等。若亦於餘法者。是則唯於諸行假說名我。何須更執別有我耶。何以故。諸世間人。唯於假設士夫之身。起有情想。立有情名。及說自他有差別故。
又汝何所欲。計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是善者。何為極愚癡人。深起我見。不由方便。率爾而起。能令眾生怖畏解脫。又能增長諸惡過失。不應道理。若不善者。不應說正及非顛倒。若是邪倒。所計之我。體是實有。不應道理。又汝何所欲。無我之見。為善為不善耶。若言是善。於彼常住實有我上。見無有我。而是善性。非顛倒計。不應道理。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之所宣說。精勤方便之所生起。令諸眾生不怖解脫。能速證得白淨之果。諸惡過失如實對治。不應道理。
又汝意云何。為即我性自計有我。為由我見耶。若即我性自計有我者。應一切時無無我覺。若由我見者。雖無實我。由我見力故。於諸行中。妄謂有我。是故汝計定實有我。不應道理。如是不覺為先。而起彼覺故。思覺為先。見有所作故。於諸蘊中。假施設故。由於彼相安立為有故。建立雜染及清淨故。建立流轉及止息故。假立受者作者解脫者故。施設有作者故。施設言說故。施設見故。計有實我。皆不應理。
又我今當說第一義我相。所言我者。唯於諸法假立為有。非實有我。然此假我。不可說言與彼諸法異不異性。勿謂此我是實有體。或彼諸法即我性相。又此假我。是無常相。是非恒相。非安保相。是變壞相。生起法相。老病死相。唯諸法相。唯苦惱相。故薄伽梵說。苾芻當知。於諸法中。假立有我。此我無常無恒。不可安保。是變壞法。如是廣說。由四因故。於諸行中。假設有我。一為令世間言說易故。二為欲隨順諸世間故。三為欲斷除謂定無我諸怖畏故。四為宣說自他成就功德。成就過失。令起決定信解心故。是故執有我論。非如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