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三涅槃門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 釋初品中三三昧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三涅槃門

經。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

論。問曰。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後說八種法。答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已說道。次應說到處門。四禪等是助開門法。復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亂。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當依色界無色界諸禪定。於四無量心。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中。試心知得柔軟自在隨意不。(中略)復次有二種觀。一者得解觀。二者實觀。實觀者。是三十七品。以實觀難得故。次第說得解觀。得解觀中。心柔軟。易得實觀。用實觀得入三涅槃門。

問曰。何等空涅槃門。答曰。觀諸法無我我所空。諸法從因緣和合生。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名空門。復次。空門如忍智品中說。知是無我我所已。眾生云何於諸法中心著。行者思惟作是念。諸法從因緣生無有實法。但有相。而諸眾生取是相。著我我所。我今當觀是相有實可得不。審諦觀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異相等。是相實皆不可得。何以故。諸法無我我所故空。空故無男無女一異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一是異。以是故。男女一異法實不可得。

復次四大及造色。圍虛空故名為身。是中。內外入因緣和合生識種。身得是種和合。作種種事。言語坐起去來。於空六種和合中強名為男。強名為女。若六種是男應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亦於地種中無男女相。乃至識種亦無男女相。(中略)若在餘法。餘法非色故。無男女之別。但二世因緣和合。以顛倒心故謂為男女。(中略)如是等諸相如先所說。此中應廣說。是名無相門。

無作者。既知無相。都無所作。是名無作門。

問曰。是三種以智慧。觀空觀無相觀無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答曰。是三種智慧若不住定中。則是狂慧。多墮邪疑無所能作。若住定中。則能破諸煩惱。得諸法實相。(中略)復次諸禪定中無此三法。不名為三昧。何以故。還退失墮生死故。(中略)以是故三解脫門。佛說名為三昧。(中略)

此三法雖非涅槃。涅槃因故名為涅槃。世間有因中說果。果中說因。是空無相無作是定。性是定相應心心數法隨行身業口業。此中起心不相應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譬如王來必有大臣營從。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餘法如營從。餘法名雖不說。必應有。何以故。定力不獨生。不能獨有所作故。是諸法共生共住共滅。共成事互相利益。

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觀五受眾。一相異相無故空。二者觀我我所。法不可得故無我。無相三昧四行。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為盡。三毒等諸煩惱火滅故名為滅。一切法中第一故名為妙。離世間故名為出。無作三昧二行。觀五受眾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觀五受眾因四行。煩惱有漏業和合能生苦果故名為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為因。四緣生苦果故名為緣。不多不少等因緣生果故名為生。觀五不受眾四行。是八聖道分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人去處故跡。愛見煩惱不遮故必到。

是三解脫門在九地中。四禪.未到地.禪中間.三無色。無漏性故。或有說者三解脫門一向無漏。三三昧或有漏或無漏。以是故三昧解脫有二名。如是說者在十一地。六地.三無色.欲界及有頂地。若有漏者繫在十一地。無漏者不繫。喜根樂根捨根相應。初學在欲界中成就。在色無色界中。如是等成就不成就.修不修。如阿毘曇中廣說。

復次。有二種空義。觀一切法空。所謂眾生空.法空。眾生空如上說。法空者諸法自相空。如佛告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

問曰。眾生空.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故。若法自相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何用學道。答曰。有法空故有罪福。若無法空不應有罪福。何以故。若諸法實有自性則無可壞。性相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便是作法。若法性是作法則可破。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緣有。諸法自性有。自性有則無生者。性先有故。若無生則無滅。生滅無故無罪福。無罪福故何用學道。若眾生有真性者。則無能害無能利。自性定故。如是等人則不知恩義。破業果報。

法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難。是法空諸佛以憐愍心。為斷愛結除邪見故說。復次。諸法實相能滅諸苦。是諸聖人真實行處。若是法空有性者。說一切法空時。云何亦自空。若無法空性。汝何所難。以是二空能觀諸法空。心得離諸法。知世間虛誑如幻。

如是觀空。若取是諸法空相。從是因緣生憍慢等諸結使。言我能知諸法實相。是時應學無相門。以滅取空相故。若於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別有所作。著是無相。是時復自思惟我為謬錯。諸法空無相中。云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應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觀無作相。滅三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應求三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解脫門。

是三解脫門。摩訶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三種。觀諸法空是名空。於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為三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於是人不名為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於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阿毘曇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諦攝五眾。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解脫門緣三諦攝五眾。摩訶衍義中。是三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三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問曰。如經說涅槃一門。今何以說三。答曰。先已說。法雖一而義有三。復次應度者有三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見多者為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愛多者為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愛見等者為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佛或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三門。菩薩應徧學知一切道。故說三門。

214 云何供養十方諸佛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十 念十方佛品第十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云何供養十方諸佛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欲觀十方佛者。於念佛三昧中但知麁相。當自然知無量妙相。如是觀者是名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得此觀者見佛無數不可限量。入此定者名見一切諸佛色身。亦得漸漸入三空門。遊此空者。諸佛力故心不著空。於未來世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名不忘菩提之心。正順佛道。

說觀十方佛時。十方佛坐金剛山百寶窟中。各申右手摩阿難頂。告言。法子。汝持佛語。為未來世諸眾生等。當廣宣說。慎勿妄傳。當為堅發三菩提心行念佛定正受者說。

佛告阿難。此念佛三昧若成就者。有五因緣。何等為五。一者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念佛力故。疾疾得見無量諸佛。見諸佛者。獨一心淨不與他共。應當供養十方諸佛。

云何供養。是人出定。入塔見像。念持經時。若禮一佛當作是念。正遍知諸佛心智無有限礙。我今禮一佛即禮一切佛。若思惟一佛即見一切佛。見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為禮。皆是己身。若以一華供養佛時。當作是念。諸佛法身功德無量。不住不壞湛然常安。我今以華奉獻諸佛。願佛受之。作是念已復當起想。我所執華從草木生。持此供養可用擬想。即當作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華雲。以此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臺。諸佛受之。於十方界施作佛事供養香時。亦復如是。香烟香雲於十方界施作佛事。作佛事已還成金臺在行者前。若凡夫人欲供養者。手擎香爐執華供養。亦當起意作華香想。當發是願。願此華香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化佛并菩薩無數聲聞眾。受此香華雲以為光明臺。廣於無邊界無邊作佛事禮佛。

若坐禪。起是供養心。常當發是願。繒蓋幢幡音樂偈頌。當作是願。我今設此少分供具。願此供具遍供十方一切諸佛。諸佛受之。於幢幡中化光明雲。於妓樂中偈頌之中演妙法音。作是願已坐時應想。令身毛孔一一孔中。作無量幢幡想。一一幢幡中。作無量偈頌雲想。作是想時。心如香爐流出金色香烟香雲。身毛孔中如好華樹。踊出阿僧祇無量雜華雲。是諸華雲。於十方界諸佛之上。化為一切諸供養具。

爾時。當於身心分中。起一切供養具想。若得食飲。若施人一錢。當起空無我想檀波羅蜜。如是等無量供養。皆當起心從心想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是名坐時無量功德從心想海生。如是坐時。入深禪定無量境界諸三昧海。但於心中。出息入息念念想想相續不絕。於一心中運其心意。作無數供具雲。上供諸佛下施一切。作是念者名學普施。此想成時。漸漸減消諸煩惱結。觀法無相。無相力故。當得甚深六波羅蜜。

213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

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中略)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羸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闇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捨加行過失。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無所堪能過失。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毘鉢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毘鉢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

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鉢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何等為四。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三顛倒加行故。四加行縵緩故。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與此相違應知其相。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由此因緣。依初世間一切種清淨。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

復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於此少小殊勝定中。不生喜足。於勝三摩地圓滿。更起求願。又即於彼見勝功德。又由求願見勝功德。為求彼故。勇猛精進策勵而住。又彼於色相應愛味俱行煩惱。非能一切皆永斷故。名非得勝。又非於彼諸善法中皆勤修故。名他所勝。又於廣大淨天生處無有沈沒。又彼無能陵懱於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又彼如是心無沈沒。於定所緣境界法中。即先所得止舉捨相。無間殷重方便修故。隨順而轉。又彼如是隨法相轉。數入數出。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圓滿。樂聞正法故。於時時中殷勤請問。又依如是三摩地圓滿故。於正方便根本定攝內心奢摩他證得。遠離愛樂。又證得法毘鉢舍那。如是觀察熾然明淨所有愛樂。當知齊此已能證入根本靜慮。如是名為三摩地圓滿。又此三摩地圓滿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復次雖已證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圓滿。其心猶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污。未名圓滿清淨鮮白。為令如是諸隨煩惱不現行故。為練心故。為調心故。彼作是思。我應當證心自在性。定自在性。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善觀察。謂自誓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又自誓受禁制尸羅。又自誓受精勤無間修習善法。若有為斷一切苦惱。受此三處。應正觀察眾苦隨逐。

由剃除鬚髮故。捨俗形好故。著壞色衣故。應自觀察形色異人。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形相。於行住坐臥語默等中。不隨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審正觀察遊行乞食。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威儀。又正觀察從他獲得無所畜積諸供身具。如是名為觀察誓受下劣眾具。由此五相。當知是名初處觀察。

又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所受尸羅。略捨二事之所顯現。一者棄捨父母妻子。奴婢僕使。朋友眷屬。財穀珍寶等所顯。二者棄捨歌舞倡伎。笑戲歡娛。遊縱掉逸。親愛聚會。種種世事之所顯現。又彼安住尸羅律儀。不由犯戒私自懇責。亦不為彼同梵行者以法呵擯。有犯尸羅而不輕舉。若於尸羅有所缺犯。由此因緣便自懇責。若同梵行以法呵擯。即便如法而自悔除。於能舉罪同梵行者心無恚恨。無損無惱而自修治。由此五相。是名於第二處觀察。

如是尸羅善圓滿已。應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諸善品。謂時時間諮受讀誦論量決擇勤修善品。如是乃應受他信施。又樂遠離。以正方便修諸作意。又復晝夜於退分勝分二法。知斷.修習。又於生死見大過失。又於涅槃見勝功德。由此五相。是名第三處觀察。

如是精勤修善品者。略為四苦之所隨逐。謂於四沙門果未能隨有所證故。猶為惡趣苦所隨逐。體是生老病死法故。為內壞苦之所隨逐。一切所愛離別法故。為愛壞苦之所隨逐。自業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隨逐。彼為如是四苦隨逐。應以七相審正觀察。由此七相是名第四處觀察。

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謂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得解脫。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彼於圓滿修多方便以為依止。由世間道證得三摩地圓滿故。於煩惱斷猶未證得。復依樂斷常勤修習。又彼已得善世間道。數數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樂修無間而轉。又於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獲得種種利養恭敬。而不依此利養恭敬而生貪著。亦不於他利養恭敬。及餘不信婆羅門等。對面背面。諸不可意身業語業現行事中。心生憤恚。又復於彼無損害心。又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念住。又非證得勝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他故。謂己一切所作已辦。亦不向他說己所證。

彼由如是樂斷樂修。心無貪恚。正念現前。離增上慢。於諸衣服隨宜獲得便生喜足。如於衣服。於餘飲食臥具等喜足。當知亦爾。又正了知而為受用。謂如是等諸資生具。但為治身令不敗壞。暫止饑渴。攝受梵行。廣說乃至於食知量。彼由如是正修行故。於三摩地獲得自在。依止彼故。其心清白。無有瑕穢。離隨煩惱。廣說乃至獲得不動。能引一切勝神通慧。是名三摩地自在。

此三摩地自在廣義。當知唯有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又先所說得三摩地。若中所說三摩地圓滿。及今所說三摩地自在。總名無上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此清淨唯在正法。非諸外道。

212 念三寶決疑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降魔品第六 (失譯人名)

念三寶決疑

佛告阿難。阿難當知。此經誠實。難信難行。非謂此經不相應人。無信無行。此經最上。成佛直路。為最上者必有魔障。以是理故。難信難行。

何為魔事。有四種魔大障弘通。一者天魔.作障魔。二者外魔。三者他魔.外道邪見魔。四者自魔。有如是障。誠是難行。真是難治。

何為天魔。依是經者無不成佛。是故天魔常作障難。雖至世間弘通之時橫遮不至。其弘通時。或雖世間有弘通人。又令無伴侶者。或令傍人為誹謗難。或招災難令中生苦。或託於人告此經非七佛說。或以說弘於世間。令謂此弘人行邪道人。或付天子國王三公。令欲不弘此經於國。悲哉此經為魔被遮不廣於弘通流布。我以佛眼見此難治。唯不依經文字章句。以此經理傳於心心。廣令世間弘通流布。又以方便。令觀音等諸大菩薩能藏持之。留此經卷。同我護念。不永斷絕。阿難當知。持傳此經。是人即是大力菩薩。真實行人。

何為外魔。當有二種。一者歸氣斷滅魔見。二者成神鬼界魔見。何為世學歸氣道人。(中略)

何為世學成神道人。但守一世不慮後世。唯知人死成鬼成神。不知出離生死成佛。此教亦復聖王所設聖教旨也。世下時遍遠聖者故。妄作此解。長記長才妄學旨者。為修心身。非為才記。妄己不治。唯破他教。悲哉此人亦復不知此教本是聖王所設。而不差於如來所說。還見知見成佛道人。誹謂不解天真本性。道無成佛在法界宮。亦無佛居十方淨土。亦無作惡人居地獄。皆是佛者以妄語成此知見人。不知是理。是甚愚人。遮歸向人。何為釋中典會魔。當有四種。一者文字博學見魔。二等愚痴要約見魔。三者易行著相見魔。四者難行著相見魔。

何為文字博學見魔。著文沙門於我所說諸大乘經。盡藏盡部分別文句。作解作傳。講之釋之。唯明文字章句義理。稱我大智多聞。強記一切經義通達無暗。不知其經真實道理皆在己心。諸經言者.諸言者。說己心理非文字義。侈學侈才。立我立慢。還滅我教。深入邪道。成魔伴侶。聞口說言。即是佛語。察意解理。即是外魔。悲哉此人不知諸佛出世說法教化本意。若不開悟佛知見道。不修行成修滅凡業.修成聖業。修滅凡氣.修成聖氣。而但應長多聞多才。口給辨如來出世說法何益。如是愚人。還見真實不立文字.知見心性作佛道人。太作誹謗。謂是魔徒。大遮歸向於此經道一切行。如是邪人識難治之。三世諸佛。一切人。菩薩。無有一佛。亦一菩薩。唯解文字。唯持多聞。不覺心性。不修覺道。已成佛道。當成佛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是為魔徒。

何為要約愚痴見魔。無智沙門於我所說諸教經中。取一要文深著其理。悉捨他教甚深法門。非是真實非是要道。擇是擇彼一切廢捨。日日增信。自執妄見。時時增厭諸佛廣道。強著強執。次第入暗。捨智捨覺。終成極愚。設諸佛現雖破此邪。諸大菩薩雖破此愚。不聞不入還作瞋邪。亦作大謗。道汝不知。妄破我法。時見此經知見道人。謂是迷人不解要法。妄作覺解。諸佛如見是知見道。廣博無益。云何愚人應能解之。設有能解示天何益。但捨知見入惡道。如是教化。遮我大道。悲哉此人不知諸佛修行成事。一切諸菩薩者。生生增智。世世致理。劫初益見。代代格覺。如是愚人。諸佛誠度悲之。阿難當知。如是愚人設得六通現三昧相。如是天魔化來所作。勿生一念歸信之心。如是愚人誠難治之。三世諸佛一切菩薩。無有一切。亦一菩薩。以一句義不通眾理。持一要文不明性道。捨智成愚一向無機。已成佛道。當成佛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即是魔徒。

何為易行著相見魔。無力沙門於我所說諸教經中。為化愚痴無根之人。任於過去諸佛方便。亦不得止設方便教。或歸一佛。的一菩薩。或持一呪。持一經句。歸之信之。不依難行。滅罪解毒方便成路。或有破戒劣根沙門。倦修眾聖真人正道。如渡得船。見之歡喜。悉捨諸佛戒慧道。一向著住此方便道。不知諸佛不得止設。纔時方便權假之道。還以此權假方便為最上法。謂無上路。或作邪思。為我能得。一切道人未見未得最上妙法殊勝妙路。招諸愚人。為彼愚人設講設會。廣說敷演。而謂此道最勝極妙。唯限此路。眾生成佛。諸餘經道皆是難行。一切凡夫皆是下根。若下根人依難行道。百千萬人中雖一人。實不可有得成佛道。於茲一切魔魅得便。加勢加利。冥成助故。日日長其信心氣。亦日日弘長其邪法流。亦復一切愚人。迷俗於功茲得幸。大作歸伏。所以者何。一切愚人好惡.惡事。懶於善行。雖然如是。一切賢聖一切諸佛已說今說。作惡人者。非是人間。非是佛徒。今過罪害。後生惡趣。生生世世得惡果報。永絕成佛得脫大路。是故捨好忍。懶勤修依戒依定依慧修度忍難忍苦。依聖學教恐罪捨惡趣向聖道。然今逢此大易行說。不依賢跡。不依聖道。永離惡趣。直得成佛。大慶大喜。皆入此教。於茲即廢諸佛正法。豈唯廢我成佛法。也即廢王法仁義聖道。所以者何。令諸人心。深著易行。不知道理。以是理故。親罪親過。親迷親妄。親惡親邪。疎父疎母。疎君疎臣。疎聖疎賢。疎天疎命。豈唯是自然廢聖道也。彼邪沙門見此經知見道人。甚大惡之。誹謗而謂此修行人。不知直路。遠迷久惑。留難行道。知見道者難解難入。濁惡世中絕不相應。下愚人民千萬億人於中。無迷無一成就此道。誠可咍之。此邪言流布於世。大遮入於知見道人。悲哉此人不知諸佛設方便旨。諸佛設此方便路。意欲先教之。因是為緣。起信近佛。漸漸增益一切佛種。引入佛道。開示悟入佛知見道。令得成佛。

阿難當知。念三寶者。是為至於知見寶處中路舟筏爾。此愚人不知舟筏。執此舟筏。還遮寶處。誠可悲之。名非遮此佛知見道。還遮自己念三寶道。所以者何。或是念佛。或是念法。或是念僧。雖是皆實諸佛說法。是愚沙門所念之心。即邪念故。念三寶法即成邪法。修邪法故即墮魔道。自墮魔道故。令他墮魔。自墮他墮皆破佛法。破佛法故。破念三寶。豈唯墮魔邪類中也。終墮無間大火坑中。無量無邊大劫數間。受無量苦。永絕佛種。如是愚人誠難治之。三世諸佛。一切菩薩。無有一佛亦一菩薩。不依此經佛知見道。念一如來。念一經句。念一菩薩。唯是一行。已成佛道。當成佛道。如是愚人非我弟子。即是魔徒。

白佛言。世尊如是愚人。云何得脫魔法魔徒。應還信佛。佛言阿難。如是愚人即止慢心。迴心還思。應當思念。我是愚人。我是惡人。當墮三塗火坑之中。但有諸佛。以大慈悲。能設方便。為我等故說此易行念三寶道。令我愚人永離三塗。是尚慶餘。應如是。我往淨土者。誠不思議我法方便。更不應對他人勝道如是思念。或念佛寶.或法佛寶.或念僧寶。向其念寶一向專念。無他思求。依我劣根無由勝道。唯歸如來方便之道。於自他相無是無非。不遮他道唯向自身。拂心垢欲專念誦。則眾魔退去。其三寶現。自無罪亦他無罪。故即成我教念三寶法。若一念生自勝他劣增上慢心。還作魔行。亦離佛行諸佛真實知見道。尚謂自勝他劣等者。即為魔道。何以故。此佛知見者。為得作佛耳。非為見自勝他劣生慢心故。何況於為修佛方便劣行。尚爾以自劣為勝於他勝道也。(下略)

註: 此經為末學所念之佛經中。最喜歡又感觸深之佛經之一。有緣讀此經後。得以決疑。念佛名念三寶得往生淨土之疑惑也。

211 出入息圓通章 身識圓通章 修身修心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五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諦譯

出入息圓通章 身識圓通章 修身修心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徧成虛淨猶如瑠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210 云何清淨修得梵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二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清淨修得梵行

(八)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曇。剎利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婆羅門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究竟何事。國王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盜賊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女人今日意欲何求。有何行業。為著何教。為究竟何事。

爾時。世尊告梵志曰。剎利種者。常好鬪訟。多諸技術。好喜作務。所要究竟終不中休。梵志問曰。梵志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梵志意好呪術。要作居家。樂閑靜之處。意在梵天。又問曰。國王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梵志當知。王意所欲得國政。意在兵仗。貪著財寶。盜賊意何所求。世尊告曰。賊意盜竊。心在姦邪。欲使人類不知所作。女人意何所求。 世尊告曰。女人意在男子。貪著財寶。心繫男女。心欲自由。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盡知爾許之變。如實不虛。今日比丘意何所求。世尊告曰。戒德具足。心遊道法。意在四諦。欲至涅槃。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如是。世尊。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其義實爾。瞿曇。涅槃者極為快樂。如來所說乃為過多。猶如盲者得視。聾者得聽。在闇者見明。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而無有異。我今國事猥多。欲還所止。世尊告曰。宜知是時。是時。生漏梵志即從坐起。繞佛三匝。便退而去。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此中頗有比丘。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清淨修梵行。 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梵行。

復次梵志。若有眼見色。不起想著。不起識念。除惡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都無識想。不起想念。清淨得修梵行。全其意根。如此之人得修梵行。無有缺漏。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不修梵行。不具足清淨行。世尊告曰。若有人俱會者。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何等之人。漏.不具足。世尊告曰。若有人與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觸。戢在心懷而不忘失。是謂。梵志。行不具足。漏諸婬泆。與婬.怒.癡共相應。復次梵志。或與女人共相調戲。言語相加。是謂。梵志。此人行不全具。漏婬.怒.癡。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復次梵志。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於中便起婬.怒.癡想。生諸亂念。是謂。梵志。此人梵行不淨。不修梵行。復次梵志。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或聞笑聲。於中起婬.怒.癡。起諸亂想。是謂。梵志。此人不清淨修梵行。與婬.怒.癡共相應。行不全具。復次梵志。若有人曾見女人。後更生想。憶其頭目。於中生想。在屏閑之處。 生婬.怒.癡。與惡行相應。是謂。梵志。此人不修梵行。

是時。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甚奇。甚特。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亦知不梵行。亦知漏行。亦知不漏行。所以然者。我今亦生此念。諸有人民女人手足相加。起諸亂想。我時便生此念。此人行不清淨。與婬.怒.癡共相應。第一更樂者。女人是也。第一可欲者。所謂眼眼相視。然彼女人或語.或笑。繫綴男子。或共言語而繫綴男子。是時。我便生此念。

此六人盡行不清淨行。如來今日所說甚過。猶如盲者得目。迷者見路。愚者聞道。有目之人見色。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我今自歸佛.法.眾。自今之後不復殺生。唯願受為優婆塞。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9 無言童子說六度無極(六波羅蜜)

佛說無言童子經卷上 西晉月支三藏竺法護譯

無言童子說六度無極(六波羅蜜)

聞如是。一時佛遊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摩訶菩薩無央數。爾時城中。師子將軍第一夫人孕有德男。天虛空唱大音聲而告之曰。童子。汝當懷抱道教思惟經典。慎莫宣說世之言談。曉了方便度世之法。少言尠辭捨方俗事。當歸正義不取美辭嚴飾之說。童子遙聞如是音教。未曾啼泣亦不出聲。初不自現嬰兒之相。至于七日顏貌悅豫無有顦顇。眾人來觀視之無厭。或有人言。此兒無聲用為育養。父母答曰。是非隨宿。吾當育之。所以者何。今觀此兒威容顏貌端正姝妙巍巍難量。非是凡庶之所能及。實不虛妄。於時父母親屬知識見兒無聲。因共字之號曰無言。

於是無言童子。漸遂長大至于八歲。四方眾人來觀察者無有懈厭。其有方面或有法會分別義者。輒詣其所諮受法言。寂然靜思亦無所說。時彼童子而於異日。與其父母五種親屬朋友知識。至耆闍崛山而詣佛所。稽首足下右繞三匝。於世尊前叉手而立。覩無央數十方世界諸菩薩會億百千姟。各各處于嚴淨之座。心大歡然善意生焉。

時。舍利弗前白佛言。唯天中天。是無言者師子將軍之子。端正姝好威光難量巍巍如此。離於言談而無所說。其人前世有何餘殃。生無有聲又不能言。佛告舍利弗。止。止。勿得輕慢無言童子。所以者何。此人則是菩薩大士。於過去佛殖眾德本。供養無數諸佛正覺。稽首足下。得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初生之時。天於虛空宣揚大音。童子。汝當抱道意。思惟經典。勿有世談。以是之故。今此菩薩寂然不言。受柔順教。於茲八歲一心結舌而無所說。以斯憺怕奉行四禪。世尊復告舍利弗言。其有眾生若能覩無言菩薩。悉順道教由此無言。以是之故。今有大會當說經法。開化導利於無央數不可稱人民之眾。(中略)

於是童子謂諸眾會。道與言教等無有異。不可見。不可持。所可說無能覩。口說志道。人計於道而有所求。其所處願斯無所有。不可得處則無所住。如是住者道之所立也。諸度無極亦復如是。及餘無數眾德之本。說於言教亦無所說。但是音聲無有言辭。

又說布施者。以施當施者。惠與有所向。道住一切等。口說愍哀施。道教亦行慈。其道為自然。平均如虛空。心所曉了有所說。計彼一切悉為清淨。其道為普。虛端如是。身行口言心有所思。捨施於斯一切塵勞。是乃名曰施度無極。所可勸助亦復如是。布施非是道之恩惠。有計道者不依布施。是二事者但假聲耳。永無所著亦無形像。假使如是受道教者。為菩薩行。彼乃名曰施度無極。於布施主則為清淨。有所惠與不想報故。

耳聞禁戒不住於色。則無所生亦無所滅。是為戒者亦復如是。身口心事。若無所造。悉無所有而反。分別所講說。因緣合成。口有所說因名曰戒。如口所說。戒亦如是。此二事者俱無形像。諸禁戒業。一切假言。語無章句。計於道者無所言說。其口所暢及心意。以業是禁戒。勸助道德言戒。為道欲曜於戒。一切無像猶如虛空。能曉了此。是謂獨步報行禁戒。所可遊去超絕無侶。入平等覺。亹亹深妙難及之道。(中略)

童子又謂諸來會者。所可謂言忍辱教者亦是言辭。解空空義乃為忍辱。忍如平等。三界亦如說忍形類無像無見。等心於此。乃名曰忍。若能虛靜為忍辱根。音聲香味因緣合成。彼無所有但文字耳。是故宣暢言忍辱矣。如來正覺說有三忍。身口心念。若能曉了此忍辱者。是曰為忍。解斷其身節節離散。心無瞋恚。恩愛及身譬如墻壁。察身如是是為忍辱。遠聞惡言口所暢說若能堪任。於諸言辭不味所說。乃為忍辱。若復遊志一切瑕穢。其心靜然而無憂結。意能分別諸文字者。心乃入於忍辱。計如忍道亦如此。身口意俱同爾。乃名曰道。

宣傳於聖教。多所勸助者。一切精進上妙細微。及諸中間。億劫合集而不可得至於成就。假使精進不可逮得。計於道德亦無所獲。不得諸法。是曰精進。所修精進設能如是。不懷怯弱。亦無恐懅。是謂極上通大精進。猛勇菩薩仁義備悉。(中略)

童子復謂諸來會者。所謂禪思亦不有念。計於禪者亦無所住。棄一切想。是乃名曰寂度無極。則能寂然澹泊。無言無放逸離諸漏。而燒滅一切塵。是名曰寂度無極。心於諸法不遣往反。於心離心。是則名曰寂度無極。

心及禪定常至道意。恒以平等觀此眾事。若能平等於諸所觀。無有邪正。斯謂佛道。不為難得。無有文字亦無所說。不可究竟亦無所有。無有放逸亦不自恣。此乃曰智度無極。無有此際。不度彼岸。又於此彼而無所住。正立法界。以無所住。亦無所著。亦無文字。無所頒宣。無文字已不復舉假一切思想。若能啟受於此法者。爾乃名曰智度無極。

六度無極亦復如是。假使有人等觀此義。則能均平一切諸法。亦能等於一切眾生。若能同像一切諸法。則能均平一切眾生。若能平均一切眾生。則能平等一切諸佛。等諸佛已。則能奉修於一切智。是故菩薩勇猛無畏。猶斯名曰無極智慧。若能順從此教命者。則順法眼。不可思議。

註: 度無極。波羅蜜也。

208 善知識等四種法 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五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善知識等四種法 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作是思惟。何法能為大般涅槃而作近因。菩薩即知有四種法。為大涅槃而作近因。若言勤修一切苦行。是大涅槃近因緣者。是義不然。所以者何。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專心聽法。三者繫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中略)

善男子。善知識者。所謂菩薩佛辟支佛聲聞。人中信方等者。何故名為善知識耶。善知識者。能教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復次。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自修菩提。亦能教人修行菩提。以是義故名善知識。自能修行信戒布施多聞智慧。亦能教人信戒布施多聞智慧。復以是義名善知識。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於樂。見他有過不訟其短。口常宣說純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善男子。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諸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

善男子。若有親近善知識者。本未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即便有之。未具足者則得增廣。何以故。以其親近善知識故。因是親近。復得了達十二部經甚深之義。若能聽是十二部經甚深義者。名為聽法。聽法者則是大乘方等經典。聽方等經名真聽法。真聽法者即是聽受大涅槃經。大涅槃中。聞有佛性。如來畢竟不般涅槃。是故名為專心聽法。專心聽法名八聖道。以八聖道能斷貪欲瞋恚愚癡。故名聽法。夫聽法者名十一空。以此諸空。於一切法不作相貌。夫聽法者名初發心。乃至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因初心得大涅槃。不以聞故得大涅槃。以修習故得大涅槃。

善男子。譬如病人雖聞醫教及藥名字不能愈病。以服食故能得瘥病。雖聽十二深因緣法。不能得斷一切煩惱。要以繫念善思惟故能得除斷。是名第三繫念思惟。復以何義名繫念思惟。所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空者。於二十五有不見一實。無作者。於二十五有不作願求。無相者。無有十相。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相住相滅相。男相女相。修習如是三三昧者。是名菩薩繫念思惟。

云何名為如法修行。如法修行即是修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知陰入界真實之相。亦知聲聞緣覺諸佛同於一道。而般涅槃。法者即是常樂我淨。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飢不渴。不苦不惱。不退不沒。善男子。解大涅槃甚深義者。則知諸佛終不畢竟入於涅槃。

善男子。第一真實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種善調御故。何等為三。一者畢竟軟語。二者畢竟呵責。三者軟語呵責。以是義故。菩薩諸佛即是真實善知識也。復次善男子。佛及菩薩為大醫故。名善知識。(中略)知諸凡夫病有三種。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貪欲病者教觀骨相。瞋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緣相。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中略)

云何菩薩。聽法因緣而得近於大般涅槃。一切眾生以聽法故。則具信根。得信根故。樂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得須陀洹果乃至佛果。是故當知。得諸善法皆是聽法因緣勢力。(中略)善男子。譬如明鏡。照人面像無不明了。聽法明鏡亦復如是。有人照之。則見善惡。明了無翳。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中略)是故我於處處經中說。我弟子專心聽受十二部經。則離五蓋。修七覺分。以是修習七覺分故。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以聽法故。須陀洹人離諸恐怖。所以者何。須達長者身遇重病心大愁怖。聞舍利弗說須陀洹有四功德十種慰喻。聞是事已恐怖即除。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中略)

云何菩薩。思惟因緣而得近於大般涅槃。因是思惟。心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常為五欲之所繫縛。以思惟故悉得解脫。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眾生常為常樂我淨四法之所顛倒。以思惟故。得見諸法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如是見已。四倒即斷。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諸法有四種相。何等為四。一者生相。二者老相。三者病相。四者滅相。以是四相。能令一切凡夫眾生至須陀洹生大苦惱。若能繫念善思惟者。雖遇此四。不生於苦。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一切善法無不因於思惟而得。何以故。有人雖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專心聽法。若不思惟。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信佛法僧。無有變易而生恭敬。當知皆是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因得斷除一切煩惱。以是義故。思惟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

云何菩薩如法修行。善男子。斷諸惡法修習善法。是名菩薩如法修行。復次云何如法修行。見一切法空無所有。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以是見故。寧捨身命不犯禁戒。是名菩薩如法修行。復次云何如法修行。修有二種。一者真實。二者不實。不實者。不知涅槃佛性如來法僧實相虛空等相。是名不實。云何真實。能知涅槃佛性如來法僧實相虛空等相。是名真實。

207 行此四事者 先苦而後樂 後獲沙門四果 果報之樂 四樂之報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 聲聞品第二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行此四事者 先苦而後樂 後獲沙門四果 果報之樂 四樂之報

(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略)是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此四事緣本。先苦後樂。云何為四。修習梵行。先苦而後樂。誦習經文。先苦而後樂。坐禪念定。先苦而後樂。數出入息。先苦而後樂。是謂。比丘。行此四事者。先苦而後樂也。

其有比丘行此先苦而後樂之法。必應沙門後得果報之樂。云何為四。若有比丘勤於此法。無欲惡法。念持喜安。遊心初禪。得沙門之樂。復次。有覺.有觀.息。內有喜心。專精一意。無覺.無觀。念持喜安。遊於二禪。是謂得第二沙門之樂。復次。無念.遊心於護。恒自覺知。覺身有樂。諸賢聖所喜望者。護.念.樂。遊心三禪。是謂獲第三沙門之樂。復次。苦樂已盡。先無有憂慼之患。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心四禪。是謂有此四沙門之樂。

復次。比丘。若有比丘行此先苦。後獲沙門四樂之報。斷三結網。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必至滅度。復次。比丘。若斷此三結。淫.怒.癡薄。成斯陀含。來至此世。必盡苦際。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斷五下分結。成阿那含。於彼般涅槃不來此世。復次。比丘。若有比丘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修此先苦之法。後獲沙門四果之樂。

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成此先苦而後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06 云何修習 心善解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修習 心善解脫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

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徧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云何徧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徧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徧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中略)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

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中略)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徧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徧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徧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