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云何修習 心善解脫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五 攝事分中契經事行擇攝第一之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修習 心善解脫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

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徧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云何徧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徧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徧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著。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中略)

復次由三種事二種相。應當觀察雜染清淨。云何由三種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於諸行中觀察雜染因緣。謂觀彼愛味為愛味故。二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因緣。謂觀彼過患為過患故。三者於諸行中觀察清淨。謂觀彼出離為出離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由三事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云何由二種相。觀察一切雜染清淨。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盡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

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一於諸欲染著眾。二於諸欲遠離眾。三於諸欲離繫眾。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一貪瞋縛解脫相。二欲貪滅斷出離相。三九結離繫相。四生等諸苦解脫相。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中略)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謂於諸行徧了知故。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又於此中由四種行。於諸行中能徧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由十一行。於諸行中能徧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

205 云何修習對治 當知即是修習瑜伽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修習對治 當知即是修習瑜伽

云何修所成地。謂略由四處。當知普攝修所成地。何等四處。一者修處所。二者修因緣。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是四處七支所攝。何等為七。一生圓滿。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五修習對治。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中略)

云何修習對治。當知略說於三位中。有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閑居修瑜伽位。

云何十種修習瑜伽所對治法。謂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喜樂。如是二種所對治法。隨其次第。修不淨想。修無常想。當知是彼修習對治。

又出家者於出家位中。時時略有四種所作。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謂我於諸法常方便修。為依止故。當能制伏隨愛味樂一切心識。又能如實覺了苦性。二於無戲論涅槃信解愛樂所作。謂我當於無戲論涅槃心無退轉。不生憂慮。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三於時時中遊行聚落乞食所作。謂我乞食受用為因。身得久住。有力調適。常能方便修諸善法。四於遠離處安住所作。謂若愛樂與諸在家及出家眾雜居住者。便有種種世間相應見聞受用諸散亂事。勿我於彼正審觀察心一境位當作障礙。於此四種所作事中。當知有四所對治法。於初所作有懶惰懈怠。於第二所作有薩迦耶見。於第三所作有愛味貪。於第四所作有世間種種樂欲貪愛。如是四種所對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於無常修習苦想。二於眾苦修無我想。三於飲食修厭逆想。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

又於遠離閑居方便作意位中。當知略有四種所治。何等為四。一於奢摩他毘鉢舍那品有闇昧心。二於諸定有隨愛味。三於生有隨動相心。四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不能熾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種所對治法。當知亦有四種修習對治。一修光明想。二修離欲想。三修滅想。四修死想。

又不淨想略有二種。一思擇力攝。二修習力攝。思擇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五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五。一親近母邑。二處顯失念。三居隱放逸。四通處隱顯。由串習力。五雖勤方便修習不淨而作意錯亂。謂不觀不淨隨淨相轉。如是名為作意錯亂。修習力攝不淨想中。當知七法為所對治。何等為七。謂本所作事心散亂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請問故。又由不能守根門故。雖處空閑猶有種種染污尋思。擾亂其心。又於飲食不知量故。身不調適。又為尋思所擾亂故。不樂遠離內心寂靜奢摩他定。又由彼身不調適故。不能善修毘鉢舍那。不能如實觀察諸法。如是一切所對治法。當知總說一門十二。一門十四。又即如是所對治法能治白法。還有爾所於修二種不淨想中。當知多有所作。

又於無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種所對治法。何等為六。一於未生善法最初應生。而有懶惰。二於已生善法應住不忘。修習圓滿倍令增廣。所有懈怠。三於恭敬師長往請問中。不恒相續。四於恒修善法常隨師轉。遠離淨信。五由遠離淨信。不能常修。六於內放逸。由放逸故於常修習諸善法中。不恒隨轉。如是六種所對治法。還有六法能為對治。多有所作。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又第一義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為所對治。云何十一。謂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合有十一。

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一不善觀察故。不善決定故。於所思惟有疑隨逐。二住於夜分懶惰懈怠故。多習睡眠故虛度時分。三住於晝分習近邪惡食故。身不調柔。不能隨順諦觀諸法。四與在家出家共相雜住。於隨所聞所究竟法。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隨逐故障礙能遣。疑因緣故。此四種法是思所成慧俱光明想之所對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見。不得清淨。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三依捨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決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知若見。不清淨轉。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知若見。清淨而轉。

又正方便修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法欲。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為修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204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 正思正修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力種姓品第八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 正思正修

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

若佛世尊。於彼諸法制身語意令不造作。於此諸法開身語意令其造作。即於如是二種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遠離。無倒修證。是名菩薩於諸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法隨法行。

云何菩薩於法正思。謂諸菩薩獨居閑靜。隨所聞法樂欲思惟。樂欲稱量。樂欲觀察。先當遠離不思議處思惟彼法。恒常思惟。無間加行殷重加行。而無慢緩。是諸菩薩勇猛精進思惟法時。於其少分以理觀察而隨悟入。於其少分但深信解。凡所思惟但依其義不依其文。如實了知。默說大說。正能悟入最初思惟。既悟入已。數數作意令得堅固。

是諸菩薩。由能遠離不應思議而思惟故。其心不墮迷悶錯亂。由能恒常無間殷重加行。無緩而思惟故。先未知義得正了知得正決了。先已知義得無失壞得不忘失。由於少分以理觀察隨悟入故。於隨正理觀察法中不由他緣。由於少分但信解故。於極甚深自少覺慧不能達法。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如是於法不生誹謗不自損害。遠離衰患無諸過罪。由諸菩薩思惟法時。但依其義不依文故。於佛世尊一切所說密意語言。能隨悟入。由諸菩薩普於一切默說大說得善巧故。於真實義。無物無法能傾能動。是諸菩薩正能悟入初思惟故。能得先來所未得忍。是諸菩薩由即於此已所得忍。數數作意令堅牢故。能於其修隨順趣入。菩薩由是八種相故。能正修行正思所攝。法隨法行。

云何菩薩於法正修。當知此修略有四相。一者奢摩他。二者毘鉢舍那。三者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四者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奢摩他。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於諸所緣而作勝解。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云何毘鉢舍那。謂諸菩薩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於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廣說乃至覺明慧行。是名毘鉢舍那。云何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謂諸菩薩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恒常修習。是名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謂諸菩薩即於如是止觀相中。其心無動。於無功用離諸加行任運轉處。攝受無亂。是名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

當知此中。是諸菩薩。如如修習奢摩他毘鉢舍那。如是如是。樂住奢摩他毘鉢舍那。如如樂住奢摩他毘鉢舍那。如是如是。奢摩他毘鉢舍那清淨。如如奢摩他清淨。如是如是。身安心安增長廣大。如如毘鉢舍那清淨。如是如是。若智若見增長廣大。齊此名為修所應作。謂於所依中應除遣麁重。及於一切所知應修清淨智見。如是一切修所作業。菩薩由前四種修相。皆能成辦。

203 菩薩通達位 亦名見道

成唯識論卷第九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菩薩通達位 亦名見道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中略)

次通達位其相云何。頌曰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論曰。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有義此智二分俱無。說無所取能取相故。有義此智相見俱有。帶彼相起名緣彼故。若無彼相名緣彼者。應色智等名聲等智。若無見分應不能緣。寧可說為緣真如智勿真如性。亦名能緣。故應許此定有見分。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

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有義此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有淺深麁細異故。有義此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

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徧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有義此三是真見道。以相見道緣四諦故。有義此三是相見道。以真見道不別緣故。

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一者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謂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二苦法智。謂忍無間觀前真如。證前所斷。煩惱解脫。三苦類智忍。謂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證。言後聖法皆是此類。四苦類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應知亦爾。此十六心。八觀真如。八觀正智。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自證分。差別建立。名相見道。

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

若依廣布聖教道理。說相見道有九種心。此即依前緣安立諦二十六種。止觀別立。謂法類品忍智合說。各有四觀。即為八心。八相應止總說為一。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於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

諸相見道依真假說。世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諸後得智有二分耶。有義俱無。離二取故。有義此智見有相無。說此智品有分別故。聖智皆能親照境故。不執著故說離二取。有義此智二分俱有。說此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又說此智分別諸法自共相等。觀諸有情根性差別而為說故。又說此智現身土等。為諸有情說正法故。若不變現似色聲等。寧有現身說法等事。轉色蘊依不現色者。轉四蘊依應無受等。又若此智不變似境。離自體法應非所緣。緣色等時應緣聲等。又緣無法等應無所緣緣。彼體非實無緣用故。由斯後智二分俱有。

此二見道與六現觀相攝云何。六現觀者。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此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煖等。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偏立現觀。煖等不能廣分別法。又未證理故非現觀。二信現觀。謂緣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三戒現觀。謂無漏戒。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三雖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於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202 菩薩解脫 云何現前而能證得

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華嚴)卷第三十二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菩薩解脫 云何現前而能證得

爾時善財童子。即詣妙月長者所。禮足右遶。合掌恭敬。於一面立。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妙月答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無垢智光明。善財白言。聖者云何修行得此解脫。長者告言。善男子。若諸菩薩。能行十法。則能具足得此解脫。何等為十。所謂常不捨離諸善知識。常不捨離憶念見佛。常不捨離樂聞正法。常不捨離於佛菩薩善知識所。先意問訊恭敬供養。常不捨離多聞智慧善友法師能說法者。常不捨離聽聞一切波羅蜜行。常不捨離聽聞一切菩提分法。常不捨離三解脫門。常不捨離四梵住法。常不捨離一切智體。善男子。若諸菩薩常不捨離如是十法。則能得此無垢智光解脫門。

善財復言。聖者。此解脫門。云何現前。而能證得。長者答言。善男子。現前當作般若波羅蜜心。極令相應。隨所見知皆能證入。善財復言。聖者。為由聽聞般若波羅蜜言說章句。而現證耶。答言。不也。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見一切法真實體性。而現證故。善財白言。豈不由於從聞生智及思智性。得見真如而自證悟。長者答言。不也。若從聞思。得自證悟。無有是處。

善男子。我於此義應說譬喻。汝當諦聽。如大沙磧中無泉井。春夏熱時。有人從西向東而行。遇有丈夫從東而來。即問之言。我今熱渴。何處有水清涼樹陰。我欲於中飲浴休憩除其熱渴。彼大丈夫善知善說。而告之言。從此東行有其二路。一左一右。宜從右路勤力而行。決定當得至甘泉所及庇清陰。善男子。於意云何。彼熱渴者。雖聞如是泉及樹名。思惟往趣。能除熱渴獲清涼不。答言。不也。何以故。要依示道至彼泉池。沐浴飲用。方除熱渴。乃得清涼。善男子。菩薩亦爾。不但唯以聞思慧解。而能證入一切法門。善男子。言沙磧者即謂生死。西來人者謂諸眾生。熱謂眾惑。渴即貪愛。東來知道大丈夫者。即佛菩薩住一切智。得法真性平等實義是也。得清淨水無熱渴者。即自證悟真實是也。

復次。善男子。我今為汝重說譬諭。汝應諦聽。善男子。假使如來住壽一劫。種種方便。以巧言辭。為閻浮人說天蘇陀。具足眾德。柔軟妙觸。色香美味。於意云何。彼諸眾生如是聽受思惟之時。知天味不。白言。不也。妙月告言。此亦如是。不但聞思而能證入般若真性。

善財復言。云何菩薩善巧宣說。令諸眾生真實得證。妙月告言。善男子。菩薩所證般若真性。是彼言說決定正因。為由證得此解脫故。能為眾生善巧宣說。復次。菩薩具足十法。得此解脫。何等為十。一者遠離諸不善法。二者不違如來制戒。三者遠離一切慳嫉。四者供養一切如來。五者勤修一切福業。六者具足智慧。七者具足方便。八者具足大願。九者具足厭離。十者具足精進。若諸菩薩具足十法。證此解脫。

善男子。我唯知此無垢智光菩薩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種種菩薩智門。常勤作意行無上業。其心正直。志性調柔。常樂寂靜。安住大悲。不離世間。心無染著。諸所施為不望恩報。常念諸佛廣大境界。常思諸佛真實妙法。常樂親近諸菩薩僧。常行菩薩諸波羅蜜。常住菩薩所證諸地。常觀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證入無量大三昧海。究竟解脫真實法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廣大聲。彼有長者。名無勝軍。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下略)

201 菩薩資糧位順解脫分 加行位順決擇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

成唯識論卷第九 護法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菩薩資糧位順解脫分 加行位順決擇分 煖頂忍世第一法

如是所成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姓者。略於五位漸次悟入。何謂大乘二種種姓。一本性住種姓。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習所成種姓。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要具大乘此二種姓。方能漸次悟入唯識。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初資糧位其相云何。頌曰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論曰。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真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位攝。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修習種種勝資糧故。為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

此二取言顯二取取。執取能取所取性故。二取習氣名彼隨眠。隨逐有情眠伏藏識或隨增過。故名隨眠。即是所知.煩惱障種。煩惱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徧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中略)

如是二障。分別起者見所斷攝。任運起者修所斷攝。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俱斷永斷二種。唯聖道能伏二現行。通有漏道。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麁現行雖有伏者。而於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滅。此位未證唯識真如。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

所修勝行其相云何。略有二種。謂福及智。諸勝行中慧為性者皆名為智。餘名為福。且依六種波羅蜜多。通相皆二。別相前五說為福德。第六智慧。或復前三唯福德攝。後一唯智。餘通二種。復有二種。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攝。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修勝行。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麁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頌曰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論曰。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既圓滿已。為入見道住唯識性。復修加行伏除二取。謂煖.頂.忍.世第一法。此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

煖等四法依四尋思。四如實智初後位立。四尋思者。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如實徧知此四離識及識非有。名如實智。名義相異故別尋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為煖位。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煖。

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為頂位。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立故。印順忍時總立為忍。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如是煖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依如是義故有頌言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相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於麁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於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此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為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安立諦是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立。菩薩起此煖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託最勝依。入見道故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故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200 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

坐禪三昧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

菩薩見道應行三種忍法。生忍。柔順法忍。無生忍。

云何生忍。一切眾生或罵或打或殺種種惡事。心不動轉不瞋不恚。不唯忍之。而更慈悲此諸眾生。求諸好事願一切得。心不捨放。是時漸得解諸法實相。如氣熏著。譬如慈母愛其赤子乳哺養育。種種不淨不以為惡。倍加憐念欲令得樂。行者如是。一切眾生作種種惡。淨不淨行。心不增惡。不退不轉。復次十方無量眾生。我一人應當悉度使得佛道。心忍不退不悔不却。不懈不厭不畏不難。是生忍中一心繫念。三種思惟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是名生忍。

云何柔順法忍。菩薩既得生忍。功德無量。知是功德福報無常。是時厭無常。自求常福。亦為眾生求常住法。一切諸法。色無色法。可見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上中下法。求其實相。實相云何。非有常非無常。非樂非不樂。非空非不空。非有神非無神。何以故非有常。因緣生故。先無今有故。已有還無故。是故非有常。云何非無常。業報不失故。受外塵故因緣增長。故非無常。云何非樂。新苦中生樂想故。一切無常性故。緣欲生故。是故非樂。云何非不樂。樂有受故。欲染生故。求樂不惜身故。是非不樂。云何非空。內外入各各受了了故。有罪福報故。一切眾生信故。是故非空。云何非不空。和合等實故。分別求不可得故。心力轉故。是故非不空。云何非有神。不自在故。第七識界不可得故。神相不可得故。是故非有神。云何非無神。有後世故。得解脫故。各各我心生不計餘處故。是故非無神。如是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非有非無。不受不著。言說悉滅。心行處斷。如涅槃性是法實相。於此法中。信心清淨無滯無礙。軟知軟信軟進。是謂柔順法忍。

云何無生法忍。如上實相法中。智慧信進增長根利。是名無生法忍。譬如聲聞法中煖法頂法。智慧信精進增長得忍法。忍者忍涅槃忍無漏法。故名為忍。新得新見故名為忍。法忍亦如是。時解脫阿羅漢不得無生智。增進廣利轉成不時解脫得無生智。無生法忍亦如是。

未得菩薩果。得無生法忍得菩薩真行果。是名菩薩道果。是時得般舟三昧。於眾生中得大悲。入般若波羅蜜門。爾時諸佛便受其號。墮生佛界中。為諸佛所念。一切重罪薄。薄者滅。三惡道斷。常生天上人中。名不退轉。到不動處。

199 云何八正道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八正道

(七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謂正志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九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順流道。有逆流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順流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逆流道。謂正見乃至正定。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順流.逆流。如是退道.勝道。下道.上道及三經道跡。亦如上說。

(七九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及沙門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若成就此法者。是名沙門。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九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沙門義。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義。謂貪欲永盡。瞋恚.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沙門義。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九六)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98 云何正見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正見

(七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說此經已。迦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作如是念。半梵行者。謂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乃至佛告阿難。純一滿淨具梵行者。謂善知識。所以者何。我為善知識故。令諸眾生修習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七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謂非彼岸及彼岸。瞿曇。云何非彼岸。云何彼岸。佛告婆羅門。邪見者。非彼岸。正見者。是彼岸。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非彼岸。正見是彼岸。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彼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希有諸人民  能度於彼岸    一切諸世間  徘徊遊此岸
於此正法律  能善隨順者    斯等能度彼  生死難度岸

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七八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有異婆羅門來詣尊者阿難所。與尊者阿難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記說不。阿難答言。隨汝所問。知者當答。婆羅門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阿難答言。婆羅門。為斷故。復問。斷何等。答言。貪欲斷。瞋恚.愚癡斷。又問。阿難。有道有跡。能斷貪欲.瞋恚.愚癡耶。阿難答言。有。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婆羅門言。阿難。賢哉之道。賢哉之跡。修習多修習。能斷斯等貪欲.恚.癡。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婆羅門聞其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如斷貪.恚.癡。如是調伏貪.恚.癡。及得涅槃。及厭離。及趣涅槃。及沙門義。及婆羅門義。及解脫。及苦斷。及究竟苦邊。及正盡苦。一一經皆如上說。

(七八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婬。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八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下略)

(七八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婆羅門。是名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如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一一經如上說。

197 涅槃四念止四締 煖頂忍世間第一法

坐禪三昧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涅槃四念止四締 煖頂忍世間第一法

世尊弟子。習學五法門(註:經卷上云。不淨.慈心.因緣.念息.念佛法門)志求涅槃。有二種人。或好定多以快樂故。或好智多畏苦患故。定多者先學禪法後學涅槃。智多者直趣涅槃。直趣涅槃者未斷煩惱亦未得禪。專心不散直求涅槃。越愛等諸煩惱。是名涅槃。(註:經後云。不能入諸禪未到地中。諸漏盡。是名慧解脫。得諸禪亦得滅禪。諸漏盡。是名共解脫)

身實無常.苦.不淨.無我。以身顛倒故。常樂我淨。以是故。事事愛著其身是則底下眾生。行者欲破顛倒故。當習四念止觀。觀身種種多諸苦患。從因緣生故無常。種種惱故苦。身有三十六物故不淨。以不得自在故無我。習如是觀。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習如是觀。是謂身念止。身實相如是。何故於此而起顛倒。愛著此身。

諦思惟念身邊樂痛。以愛樂痛故著此身。當觀樂痛實不可得。云何不得。因衣食故致樂。樂過則苦生。非實樂故。如患瘡苦以藥塗治。痛止為樂。以大苦故謂小苦為樂。非實樂也。復次以故苦為苦。新苦為樂。如擔重易肩。而以新重為樂。非實常樂也。如火性熱無暫冷時。若是實樂。不應有不樂。或曰。外事是樂因緣。不必是樂。或時樂因或時苦因。若使心法與愛相應爾時是樂。與恚相應爾時是苦。與癡相應不苦不樂。以此推之。可知有樂無樂。答曰。無也。婬欲不應是樂。何以故。若婬欲在內。不應外求女色。外求女色當知婬苦。若婬是樂不應時時棄。若棄不應是樂。於大苦中以小苦為樂也。如人應死。全命受鞭以是為樂。欲心熾盛以欲為樂。老時厭欲。知欲非樂。若實樂相不應生厭。如是種種因緣欲樂相。實不可得。樂失則苦。佛言。樂痛應觀苦。苦痛應觀樂如箭在體。不苦不樂應觀生滅無常。是謂痛念止。

當知心受苦樂。受不苦不樂。云何心。是心無常。從因緣生故生滅不住。相似生故但顛倒故。謂是為一。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無常。觀知心空。云何為空。從因緣生。有眼有色。可見.憶念.欲見。如是等和合眼識生。如日愛珠。有日有珠。有乾草牛屎。眾緣和合於是火生。一一推求火不可得。緣合有火。眼識亦爾。不住眼中亦非色中住。不兩中間住。無有住處亦復不無。是故佛言如幻如化。現在心觀過去心。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心各各異各各滅。有欲心無欲心亦如是。各各異各各滅。觀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亦如是。是名心念止。

復次觀心為屬誰。觀想.思惟念欲等諸心相應法不相應法。諦觀其主。主不可得。何以故。從因緣生故無常。無常故苦。苦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主。無主故空。前別觀身痛心法不可得。今更總觀四念止中。主不可得。離此處求亦不可得。若常不可得。無常亦不可得。若常應當常苦常樂。亦不應忘。若常有神者。無殺惱罪亦無涅槃。若身是神。無常身滅神亦應滅。亦無後世亦無罪福。如是徧觀無主。諸法皆空不自在。因緣合故生。因緣壞故滅。如是緣合法。是名法念止。

若行者得法念止。厭世間空。老病死法。都無少許常樂我淨。我於此空法復何所求。應當入涅槃最善法中住。建精進力。得深舍摩陀(深舍摩陀者住心一處名也。此土無是名)。故是時得深舍摩陀。住第四法念止中。觀諸法相皆苦無樂。無樂是實。餘者妄語。苦因愛等諸煩惱及業。是非天非時非塵等種種妄語中。生是煩惱及業。出生此苦。是苦入涅槃時一切滅盡。非色無色界及世界始(世界始。外道謂一切有法之初色為世界始。外道謂涅槃也。以此有始。能化作萬物。即名造化也)等種種妄語。能滅此苦。

正見等八直是涅槃道。非餘外道苦行種種空持戒.空禪定.空智慧。何以故。佛法中戒定慧三法合行能入涅槃。譬如人立平地持好弓箭能射殺怨賊。三法合行亦如是。戒為平地。禪定為快弓。智慧為利箭。三事備足能殺煩惱賊。以是故外道輩不得涅槃。

行者是時作四法緣。觀緣如射博。觀苦四種。因緣生故無常。身心惱故苦。無一可得故空。無作無受故無我。觀習四種。煩惱有漏業和合故集。相似果生故因。是中得一切行故生。非相似果相續故緣。觀盡四種。一切煩惱覆故閉。除煩惱火故滅。一切法中第一故妙。世間過去故出。觀道四種。能到涅槃故道。不顛倒故正。一切聖人去處故跡。得脫世愁惱故離。

如是觀者得無漏相似法。名為煖法。云何名煖。常勤精進故名煖法。諸煩惱薪無漏智火。燒火欲出初相。名為煖法。譬如鑽火初鑽煙出。是名煖。是為涅槃道初相。佛弟子中有二種人。一者多好一心求禪定。是人有漏道。二者多除愛著好實智慧。是人直趣涅槃入煖法中。有煖相者深得一心實法鏡到無漏界邊(鏡中像似面界邊非中。故以為喻)。行者是時大得安隱。自念我定當得涅槃。見此道故。如人穿井得至濕泥。知當得水不久。如人擊賊。賊已退散。自知得勝。意中安隱。如人怖死。人欲知活不。當先試之以杖打身。若隱胗脈起者。知是有煖必可得活。亦如聽法人。思惟喜悅心。著是時心熱。行者如是有煖法故。名為有煖。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是善根法有十六行四諦。緣六地中一智慧。一切無漏法基。野人能行安隱(於無漏踈故名為野人。案梵本爾先言凡夫人。非)。是名有煖法。

增進轉上更名頂法。如乳變為酪。是人觀法實相。我當得苦脫。心愛是法。是為真法。能除種種苦患及老病死。是時思惟此法誰說。是佛世尊。從是得佛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無此法。一切煩惱誰當能遮我。當云何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法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若我不得佛弟子輩好伴。云何當得實智慧少許明。從是得僧寶中信心清淨大歡喜悅。是三寶中得一心清淨合實智慧。是頂善根。亦名頂法。亦名能得涅槃分善根。如波羅延經中說

佛寶法僧寶  誰有少信淨   是名頂善根  汝曹一心持

云何為少信。於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邊為少。於野人邊為多。復次此可破可失。是故名少。如法句說

芭蕉生實死  竹生實亦然   騾有子則死  小人得養死

破失非利故  小人得名譽   白淨分失盡  乃至頂法墮

復次。未斷諸結使。未得無漏無量慧心。以是故名少。

復次。勤精進一心。入涅槃道中。更了了觀五陰四諦十六行。是時心不縮不悔不退。愛樂入忍。是名忍善根。忍何等。隨四諦行是名為忍。是善根三種。上中下三時。云何名忍。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心忍不退是名忍。復次。觀諸世間盡苦。空無有樂。是苦因習愛等諸煩惱。是習智緣盡。是名上法。更無有上。八直道能令行人得至涅槃。更無有上。如是信心不悔不疑忍。是名忍。是中更有忍。種種結使種種煩惱疑悔來入心中。不能令破。譬如石山種種風水不能漂動。是故名忍。是事得名真好野人。如佛說法句中

世界正見上  誰有得多者   乃至千萬歲  終不墮惡道

是世間正見。是名為忍善根。

是人多增進一心。極厭世界行。欲了了四諦相。作證趣涅槃。如是一心中。是名世間第一法。一時住四行。無常苦空無我。觀一諦苦法忍共緣故。何以故。觀欲界五受陰。無常苦空無我。是中。心忍入慧亦是相應心心數法。是名苦法忍。身業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現在未來世一切無漏法初門。是名苦法忍(法.無漏法。忍.信受也)。次第生苦法智。苦法忍斷結使。苦法智作證。譬如一人刈一人束。亦如利刀斫竹。得風即偃。忍智功夫故。是事得辦。(下略)