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云何種種正觀 除滅欲恚惱覺

坐禪三昧經卷上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云何種種正觀 除滅欲恚惱覺

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里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道者。先當除却三種麁思覺。次除三種細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金人先除麁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問曰。云何為麁病。云何為細病。答曰。欲瞋惱覺是三名麁病。親里國土及不死覺是三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問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云何能除。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

何謂正觀。

見多欲人求欲苦  得之守護是亦苦   失之憂惱亦大苦  心得欲時無滿苦

欲無常空憂惱因  眾共有此當覺棄   譬如毒蛇入人室  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實不貴重  種種欲求顛倒樂   如六神通阿羅漢  教誨欲覺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淨  不共女人同室宿   欲結毒蛇滿心室  纏綿愛喜不相離

既知身戒不可毀  汝心常共欲火宿   汝是出家求道人  何緣縱心乃如是

父母生養長育汝  宗親恩愛共成就   咸皆涕泣戀惜汝  汝能捨離不顧念

而心常在欲覺中  共欲嬉戲無厭心   常樂欲火共一處  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

問曰。云何滅瞋恚覺。答曰

從胎中來生常苦  是中眾生莫瞋惱   若念瞋惱慈悲滅  慈悲瞋惱不相比

汝念慈悲瞋惱滅  譬如明闇不同處   若持淨戒念瞋恚  是人自毀破法利

譬如諸象入水浴  復以泥土塗坌身   一切常有老病死  種種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眾生  而復加益以瞋惱   若起瞋恚欲害彼  未及前人先自燒

是故常念行慈悲  瞋惱惡念內不生   若人常念行善法  是心常習佛所念

是故不應念不善  常念善法歡樂心   今世得樂後亦然  得道常樂是涅槃

若心積聚不善覺  自失己利并害他   是謂不善彼我失  他有淨心亦復沒

譬如阿蘭若道人  舉手哭言賊劫我    有人問言誰劫汝    答言財賊我不畏

我不聚財求世利    誰有財賊能侵我     我集善根諸法寶    覺觀賊來破我利

財賊可避多藏處    劫善賊來無處避

如是種種呵瞋恚。如是種種正觀除瞋恚覺。

問曰。云何除惱覺。

答曰眾生百千種  諸病更互恒來惱   死賊捕伺常欲殺  無量眾苦自沈沒

云何善人復加惱  讒謗謀害無慈仁   未及傷彼被殃身  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  亦不自言我修善   求清淨道出家人  而生瞋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  當知此惡罪極深   阿蘭若人興嫉妬  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  嫉妬自破功德本   若求供養當自集  諸功德本莊嚴身

若不持戒禪多聞  虛假染衣壞法身   實是乞兒弊惡人  云何求供養利身

飢渴寒熱百千苦  眾生常困此諸惱   身心苦厄無窮盡  云何善人加諸惱

譬如病瘡以針刺  亦如獄囚考未決   苦厄纏身眾惱集  云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

247 十六勝行阿那波那念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 第二瑜伽處之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十六勝行阿那波那念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乃至臍處。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中略)又此阿那波那念。應知略有五種修習。何等為五。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勝行修習。(中略)如是於聖諦中善修習已。於見道所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復進修習十六勝行。

云何名為十六勝行。謂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若長若短。於覺了徧身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徧身入息。於覺了徧身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徧身出息。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於覺了喜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於覺了喜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出息。於覺了樂入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於覺了樂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出息。於覺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於覺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出息。於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於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出息。於覺了心入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於覺了心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出息。於喜悅心入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於喜悅心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出息。於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於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出息。於解脫心入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於解脫心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出息。於無常隨觀入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於無常隨觀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出息。於斷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入息。於斷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出息。於離欲隨觀入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入息。於離欲隨觀出息我今能學離欲隨觀出息。於滅隨觀入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入息。於滅隨觀出息我今能學滅隨觀出息。

問。如是十六差別云何。答。有學見迹。已得四念住等。於入出息所緣作意。復更進修。為斷餘結。是故念言。於念入息我今能學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學念於出息。

若緣入息出息境時。便作念言。我今能學念長入息念長出息。若緣中間入息中間出息境時。便作念言。我今能學念短入息念短出息。如入息出息長轉及中間入息中間出息短轉。即如是了知。如是名為若長若短。

若緣身中微細孔穴入息出息。周徧隨入諸毛孔中。緣此為境起勝解時。便作念言。我於覺了徧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徧身入息出息。

若於是時。或入息中間入息已滅。出息中間出息未生。緣入息出息空無位。入息出息遠離位為境。或出息中間出息已滅。入息中間入息未生。緣出息入息空無位。出息入息遠離位為境。即於此時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又即於此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為因緣故。先未串習入出息時。所有剛強苦觸隨轉。今已串習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餘柔軟樂觸隨轉。便作念言。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學息除身行出息。

又於如是阿那波那念勤修行者。若得初靜慮或得第二靜慮時。便作念言。於覺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喜入息出息。

若得離喜。第三靜慮時。便作念言。於覺了樂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樂入息出息。第三靜慮已上。於阿那波那念。無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乃至第三靜慮。宣說息念加行所攝。

又即如是覺了喜者覺了樂者。或有暫時生起忘念。或謂有我我所。或發我慢。或謂我當有或謂我當無。或謂我當有色或謂我當無色。或謂我當有想或謂我當無想。或謂我當非有想非無想。生起如是愚癡想思。俱行種種動慢戲論造作貪愛。纔生起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不深染著。方便斷滅除遣變吐。由是加行便作念言。於覺了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行入息出息。於息除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靜慮彼定。已得初靜慮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觀察所生起心。謂如實知如實覺了。或有貪心或離貪心。或有瞋心或離瞋心。或有癡心或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有掉動心無掉動心。有寂靜心無寂靜心。有等引心無等引心。善修習心不善修習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於如是心皆如實知如實覺了。是故念言。於覺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覺了心入息出息。

彼若有時見為惛沈睡眠蓋覆障其心。由極於內住寂止故。爾時於外隨緣一種淨妙境界。示現教導讚勵慶喜策發其心。是故念言。於喜悅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喜悅心入息出息。

彼若有時見為掉舉惡作蓋覆障其心。由極於外住囂舉故。爾時於內安住寂靜制持其心。是故念言。於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制持心入息出息。

若時於心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為因緣故。令現行蓋皆得遠離。於諸蓋中心得清淨。是故念言。於解脫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學解脫心入息出息。

彼於諸蓋障修道者心已解脫。餘有隨眠復應當斷。為斷彼故起道現前。謂於諸行無常法性。極善精懇如理觀察。是故念言。於無常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無常隨觀入息出息。

又彼先時或依下三靜慮。或依未至依定。已於奢摩他修瑜伽行。今依無常隨觀。復於毘鉢舍那修瑜伽行。如是以奢摩他毘鉢舍那熏修心已。於諸界中從彼隨眠而求解脫。云何諸界。所謂三界。一者斷界。二者離欲界。三者滅界。見道所斷一切行斷名為斷界。修道所斷一切行斷名離欲界。一切依滅名為滅界。思惟如是三界寂靜。安隱無患修奢摩他毘鉢舍那。彼由修習多修習故。從餘修道所斷煩惱心得解脫。是故念言。於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我今能學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入息出息。

如是彼於見修所斷一切煩惱皆永斷故。成阿羅漢。諸漏永盡。此後更無所應作事。於所決擇已得究竟。是名十六勝行。

246 五十陰魔中之 十色陰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五十陰魔中之 十色陰魔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若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魂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徧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于時忽然見毘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徧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踰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徧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徧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未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245 妄想受生 妄想隨業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妄想受生 妄想隨業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有。但一虛妄。更無根緒。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中略)

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毘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於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於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中略)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生。生發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脗。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慴。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神鬼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浪。彼如堅氷。煖氣漸隣。不日銷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

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雖呪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祇毀一戒。心清淨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以下五十陰魔)

244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清淨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靜慮品第十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清淨靜慮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靜慮

謂九種相靜慮。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一者自性靜慮。二者一切靜慮。三者難行靜慮。四者一切門靜慮。五者善士靜慮。六者一切種靜慮。七者遂求靜慮。八者此世他世樂靜慮。九者清淨靜慮。

云何菩薩自性靜慮。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鉢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二種。一者世間靜慮。二者出世間靜慮。當知此二隨其所應復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靜慮。二者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三者饒益有情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遠離一切分別。能生身心輕安最極寂靜。遠離憍舉。離諸愛味。泯一切相。當知是名菩薩現法樂住靜慮。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種種殊勝不可思議不可度量十力種姓所攝等持。如是等持。一切聲聞及獨覺等不知其名。何況能入。若諸菩薩所有靜慮。能引能住一切菩薩解脫勝處徧處無礙解無諍願智等。共諸聲聞所有功德。當知是名能引菩薩等持功德靜慮。菩薩饒益有情靜慮有十一種。如前應知。謂諸菩薩依止靜慮。於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於有苦者能為除苦。於諸有情能如理說。於有恩者知恩知惠現前酬報。於諸怖畏能為救護。於喪失處能解愁憂。於有匱乏施與資財。於諸大眾善能匡御。於諸有情善隨心轉。於實有德讚美令喜。於諸有過能正調伏。為物現通。恐怖引攝。如是一切總名菩薩一切靜慮。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云何菩薩難行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三種。若諸菩薩已能安住廣大殊勝極善成熟。多所引發諸靜慮住。隨自欲樂捨彼最勝諸靜慮樂。愍有情故。等觀無量利有情事。為諸有情義利成熟。故意思擇還生欲界。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能發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所行境界菩薩等持。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靜慮。若諸菩薩依止靜慮。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門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四種。一者有尋有伺靜慮。二者喜俱行靜慮。三者樂俱行靜慮。四者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者無愛味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三者悲俱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捨俱行靜慮。

云何菩薩一切種靜慮。謂此靜慮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者善靜慮。二者無記變化靜慮。三者奢摩他品靜慮。四者毘鉢舍那品靜慮。五者於自他利正審思惟靜慮。六者能引神通威力功德靜慮。言七種者。一者名緣靜慮。二者義緣靜慮。三者止相緣靜慮。四者舉相緣靜慮。五者捨相緣靜慮。六者現法樂住靜慮。七者能饒益他靜慮。如是十三種。名為菩薩一切種靜慮。

云何菩薩遂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八種。一者於諸毒藥霜雹毒熱鬼所魅等種種災患。能息能成呪術所依靜慮。二者於界互違所生眾病能除靜慮。三者於諸飢饉大災旱等現在前時。興致甘雨靜慮。四者於其種種人非人作水陸怖畏。能正拔濟靜慮。五者於乏飲食墮在曠野諸有情類。能施飲食靜慮。六者於乏財位所化有情。能施種種財位靜慮。七者於十方界放逸有情。能正諫誨靜慮。八者於諸有情隨所生起所應作事。能正造作靜慮。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九種。一者神通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二者記說變現調伏有情靜慮。三者教誡變現調伏有情靜慮。四者於造惡者示現惡趣靜慮。五者於失辯者能施辯才靜慮。六者於失念者能施正念靜慮。七者制造建立無顛倒論微妙讚頌摩怛理迦。能令正法久住靜慮。八者於諸世間工巧業處。能引義利饒益有情。種種書算測度數印床座傘屧。如是等類種種差別資生眾具。能隨造作靜慮。九者於生惡趣所化有情。為欲暫時息彼眾苦。放大光明照觸靜慮。

云何菩薩清淨靜慮。謂此靜慮略有十種。一者由世間淨。離諸愛味清淨靜慮。二者由出世淨。無有染污清淨靜慮。三者由加行淨。清淨靜慮。四者由得根本淨。清淨靜慮。五者由根本勝進淨。清淨靜慮。六者由入住出自在淨。清淨靜慮。七者捨靜慮已復還證入自在淨。清淨靜慮。八者神通變現自在淨。清淨靜慮。九者離一切見趣淨。清淨靜慮。十者一切煩惱所知障淨。清淨靜慮。

如是靜慮無量無邊。能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圓滿靜慮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243 云何依止靜慮 引發諸神通 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四瑜伽處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依止靜慮 引發諸神通 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

復次。依止靜慮發五通等。云何能發。謂靜慮者。已得根本清淨靜慮。即以如是清淨靜慮為所依止。於五通增上正法。聽聞受持。令善究竟。謂於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別通等。作意思惟。復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由了知義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由此修習多修習故。有時有分。發生修果五神通等。

又即如是了知於義了知於法。為欲引發諸神通等。修十二想。何等十二。一輕舉想。二柔軟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順想。五勝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七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煩惱所作色變異想。十解脫想。十一勝處想。十二徧處想。

輕舉想者。謂由此想。於身發起輕舉勝解。如妬羅綿或如疊絮或似風輪。發起如是輕勝解已。由勝解作意。於彼彼處飄轉其身。謂從床上飄置几上。復從几上飄置床上。如是從床飄置草座。復從草座飄置於床。

柔軟想者。謂由此想。於身發起柔軟勝解。或如綿囊或如毛毳。或如熟練此柔軟想。長養攝受前輕舉想。於攝受時。令輕舉想增長廣大。

空界想者。謂由此想。先於自身發起輕舉柔軟二勝解已。隨所欲往。若於中間有諸色聚能為障礙。爾時便起勝解作意。於彼色中作空勝解。能無礙往。

身心符順想者。謂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順於身。或以其身符順於心。由此令身轉轉輕舉。轉轉柔軟。轉轉堪任。轉轉光潔。隨順於心。繫屬於心。依心而轉。

勝解想者。謂由此想。遠作近解。近作遠解。麁作細解。細作麁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如是一一差別大種。展轉相作。廣如變化所作勝解。或色變化。或聲變化。

由此五想修習成滿。領受種種妙神境通。或從一身示現多身。謂由現化勝解想故。或從多身示現一身。謂由隱化勝解想故。或以其身。於諸牆壁垣城等類。厚障隔事。直過無礙。或於其地出沒如水。或於其水。斷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飛鳥結跏趺坐騰颺虛空。或於廣大威德勢力日月光輪以手捫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迴轉。當知如是種種神變。皆由輕舉柔軟空界身心符順想。所攝受勝解想故。隨其所應一切能作。此中以身於其梵世。略有二種自在迴轉。一者往來自在迴轉。二於梵世諸四大種一分造色。如其所樂。隨勝解力自在迴轉。

先所受行次第隨念想者。謂由此想。從童子位迄至于今。隨憶念轉自在無礙。隨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一切先所受行。隨其麁略。次第無越。憶念了知。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於無量種宿世所住。廣說乃至。所有行相所有宣說皆能隨念。

種種品類集會音聲想者。謂由此想。徧於彼彼村邑聚落。或長者眾或邑義眾或餘大眾。或廣長處。或家或室。種種品類諸眾集會。所出種種雜類音聲。名諠譟聲。或於大河眾流激湍波浪音聲。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於諸天人若遠若近聖非聖聲。力勵聽採。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清淨天耳。由是能聞人間天上若遠若近一切音聲。

光明色相想者。謂於如前所說種種諸光明相。極善取已。即於彼相作意思惟。又於種種諸有情類。善不善等業用差別。善取其相。即於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淨天眼通故。見諸有情。廣說乃至。身壞已後往生善趣天世間中。

煩惱所作色變異想者。謂由此想。於貪恚癡忿恨覆惱誑諂慳嫉。及以憍害無慚無愧。諸餘煩惱及隨煩惱。纏繞其心諸有情類。種種色位色相變異。解了分別。如是色類有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諸根躁擾。諸根掉舉。言常含笑。如是色類有瞋恚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面恒顰蹙。語音謇澁。言常變色。如是色類有愚癡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謂多分瘖瘂。事義闇昧。言不辯了。語多下俚。由如是等行相流類。廣說乃至無慚愧等所纏繞者。有色分位色相變異。善取其相。復於彼相作意思惟。於此修習多修習故。發生修果心差別智。由此智故。於他有情補特伽羅。隨所尋思隨所伺察心意識等。皆如實知。

解脫.勝處.徧處想者。如前三摩呬多地。應知修相。由於此想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能引最勝諸聖神通。若變事通。若化事通。若勝解通。及能引發無諍願智。四無礙解。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等。種種功德。

又聖非聖二神境通有差別者。謂聖神通隨所變事。隨所化事。隨所勝解。一切皆能如實成辦。無有改異。堪任有用。非聖神通不能如是。猶如幻化。唯可觀見。不堪受用。當知如是十二種想。親近修習多修習故。隨其所應。便能引發五種神通。及能引發不共異生。如其所應諸聖功德。(中略)

復次。此中云何應知離欲者相。謂離欲者。身業安住。諸根無動。威儀進止無有躁擾。於一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言詞柔軟。言詞寂靜。不樂諠雜。不樂眾集。言語安詳。眼見色已唯覺了色。不因覺了而起色貪。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唯覺了聲乃至其觸。不因覺了。而起聲貪乃至觸貪。能無所畏。覺慧幽深。輕安廣大。身心隱密。無有貪婪。無有憤發。能有堪忍。不為種種欲尋思等諸惡尋思擾亂其心。如是等類。當知名為離欲者相。

242 夫人修福不與罪合 不共合故 要須方便令得滅罪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夫人修福不與罪合 不共合故 要須方便令得滅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佛告王曰。(中略)大王當知。夫習學者。皆由禁制攝五情根。然後通達。無所罣礙。名無礙智。無礙智者。具四辯也。今富樓那。具四辯才。皆由慊苦勤學所得。是故我說。夫慧解者。有七德才。何謂為七。第一信才。二精進才。第三戒才。四慚愧才。第五聞才。六為捨才。七定慧才。是為七才。末利夫人具此七才。大王當知。末利夫人雖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凡人。皆由少來慎身口意。一心專念。修習智慧。智慧力故。名為解脫。復以智慧。解悟天下。(中略)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智慧方便。功德因緣。甚大歡喜。太子祇陀。夫人太后。群臣士民。一切大眾。莫不解悟。各各修敬。為佛作禮。復座如故。王叉手曰。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有漏無漏。二義歸一。世尊云何說差別耶。佛告王曰。人有二品。一者利根。二者鈍根。為鈍根人。說二種善。利根之人。不說二也。所以者何。眾源泉流。終歸一海。鈍根之人。諸根暗塞。是故為說。分別法耳。

爾時。國王太子祇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差別也。同一義耶。妄語戒義。一耶多耶。若一義者終不可持。若差品者願佛說之。佛告之曰。妄語有二。一重二輕。何謂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癡無智。不能教化興隆佛法。為是之故。人所輕慢。不得供養。貧窮困苦。為供養故。外現精進。內行邪濁。展轉相教宣向諸人比丘。苦行精進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見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語。犯是罪者。墮阿鼻獄。又復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復有妄語。違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為下妄語也。行如是者。名為犯戒。墮小地獄。其餘調戲及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無。或無言有。不犯戒也。太子祇陀聞說是已。即於佛前受十善道法。白佛言。世尊。弟子今日疑悔已除。發三菩提心。願佛證知。佛言。善哉。甚大隨喜。宜知是時。

王白佛言。如佛所說。十方賢聖。明達眾生因緣果報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隨持禁戒。絕於酒肉五辛蔥蒜。供養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中略)如斯功德。生何天也。願佛垂哀。分別教示。令諸行者。普得聞知。佛告王曰。前王果報。今在地獄。所以者何。不值善時。不遇善友。無善方便。雖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後畢時。方當受福。

大王當知。夫人修福。不與罪合。不共合故。要須方便。令得滅罪。何謂方便。謂善知識。何謂善友。謂正見人是為善友。常以正教。調伏其心。何謂正教。謂觀無常.苦.空.無我。十二因緣纏著生死。修四真諦。見苦.斷習.證滅.修道。行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為方便。調伏諸根。根調伏故。定慧成就。慧成就故。其心正直。心正直故。能起精進。精進心故。能起戒慎。戒慎究竟。定慧明了。慧明了故。遊諸萬行。通達無礙。行無礙故。名為解脫。解脫心者。即涅槃也。是則名為善知識也。大王當知。明師善導是大因緣。不可輕也。大王今者遭賢遇聖。皆由前世因緣果報。聞法信解。復能解人。是故我說。明人難值。而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是故當修般若智慧。

王白佛言。聞世尊說智慧方便。皆已貫心。如世尊說。禍福不同。我先帝大王。有何惡業。受苦報耶。佛告王曰。先帝大王。有六種罪。何謂六種。一者傲慢妒弊。事無麤細便起鞭罰。不忍辱故。二者貪愛寶貨。斷事不平。致令天下懷怨恨故。三者遊獵嬉戲。苦困人民。傷害眾生所愛命故。四者禁閉宮女。不得從意。受大苦故。五者耽著女色。得新厭舊。撫接不平。致怨恨故。六者畏婆羅門。偷食酒肉五辛蔥蒜。恐被呵責。行詐偽故。是為六事。罪業因緣。生地獄中。

王白佛言。若如是者。佛未出時。弟子亦有如斯之罪。當如之何修十善行。令得成就。無滯礙也。佛告王曰。如我先說。日光出時。眾冥悉滅。有餘暗不。王曰。燈火之光。尚能滅暗。況日光明。威勢力也。今王福德。聞佛說法。成就智慧。喻若日光。滅一切暗。無餘罪也。

王白佛言。我父所事婆羅門師。精進智慧。修習苦行。為求福故不惜身命。或有投巖。五熱炙身。或斷飲食。求生梵天。或大積薪。生自燒身。或有翹腳。張口向日。或於高樹。以繩繫腳而自倒懸。或臥刺棘。抱石搥胸。有如是等種種苦行。苦行之功。福德因緣歸何所耶。佛答之曰。如吾前說。行苦苦報。行樂樂報。汝不聞乎。

王言。世尊制諸弟子。令持禁戒。非為苦耶。夫人飢時。不即得食。煩惱橫起。忿怒隆盛。不自覺識。起瞋懷害。殺修迦羅。如斯之事累世受苦。豈非惡也。佛告王曰。吾前所以制中前食者為諸比丘。捨外道法於我法中出家為道先習苦行。飢餓心故得諸弟子肥美飲食。貪食過飽。食不消故則致眾病。是故制食非為飢苦求福德也。又節食者。見諸比丘縱橫乞食。無有晝夜。食無時節。為諸外道之所譏責。而作是言。瞿曇沙門自言道精。何以不如外道法也。是故節食非於飢苦而求福也。以要言之。所制禁戒。正為癡人無方便慧。非為智人知時宜也。如我前說。般若智慧。即是解脫。智者所受。聖所行處。

王聞是已。益加歡喜。更起恭敬。為佛作禮。一切大眾皆亦如是。波斯匿王長跪合掌。白世尊曰。今此大眾聞佛所說。疑網結解。猶如日光消除暗冥。得見大明。如此之功。其恩難報。諸弟子等。當以何方施設供養。報今世尊斯重恩耶。

佛告王曰及諸會眾。甘露法教。其功難報。假令有人。於恒沙劫。盡心奉事佛法聖眾。衣食臥具。疾病醫藥。於意云何。其福多不。王曰。甚多。不可稱量。佛告王曰。甘露法者。精妙難量。濟無麤細。非天世人福德之力所能報也。唯有一事能報佛恩。何謂為一。常以慈心。以其所解一切善法。展轉開化。乃至一人。令其信心。成就智慧。展轉教化。無有窮盡。譬如一燈燃無量燈。如是行者。乃名為報師徒重恩。大王當知。欲報師徒解脫恩者。以還智慧解脫眾生。如是行者。則為供養三世諸佛。非但供養報一師也。

王叉手白。宣傳聖教。開悟群生。令行正見。修習聖道。其福云何。唯願垂哀。開導眾生。佛告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法。一句一義。展轉教化。乃至一人。未信令信。未解令解。如是功德。無量無邊。非是凡夫所能知也。大王假使有人於千歲中。飲食醫藥上妙衣服。供養恭敬佛法聖眾。其福多不。王言。甚多。不可稱量。佛言大王。善男子善女人。從師聞說諸佛正教。展轉教化。乃至一人。令其信解。其所得福。復過於彼。千萬億倍。不及其一。何以故。法化之功。應無量故。

241 酒戒難持 云何五戒八齋戒中 智慧方便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蕭齊沙門釋曇景譯

酒戒難持 云何五戒八齋戒中 智慧方便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爾時會中。國王太子名曰祇陀。聞佛所說十善道法。因緣果報無有窮盡。長跪叉手。白世尊曰。佛昔令我受持五戒。今欲還捨。受十善法。所以者何。五戒法中。酒戒難持。畏得罪故。世尊告曰。汝飲酒時。為何惡耶。祇陀白佛。國中豪強。時時相率。齎持酒食。共相娛樂。以致歡樂。自無惡也。何以故。得酒念戒。無放逸故。是故飲酒。不行惡也。

佛言。善哉善哉。祇陀汝今已得智慧方便。若世間人。能如汝者。終身飲酒。有何惡哉。如是行者。乃應生福。無有罪也。夫人行善。凡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有漏善者。常受人天快樂果報。無漏善者。度生死苦涅槃果報。若人飲酒。不起惡業。歡喜心故。不起煩惱。善心因緣。受善果報。汝持五戒。何有失乎。飲酒念戒。益增其福。先持五戒。今受十善。功德倍勝十善報也。

時。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如佛所說。心歡喜時不起惡業。名有漏善者。是事不然。何以故。人飲酒時。心則歡喜。歡喜心故。不起煩惱。無煩惱故。不行惱害。不害物故。三業清淨。清淨之道即無漏業。

世尊。憶念我昔遊行獵戲。忘將廚宰。於深山中。覺飢欲食。左右答言。王朝去時。不被命敕令將廚宰。即時無食。我聞是語已。走馬還宮。教令索食。王家廚監名修迦羅。修迦羅言。即無現食。今方當作。我時飢逼。忿不思惟。瞋怒迷荒。教敕傍臣。斬殺廚監。臣被王教。即共議言。簡括國中唯此一人。忠良直事。今若殺者。更無有能為王監廚稱王意者。時末利夫人。聞王教敕殺修迦羅。情甚愛惜。知王飢乏。即令辦具好肉美酒。沐浴名香。莊嚴身體。將諸伎女。往至我所。我見夫人莊束嚴麗。將從妓女好酒肉來。瞋心即歇。何以故。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斷酒不飲。我心常恨。今日忽然將酒肉來。共相娛樂。展釋情故。即與夫人飲酒食肉。作眾伎樂。歡喜娛樂。恚心即滅。夫人知我忘失怒意。即遣黃門輒傳我命。令語外臣莫殺廚監。即奉教旨。

我至明旦深自悔責。愁憂不樂。顏色憔悴。夫人問我。何故憂愁。為何患耶。我言吾因昨日為飢火所逼。瞋恚心故。殺修迦羅。自計國中。更無有人堪監我廚如修迦羅者。為是之故悔恨愁耳。夫人笑曰。其人猶在。願王莫愁。我重問曰。為實如是。為戲言耶。答言。實在。非虛言也。我令左右喚廚監來。使者往召。須臾將來。我大歡喜。憂恨即除。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齋。一日之中。終身五戒以犯飲酒妄語二戒。八齋戒中頓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輕耶重耶。

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無有罪也。何以故。為利益故。如我前說。夫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無漏善。依語義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義語者。凡心所起善。皆無漏業。

王白佛言。如世尊說。末利夫人飲酒破戒。不起惡心。而有功德。無罪報者。一切人民。亦復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衛城中。有諸豪族剎利王公。因小諍競乃致大怨。各各結謀。興兵相罰。兩家並是國中豪種。復是親戚。非可執錄。紛紜鬪戰。不從理諫。深為憂之。復自念言。昔太子時。先王大臣名提違羅。恃其門宗富貴豪強。而見輕慢。形調戲弄劇於畜生。當時忿恚。情實不分。意欲誅滅。力所不堪。訴向父王。復不聽省。懷毒抱恨。非可如何。以是因緣。飲食損常。懊惱愁悴。爾時。太后見我愁苦。種種諫曉。愁故不息。於是太后愛子情重。便遣使人求覓好酒。勸我令飲。即白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羅延天。奉婆羅門。今若飲酒。懼恐天怒。為婆羅門之所嘖罰。太后當時懼子致命。於夜靜時關閉宮門。不令異人黃門婢使而得知者。太后語言。夫天神者。有慈悲心。救一切苦。婆羅門者。皆應如是。子今愁毒。唐自失命。天神豈能救子命耶。寧當服藥。消散憂患。得全身命。諸婆羅門未得天眼。安能知子隱密事也。逼迫再三。俛仰從之。既飲酒已。忘失愁恨。太后見子還復顏色。心即歡喜。召集宮女作唱伎樂。三七日中。受五欲樂。所追忿恨從是得息。

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辦好酒及諸甘膳。又使宣令國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論國中大事。諸臣諍競兩徒眷屬。各有五百應召來集。於王殿上莊嚴太樂。王敕忠臣。辦琉璃碗受三升許。諸寶碗中盛滿好酒。我於眾前先喫一碗。王曰今論國中大事。想無異心坐此會也。今當人人。辦此一碗甘露良藥。然後論事。咸言唯諾奉大王命。並敕伎官作唱太樂。諸人得酒。並聞音樂。心中歡樂。忘失仇恨。沛然無憂。王復持碗。白諸君曰。士夫修德。歷世相承。遵奉聖教。不應差違。諸君何為。因於小事。忿諍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國嗣。是故重諫。幸息諍事。諸臣白曰。敬奉重命。不敢違也。因是和平。王白佛言。諸人起諍。不因於酒。然因得酒。息忿諍心。而得太平。此豈非是酒之功也。

復次世尊。察見世間。窮貧小人。奴客婢使。夷蠻之人。或因節日。或於酒店。聚會飲酒。歡樂心故。不須人教。各各起舞。未得酒時。都無是事。是故當知。人因飲酒則致歡樂。心歡樂時。不起惡念。不起惡念。則是善心。善心因緣。應受善報。復次世尊。獼猴得酒尚能起舞。況於世人。

如世尊說。施善善報。施惡惡報。如世間人。緣前布施福德因緣。今致大富。貧者從乞慳惜不與。慳貪因緣。受餓鬼報。或有世人若男若女。受形端正。男人好者。為女所愛。女人好者。男情所樂。若有強力。制斷男女。不令會合。不得合故。則致憂苦。此之殃罪。當歸何處。末利夫人皆由前身以好施人故。今得好報。世尊云何。令持五戒。月行六齋。六齋之日。不得莊嚴香華服飾。又復不聽作倡伎樂。又復不聽附近夫婿愛好之姿。竟何所施。徒亡其功。豈非苦也。

佛告王曰。大王所難。非不如是。末利夫人在年少時。若我不敕。令受戒法修智慧者。云何當有今日之德也。以能得度。復度王身。如斯之功。復歸誰也。末利夫人受我教故。如說而行。故使今日。成就智慧方便解脫。

240 云何有邊際 非無邊際 成就四如意足 乃至愛盡 戒定慧離熾然 得如實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有邊際 非無邊際 成就四如意足 乃至愛盡 戒定慧離熾然 得如實法

(五六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復問尊者。何所斷。答言。斷愛。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答言。婆羅門。依於欲。而斷愛。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

何等為四。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五六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爾時。無畏離車是尼犍弟子。聰明童子離車是阿耆毘弟子。俱往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犍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斷截橋梁。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業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尊者阿難。此義云何。

尊者阿難語離車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三種離熾然清淨超出道。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越苦惱。得真如法。何等為三。

如是。聖弟子住於淨戒。受波羅提木叉.威儀具足信。於諸罪過。生怖畏想。受持如是具足淨戒。宿業漸吐。得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能得正法。通達現見。觀察智慧自覺。離車長者。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所知所見。說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越憂悲。得真如法。

復次。離車。如是淨戒具足。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如來.應.等正覺。說離熾然。乃至得如實法。

復有三昧正受。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具足如是智慧。心業更不造。宿業漸已斷。得現正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生自覺智。離車。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離熾然。清淨超出。以一乘道淨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

爾時。尼犍弟子離車無畏默然住。爾時。阿耆毘弟子離車聰慧重語離車無畏言。怪哉。無畏。何默然住。於如來.應.等正覺。所說.所知.所見。善說法。聞不隨喜耶。離車無畏答言。我思惟其義。故默然住耳。誰聞世尊沙門瞿曇所說法不隨喜者。若有聞沙門瞿曇說法而不隨喜者。此則愚夫。長夜當受非義不饒益苦。

時。尼犍弟子離車無畏.阿耆毘弟子聰慧。重聞佛所說法。尊者阿難陀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239 何謂菩薩遍行 何謂菩薩過世間法 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分別品第三 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何謂菩薩遍行 何謂菩薩過世間法 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

於是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誰應受供養。佛告梵天。不為世法之所牽者。世尊。誰能消供養。佛言。於法無所取者。世尊。誰為世間福田。佛言。不壞菩提性者。世尊。誰為眾生善知識。佛言。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者。世尊。誰知報佛恩。佛言。不斷佛種者。世尊。誰能供養佛。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世尊。誰能親近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世尊。誰能恭敬於佛。佛言。善覆六根者。世尊。誰名財富。佛言。成就七財者。世尊。誰名知足。佛言。得出世間知慧者。世尊。誰為遠離。佛言。於三界中無所願者。世尊。誰為具足。佛言。能斷一切諸結使者。世尊。誰為樂人。佛言。無貪著者。世尊。誰無貪者。佛言。知見五陰者。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者。世尊。誰住彼岸。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眾生一切智心。世尊。何謂菩薩能奉禁戒。佛言。常能不捨菩提之心。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精進。佛言。求心不可得。世尊。何謂菩薩能行禪定。佛言。能除身心麁相。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智慧。佛言。於一切法無有戲論。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慈心。佛言。不生眾生想。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世尊。何謂菩薩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世尊。何謂菩薩能行捨心。佛言。不生彼我想。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信。佛言。信解無濁法。世尊。何謂菩薩安住於空。佛言。不著一切語言。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慚。佛言。知見內法。世尊。何謂菩薩名為有愧。佛言。捨於外法。世尊。何謂名為菩薩遍行。佛言。能淨身口意業。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身淨無惡  口淨常實語   心淨常行慈  是菩薩遍行

行慈無貪著  觀不淨無恚   行捨而不癡  是菩薩遍行

若聚若空野  及與處大眾   威儀終不缺  是菩薩遍行

知法名為佛  知離名為法   知無名為僧  是菩薩遍行

知多欲所行  知恚癡所行   善知轉此行  是菩薩遍行

不依止欲界  不住色無色   行如是禪定  是菩薩遍行

信解諸法空  及無相無作   而不盡諸漏  是菩薩遍行

善知聲聞乘  及辟支佛乘   通達於佛乘  是菩薩遍行

明解於諸法  不疑道非道   憎愛心無異  是菩薩遍行

於過去未來  及與現在世   一切無分別  是菩薩遍行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過世間法。通達世間法。通達世間法已。度眾生於世間法。行於世間而不壞世間。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說五陰是世  世間所依止   依止於五陰  不脫世間法

菩薩有智慧  知世間實相   所謂五陰如  世間法不染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如此之八法  常牽於世間

大智慧菩薩  散滅世間法   見世壞敗相  處之而不動

得利心不高  失利心不下   其心堅不動  譬如須彌山

利衰及毀譽  稱譏與苦樂   於此世八法  其心常平等

 

知世間虛妄  皆從顛倒起   如是之人等  不行世間道

世間所有道  菩薩皆識知   故能於世間  度眾生苦惱

雖行於世間  如蓮華不染   亦不壞世間  通達法性故

世間行世間  不知是世間   菩薩行世間  明了世間相

世間虛空相  虛空亦無相   菩薩知如是  不染於世間

如所知世間  隨知而演說   知世間性故  亦不壞世間

五陰無自性  是即世間性   若人不知是  常住於世間

若見知五陰  無生亦無滅   是人現行世  而不依世間

 

凡夫不知法  於世起諍訟   是實是不實  住是二相中

我常不與世  起於諍訟事   世間之實相  悉已了知故

諸佛所說法  皆悉無諍訟   知世平等故  非實非虛妄

若佛法決定  有實有虛妄   是即為貪著  與外道無異

而今實義中  無實無虛妄   是故我常說  出世法無二

若人知世間  如是之實性   於實於虛妄  不取此惡見

如是知世間  清淨如虛空   是大名稱人  照世間如日

若人見世間  如我之所見   如斯之人等  能見十方佛

 

諸法從緣生  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  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  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  則為見導師

若有人得聞  如是世間相   雖行於世間  而不住世間

依止諸見人  不能及此事   云何行世間  而不依世間

 

若佛滅度後  有樂是法者   佛則於其人  常現於法身

若人解達此  則守護我法   亦為供養我  亦是世導師

若人須臾聞  世間性如此   是人終不為  惡魔所得便

若能達此義  則為大智慧    法財之施主  亦是具禁戒

若知世如此  忍辱力勇健   具足諸禪定  通達於智慧

所在聞是法  其方則有佛   如是諸菩薩  不久坐道場

若有深愛樂  如是世間法   則能降眾魔  疾得無上道

 

註: 七財者。七聖財也。信戒慚愧聞捨慧。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